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宁静】请家神(散文)

精品 【宁静】请家神(散文)


作者:鸿鲲 举人,3476.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446发表时间:2020-02-09 16:13:25


   大年三十的前一天,大雾。
   能见度也就四五米,雾浓得化不开。下午下班后,打开四角闪,小心翼翼地开车回家。路上一直在想,已经连续几天的雾,没有风,这雾,怕是几天都没散去的希望,明早怎么回家请家神呢?
  
   一
   大年三十请家神,是家乡的风俗。
   北方的农村,还没有公墓,各家的坟茔,都散落在村子周围的田地里。要早早起身,去村外坟地方向的路口,把已逝祖先的灵魂请回家,供在迎门挂着的竹子上,接受家人和来拜年客人的祭拜。
   十几岁,还是学生时,跟着父亲请了第一次家神。以后,请家神就再也没让父亲去过。倒不是因为父亲上了年纪,那时父亲的年龄还不大,身体也好得很,我只是觉得,自己已经长大,该尽点男人的责任了。
   每次走在请家神的路上,我都在想,到底有没有灵魂。历来重视祖先崇拜与鬼神祭祀,我们的先人是不信灵魂的。只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带来了灵魂转世说,民间百姓的观念里,才有了灵魂的存在。如果真有灵魂,那祖先们的灵魂也早已转世了吧,还能把家神请回家吗?我想这也是许多人的疑惑。
   但从来没人因为有疑惑就不去请家神,在我自小的印象里,请家神还要越早越好。早起请家神,表示着盼祖先回家,代表着对祖先的尊重,就像在重要的节日里,人们争抢庙里的第一炷香,觉得那是对佛爷的尊重,能给人带来好运。神佛同理,祖先是家神,当然也一样,只有你敬着他,他才会保佑你。
   然而我却没有早起的习惯。没成家的时候,春节期间住在老家,每次都是听别人家的鞭炮声响起好久了,我才迷迷瞪瞪地起身。那时,早就起床忙碌的母亲已在等我,要我先把头天备好的竹子挂上去。
   周围,爆竹想成了一片,那是已经请回家神的人正在自家门口燃放鞭炮。总不能落后太多,挂完竹子,手里拿着一把香,我赶紧出门。父亲也已打开大门,正在门口准备鞭炮、棍棒。
   家住在村西,坟地却在村东,要请家神,要穿过一整条二里多长的东西街。不时会碰到手里攥着点燃了香火的人,他们已经请到了自家的家神,正走在回家的路上。
   坟怕看。老家人认为,坟要埋在离道路远一些的田地里。但请家神却不用去坟地,只在通往坟地的路边即可。堆一小堆土,比馒头大点就行,把手中的香全都点燃,取出三炷,插在小土堆上。磕一个头,口中念叨,爷爷奶奶给我走,拿着手里已经点燃的剩余香火,转身回家就行了。只是,不能回头。
   总会碰到才出村的人,我暗自庆幸,不曾做了最后一个。
   大年三十的早晨,天气还冷得很,早起请家神,算是苦差事。街上大都是青壮年,间或也会碰到已快成人的儿子,跟父亲走在一起,就像当年的我。
  
   二
   父亲总会一直等在门口,见我走近了,赶紧点燃早已准备好的鞭炮,迎接家神回家。噼噼啪啪的爆竹声停下,我握香进门,顺手把父亲立在门边的棍棒横放在门前。所有的门前都要摆上棍棒,是为了把不是自家家神的孤魂野鬼档在外边,母亲是这样解释的。
   竹子,要挂在迎门大桌子后的墙壁上,那是体面家庭挂中堂的地方。不过我家的迎门桌后是窗户,画面肃穆的竹子挂上去,正挡住了窗户的亮光,原本明快的堂屋一下变的庄重起来。
   竹子,南方称为轴子,是和中堂一样的卷轴。中堂上画的山水人物,或飘逸,或神秀,总能给人美的享受。竹子则不同,它上面也画着院落,青松,但院落里却画了一排排竖格,里边填着已逝去祖先的名字,还会留下不少空格,在等着总会逝去的人。密密麻麻的竖格,更像是集中在一起的牌位。小时候不懂,每逢过年,都要凑近了看新鲜,后来终于明白,竹子上哪是院落,分明就是墓地。从那就觉得竹子阴森可怖,再也不敢凑近了去看。等到自己长大,疼爱自己的奶奶去世埋进坟地,过年时变成了竹子上的名字,才觉得鬼神无害。逐渐地,对竹子还有了亲切的感觉。
   母亲已经在竹子前摆好了贡品,水果、馒头、鸡、鱼、点心,昨天刚炸好的茄合、耦合,当然也有烟、酒。祖先们回家,就是过年吃席的。
   “孟冬之月,门闾腊先祖五祀”,是被写进礼记的规矩。虔诚地奉上各式祭品,答谢祖宗与家神的保佑恩赐,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合家康宁。不过礼记中的家神却是指门、户、天窗、灶和门内土地,和我们家乡不同。但重大节日祭祀先祖,对已经去世的先人表达怀念之情,不管哪里却是一样的。
   一年到头都在忙生活,春节到了,连远在外地的人都赶回家过年。家人团聚,最大的遗憾就是少了已逝亲人的身影。生前为家人操碎了心,虽逝去也难以忘怀,怎么能让先人们在荒冷的旷野中过年呢?那就去坟地请家神,让家神回家过年。现在看来,大年三十早起请家神,把竹子摆在显眼的位置祭拜,是后人对祖先表示怀念的最好方式了。
   相信祖先们已经各归其位,我把手中燃烧的香插在供桌上的香炉里,然后对着竹子磕头。母亲也跪下磕头,顺手把地上火盆里已经准备好的草纸点燃,嘴里无声念着什么,看着灰烬熄灭了才起身。
   我知道,除了对刚请回的家神表示欢迎,母亲还会祈愿家神能保佑她的子孙身体健康、生活顺利。
  
   三
   结婚后,住在了县城。老家和县城只有四五里路,过春节时,我一家白天在家吃饭,晚上仍回县城住。
   在家住着,大年三十请家神是我的事,不在老家住了,我仍坚持每年去请家神。生怕误了事,总是四五点钟就起床,早早地赶回家,从来也没耽搁过请家神的事。
   大冷的天,起这么早,你就不用回来了。父亲每年都会劝我,有他去请家神就行了。但我不肯,儿子慢慢长大,我要给他做个榜样,让他有点家族观念,培养点家庭责任感。老一辈不都是这样的嘛?
   不过今年,真有点作难了。吃完饭,我望望窗外的天,一切都隐在雾中,仍是什么也看不见。实在不行,明天就早早起来,步行回家。
   正想着,电话响了,是父亲的。
   雾太大了,开车不安全,明早你不用回来,我去请家神。父亲的话和我想象的一样。
   还是我回去请吧。对着话筒,我还想坚持。
   我去,就这么说定了。父亲的声音外,隐约还听到母亲对父亲说,别让他们着急回来,中午回家吃饭就行。父亲就又加了一句,你们只管回家吃中饭就行了。不听我的解释,父亲顾自挂了电话。
   父亲当然是怕我路上不安全。为儿女着想了一辈子,已经七十多岁的父母,还没向我们提过多少要求。虽是农民,却靠勤劳养活着自己,攒够了足以养老的钱;所有事,能不给儿女添麻烦的,就都自己办。在我们有急需时,父母还总想拿出钱帮我们。中国的父母多是一样的,心里只有孩子,很少考虑自己。
   我不再坚持。心里没了牵挂,一觉睡到了自然醒,第二天,睁眼向窗外一望,没有一丝雾,竟是湛晴的天。我很自责,忘记早起看今晨的天气,终于缺席了一次请家神。
   赶紧起床,吃完饭回家。进门,对着已经挂好的竹子磕头。
   竹子,是我自己挂的。登着椅子上桌子,站在桌子上挂竹子,也没多么难吗。已经七十五岁的母亲,露出自得的笑容。
   看把你能的,如摔一下,不知会给孩子们添多少麻烦。父亲数落着母亲,口气里带着担心。
   我心里也咯噔一下,如真摔一下,就怕不是添麻烦这么简单。
   母亲和妻子商量好中午的伙食,然后开始准备,一趟趟来回拿东西。母亲的动作有些缓慢,她的眼睛老花,有眼镜却不习惯戴。每个孩子喜欢吃什么,都记得清清楚楚,每样东西都要准备一点,这是大年三十的老习惯了。一切都准备好了,母亲才停下手里的活,陪着我们说话。有好几次,要我重复了才能听清,母亲的耳朵也有点聋了。
   你娘老了,干点活就累,今天还表现的不错,父亲说。其实父亲也老了,干活不如以前,又得过轻度腔隙性脑栓塞。我一直劝他,什么也别干了,好好享点清福就行,但他一直坚持着劳作。一停活,就再也拾不起来了。他的理论,也是村里的老话。在地里劳作了一辈子,学不来城里人的锻炼方式,一闲下来,就像闲置的机器会生锈,他们的手脚就不灵活了。
   父母老了,只是怕孩子们担心,还在儿女面前装出没事的样子。
  
   四
   供桌上的香快燃尽了,我起身去续,烟火绕缭中,感觉像是在庙中正给佛上香的香客。
   去寺庙烧香许愿,师傅会嘱咐上香的人,要先给父母祈福。不知多少孝子会在佛前祈求让父母长寿,最终的结果仍是无可奈何。连佛都会灭度,何况只是凡人。父母总会老去,最终变成竹子上的家神,我们能做的只有及时行孝。
   “我们的父母就是两尊在世的活佛。”电视上,陈星在唱:“每一个人都有这两尊活佛,我们有没有用心对待过?”
   这可真是直逼人心。时光缓缓流淌,父母已经在不觉中老去。以前还总在想等他们老了,有需要了,一定要好好尽孝。但现在想想,尽孝能等吗?不只是不能自理后的照料,生活中,一句问询的话语,一次举手之劳的小家务,对年迈的父母,都是尽孝。这些年来,自己做的真是太少了。
   失去了不能追回的,是时间;逝去了再也不能见到的,是双亲。不知多少儿女,把应尽孝的时间浪费在了等待上。想着眼神不好的母亲登高去挂竹子,七十多岁的父亲走在寒风中,独自去请家神的情景,我心中的内疚久久不能褪去。

共 360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请家神,挂竹子。这些老家的礼仪,对现在的小年轻,有些腐朽;有些古老得好像要搬起古典查孔孟之道的难度。 可对我们六七十年代的人,特别有着农村经历的人,那是再熟悉不过了。虽说地域不同,礼仪的表达不同,但道理是相通的。都是除夕夜请得逝去的先人们回家接受祭奠。 孝悌传世,概莫能忘。作者每年都承担着孝的拜请之劳。可是天气作怪,无有成行,年迈的父母迈着老迈之腿,爬高完成了请家神、挂竹子之劳,阻止了儿子的危险之行。拳拳爱子之心,孝义全程。 对父母,失去了不能追回的,是时间;逝去了再也不能见到的,是双亲。不知多少儿女,把应尽孝的时间浪费在了等待上。 这是孝的传递,这是孝的赛跑。我们迎请先者,咋又能忽略了已渐变老的双亲。 欲行孝,亲不待,我们请家神,可别忘了对双亲的关注。 孝义透言语,双亲更应疼。你我身影后,父母默注行。 好文切切,作者笔下。墨香浓浓,孝义之家。 谢作者笔耕宁静。力荐文友展阅。【 编辑:悬壶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00212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悬壶        2020-02-09 16:21:16
  孝悌好文,谢老师宁静挥毫泼墨。愿老师好文连连、再著篇章。祝春安。
悬壶
回复1 楼        文友:鸿鲲        2020-02-09 16:45:04
  感谢悬壶老师精美编按。春安。
   这几天不能出门,憋了几篇文章。明天上班,要投入工作了。
2 楼        文友:岚亮        2020-02-09 19:23:17
  鸿鲲君的文字很有力量感。乍看题目,我以为是写道士驱鬼类的谎诞之事,原来不然。我的老家把此仪称为祭祖,程序也简约的多,就是烧一桌好莱,斟满酒,烧香烧纸即可。倒是我老家过去盛行一种迷信的活动,令人哭笑不得。但凡有人家遇厄运,便请正乙派的道士前来驱鬼,曰请家仙。香火缭绕,铜铃声声,咒符咒语,道士翩舞,甚是滑稽。有力量的文章就耐看。
回复2 楼        文友:鸿鲲        2020-02-09 19:40:52
  很高兴岚亮老师能关注小文。一段真实的人生经历,感叹岁月催人老,树风、子亲之喻逼人啊。
3 楼        文友:淡泊宁静社        2020-02-11 08:40:16
  佳作,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淡泊宁静社
回复3 楼        文友:鸿鲲        2020-02-11 08:46:00
  感谢宁静社。
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2-13 18:34:52
  温暖的回忆,尽管那时的年并不富裕,但有着虔诚。写得好。怀才抱器拜读。
怀才抱器
5 楼        文友:峙榛起航        2020-02-13 20:28:12
  恭喜老师作品成精,问候,祝开心快乐每一天,创作大丰收!
坚持原创文学,梦想将在这里起航!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