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疫情前线(诗歌) ——最可爱的人
新冠病毒刚一出生
犹如火山喷发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席卷我中华
霎时间,病例猛增
扩散至全国上下
其传播速度之快
其波及面积之大
令国人窘迫
令世人惊诧
短短十几天
病例成倍加
几十个,数百个,几千个,数万个
多如恒河之沙
其中,百分之九十都在湖北武汉
新冠病毒造成的痛楚、苦楚
肇事者须接受荆楚刑鞭之抽打
顿时间,新冠病毒成了一只贪鷙乌鸦
它不是荆楚春秋文明
也不是汉江火神文化
它恰似一个见谁爪谁的魔鬼
谁不恐慌,谁不害怕
有的人躲避
有的人泉下
然而,目睹如今数字的变化
应倍感幸运,一点也不大
沉思默想,便可知晓
千万人口,过年回家
一旦膨胀,系数无穷加大
十四亿的中国瞬时就会趴下
中国速度世界第一
陆海空运输非常发达
甚而,殃及全球
疫情大发
后果不堪设想
灭顶之灾茫无际涯
尽然,几万对近百亿而言
不可小觑,数目倍差
而抑制此情未发者
却是两位耄耋科学家
南山之神话
一是视为火神山、雷神山、钟南山
三山齐刻难关中的八十四岁院士专家
他亲自率领团队奔赴疫情前沿
冒着感染危险进行病毒实地考察
他一月二十号公布于众的结论
“新冠病毒人传人”成了扭转乾坤的神话
没有他的这一句诚实迅速的话
全国各地的人们就好像井里的青蛙
对新冠病毒还熟视无睹,置若罔闻
根本就无从得知疫情危害这么大
从此,他时而北上北京
向中央回报传达
时而南下广州
进行疫情药品研发
时而再次返回武汉
指导医治患者,临床调查
耄耋之年,夜以继日,三地奔波
假如我们自己的家长,舍得吗
然而,国家赋予他的使命
他和家人深知他肩上的责任重大
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
他总是害怕被神化
“我不过是一个看病的大夫”
足以证明他是平凡中的伟大
他每到一处,不管是前线、还是后方
一群群记者总是步步紧跟,问着他话
大到疫情拐点、走向,小到防控戴口罩
他都慢条斯理一一回答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他就是雷神、火神
玄黄之气,先天八卦
和蔼可亲,救死扶伤
戴着黄色眼睛、蓝色口罩,穿着白大褂
杜鹃之鲜花
一位是与钟南山齐名的老奶奶
人们喻她为一朵美丽芬芳的杜鹃花
一月二十三号“武汉封城”
就是她的一声令下
火神山雷神山钟南山三山齐聚克难关
国内捐海外捐李兰娟众捐纷来病魔颤
这副对联早已红遍全网
二老的故事也成为家喻户晓的佳话
做人低调的李兰娟院士
曾是一位乡村赤脚女娃
灾难之下,方显英雄本色
有人为了“政绩”欺上瞒下
弄虚作假,迂谈浮夸
有人趁着混乱,大发国难财
不择手段,投机倒把
她不计较个人声誉得失
武汉必须封城的建议是何等决断伐杀
一个千万人口的城市封城
在人类历史上是第一次“行枷”
毕竟,“封城”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
它关系到百姓生活国家宪法
更何况,封城后诸多的不确定
一旦有半点闪失,建议者将会落入悬崖
可是,李兰娟院士异常果断
审时度势,蠢迪检押
事实证明,“封城”策略是高明之举
有效控制了疫情版图的扩大
截至2月10日,全国湖北以外地区
新增确诊病例381例,连续7天下滑
不得不说,这算得上阶段性的好消息
“封城”决策的伟大
试想,如果武汉没有封城,或再晚几天以新冠病毒的传播速度,中国顷刻天塌
记者问,当时您做了怎样的研判?
因为这个非同小可,尤其在春运背景下
李兰娟眉头微锁,语气颇有些咄咄逼人
“疫情刻不容缓,严控感染传播大发”
“刻不容缓”四个字,刚正不阿
犹如一计耳光将某些人的遮羞布扯下
有人宣扬泡腾片、板蓝根可以预防病毒
她反问,“你没有病去吃药干什么?”
有人造谣,抽烟的人,相对安全
她直怼,“不要讲这个,这是不对的啊”
这就是李兰娟啊
一朵四季常青映遍山红的杜鹃花
从山村的女娃到大名鼎鼎的院士专家
说一不二,绝不狐假虎威,虚张喧哗
南山之神话
杜鹃之鲜花
他们是疫情一线最可爱的人
是打赢疫情攻坚战的灯塔
病例成倍加
几十个,数百个,几千个,数万个
多如恒河之沙
其中,百分之九十都在湖北武汉
新冠病毒造成的痛楚、苦楚
肇事者须接受荆楚刑鞭之抽打
顿时间,新冠病毒成了一只贪鷙乌鸦
它不是荆楚春秋文明
也不是汉江火神文化
它恰似一个见谁爪谁的魔鬼
谁不恐慌,谁不害怕
有的人躲避
有的人泉下
提现荆楚文化,有历史内涵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