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母亲的削筋面(散文)

精品 【家园】母亲的削筋面(散文)


作者:古风雪 布衣,174.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70发表时间:2020-02-16 20:27:20
摘要:一碗削筋面,浓浓西府情。

【家园】母亲的削筋面(散文)
   要是一个人喜欢上了面食,而且在雍城待过,那么不去尝一尝雍城的削筋,会觉得是一件憾事。走在雍城的街面上,无论时代如何的变化,雍城人对面食的喜爱总是一致的狂热。于是有了“一日不吃,心里慌慌”的说法。凡是到了饭点能寻得一家面食的门店会让每一个雍城人心里一阵温暖。
   我从小就是家里公认的“面客”,一日不吃面食便觉得浑身不得劲。对于面食我有着独特的情结,然而这份情结终归于一碗削筋面。虽说削筋也是面,却没有手擀面的华丽,没有龙须挂面的娇柔,更没有兰州拉面的美誉。但它却赋予了如同庄稼人的实在,饿了吃上一碗让人饱感十足。我对削筋面情味最深的要算母亲做出来的削筋面。
   小的时候,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好,为了生计我早早就跟着父亲参加了劳动。八九十年代的农村机械生产水平还不高,多数农活都是靠人力完成。到了六月份,收麦子的时节。由于还没有收割机,庄稼人都是拿着木把钢刃的镰刀到麦田里把麦子连着麦秆割回来,就像陈忠实先生写的小说《白鹿原》里黑娃在郭举人家割麦的样子。麦子用镰刀割了打成捆,再用架子车拉回来推在麦场上。北方的夏天,天空就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时常会有雷雨落下。成熟的麦子是见不得雨淋,不然就会发黑发芽,不仅吃起来口感不好还会在交公粮时被降等甚至拒收。所以庄稼人必须乘着天好时赶收。收回来的麦子要用打麦机脱壳。打麦机全村也就两三台。有时候麦子堆在麦场上等着脱壳排队也得三五天有余。不过,庄稼人骨子里的淳朴和善良让他们懂得了合作。无论谁家用上了打麦机都会有本家或关系好的来帮忙,白天黑夜的劳作。用不了一个月家家的麦粒就装袋子了。丰收总是让人洋溢着最真实的喜悦。千百年来粮食总会给农人实实在在的安全感。
   收麦是累人的劳作,看似简单粗糙的削筋却能让每一个庄稼人心里踏实下来。它的耐饱感无疑是所有面食中的佼佼者。下地前,母亲就会给我和父亲做削筋面吃。吃的久了便离不开了,以至于后来喜欢的不得了。每到一个地方常常会寻一家面馆,吸溜一碗削筋,解个馋。
   母亲做的削筋甚是一绝。不仅吃起来劲道,看起来也是让人垂涎欲滴。母亲离世后,我也试着做过无数次,但总得不到要诀。虽然看起来也是削筋,但吃起来却差强人意。
   中午放学后,等父亲在县城做工回来。母亲就会系了围裙开始和面削削筋。母亲用的面盆是一件沉重的陶瓷盆。听母亲说如果面盆轻了和面时就会晃动面搓不开,削筋就不好吃。母亲把面粉倒进盆里,边揉搓边加水,面粉成了絮状后,再用手使劲的揉成团。面团不能太软,软了削筋口感不好,硬了又擀不开,煮不透。软硬以食指压下去不沾手为宜。接下来就是醒面,母亲用一条湿布蒙在面团上大约要等三十分钟左右。这样做出来的削筋吃起来才劲道。醒面的空隙,母亲就把雪白的豆腐,鲜红的胡萝卜,翠绿的豆王切成了丁,另外还准备了一些葱花。煮菜是豆芽和菠菜,洗净了放在盆里备用。农村做饭用的灶台,前面是个大锅,后面是个小锅我们这里叫“后锅。”傍边是个风掀,往大锅下扇风,火焰主烧大锅,后锅也会被余火顺便烧到,所以后锅可以用来炒菜或烧一些洗刷用的热水。母亲在后锅里倒了油,等油热了就把葱花爆香,倒入豆腐待微黄时加入胡萝卜丁和豆王丁翻搅。等到油被菜吸收的差不多后加入了调料,母亲滴了几滴大锅的热水进去,锅里发出滋滋的响声升起一股白腾腾的热气,立即有一股令人垂涎的香气扑鼻而来。让人腹中饥饿的欲望再也无法压制。我跑进了厨房:“妈,饭熟了么?”母亲微微一笑:“快熟了,马上就下面了,你照看一下灶火。”母亲熟练的铲出了后锅的底菜,香气更浓了。我溜着眼光,口里不自觉的一阵发酸。刚刚还看起来粗糙的面团在母亲变戏法的手里一下子变得光滑起来。我问母亲:“为什么要把面揉的这么光?”母亲温和地说:“削筋好不好吃,就看你面揉的实不实。俗话说‘火心要空,人心要实’,揉面也要实,削筋吃起来才劲道。”
   擀面看似简单实则却是个技术活。我曾经试过数次也未能成功,虽然也能把面团擀开,但是薄厚怎么也掌握不好。光滑的面团在母亲的手里神奇般的变成了一张案板大小的厚面饼。只见擀面杖卷着面饼在案板上来回的滚动,发出了吧唧吧唧的声响,节奏感十足,仿佛一位艺术家的敲击乐,伴随我成长。很快面饼就达到了削削筋的标准。此时,锅里的水已经烧开,母亲用一张小案板担在锅边,把擀好的面饼切成巴掌宽的长条,沿小案板边缘垒起来。左手按住面饼右手握着面刀。在沸水的热气中,母亲的动作敏捷而又娴熟,让人根本看不清其中的奥妙。刚才还垒起来的层层面饼仿佛被母亲赋予了神奇的魔法,瞬间犹如一个个花样跳水运动员尽数没入水里。盖上锅盖母亲吩咐我大火烧开,水溢出了锅盖削筋便熟了。母亲说削筋下到锅里如果耽误了火候,削筋就变浓了,吃起来就没有了原有的口感了。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做人做事也要在关键时刻把握好火候才能事半功倍!光滑的削筋条沥干了水,捞在大碗里,配上母亲炒好的底菜和煮菜,撒上调料,再来一勺咱老陕人最爱的油泼辣子,搅匀了吸溜入口香辣味通遍全身,麦香味沁人肺腑。俗话说:“原食要用原汤化。”吃了削筋要再喝上一碗面汤才通身的舒畅。吃饱喝足的寓意大约也就如此了。
   咱雍城人饿急了,吃上一碗削筋,就心满意足了,满口的老陕味远远胜过了那些八珍玉食。上了大学,与母亲见面的机会少了,也不常吃到削筋,尤其是母亲做的削筋。偶尔也在一些面店见到过削筋,但怎么也没有母亲做的味道。大概母亲的削筋里融入了对家人满满的爱,才有了特殊的味道——家的味道。
   参加工作以后,无论是工作原因还是生活需要,请客吃饭,宴席聚会自然是少不了的,也尝过大江南北的名菜小吃,但还是觉得故乡的削筋好。
  
  

共 228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随笔,细腻的文笔,真情的文字,叙述母亲的削筋面,也就是故乡雍城的削筋。文中生动详实地叙述母亲做削筋面的过程,再现了母亲勤劳能干的关中西部农村农妇形象,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更有浓浓的乡情和亲情,确实是“一碗削筋面,浓浓西府情”。优美的散文,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00223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20-02-16 20:30:03
  优美的散文,叙述母亲的削筋面,浓浓的乡情和亲情,确实是“一碗削筋面,浓浓西府情”。感谢赐稿支持,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回复1 楼        文友:古风雪        2020-02-22 21:09:59
  谢谢评论
回复1 楼        文友:古风雪        2020-02-22 21:11:16
  谢谢评论
2 楼        文友:古风雪        2020-02-22 22:07:27
  削筋面是家乡雍城比较好做的面食,虽然做起来不是很精细,但确实很实用。尤其是家乡人要是干一些累人的劳作,削筋面很耐饱。削筋面又分为细削筋和宽削筋。宽削筋面高手可以做到很宽,所以本地人调侃说是“狗舌头。”两天不吃就觉得想。有机会大家可以尝尝。
3 楼        文友:秋觅        2020-02-23 17:27:53
  祝贺精品,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回复3 楼        文友:古风雪        2020-03-03 08:59:04
  感谢秋觅老师的指导和评价。
4 楼        文友:田冲        2020-02-23 17:33:38
  祝贺获得精品!
出版长篇小说《迷局》,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首届浩然文学奖;出版散文集《春暖花开》和诗集《守望家园》
回复4 楼        文友:古风雪        2020-03-03 09:00:27
  感谢田冲老师的指导和评价。
5 楼        文友:太行飞剑        2020-02-23 17:53:44
  祝贺老师的作品获得精品,优美的散文,充满乡情和亲情,这不是一碗普通的面,是充满母爱的面,期盼更多精品
太行飞剑
回复5 楼        文友:古风雪        2020-03-03 09:04:48
  感谢太行飞剑老师的评价和指导。这是一碗充满母爱的面,同感。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