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抗“疫”影像(随笔)
特殊的春节。
远在湖南婆家过年的女儿,为让我们放心,每天在微信里或文字、或视频、或录像传递着平安无恙的信息,其中一个录像的内容是,俩人站在河边投石打水漂,且有文字说明:
宅家多日,今天阳光很好,出来晒晒太阳。我们的位置是老家后面的大山里,这里没有人,很安静,山林青秀,景致很美,河水清澈,爸爸妈妈和我们一起打水漂哦。
天接云涛林逾静,空山碧水抱孤行。
纵使山僧未迎客,淡然相对人间情。
读着录像里的画面,屏面虽不大,画境却值得我称赞,于是,小诗回复了女儿。
看着全副武装的两个孩子在赛着劲儿地投着石子,打着水漂,其技术虽一般,但那一跳一跳激起的水花是欢笑的,那一波一波涌起的涟漪是激情的,恰似我此时的心情,跳跃着,颤抖着,无法安宁,难以自持。
生活,就是这么戏谑着。
当你手蹬脚刨地忙着手中的活儿时,突然一个电闪雷鸣,迅而让你不及掩耳,瞬间,你被击得头晕目眩,魄动心惊,继而你跋涉在滂沱中……
在泥泞的路上,这个你是那么的吃力,几次摔倒后,滚爬的身躯负重又负重;这个你是那么的迷惘,交织的雨丝乱了视线,你站在雨中,辨认着方向;这个你是那么的恐惧,前面那时而亮着的火石一样的微光,难道是坟茔里的鬼火?这个你是那么的无奈,雨带着风卷走了你手中的什物,你呼天抢地:还我!这个你又是那么的卓尔不群,一路上预支着毕生的坚韧,甩掉随时的恐惧焦虑,拾起点滴的乐观信心,勇敢地去迎接雨后天晴。
这时,一位哲人对你说:“你正在破译死亡的奥秘,你的生命将会多姿多彩。”
你凄楚地笑了:“我并不喜欢这样的多姿多彩,我只是遇上了,无法逃避,只好面对,也只能面对。”你坦率地表述着心迹。
这里的这个“你”就是我,患了癌症的我,十六年前患了癌症的我的真实心理照相。
2004年5月5日中午,我还在加班加点忙着学校的事情,突然接到了医院的一张“鼻咽癌”死亡通知书,校领导勒令停止工作马上治疗。第二天就与老伴一起到了北京。之所以去北京治疗,理由是:儿子在北京读书,万一有那么一天,全家人能在一起。
从5月6日到7月6日,我在北京武警总院放疗结束,整整两个月的时间。两个月来我没有一天不被亲情、爱情、友情包围着,感动着,正是这些“情”催我把起笔,促我铺开日记本,开始了我的放疗日记。
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在放疗室里,躺在放疗机里接受长达半小时的放疗。本就瘦弱的身体,随着放疗次数的增多,各种不良反应相继出现,身体越来越虚弱,有时感觉手中的笔恰似千斤石棍,每每把起,每每画上一道都是那么的吃力。我停过笔,何必自讨苦吃呢?可我又把起了笔,实在是放不下那些情。即使是到了放疗的后半阶段,各种痛苦让我滴水难进,咽喉灼烤得脓血相叠,呕吐随时都在进行,身体早已散了架,没了半点力气,可我还是放不下笔,哪怕是记下简单的几句话也行,权当我在效仿古人结绳记事吧。我这样想,这样做。
为什么?为什么我这么固执地坚持要结绳记事?于我,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报恩。当时我就是这么想:只有坚强,只有信心,只有乐观,只有勇敢,只有活着,才是我报恩的最好方式。
可现实又让我痛苦不堪,我深知癌症患者每时每刻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理上承受着多种情绪相叠的生活,我也不会例外。触景生情,睹物思人;牵挂思念,遗憾不舍,这些每天都在缠绕着我,让我痛苦,也让我幸福。奇怪的是,就在我把这些痛苦与幸福写在日记中时,我的生命好像注入了弹力,以至于我没有被病魔脆折,没有被恐惧风干,我终于胜利地完成了长达两个月的高强度放疗。
从八月份起,之后的连续五个月我又开始了残酷的化疗,到十二月化疗结束。之后在家调养恢复体力。在这期间,当我再次捧着那本结绳记事的日记时,所系绳结呼啦啦全散开了,于是,我决定修改这本“原生态”的日记,
在修改过程中,因了放疗、化疗我都经历过,且是高强度、大剂量的,所以白细胞一直低于正常值,正常值是4000——10000,而我最高时才达到3000左右,还是在大量升白药的作用下才可达到的数值。为此,医生千嘱咐万叮咛千万不要出门,更不要到人多的地方去,怕我因了免疫力低而感染而感冒。于是,我乖乖地坐在家中,一边演绎着“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的逍遥,一边专心地修改我的放疗日记。就这样,一字字,一页页,一篇篇,日记在累积,在加厚,由“列车上的银白杨”、“痛苦流淌的出口”、“我不想预知死亡的期限”、“温馨的电波”、“凉脚丫”,一直到最后的《雨中起飞》,一本由3万余字的日记而累成了23万字的书——《情战癌魔》。
“那是最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
这是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说过的一段话,这句话用来描述2020年的春节,尤为贴切。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瘟疫,使得中国大地由幸福安康的平静生活,切换到了全面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这期间,有人惊诧,有人恐慌,有人质疑,有人恼怒。尤其是自1月23日,武汉封城后,在这些复杂情绪的推动下,很多人的心理乱了节奏,望而却步悲天悯人。
这种恐惧不安无奈的心理,与当年的我是何等的相似。那时,我每天面对的是标志着死亡的癌症指数,而恐惧无奈;今天,人们面对的是疫情数据,是封路封城,而恐惧无奈。装饰一新的节日盛装,一夜之间失去了用场;正沉浸在春节晚会喜庆中的激动心情,突然变成了心神不安;本是大年三十家人团聚,大年初一拜祖拜年,大年初二走亲戚的传统习俗,一夜之间停止了活动;免了团聚,免了拜年,各自安静在家中,出门戴口罩,进门先洗手。
始料未及的种种变化,就这么上演在现实生活中,刻在了庚子春节的记忆里。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追求快乐是人类的天性,经历苦难是人生的必然。
泰戈尔说:苦难是化了妆的祝福。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不如意,才是人生。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副编审董尧先生在我的《情战癌魔》一书的序中说:人生道路,无论长短,总会有那么一段或几段坎坎坷坷、阴阴森森的,总要经历一些痛苦和磨难的,全程春光明媚、一帆风顺的人生是没有的。
突如其来的风云变幻,我的感同身受,我的深以为然,让我拥有了坦然面对现实的心理准备,并信心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我们一起!”,女儿传出的声音。
“我们在一起!”,武汉传出的声音。
“我们和全国人民在一起!”,华夏大地传出的声音。
《一个人,一座山》
有座山永远屹立,有个人一直在这里。
这一座山这一个人,都有同一个名字。
山无言胸怀千里,你有泪情系风和雨。
这一座山这一个人,属于同一片土地。
最坚强的是你,最柔软的也是你。
一个人和一座山,都在创造奇迹。
最苍老的是你,最青春的是你。
一个人一座山,终被岁月铭记。
(作者:杨玉鹏,甘肃武威词作家)
这是黄河儿女含泪的的歌声,这是华夏子孙心痛的声音:
您是一个耄耋老人啊,您本该在家颐养天年,安享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十七年前的非典之战,您已成为了民族功臣,这次的疫情您不出征,没人会说什么,可您依然义无反顾地披挂上阵。您的盈盈泪水暖化的岂止是武汉人的心,那是全国老百姓的心啊。
您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向媒体解释疫情实况;您以科学防疫的具体措施,稳定着民心。当年,您的一句“把所有的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稳定了军心。今年,您一身的担当把全民抗疫的警报拉响。
您,就像一座山,挺立在华夏大地上;
您,就是一座山,稳定着突如其来的风云变幻。
全国人民赞您:
力拔山兮气盖世,天欲坠时南山擎。
一盏仙壶济世悬,国有危难立钟鼎。
南山护佑,武汉康健!
南山不老,大树长青!
“我们在一起”,简简单单扑朴实实的一句话,就是这句简单朴实的话,在抗击疫情中,道出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这力量象坚固的城墙不可摧毁;道出了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团结互助,这互助是安危与共、同心同德战胜困难的行动,这行动象滚滚的长江昼夜不停。
临危受命一线救护的医务工作者,鼎力前行爱心奉献的援助大军,共守家园从我做起的平民百姓,东西南北中,全国一盘棋,勠力同心在描绘着这场星球上最闪亮的抗疫画卷。
灾难面前,我敬佩这些轰轰烈烈的英雄,同时,我也敬佩那些默默无闻的微小个体。
在我的家乡荣成有这样一位微小的个体,他“微”的连个党员都不是,他“小”的只是一个古稀之年的小老头。
正月初三那天,荣成开始了村村封路,户户闭门,七十余万人自我隔离。各村村路入口专人值班,摸排登记,阻止劝返外来车辆。他主动请缨担任了站岗执勤这一神圣的职责。
许是激动,这是第一次站岗;许是年迈,忘性多于记性,他竟然穿着过年的一双单皮鞋就上岗了。开始,他没有感到脚冷,只感到激动,时间一长两只脚受不了了。寒从脚底起,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小老头此时也明白了,于是他开始跺脚,不停地跺,以给双脚加温加热。
荣成,这个山东半岛最东端的濒海小城,冬天还是很冷的,在家中有暖气,觉不到冷的程度,在外面待的时间久些,就会感到刺骨的冷。小老头已经站了几个时辰,自然会觉得冷,他继续着跺脚。
村路岗口,这个可爱“冻”人的小老头就这么不停地跺着双脚坚守在神圣的岗位上,没人笑他痴,没人笑他傻,却有人送来了暖,送来了情。
“穿上吧,这棉鞋没上过脚,老头子也不用穿了,送你穿上暖和暖和。”一位邻村不相识的村民朴实着乡音,双手把一双新棉鞋递到了跺脚站岗的小老头手中。
这双棉鞋无声,这句乡音有情。小老头满眼热泪,感动着“雪中送炭”的温暖。
老话说,人老有三病:尿频,尿急,尿不尽。平时,小老头是个能喝水爱喝茶的人,今天上岗值班,他没有喝水更没有喝茶,担心离岗小便时,万一有车辆进村,这可是失职啊。
身体的感觉,有时候真有些说不清解不明。小老头换上棉鞋,脚不冷了,口却渴了,于是,盼着快到中午,老伴来替换他吃饭时,能喝上一碗水。就在“望梅止渴”时,一村民提着一暖瓶开水一壶茶,还有一双保暖瓷茶杯,站在他面前,说:
“这是普洱茶,喝了暖胃。”说完,放下暖瓶、茶杯转身就走了。
小老头还没来得及说声谢谢,又有镇政府的巡逻人员送来了一件崭新的军大衣。
一句句暖心的话语,一件件微小的善举,激动着这个古稀之年的老人,他感到那么多人和他在一起,他不是站在村路口,而是站在祖国的大门口,守护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在之后的九天执勤值班中,他一反平时笑呵呵的常态,庄重严肃,俨然一个威武的战士,准时上岗,严谨执勤,认真拍照身份证,检查车牌号,从未出现疏漏,差错。
这个微小的个体,这个国家的最基层,正因为有了他们,全民抗疫的宏大巨流得以汇成;有了他们,全国抗疫的战争定能打赢。
“我们在一起”,女儿打水漂所激起的涟漪,仍在心中跳跃着,激荡着,安耐不住即把笔回复:
我们在一起,疾病望之而却步,癌魔甘拜居下风。
我们在一起,历经劫难不顾身,百代忠良报国恩。
我们在一起,同举神州千秋业,海角天涯一条根。
我们在一起,浩然正气满乾坤,壮志无愧中国人。
一旦疫情成为过去时,我敢于打开这段影像吗?我想封存在记忆里,可记忆总是将这段悲壮的影像打印出来,呈于我的眼前。
2020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