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叶对根的情意(散文)
想说说我在朋友圈里看到的两位老人。
说实话,对这次疫情比较早的认知,还是源于一条抖音短视频。武汉封城的1月23日中午,成文兄发的,视频的主角不是别人,正是他八十五岁的母亲。
虽处于耄耋之年,老太太的精神却很好。透过老花眼镜一样能捕捉到她眼里闪烁的光。那张布满暗斑的脸枯瘦,会让我想到隆冬枝头上风干的果实。老人的头发也是稀疏的,一缕缕散落着……似乎所有迹象都在恰到好处地诠释着一个词语——风烛残年,但听老人说话那底气,却真不一般。
操着一口地道的辽宁东港土话儿,举着手机,老人正一脸严肃的朝众亲友喊话呢!
“可别再到处走了啊,现在病毒这样,咱就别串门了,等高峰期过了咱再互相看看吧……就是,咱都老了更不抗造!”
老太太一板一眼的,思路还挺明确。
于我而言,老人家其实并不陌生。她一直是成文兄笔下或者镜头里的主角,也是这个大家族里让人敬重的长者;她识文断字,年轻时当过村里的妇女主任。给我的印象特别热爱生活,浑身上下是满满的正能量。
她喜欢养花更爱绣花。每一朵花开都像她新生的子女,让她喜悦,更让她珍视,她会喊成文兄赶紧拍下来;她穿针引线,把构思好的画面直接绣成枕套和手帕,绣品一摞摞的,快可以参展了。老人家还爱听评书看京戏,每聊起来眉飞色舞、妙语连珠的。
可能是当过村干部的原因吧,老人的觉悟也不一般,她关心时政,爱看央视新闻频道,喜欢抗战和解放题材的影视剧,看完后还要忆苦思甜的跟儿孙们探讨一番。
成文兄的那篇《寸草心》中,还提到了这样的一件事。汶川地震那年老太太心急火燎的,一个个盯兑着儿女们要多去捐款,末了又因为孙子的捐款没能排第一而后悔不迭。
这老人家真让我忍俊不禁,却也暗叹着她的可敬和可爱。视频发出当天,辽宁省新冠肺炎已确诊了三例。说实话,老人家这思想意识里的敏感和远见,让我佩服。回想那些天的自己,恰是在忙忙碌碌地走亲戚……
对那些理解的亲戚们,老人是一路和风细雨,循循善告,定好约期;可遇见那些不理解,拿这事儿当热闹看的,她便瞬间黑了脸,开始不耐烦地训斥。
“你没看新闻吗,你也看看新闻!我都挨个告诉了,我们岁数大,更容易感染,你别笑,你怎么还当笑话了?!”
说到这,老人的脸上开始浮出不满和气愤,但更多的却是无奈,毕竟人跟人的想法不同。
可能连成文兄也没有料到,这段视频发出后不到二十四小时,抖音看点竟一路飙升到第八位,先后有近五十家媒体转载,人民网微博里的点击量超过431万人次,一夜间老母亲竟火了……其实,这火的背后也恰恰说明老人的话语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既然不能冲锋在前,就选择独善其身吧。在这场灾难大规模来临之前,老人这颇有预见性的举措也确实让好多人从中受益。
就在1月31日的零点零分,蓝天也发了一条朋友圈。
想想这深更半夜无觉可睡的人,心里一定是装着事儿的。其实也不难理解,蓝天是一名地道的武汉人,这段时间压在他们心上的大山,远远超出了生命的所能承受之重。
“向老母亲致敬!
八十老母在四弟家挑灯夜读,寻找各种秘方想帮帮生病的武汉,又不顾手有微恙,提笔挥毫为武汉加油!”
这寥寥的几十个字,看得我感慨,再看下面那几张照片,更是深深触疼了心。
当时的疫情已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各地驰援武汉的力量也早已纷纷进驻,为这座城市增强了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但不可否认的是内心的忧虑还在,相信只要一天不研制出攻克冠状病毒的特效药,人们心里那根紧绷的弦就不会松开……
夜深了,老人佝偻着身子还坐在桌前,双手抚着膝盖上那本摊开的书,借一盏小台灯的微光,一字一句地读着。房间不大,四周浮动着一片昏暗,唯有那微光映亮了老人侧着的脸庞,也映亮了她那满头的白发。
蓝天说,七年前老人去拜佛放生,不小心摔了跤,肩膀骨折了,里面下进了钢钉,自此那只手就不能用力了。此刻,老人正拖着一只残手,吃力地俯下身,在那张展开的楷纸上,异常艰难而庄重地写下“武汉加油!”
老人一遍遍地写,专注而平静,可是几千里地外的我,却分明听到了此刻她那无比有力的心跳和呐喊……
想想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究竟又看到了多少位这样的老人!他们虽年迈,却心系祖国,始终揣着一腔赤子情怀。
他们有的不顾自身安危,坚守在医疗科研第一线,与病魔争分夺秒,用大爱仁心力挽狂澜;他们也有的为支援抗疫倾囊而出,虽风烛残年,鳏寡孤独,却舍得拿出大半生的积蓄,让我们尤为心酸泪目的是,他们中的好多人不过是小买卖人、清洁工和拾荒者……
他们虽一生经历坎坷,却始终深爱着祖国,骄傲于自己是黑眼睛黄皮肤的龙的传人;他们挚爱着脚下这片浴火重生的土地,心向光向暖,知恩更惜福。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生在你的土地。”
我想这首歌,便是对他们内心情怀最好的解读了——位卑未敢忘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