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采飞扬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文采】比奈成长记:我的乐园(随笔)

编辑推荐 【文采】比奈成长记:我的乐园(随笔)


作者:孙彩文 举人,3001.3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58发表时间:2020-03-02 20:06:16

姓名:奈奈
   班级:四年(1)班
   档案编号:四下第1单元
  
   (一)
   此情此景。
   一转眼,冬天又到了,刚进了十二月,大地就迎来了今年的第一场雪。
   小孩子们在雪地里开心地玩耍,堆雪人、打雪仗,在这银装素裹的世界里尽情挥洒自己的快乐。奈奈也不例外,他穿戴好冬衣跑到楼下的公园里大玩了一场,回来后浑身都湿漉漉的。妈妈见他回来问:“今天玩儿得开心吗?”奈奈兴奋地说:“特别开心,外面的雪景可好啦,我明天还要再出去玩!”妈妈笑笑,说:“你这么喜欢玩雪,为什么不用一些什么特别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呢?”
   奈奈坐在沙发上出了神。自己去年的时候也堆了雪人,可都有点想不起来去年玩雪的样子了。今年的快乐一定要留住,不如把它用文章记录下来,这样永远都可以保留这个美好的回忆。可奈奈又陷入了苦恼,自己的作文并不是很好,应该怎么写出一篇好文章呢?
   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也有着相同的疑惑呢?
  
   (二)
   名著发现。
   奈奈最喜欢读杨红樱老师的小说了,他翻开《勇敢者的游戏》读了起来。
   奈奈边读边勾画,把关键词串联起来,形成认知路线图:
   害怕蹦极—渴望成为男人—克服恐惧—蹦极成功—获得勇气快乐
   再读,他发现了写作的方法:刻画形象。
   怎么刻画人物形象呢?这可是奈奈在写作中遇到的大难题。
   方法1:基本形象定格。
   例:车开到山顶,马小跳和张达,一个开左边的车门,一个开右边的车门,迫不及待地往下跳。毛超和唐飞却跟他们两个相反,一个装肚子疼,一个装睡觉。
   这里的几个主人公性格各不相同,开篇就让读者对人物的基本性格有了大致的了解。没有鲜活的人物形象就讲不成故事。看来,开篇一定要把基本形象定格。
   方法2:间接表达。
   例:马小跳挣脱他们,一脸悲壮,走向悬崖边。其实这时候,他心里怕得要命:从这么高的地方跳下去,如果拴在身上的橡皮筋断了,摔进那万丈深渊,会死人的。
   马小跳站在悬崖边,看着美丽如画的风景,他突然有这样的感觉:如果跳下去,就再也看不到这样的风景了。
   抓住人物的心理,语言生动多变,但不直白表达马小跳对于蹦极的恐惧,而是用“再也看不到这样的风景了”间接去表达,更加有艺术性。
   方法3:语言描写。
   例:“马小跳,丁克舅舅跳下去了,张达也跳下去了,你怎么还不跳?”
   “马小跳,快跳吧!那美妙的感觉,像自由的小鸟在自由地飞翔。”
   唐飞和毛超在怪笑。
   “这小鬼子还真沉。抬哪儿呀?”
   使用语言描写,一群顽皮的小男孩和两个幽默的大人,我们就有了大致的了解了。
   方法4:心理变化描写。
   例4。马小跳挣脱他们,一脸悲壮,走向悬崖边。其实这时候,他心里怕得要命:从这么高的地方跳下去,如果拴在身上的橡皮筋断了,摔进那万丈深渊,会死人的。
   马小跳站在悬崖边,看着美丽如画的风景,他突然有这样的感觉:如果跳下去,就再也看不到这样的风景了。
   马小跳没有跳。他盯着天上的一朵云,一朵悠悠飘动的云。马小跳多么希望自己就是那朵云,那朵没有恐惧感的云。
   马小跳不敢跳,他感到羞耻。如果蹦极真的是一个男孩成为一个男人的成年仪式,难道他没有资格做男人吗?
   不,马小跳一定要做男人!
   这一串心理变化描写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灵动。看来写心理变化对于塑造人物形象非常有帮助。
  
   (三)
   能力操练。
   奈奈对“心理变化描写”很感兴趣,能否围绕“雪人”来写自己“开心”的一刻呢?
   奈奈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捕捉了三组联想词:下雪了、堆雪人、拍雪人。“下雪了”感觉是“冷”,联想词:雾气、雪被、喷嚏。“堆雪人”自己既期待又着急,既无奈又有耐心,就按“下楼、想法、做法”的顺序来写心理的变化。当然,“怎样堆雪人”是重点,得进行二级联想,堆雪人的顺序是:身子、头、眼睛、手臂。最开心的是“拍雪人”。有了,奈奈画下一张概念图,开始动笔。
   堆雪人
   早晨,白白的雾气缓缓“飘”到阳台上。我打着哈欠,使劲地呼气、吸气,好清新的空气!这时,露天阳台的景色不由得令我眼前一亮——花盆、玩具、秋千、衣架,都盖上了厚厚的雪被。“阿嚏!”我抹了抹鼻子,高兴地大喊:“下雪喽。”
   我戴上帽子、手套,穿好雨鞋,系好围巾,全副武装后,招呼也不打,一个健步冲到门口,兔子般“跳”下楼,来到门外的草地上。我倒吸了口冷空气,虽然里三层、外三层地包着自己,但冷风一打,还真感觉像穿了个裤衩似的。
   我拍拍手,捂捂脸,跺跺脚,思索着:前年我做了冰拱桥,去年做了冰太极,今年该用这雪做些什么呢?这时,不远处的一个“四不像”吸引了我,我跑过去一看,原来是一个没手没嘴巴而且还掉了一颗眼珠子的雪人,刚才我远远望去,还以为是个雪怪呢!对呀,今天我就做雪人。
   我先用雪揉成一个坚硬的小冰球,然后我把它放在雪地上慢慢地滚动着。起先我需要蹲下来小心地把小冰球一点一点地向前滚,不一会,便要站起身吃力地推着。又过了一会,我只能大声喊着:“一、二、三,嘿哟;一、二、三,嘿哟。”一边用尽全身力气,一边咬紧牙奋力推动“冰球”。“冰球”已经有我的腰高了。我喘着粗气,停下手,捶捶腰,欣赏着。雪人的身子胖胖的,圆圆的,鼓鼓的,和爸爸的“啤酒肚”有一拼。
   该做雪人的“头”了。
   我原以为做雪人的头很简单,但当我滚好小雪球后真正的麻烦来了:我该怎么把雪球弄到雪人身体上呢?我把小雪球滚到雪人身旁,用手上抬,“哗……”雪球弱不禁风,被我的“龙爪手”弄碎了。无奈,再滚一个,这次把雪拍得格外瓷实。苍天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把雪人的头跟身体摆在一起了。我一手扶着头,一手弯腰抓了一大把雪,雪人的头固定好了。
   接下来,毋庸置疑该进行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了——美化。我迫不及待拿出早已准备好的2颗弹珠,镶嵌在雪人的脸上当眼睛。之后,又在草地上找到一截枯木枝和许多嫩绿的草根,把它们编织缠绕,成了雪人的鼻子和嘴巴。最后,堆出手臂。一个活生生的雪人出现在我的面前。
   我拿了妈妈的手机,把雪人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都拍了下来,还我请路过的阿姨给我和雪人来了张合照。
   我的雪人和其他小朋友的雪人站成了一排,开心地笑着……
   【教师点评】
   这是一个快乐有耐性的男孩。小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很巧妙,有心理描写,有动作描写,有语言描写,更重要的,通过心理变化推进故事发展。特别是堆雪人“身”和“头”的情节,非常具体,又富有变化。作者还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如“兔子般跳下楼”、“龙爪手”等,使整个文章有可读性,有感染力,生动形象。作者采用事情发展的顺序结构文章,衔接词有“先”“接下来”“终于”等,条理清晰,结构明确。最后抒发自己在游戏中得到的快乐,表达出了小作者热爱生活赞美生活的情怀。
  
   (四)
   卓越同伴。
   家里的院子是奈奈冬天的乐园。
   你的乐园是什么样子的?你最喜欢在那儿干什么?这个乐园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快乐?把你的乐园分享给同学吧!
   其实,湖畔、林间、广场、校园……处处有我们的欢声笑语,这些地方都是我们的乐园。
   读一读比比同学的习作《葡萄的叶子》,看她表达“快乐”的方法有哪些吧?
   葡萄的叶子
   期末考试结束了,每个同学的脸上都洋溢着轻松。抬头看看天空,纯净的蓝天,千姿百态的白云,都是那么美好。
   社长比比提议文学社去公园组织一次采摘活动。
   这个提议得到女社员的一致赞同。
   男社员郑华有些犹豫:“你们几个都是女生,就我一个男生,我不是太孤单了吗?”
   陈芳心直口快:“那你看怎么办?
   “最好扩大一点范围。”郑华表达得很含蓄,因为文学社活动一般不邀请社外人员。
   比比明白了郑华的话中之意:“你的意思是破例邀请一位男生?”
   女孩子挤在一起商量,最后决定同意郑华的请求。
   “我想请奈奈。可以请他给我们拍照片,还可以帮忙收集树叶做标本,他在这方面可是行家呢。”
   比比和奈奈打小就是好朋友,她举上双手赞成。
   公园花坛里花团锦簇。园林工人根据花的颜色摆放出各种图案,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流连。微风吹来,空气里有淡淡的花香,十分好闻。远处的大草坪碧绿碧绿的,人们有的坐在那里闲聊,有的在放风筝。
   郑华对奈奈说:“真可惜,如果带只足球来踢就好了!”
   “是啊……”奈奈也觉得有些遗憾。
   不一会儿,到了湖边。湖边停着不少小木船,时间还早,划船的人不多。
   “我们划船吧。”比比提议。
   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好。
   小伙伴们乘坐一条船。湖水清极了,湖底的水草隐约可见。湖面很平静,阳光射在上面明晃晃的,像面镜子。岸边的柳树随着风将自已长长的枝条柔柔地拂动在水面上。湖上的风凉凉的,吹在身上格外舒服。大家索性停下了桨,让小船随意地漂着。
   奈奈举着相机,眯起眼睛,说:“比比,你来看看,我这个景取得怎么样?”
   比比凑过来看了一会儿,摇摇头说:“不是很好。你看镜头里就这么几棵树,太单调了。你这不是取景,而是取物呢。”
   “景和物还有区别啊?平时我们不是都说景物的吗?”奈奈问。
   “景和物当然是有区别的啊。”比比指着湖边的景物说,“物,一般是指一件东西。一个相机、一艘船、一棵树,都是物。景,是指一处环境,一处景致,由许多物组成。物是具体的,景,有远近高低,虚实前后,就像我们写作文……”
   “又要给我上作文课呀。”奈奈打断比比,努努嘴,“景中要有许多物,要有详有略。这样可以了吧?”
   比比伸过头看着取景框。只见小框左边有一个小亭子,亭子边上有一座假山。山前一条水泥小道伸向远处,小道上有二三行人,道旁是挺拔的树木。“景物有近有远,有层次感,很好,拍吧。”
   下了船,大家坐在小亭子里喝水吃东西。郑华拿出一根火腿肠递给奈奈。奈奈则从包里取出一个本子递给郑华。
   陈芳笑着说:“你们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啊。”
   郑华把本子打开,只见每页都夹着一片树叶,每页的右下角写着叶子的名称和收集的时间。这些树叶中的水分已经被压干,每一片都十分平整。拿起来闻一闻,有一股奇特的香味。
   “真是太棒了!奈奈,你收集这些叶子花了不少工夫吧!”郑华看着一片梧桐树叶说。
   “嗯,是用了很多时间。为了搞清楚是什么树的叶子,我除了上网查资料,还去了好几次图书馆呢。”
   比比也凑过来看,她拿起一片树叶好奇地问:“这片叶子怎么有股甜腻腻的味道?”
   “这是葡萄的叶子,就是上次你送我的那串葡萄。”奈奈笑着解释道。
   “是这样啊。我们也去采摘叶子吧。回去还要写这些叶子的故事呢。”陈芳凑上来大声说,“除了外形、颜色不同,还得考虑叶子的来历哦。”
   “来历?”比比听了,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要写一写它特别的香味……”陈芳诡秘地笑道。
   奈奈一下子明白过来,拍了一下比比:“陈芳和咱俩开玩笑呢。”
   “哈哈哈……”
   一阵欢快的笑声淹没在丛林里。
   【写作指点】
   1.感受提示:全方位观察,不忘突出“快乐”。
   2.认知提示:寻找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社团采摘。
   3.写作智力提示:用语言刻画人物,突出人物特点,丰满故事情节。
  
   (五)
   文学提升。
   这几天,“快乐”成了奈奈的刺激词,他到处寻找快乐。他觉得“吃”是最快乐的,自己的快乐园地就是“家”,和爸妈一起做饭,让人再开心不过了。
   爸爸找来作家林海音的文章让奈奈读。
   林海音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时候宋妈做的“驴打滚儿”,可她对此印象深刻却并不是因为吃“驴打滚儿”有多么的开心,而是——
   半个月过去,宋妈说,她跑遍了北京城的马车行,也没有一点点丫头子的影子。
   树荫底下听不见冯村后坡上小栓子放牛的故事了;看不见宋妈手里那一双双厚鞋底了;也不请爸爸给写平安家信了。她总是把手上的银镯子转来转去地呆看着,没有一句话。冬天又来了,黄板儿牙又来了。宋妈让他蹲在下房里一整天,也不跟他说话。这是下雪的晚上,我们吃过晚饭挤在窗前看院子。宋妈把院子的电灯捻开,灯光照在白雪上,又平又亮。天空还在不断地落着雪,一层层铺上去。
   宋妈的孩子找到了吗?宋妈最后的结局如何呢?请你阅读小说《驴打滚儿》。
   小说特点:语言描写生动,人物形象鲜明。
   林海音的这篇文章是关于小时候宋妈给她做驴打滚儿的故事,但故事中心却并非围绕着驴打滚儿,而是宋妈丢了孩子,所以全篇的基调是很悲伤的,灰暗的。如:
   “饿了吧?”说着就把手巾包打开,拿出一个刚才买的驴打滚儿来,上面的绿豆粉已经被黄米面湿溶了。我嘴里念了一声:“驴打滚儿!”接过来,放在嘴里。
   我对宋妈说:“我知道为什么叫驴打滚儿了,你家的驴在地上打个滚起来,屁股底下总有这么一堆。”我提起一个给她看,“像驴粪球不?”
   我是想逗宋妈笑的,但是她不笑,只说:“吃罢!”
   这段对话写出了当时宋妈的复杂心理,没有心思说笑,一心惦记着自己的孩子。
   这在小说描写中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吸引读者,情节必须有趣或能让人思考,这样读者才会有继续阅读的动力。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塑造形象。通过对话来推进剧情发展。
   奈奈也想创作小说,他觉得人有七情:喜怒哀乐悲苦忧,都可以通过人物对话来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不过要提示一点,写小说要注意情节的紧凑感,不要拖沓,要有逻辑性,不能让读者产生混乱感,这样,你的小说也会变得更加有趣。

共 544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比奈成长记:我的乐园》为我们展示了作文的思维系列:此情此景——名著发现——能力操练——技巧感受——文学提升——五个环节衔接自然、思维有序。这也是“发现法”(发现法作为一种严格意义的教学法是美国认知主义心理学家杰罗姆.S .布鲁纳(Jerome S. Bruner, 1915-)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提出的,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认真指导下,能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联系,形成概念,获得原理)在作文中的实际应用。“文学即人学”,由此“此情此景”就是触发思维的现实媒介,如何表达现实?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从名著中去发现,从古希腊时期就开始存在的模仿说,在中国也有【《周易》】的“观物取象”的观念,为名著发现先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而升华为写作个体对人对事描写的能力,在实际写作中进一步去感受诸多技巧,就自然会在文字中获得提升。写作教学是思维能力系列化的过程,而非断章取义,横生枝节,尊重学生个体的思维过程,才能真正找到写作教学的“源头活水”。 【编辑:静听岁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