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母亲的荷花边水饺(散文)
小时候,家里面生活贫困,吃饺子便成为特别欢喜的一件好事。尤其是腊月三十的年夜饭水饺,更是叫我们回味无穷。腊月三十的饺子,母亲看的特别慎重,她不叫我们伸手,一个人包全家九口人的饺子,她包的饺子还有不少花样,有的像一只小老鼠,有的加了荷花边,有的像一个元宝……
当然母亲还会包一些有钢镚儿(就是硬币)的饺子,每次过年前,母亲会到银行兑换回一些崭新的钢镚儿,除夕包饺子的时候放到饺子里面去。按照我们家乡的习俗说谁吃到有钢镚儿的饺子,谁就会走鸿运,学习进步,身体健康,万事顺心如意。于是,我们姊妹七个都很想吃到有钢镚儿的饺子。
真是巧得很,每次过年我们七个孩子都能每人吃到一个有钢镚儿的饺子,而父亲和母亲从来没有吃到过。我就想:“难道,妈妈爸爸就没有好运气吗?他们辛辛苦苦给我们们做吃的、做穿的,为什么总是吃不到有钢镚儿的饺子呢?”
有一年除夕吃年夜饭,母亲给我们做好了水饺,每人盛了一大盘,说“孩子们,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吃饺子了,看看谁能吃到带钢镚儿的水饺。”我挨着爸爸坐,悄悄地把我的那一盘水饺给了爸爸,于是爸爸第一次吃到了带钢镚儿的水饺。爸爸说:“今天太阳怎么从西边出来了,带钢镚儿的饺子跑到我盘子里了。”而我换回来的爸爸的那一盘却没有带钢镚儿的水饺。我突然间明白了,原来是母亲在盛水饺的时候,故意将有钢镚儿的盛给孩子们,为的是哄孩子们高兴。母亲是怎么知道哪些饺子里面有钢镚儿呢?通过细心观察,我发现荷花边的水饺是有钢镚儿的,其他花色的没有钢镚儿。原来母亲在包饺子的过程中做了记号。
吃到带钢镚儿的饺子那年,爸爸的运气特别好,他在铁路工人技能大比武中拿了大奖,那时候大奖也就是50元钱,但是那会儿物价便宜,第二年我们家的饺子从除夕吃到了初五,母亲每天包饺子都要放一些有钢镚儿的,而且每一次都换个新花样。除夕是荷花边、初一是小老鼠、初二是元宝的……我每一次都能猜对妈妈的秘密,都想方设法给父母亲换上一盘有钢镚的饺子。母亲知道了,笑着说:“这个饺子的秘密被你们破解了,就不灵了,以后不包带钢镚的饺子了,你们都长大了,告诉你们吧,这就是个噱头,运气好不好,能不能走好运,全靠自己努力。只要你们努力学习、热爱劳动,都会走好运的!”
从那以后好多年,我们家都不再包有钢镚儿的饺子了,母亲说钢镚儿不干净,还有点危险。我们长大以后,过年包饺子的任务被我和二妹妹承包了。我们两个开始包有奶糖的饺子,每次都放一些牛奶糖在饺子里面,而且也都做上记号,每次都盛给妈妈和爸爸。他们吃到有牛奶糖的饺子,总是特别夸张地说:“哇,太甜了,我吃到牛奶糖了!”我和二妹异口同声地说:“爸爸运气好啊!妈妈交好运啊!”这时候弟弟妹妹也会吃到牛奶糖的饺子,全家人都非常高兴。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们家的生活一天一天好起来,吃饺子成了家常便饭。但是包牛奶糖饺子的习惯一直没有忘记,当然还是学母亲的样子包成荷花边的模样。于是包荷花边饺子就成了我们家的传统项目。
在一次次吃水饺的过程中,我们逐渐长大、结婚生子,我还是继承了母亲的传统,每年除夕夜的饺子必然包几个荷花边的饺子,里面放上牛奶糖,并高声叫道:“谁吃到牛奶糖的花边饺子啦?说出来啊,走鸿运啊!”有一年母亲来我家过年,我照样包饺子给母亲吃,还是没有忘记包几个荷花边饺子,当我把这些荷花边的饺子盛给母亲的时候,心里默默祈祷:“上天啊,保佑我的老母亲寿比南山吧!”
那天,母亲吃到放了牛奶糖的饺子时,笑呵呵地说:“我吃到牛奶糖的荷花边饺子啦,这可是我女儿的一片孝心啊!”那高兴的样子就跟我们小时候一模一样的,俗话说“老小孩,老小孩”,母亲老了,她和小孩子一样了,能哄她开心,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时光荏苒,转眼间半个世纪过去了,荷花边饺子曾经浸透着浓浓的母爱,后来有转化为我们对父母的敬爱和孝顺,如今它成为我们兄弟姐妹的亲情。但愿我们的后代能记住这些家族故事,将这些爱心传承下去!
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景物、事物、场面等表现对象的细微而具体的刻画。
并不是所有的描写都叫细节描写,只有那些于微小之处表现事物特征或作者情感态度,能够给予读者深刻印象的描写才可称之为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类似电影里的“特写”镜头,把一个镜头拉近拉近再拉近,使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受到强烈的感染。
在文学写作中,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推进故事情节、深化作品主题、创设
环境氛围都离不开细节描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