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风】此处无声胜有声(评论) ——浅析任晓頔的诗歌《黑色数字》的诗意性
此处无声胜有声(评论)
——浅析任晓頔的诗歌《黑色数字》的诗意性
已经两年多没再提笔写文学评论。两年来,当他人问及我则回答:“没有\\\\\\\'靶子\\\\\\\',\\\\\\\'放空枪\\\\\\\'一没有作用,二没有好处。”但就在昨天(3月2日)晚上(确切时间是21点56分),我看到抚顺作协原创作品群发表了一首写冠魔疫情的诗歌——《黑色数字》,不由的眼前一亮,有了想给予评论的冲动。因与作者任晓頔不认识,自己感觉突然就冒出一篇对其作品的评论,特显唐突。于是,略费周折联系上了作者任晓頔(音:di迪),表达了笔者作为该诗歌的粉丝想写一点感想的愿望。得到作者“欢迎您直抒己见,直言不讳。不胜荣幸和感谢”的授权后,现就对此诗歌“指手画脚”一下。不当之处由自己买单。
1、 笔断意不断,朦胧之中的深刻。
“新增确诊病例……
新增重症病例……
新增死亡病例……”
诗歌开头的前三句话后边都用了省略号,作者没有用具体数字来表达,实在是美妙的想象,卓绝的创作。因为这三种病例在随时变化,甚至就在作者正写作期间数字都在变化,这种省略的朦胧,恰恰是最真实的“告诉”,它比具体数字更为真实,更为深刻,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省略号在这里似乎断了继续想要表达的意思,但作者更真实的意思通过这一省略,更能抵达其要表达的内涵。即“笔断意没断,笔没到意到”。无数字的“数字”紧扣了“黑色”这个主题(此处无声胜有声)。因为现代科学修辞解释的表征逻辑特征明确地指出并告诉我们,体现在解释要素的滤补和选取,取决于要素的真值负载性。所谓的“真值负载性”,就是指事实作为现象的描述语言,要判断是否描述、携带、连接了正确或真实的信息。在科学修辞解释中会产生可能的范围叫真值值域,凡是在可接受范围内有真值负载的,就是可以被接受的。这首诗的三个省略号,正好在这个真值值域里,也就是具有真值负载性。这也正是让笔者有了评论冲动的原因之一。
2、递进式的延伸,定性般的呐喊。
“每一位冰冷的数字
都是一颗鲜活跳动的心脏
是一个完满家庭的沦陷
是一座永不瞑目的墓碑
每一位新增的数字,都似
一把利刃,直刺
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诗歌写到这里, 作者对“数字”进行定性界定了。此处让读者看后很有与上面省略句对应的层次感。“一颗鲜活跳动的心脏”对应“新增确诊病例”;“一个完满家庭的沦陷”对应“新增重症病例”;“一座永不瞑目的墓碑”对应“新增死亡病例”。完美的承转起合显示出作者对诗歌的诗意与结构的整体把握能力是十分到位的。接着,作者又再次递进:
“每一位新增的数字,
都似一把利刃,直刺
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此时, 诗人的悲悯情怀展示出来。然后,诗人把这种心情用震耳发聩的句子写下去:
“他们都是我同宗的亲人啊
我轻轻地抚摸这些黑色的数字
一条小溪从我的指缝间流出
一条、又一条……汇成
惊涛巨浪”
诗人在告诉我们,当冠疫卷走了一个个无辜的生命,生命的数字就不再是数字。是人,是曾经鲜活的人!当人一个个因冠疫而痛苦死去,生命永远留在了“昨天”,亲人和世人是多么的痛心痛惜痛恨;在疫情面前人类的生命价值竟如此单薄,一转眼,物是人非,还有比这更黑的数字吗?
诗人在最后,提出了一个让我们认真、全面思考的问题:
“哦,我忘记了、我们都忘记了
春天已经来了
是谁?是谁强加给这些
原本枯燥的数字
如此丰富的涵义
丰富得如此
残忍”
紧扣主题的结尾,让我们和整个世界震惊。春天来了,我们却不能安全、幸福的享受,因为“残忍”在窥视着我们的放纵,戕害我们的存在。
3、至纯至真,期待姊妹篇。
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开拓者之一、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诗不是观点的表达,它是从流血的伤口或微笑的唇间涌出的一首歌。对此,笔者点赞。《黑色数字》这样的好诗,一定是至情至性的真实流露;至真至纯的水晶般的通透。它是对人性的救赎,更是作者灵魂的舞蹈。希望作者再创作出姊妹篇《红色数字》。
笔者,候。
附:黑色数字(诗歌)
黑色数字(诗歌)
任晓頔
新增确诊病例……
新增重症病例……
新增死亡病例……
每一位冰冷的数字
都是一颗鲜活跳动的心脏
是一个完满家庭的沦陷
是一座永不瞑目的墓碑
每一位新增的数字,都似
一把利刃,直刺
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他们都是我同宗的亲人啊
我轻轻地抚摸这些黑色的数字
一条小溪从我的指缝间流出
一条、又一条……汇成
惊涛巨浪
哦,我忘记了、我们都忘记了
春天已经来了
是谁?是谁强加给这些
原本枯燥的数字
如此丰富的涵义
丰富得如此
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