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乡村里的习俗(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乡村里的习俗(散文)


作者:江北乔木 举人,4405.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45发表时间:2020-03-08 16:33:12


   乡村里的习俗,是乡村里不容回避的生命轴上的坐标和生活元素,是大都要经历和应对的,自从过了年没事的时候我就在琢磨这件事,爱细数起乡村里那繁琐的习俗来。从小在北方农村长大,对北方乡村习俗也比较了解,又因当兵辗转于南方,对南方的民间习俗也大致了解。这样,从正月数到腊月,从南方数到北方,又从北方数到南方,我觉得全国乡村的习俗大致相仿,几乎每月都有习俗,且大抵有数字次第上升的排序,这就有了故事,指尖下就流淌出文字。
   大年初一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也就是大年初一,春节。这毫无疑问是每年的第一个习俗,排行“老大”,开年第一天,这是谁也争不去,也从这里绕不过去的。那么,大年初一的习俗都有那些呢?
   每年大年初一这天,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一个节日。男人们天不亮就起床了,穿好了新买的衣服,先给同屋居住的父母拜年,再按照辈分及亲近程度,到自己五服之内的其他长辈家中一一拜年,再到五服之外而又比较亲近的长辈家中去一一拜年,现在时尚同辈的也要同拜,这也是新兴的习俗,在重复着“过年好”的祝愿话中过了年。其实,大年初一的习俗就是拜年,全国同俗。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过去在我们这里还包括许多地方都叫正月十五,虽听起来不如元宵节文明,但通俗易懂,且很有讲头。而现在都跟风叫元宵节,而元宵节不就是吃元宵吗?再能说明什么?正月十五就不同了,说明正月里刚好过了一半,也是正月里的最后一个节日。言外之意就是,春节过得差不多了,正月十五节一过,庆祝庆祝收收尾,该干什么就开始干什么吧,一切生活都该走上正规了。难怪在乡间常听他们说:“过正月十五就打上了。”“过正月十五就开始喂果树了。”“过正月十五就好开始耕地了。”弄来弄去,这正好是承上启下的节点,也是该收心、淡化年味的时候了,学生开始上学了,大多工人都上班了,做生意的都开张了,农村开始备耕了。看来,正月十五更能涵盖这个节令的意义。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是正月过后的第一个节日,也显得比较隆重,也叫“龙抬头”。过去乡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在这一天“打粮囤”。什么叫“打粮囤”呢?就是在这一天,乡民们就会清晨即起,起的越早越好,越显虔诚,所以有人东方还没露明就起床了。用小锨板从锅灶里掏出草木灰,用篓子装着,提到自家的街门前或庭院里,用手撒着草木灰,打成圆形的“粮囤”,在“粮囤”的顶部撒上“折子”,意思是能存放很多粮食。再在“粮囤”里撒上小麦、玉米、大豆、小米等各种粮食,表示二月二“打粮囤”后,昭示着五谷丰登,粮食大丰收,迎来好年景。呵,那时候二月二早晨一出门,几乎家家门前都摆着个大“粮囤”,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好看,造型别致,耐人寻味。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二月二“打粮囤”的习俗销声匿迹了,那家家摆成了风景的“粮囤”从此不见了。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称为“三月三”,是我国各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据说这天是皇帝的生日。我国自古就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但各地叫法不同,有的还称为“鬼节”,有的称为“山神节”,自然庆祝活动各异。在我们当地,“三月三”是延续了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隆重庆祝活动。每到这一天,许多人都到豹竹涧那有山有涧有泉有庙的地方去游玩、赶庙会,尤其是那些虔诚的老太太们,富有极大的热情。那些年,她们五六位老太太在“三月三”到来前就约好,到了“三月三”这天,很早就起床,结伴出发,都迈着“三寸金莲”,步行十几里,到豹竹涧去烧香拜佛,求雨、问病、祈福、消灾。她们已连续几年都是这样到豹竹涧去赶庙会,总是乐此不疲。每年“三月三”的豹竹涧都是人山人海,歌舞升平,热闹非凡。
   清明
   每年大约公历的4月4-6日,就是清明节。是祭奠先人的节日。清明节前十日和后十日都是我国约定俗成的扫墓的时间。过去,全国各地都是定清明为祭扫先人坟墓的节日,每年到烈士陵园去扫墓的都很多。现在去扫墓的明显减少了,大都是单位按上级规定要求委派几十人去,大都回老家,为自己逝去的长辈们祭祀、培土,寄托哀思。
   清明节,在我们胶东地区还一直延续着煮鸡蛋的传统习俗。每到这一天清晨,各家各户的女主人就会在锅底下煮上许多鸡蛋,每家孩子都会分得三、两个鸡蛋,最少也能吃上一个鸡蛋。不管富穷,无论古今。
   端午
   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近年来,被国家定为法定节假日。
   我国乡间大都有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过去,每到端午节,各家各户都想法去找一些粽叶或苇叶,包一些大黄米、小黄米的粽子。有些家人不会包粽子,也有的不愿包,就把大黄米或小黄米与粽叶或苇叶放到一起蒸,蒸熟了也带点粽子味,就这样凑合着就过端午节了。现在每到端午节,无论超市里、店铺里,还是大街上,到处都有卖粽子的,且大大小小、各种各样、各种棕馅的应有尽有,这样可省事多了。
   端午节,还有纪念屈原、秋瑾的意义,在端午节中忆屈原、话秋瑾,激发起奋进的斗志;还有上山割艾草,用来熏跑、驱除虫豸的习俗;还有戴手索、脚索避邪的习俗。等等,等等。各地习俗多多,过法不一。
   小年
   每年农历的六月初一,也是节日,俗称“小年”。是为庆祝丰收、祀求丰年的节日。这个节日具有地域特点,也是过法不同。在我们胶东地区大都称为“新麦节”。即:收了新麦子了,用新麦子做成新馒头,摆放到正北方贡着,还要送到先人们坟茔上祭奠。烧香、烧纸、放鞭炮,告诉先人们,收新小麦了,做好了新馒头,让他们先品尝,让他们继续保佑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再迎丰年。
   另:“六月初一过半年”,证明已过了半年了,欢聚一起,大吃大喝,放鞭炮庆祝一番,祈祷着下半年再获大丰收,有个好年景。“六月初一”过后紧接着就是“六月六”,民间大概称为“麦姑姑生日”,如今大都把这两个节日放到一起过了。
   乞巧节
   农历七月七日,古称“乞巧节”、“女儿节”,这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故事传说。乞巧节,在我们这地方一直都叫“七月七”,叫起来通俗,感觉顺口,即使现在,许多人仍这么叫着。而全国大多地方都叫“七夕”,其实这单指的是“乞巧节”的晚上,说的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时候,而流行在民间的“乞巧节”,还有白日里的风采,不妨在这里一说,让我们的传统节日更加丰富生动起来。
   在我们这里农村,每到农历七月七日这天,并不是非要等到晚上才过所谓的“七夕”,而在白天就已经开始了。就要“烙巧饼”,“七月七,吃巧饼。”也是传统习俗,已延续多年。家家户户用木头磕子磕巧饼,磕出“小篓”、“小圆”、“寿桃”、“金鱼”、“玉兔”等各种巧饼,再放到锅里烙就成了。烙好了的巧饼吃起来又香又甜,看起来也好看。“七月七,吃巧饼。”的习俗令人难忘。
   “七夕”是“乞巧节”的重头戏。遥望儿时浩瀚美丽的夜空,映入眼帘的是一道辽阔的天河横跨南北,在天河的东西两边,一边一颗十分明亮的星星,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隔着河相望,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这就是天上的织女与地上的牛郎在这里相会。只有到了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才允许和牛郎在银河两边相会。女孩子在这个浪漫的晚上,对着天空中的明月、星星,祈求七仙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她们聪慧、灵巧起来,所以被称为“乞巧节。”这个美丽的传说传颂了一代又一代,越传越美丽动人,已广泛流传在人们的心里,因为,天河足以证明,牵牛星和织女星确实存在,这个美丽的传说就越来越神奇了。
   中秋节
   农历的八月十五就是“中秋节”,按我们的传统习惯都叫“八月十五”,因为八月刚刚过了一半。秋收已基本结束,农民手里多少有点钱了,就来庆祝这个秋天丰收的节日。置办各种美酒、佳肴,家里又有现成的苹果、葡萄、石榴、梨等各种水果,家家户户的饭酒桌上都会很丰盛。全家团聚在庭院中,赏明月,吃月饼,饮美酒,吃烧鸡,品水果,尝新菜,中秋佳节过得有滋有味。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叫为“九月九”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因“九”数在《易经》为阳数,九月初九的日与月皆逢九,“九九”两阳数相重,被称为九九重阳,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我国将这个好日子定为“重阳节”,也称为“老人节”。是专门庆祝老年人的,每到“重阳节”这天,家中有老人的,都纷纷赶回家中,为他们祝贺节日,为他们祝福康寿,祝福他们安度晚年,健康长寿。
   腊八
   农历腊月初八,被称为:腊八。这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天一大早,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着熬腊八粥,祭祖、祭神,各家各户做的腊八粥不同,大多是用各种米、豆、花生与各种干果熬成的,寓意昭示着五谷丰登,粮食的丰收。在许多地方,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方法很简单,就是把蒜瓣放到装有高醋的缸或大瓶子里,密封起来,蒜的颜色就会慢慢地变成绿色,这种自然形成的绿色看起来很好看,腊八蒜吃起来有醋酸和微辣的味道,很好吃,陪着过年吃饺子,更有情趣和食欲。著名作家安黎的《腊八节里闻年声》,总让人想起悠悠的年味来。
   辞灶
   腊月二十三日这天,也就是辞灶,有的地方还叫“小年”,差不多也就是过年这场“大戏”的“彩排”。辞灶就是灶王爷告辞,这天晚上,各家各户都要祭灶王爷,因灶王爷是家里的守护神,一家人的功过得失都在他的监控之中,辞灶这天,他要上天报告这一家人一年的功过得失。这天刚一擦黑,就要忙着在院子里放上大盘子,摆满供品,供祭、烧纸、烧香、放鞭炮,鞭炮声一阵接一阵,连绵不断,随着欢快的鞭炮声,就要把“请”来的灶王爷的纸像焚化,还要在烧香、烧纸时念叨几句,请灶王爷保佑一家老少平安,这就叫“送灶王爷上天”。等到除夕这天再把灶王爷接回来,他要赏罚这一家人。
   除夕
   农历腊月三十(小尽年为腊月二十九),被称为除夕,腊月三十为除夕的时候,有的人还称为:大年三十。除夕这天,屋里贴福帖,请财神,挂年画、“寿”字,街门前挂上红灯笼,门上贴好红红的春联,昭示着红红火火过大年,全家人高高兴兴放鞭炮,包饺子,团团圆圆,好不热闹,这才有了真正的“年味”。在门框上贴上横帖如:“富贵之家”、“吉祥如意”,在正屋还要贴上诸如“富贵满堂”之类的横帖,在街门外还要竖着贴上“出门见喜”、“出入平安”等,营造出浓浓的过年氛围。
   每到这天,老人们就会按照传统规矩,一一叮嘱:今天是大年三十,灯里的油要添满,水缸里的水要盛满,明天的垃圾不能扫出屋;还要把鸡鸭鱼肉、年糕、各种青菜都准备充足,至少准备到正月十五前,还要在除夕这天把该切的的菜、肉都切出来,正月初一不能动刀。还会说,这一天注定一年的运气。一定要小心,不能打碎家里的任何东西,不能大声说话,特别要多说好话,不能说不吉利的话,显得很神秘,这就使过年陡增了神秘感。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通宵灯火不断,鞭炮声几乎不间断。一家人欢欢乐乐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也叫“年夜饭”、祭祖、守岁。这顿年夜饭显得尤为重要,除非远在外地或工作脱不开身的,老人在家望眼欲穿也没办法,一般能争取回家的都争取回家吃顿团圆饭。全家人团团圆圆,品着美酒佳肴,谈天说地,其乐融融,回忆一年来国事、家事、天下事,谈着各个家庭的收获,谋划着新年的打算,盘算着在新的一年如何开个好头,互相表示着对新年的祝福,年的氛围营造得愈浓厚,年的滋味就酝酿得愈醇美,年就过得越有意思,甜甜的,暖暖的,热热闹闹的,充满了浓厚乡情、亲情的味道。“家”的感觉真好,“年”的滋味真浓,会让人产生出无限美好的遐想,在这样的氛围下,有的整夜不睡,有的玩到新春佳节的钟声敲响,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奇妙无穷的除夕夜。
   这就是一年来大致的乡村习俗,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有着乡村风俗习惯的特点,这些习俗大都约定俗成,已内化到民间,渗透到乡民的骨子里,成为乡村里一个个生活元素,萦绕在百姓的脑海里,直抵心灵。
   乔显德
  

共 475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其实乡村是一个大舞台,也孕育出很多朴素的习俗,这些习俗伴随着一代一代又一代的人流传下来,就有了传统的节日气氛和味道。作者概况总结了这些习俗,并分别对这些习俗进行了分类解说,阐明了它们的节日方式和代表的意义,令人印象深刻。文末作者的总结很好,的确“乡村习俗,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有着乡村风俗习惯的特点,这些习俗大都约定俗成,已内化到民间,渗透到乡民的骨子里,成为乡村里一个个生活元素,萦绕在百姓的脑海里,直抵心灵。”【编辑:叶华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20-03-08 16:35:48
  这篇文章可谓是乡村习俗的汇总,我们过的节日都能从中找到对应。感谢作者的倾情分享,期待更多精彩!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