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写在春天的边上(赏析) ——小说《那个春天,这个春天》赏析
朱华胜(山地)小说《那个春天,这个春天》很短,最长不过三千余字。所谓螺蛳壳里做道场,然而麻雀俱全,一样要兼具文学性艺术性。
“春天”,可以看做是一种需求,具有象征意味。春风舒缓,春雨滋润,人和社会更因此积极向上。反言之,就是表达梦寐的理想。作者清楚了这个概念,再找故事和情节就不难了。接下来,就是写人性,写真实和存在。
初识朱华胜(山地)源于江山文学网。我在网站发表一点小说和散文,得悉他是一个热门版块的版主,于是浅聊了几句。后来,加了他的微信,通过朋友圈了解到,朱老师是云南曲靖人,去过许多地方,是一个浪漫的人。此前,我也偶写一点读书心得,也读过他的一些小小说。这篇《那个春天,这个春天》,全文不涉景,却写出了春的暖意,升华了春的内涵。作者试图表达,何谓真正的春天?万般感受、万种情怀,皆是春天。春不是天然的赏赐,唾手可得。无冬不成春,需经历人生的低谷和严寒的洗礼,方能涅槃生长。
我们写下的文字,便是要唤起别人阅读和欣赏的能力。除了满足以上条件,高明的作者,更要学会运用手法,拓展文章的深度,延长高度。文中,“那个春天”,属于洪紫娇的父母。洪父在失恋后,邂逅了洪母,他必然是灰心丧气了一阵。经历了这一段痛苦幽暗,他仍然舍不得丢掉当初的情书,等到女儿出生了,那蒙尘的情书,在生活的前行中才变得无足轻重,最后被母亲以低价卖给了收垃圾的。这就是隐喻。在作者的笔下,“那个春天”的含义十分复杂。既有痛苦、失落,更有柳暗花明的喜悦。春不是一种单调的颜色,它可以是红的欢乐,绿的深沉,黄的焦灼,紫的忧伤。万千风情,是春的外壳。百转千回,是春的内核。同样,“这个春天”,对女儿洪紫娇而言,是疫情笼罩下难熬的春天。因为无聊,她了解到了父母辈的“春天”,进而对自己这个“春天”进行反思。憋屈在家,就不是春天吗?当然我们了解到了答案。虽然无法出行,但一家幸福,就是和谐之春。诚然,我们也都相信,春天过后,疫情必将结束,所有的痛苦都将过去。洪父经历了失恋,重赢婚姻和生活的春天。洪紫娇在朋友圈发下的照片,更是因为理解了“春”,而对“春”作出的内涵延伸。
尽管是一篇很短的小说,但朱老师写的大都是身边的凡人小事,即情即景,让我们看到生活折射出的光芒,接地气,可信,入心。我们读到外婆和外孙女儿斗嘴,读到洪父和洪母的恋爱经过,总能感觉一股扑面而来的亲切。有一些小说,写得激情澎湃,文中不乏穿插西方格言哲理,但总觉得少了一点什么,不能引发共情共鸣,显得“生分膈应”。所以,如果不是描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没有投放自己的理解和感情,只会“味道怪异”。此外,朱华胜又是冷静的。我看到了他对文字的掌控力。不温不火,语句干净,留白。他保持了理性。他默坐壁上观,看着笔下的人物任意走动。关键时刻,来一个惊诧的转折煞尾。这些地方,都值得肯定和学习。
以上是个人浅论,心血来潮胡诌之言,共勉。
我说的意思就是文字给人一种美感,这个美感绝不是华丽辞藻,而是一种愉悦感。
同时,句句精准,正点,直击原文中心思想。
作者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阅读体悟,娓娓道来,耐读耐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