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芳】老屋、家族和我们(散文)

精品 【柳岸•芳】老屋、家族和我们(散文)


作者:水犹寒 童生,849.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41发表时间:2020-03-11 09:35:32

老屋已经很老了,如今几十年光阴荏苒,风雨纵横,房沿瓦脊腐朽,墙面斑驳,周围也杂草丛生,风光不再。但终因为它高居公路沿线,坐落于川黔交通要道边的峡谷小镇上,面朝西山,背靠东山,依旧挺拔。从南到北的省道公路穿山而过,成为了小镇经济发展的强大枢纽。四十多年悠悠老屋,见证着小镇从贫穷到繁荣昌盛翻天覆地的巨变,也见证着我们这个家族在历经了酸甜苦辣,世纪风雨,而后积极向上的发展家史。
   老屋修建时,正值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那时候生活困难,家里成分不好,粮食短缺,为了能有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家人用上好的土地给表叔家换了地基,众人皆说此地坐东向西,风水很好,在全家都统一认定了地基之后,家人又四处讨借粮食,买材料,请工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建起了这一两间石墙土瓦房。新建之初,当时的外观还是很漂亮的,白白的石灰墙面,挺拔的墙身,矗立高地,面山而居。建成后的两间瓦房,一间当作了饭房,一间做了堂屋,每间房都隔出一半建了地楼,分别隔成两间卧室,楼上堆放各种生活、生产杂物。房屋虽然简陋,但好歹算是五脏俱全,南北通风,宽敞明亮。终于,七八口人的大家庭告别了四处搬家,无处安放的日子,有了一个稳定可靠、遮风挡雨的地方。
   搬家那一年,我整三岁,祖父还没退休,祖母也还年轻。如今身处异乡,再看一眼家乡人特意为我所拍的老屋照片,我仿佛又看见祖母坐在柴火旁烤火,红红的柴火印得她满脸红润,慈爱的脸上虽然皱纹已深,却满含笑意,我和妹妹将头靠在祖母怀里,摇着她的肩臂要她讲父亲,叔叔和我们幼儿时的趣事,祖母一边讲,一边笑,一不注意,又呛了喉咙,笑得喘不过气来,我们一边捶祖母的后背,一边又叫“婆婆,婆婆”你就别笑了,然后又问“还有呢?婆婆”。过了一会,笑声重又在老屋里荡漾开来,祥云东升。
   在老屋的堂屋正中央,至今挂着一块两米长,一米宽的黑色金字匾,刻写着“康乐古稀”的字体刚劲飘逸,给堂屋增添了许多庄严威仪。这匾是祖父七十大寿时姑父请人做的,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应该还是费了姑父姑母一番心思的。祖父是旧时的教书先生,也是那个时候的时代人物,只因为国民党员的这特殊一身份,所以后来全家人也都受了不少的牵连,但这丝毫没影响祖父在当地的名望。祖父善良,有文化,教过的学生在县里也有当官的,他帮助过的人在他退休之后也曾经人来人往的到家里拜访他,这在清贫的年月,在西南的边远小镇上,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都感觉非常的自豪。
   记得祖父退休回家那一年,家里而后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刚回家的那时候,祖父也才刚六十岁,腰姿挺拔,举止言谈儒雅,信心满满,总想着彻底改变家里的贫穷面貌,他不仅开荒种地,种蓖麻,还拿出不多的退休金做了个体经济开了百货店,后来又忙着给叔叔娶婶婶过门。祖父几十年独居在外,迫切渴望团聚,所以即便是叔叔结婚之后,我们一大家子人依然居住在一起,八九口人的大家庭,就这样在老屋两间石墙瓦房里过着三代同堂,锅碗瓢盆的清贫日子,苦乐相依。
   接下来的日子里,老屋里发生了一系列的喜事。那一年七月,姐姐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中专,对于那个年代,中专就意味着可以从此脱离农村,端上铁饭碗了,你说,对于这样一个可以给家族增光,给亲人脸面贴金的喜讯,是不是一件可以给老屋添辉溢彩的大事,反正当时的祖父祖母,爸爸妈妈及全家都无比自豪。这以后,又接着有了堂妹、弟弟、堂弟,对于一个当初家里没有男孩的大家庭来说,虽然家里不是重男轻女的开明家庭,但两个弟弟的到来确实还是很值得庆贺的,以至于家人把姐姐考学和我们几兄弟姐妹后来的上大学,这一切都归功于老屋的风水好。其实,我深知道,在老屋后面冰凉的青石板上留下了多少姐姐的印迹,至今耳边还有姐姐清脆的读书声,有谁知道,老屋里姐姐的书桌上方,昏暗的灯光才是我们众兄弟姐妹前途的指明灯,老屋的风水,它只是时代的传说,我们的路在脚下,能够带着我们走出大山的除了门前那看不尽的公路便是家族重重的厚望。
   八十年代后期,在经济条件逐渐好转的时候,我家的老屋扩建了,两间石墙土瓦房加修整改成了三间,还把排面的石头拆了,改成那时候流行的水泥砖,窗户也改为三开的玻璃窗,正房的右边还加做了正规的厨房,四屋相连,长长的一字排开,十分的壮观。老屋的这一翻天覆地变化,曾经让少年时候的我在小伙伴们面前沾沾自喜,乐不可收。对于改革开放初期,老屋的彻底改观让一向穷困潦倒的家人抬起了头,老屋在公路两旁的木屋面前,在小镇的公路高地鹤立鸡群。
   祖父的七十寿辰,在老屋翻新的第二年,那一年老屋以全新的姿态为祖父庆祝七十大寿,家人在老屋隆重宴请,家里来了很多的客人,祖父有些头面的学生来了,小镇上的工商所,医院,镇政府都有人来了,还都做了锦屏,彩匾,八仙匾等等,当然,姑父的黑色金子匾作为正匾首当其位的挂在了堂屋正中央。那一天,老屋蓬荜生辉,亲朋满座,足足摆了几十桌,至今,回想起那时候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恍惚间,我又看见母亲和婶婶跑前跑后的端菜做饭,招呼帮忙的亲邻,端茶倒水;祖父和父亲、叔叔招呼客人、让座递烟,;家里炮竹声声,亲戚朋友喜笑颜开,自此,那一年的三间老屋里的欢声笑语永远地定格在了我岁月的记忆深处,浓墨重彩。
   一个三代同堂,叔伯同住的大家庭,生活要开支,孩子们要上学,经济来源成了关键。所以,每个夏天的夜晚,家人都会围在院坝里剥玉米亦或是绑烤烟,那时候农村经济紧迫,赚钱来源不多,农业成了主导,而西南地区,地处高山,种玉米烤烟是最佳的选择。夏天正值农忙季节,也是暑假,我们兄弟姐妹都会趁机给家人帮忙,每当月亮升起,星星密集的夜晚,我们都会非常的高兴,弱弱的路灯下,祖父祖母也赶来帮忙,祖父是民国时期生人,喜欢唱“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老人沙哑的低音唱这首歌的时候,我们仿佛能够穿越时代,看到水深火热的年代在热血沸腾;父亲的青春刻着文革时期的烙印,他的话题永远与串联,上山下乡,改革开放有关;而我们兄弟姐妹是新中国的新生,当然不懂他们的岁月,除了欢笑,便是小的唱儿歌,大的唱流行歌曲,反正无论唱还是聊,丝毫也不影响手里做事,小院里,歌声嘹亮,笑声不断,常常会让走夜路的人站在公路上频频回望,十三口人的大家庭由此在老屋门前也留下了一段时代奋进的唯美画风。
   日子像个偷袭的家伙,一不留神它就从你指尖滑过,当你以为它一直都还在时,殊不知它就早已经走远了,再看时,我们都已经长大了,大到了离开了一直以为离不开的家,离不开的父母以及离不开的山;大到了父亲不再大声教诲,母亲不再絮絮叨叨的年纪;而最终让我无法掌控的是,祖父祖母老了,腰身不再挺拔,皱纹像爬着的虫子,一道又一道,深刻然后再深刻,最终,有一天还是离开了我们。记得那一年祖母去世,我看着祖母被众人从堂屋的木板上抬进棺材,我第一明白了生死离别的残酷,第一次懂得了风雨人生终是过,来来去去空留梦,我很心痛,连同时间,流年一起憎恨。而老屋,在送走了祖母后,又送走了祖父。
   后来,我结婚了。从老屋里出门,我在堂屋里对着老屋的东方叩拜,感谢给了我生命的父母,感恩为我付出的家人,更多的也是离不开为我遮风避雨二十多年的老屋,这里的亲情是隔不断的水流,割不开的情缘,永远的大后方。那一次,记得我泪流了,花了新娘的妆颜,因为我不知道我这一去风雨人生路,漫漫行程是否如我所期待。流年雾浓,年轻的我思想还很简单,简单到始终不能把握人生,世间所有的婚姻都是赌注,只有如老屋一般,在历经了风雨飘摇,严寒酷暑,才知道墙体到底有多坚固,老屋是我的开拔之地,前途胜算如此渺茫。入了围城的我,老屋、父母便在了臂膀之外,鞭长莫及,想着想着,我又无声地哭了,心里很痛,很痛。
   老屋,铭记了我和我的兄弟姐妹的童年,少年,青春,有欢笑,有哭泣,有吵闹,有温情;有清贫,有满足,还有幸福。在我的记忆里,永远有祖父将新写的春联递给父亲,然后父亲站在高凳子上贴春联,横联“幸福人家”下联“向阳门弟春光好,春满乾坤福满门”,贴好后,祖父说:“好像歪了点,向左移移”,然后父亲移动,“好了,可以了,可以了”,这样的画面,如钉子般铭记,无法抹去。可是,这一切,再不复来,连同我的青春,都消失在滚滚流逝的岁月里,成土、成灰、成烟、亦或是随风而去,无论成什么,这一切记忆永远知道,我记得。
   流年,就像花一样的让人期待,又如同风一般的抓不住,如今我们已经长大成人,祖辈不再,父辈已老,我们众兄弟姐妹多已离开故地,分奔各地,然后工作、结婚,生子,老屋人去楼空,烟火燃尽。我只能是一次,又一次的对着老屋的照片出神地看,再看。照片中,老屋几经风雨,时代变迁,如今虽然依旧挺立,但却早已经面目沧桑,千疮百孔,喧嚣不再,我只能在照片里潜入记忆中的老屋,一遍又一遍地寻找曾经炊烟袅袅的家,寻找祖父、祖母的笑脸,父亲母亲在屋里忙碌的身影,还有叔叔婶婶那年轻的脸庞,以及我们兄弟姐妹在院坝里唱歌、玩耍、打闹的流金岁月,还有我那一去不复返的如梦芳华。

共 362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散文用细腻的笔墨,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叙述了对我对老屋的情怀。老屋已经很老了,老的破烂不堪,但它在我的记忆中还是最美好的,因为它见证了我们家族的兴衰,社会的发展,家族的发展史,老辈子生活中酸甜苦辣。老屋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那时候生活困难,家里成分不好,但为了能有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家人四处讨借粮食,买材料,请工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建起了这一两间石墙土瓦房。当时在村里还是很漂亮的,房屋是五脏俱全,南北通风,宽敞明亮。终于,七八口人的大家庭告别了四处无处安放的日子,有了一个稳定可靠、遮风挡雨的地方。祖母和一家人喜笑颜开,老屋布置得庄严威仪,祖父是旧时的教书先生,有文化,很受人尊敬,他总想着彻底改变家里的贫穷面貌,他不仅开荒种地,种蓖麻,还拿出不多的退休金做了个体经济开了百货店,后来又忙着给叔叔娶婶婶过门。祖父几十年独居在外,迫切渴望团聚,所以即便是叔叔结婚之后,我们一大家子人依然居住在一起,八九口人的大家庭,在老屋两间苦乐相依。在老屋的日子里,家里喜事不断,姐姐考上了中专,接着有了男孩,我们几个姐妹先后考上了大学,这一切都归功于老屋的风水好。八十年代后期,我家的老屋阔建了,老屋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老屋的彻底改观让一向穷困潦倒的家人抬起了头,老屋在小镇的公路高地鹤立鸡群,在老屋祖父隆重地过了七十大寿,老屋,承载着我们三代人在困难时期的幸福欢乐,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历程,和长辈的生死离别,老屋把我送进了人生的新里程,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我从老屋出门出门结婚了,从此,老屋,也永远地铭记在我的心中……散文通过描述老屋的故事,叙述了出在过去的年代,老屋在人生中留下的美好印象,老屋给生活带来的幸福快乐和对老屋的深厚感情。这是一段人生的轨迹,也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时代的记录,细腻的笔墨,真挚的感情,感人的场面,生动的语言,有趣的故事,无不令人心灵震撼,让人感慨万端,心生共鸣!推荐共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00312000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20-03-11 09:41:29
  欣赏佳作,为佳作点赞!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2 楼        文友:刘柳琴        2020-03-11 09:42:32
  老屋,是心中扯不断的情思,是对家乡无限的怀念!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3 楼        文友:刘柳琴        2020-03-11 09:43:00
  恭祝创作丰收,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您的风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4 楼        文友:水犹寒        2020-03-11 10:19:37
  辛苦了,刘老师,愿健康平安,幸福美满。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5 楼        文友:安平静好君        2020-03-11 13:32:57
  老屋,记忆皱褶里最深的一抹风景。
   家族,灵魂深处割舍不了的亲情。
   我们,生活在当下,现实里有快乐有向往,愿岁月静好,人人平安健康!
   这篇怀旧文章,以真挚美好的感情,蘸满浓浓亲情的笔墨,让读者看到了:过去,未来,共斟酌。
   拜读佳作,点赞精彩!问候老师!祝福幸福快乐,一切美好!
6 楼        文友:水犹寒        2020-03-11 13:56:31
  谢谢安平老师精彩点评,遥祝幸福安康!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7 楼        文友:李湘莉        2020-03-12 10:58:00
  感谢老师给我们呈现如此饱含深情的文字!拜读佳作,点赞!
8 楼        文友:水犹寒        2020-03-12 11:37:45
  谢谢文友鼓励,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9 楼        文友:柳岸编辑部        2020-03-12 14:30:51
  佳作,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10 楼        文友:圈圈是句号        2020-03-12 15:52:03
  老屋里的瓦砾和土坷垃都有记忆的。
随性而活,性如流水
共 11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