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采飞扬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文采】教育随笔两篇(随笔)

编辑推荐 【文采】教育随笔两篇(随笔)


作者:郑昌军 白丁,14.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105发表时间:2020-03-12 09:56:10


   爬行的动作,无法保证好看。尤其在湿地中爬行,可能会经常烂泥糊一脸。但这就是过程。不管你看到的是细沙还是粗粝,是小草还是烂泥,都是我的足迹。我写的文字,不管多么歪斜,多么丑陋,最终都会成为美好的记忆——爬行,努力!
   ——写在前面
   (一)
  
   少挖坑,多打井
  
   今天读了一篇“头条”上的文章,题目是《举报学校补课被报复,是对公民教育的践踏》。作者是一位我很钦佩的青年教师,陕西西安的吴艳超老师。以前曾以为他作为高三语文老师,时时刻刻与高考亲密无间,长期在染缸中浸泡,便是理念再通透也是维护应试教育的。
   但随着看到他写的文字越来越多,越来越体会到我与他的差距:我对事情的理解貌似深刻,但和他相比,却明显根基不实。他不光对教育的理解更为深透,而且身定、心定、目光定。绝不会轻易被雾霾遮了望眼,被沼泽乱了脚步。就如他的网名“冰蓝色的太阳”,无穷的热情与冷静、理智融为一体。这份不为外物所动的心灵境界绝非混沌天生,或许可以从他常年坚持的读书、长跑、练书法中窥见其修行足迹。
   我兴趣很广,但接触的多是皮毛,没有将任何爱好发展成坚定不移的习惯。所谓修行,也便是挖了好多好多坑,却没有挖出一口井。也所以,没有来自地下深层不断的水源,任何美丽的植物,都无法成长到果实累累的季节。
   今天能明白这种差距,也算一幸事。看着周围大大小小以前感觉灿若星辰的坑,我想我该沉静下来,思考一下,筛选一下,不管大小,只要与个人成长无关的坑,统统放弃。而留下来的极少数的坑,我要像挖井一样,一锹一锹往下挖……
   其实,吴艳超老师也不是只挖一口井,他是把遴选出来的与自身发展有关的爱好,统统像挖井一样用功,直到最终挖到水层,而且他还能把几口井挖通了。这个年龄这份成就,起步如此之晚的我,是终生难以企及了。
   但,努力,永远不晚。
   就算达不到“老有所成”,起码还算“老有所乐”吧。
   第一步,如何筛选••••••
  
   (二)
  
   筛选“优生”
  
   我在想:孔圣人的“优生”与今天“优生”有什么区别吗?
   很多地方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核,有一项“优生率”的说法。大致意思是“90分以上算优秀”,那么学生考90分以上(有的指平均分,有的是必须所有科目都要达到90分以上)自然就算是“优等生”了。对优等生所占比例,一般规定是全班人数的20%。这种分数线的划定,看不到多少科学的含量。因为学生的考试分数,与很多因素有关。比如临场发挥、监考松严、题目难易等。这个要求的死板之处也是一目了然。
   为此,有人以孔圣人为例,来反驳这一规定的过分与荒唐。“孔圣人有三千弟子,贤弟子七十二,优生率只有2.4%,凭什么要求我们的优生率必须达到20%?难道我们比孔圣人还厉害?”
   这种反驳与对比,我是非常支持的,也感到非常痛快。因为它符合我对应试教育及其配套的评价制度的极大反感。
   但是,思维另类如我,还是要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一下这种对比的疏漏之处。
   孔圣人的“贤弟子七十二”之“贤”,是以弟子走入社会后被认可的程度来衡量的。不仅从政、从商、学术方面的成功是“贤”,就是“孝”到一定程度,都可以算是“贤弟子”。其“贤”与考试分数没有半毛钱关系,更不会发“贤弟子”奖状或证书。孔圣人也不会无聊到经常用一张试卷来检查弟子的学习效果。而且只听说孔圣人对每个弟子有不同评价,却从来没听说过孔圣人按某个统一的具体标准给自己的弟子排过名次。
   而我们今天的所谓“优生”则是:只要考试分数达到标准,其他一概不管。学生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私蛮横甚至打骂父母欺负爷爷奶奶都无所谓,更不要说将来走入社会是否得到认可。就是将来一事无成贫穷落魄甚至违法犯罪进了监狱,今天他依然是我们的“优生”,也依然证明任课教师教得好评模范给奖状。因为我们的“优生率”只看考试分数——考试分数说明一切!
   这就可以看出,孔圣人的教育教学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是完全不一样的。
   相差两千五百多年,谁先进谁落后?哪个合理哪个荒唐?
   元芳,你怎么看?
  
  

共 179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湿地中爬行”是一种隐喻,但“努力”是一种常态。作者由一篇“头条”上的文章《举报学校补课被报复,是对公民教育的践踏》 ,发出“修炼,少挖坑,多打井”的声音,这是“努力”进取的教师的无奈和真情表达:“看着周围大大小小以前感觉灿若星辰的坑,我想我该沉静下来,思考一下,筛选一下,不管大小,只要与个人成长无关的坑,统统放弃。而留下来的极少数的坑,我要像挖井一样,一锹一锹往下挖……”这是一种姿态,“爬行”的姿态,足见,教师成长的艰困和决心。接下来,作者在“寻根”中发现一个现象:筛选“优生”。这是教育“指挥棒”的功能之一,作者问询:孔圣人的“优生”与今天“优生”有什么区别吗?引人深思,“相差两千五百多年,谁先进谁落后?哪个合理哪个荒唐?”虽是问句,但作者的观点是明晰的,也是更有质感的。一个教育践履者,从自身感悟出发,寄予教育无限情怀,这是为师的高尚和可贵。问候作者!推荐阅读!【编辑:孙彩文】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郑昌军        2020-03-12 10:02:00
  谢谢彩文老师的用心点评!
我是一名普通教师,但即使身陷沼泽泥潭,我依然爬行着找寻真正的教育。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