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菊韵】从“菜市口”看历史上的刑罚(随笔)

编辑推荐 【菊韵】从“菜市口”看历史上的刑罚(随笔) ——卧薪斋人生哲理散文随笔之二十五


作者:黄金山 进士,7524.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81发表时间:2020-03-14 09:59:23


   -------二月二十一日读书笔记
   任何朝代都有刑罚。没有刑罚就没有社会安定和国家发展。
   刑罚也是随社会文明与国家的发展时代进步而改进的。时代不同的当权者亦有不同的举措,不同时代有不同刑罚。
   我们学习了解一些刑罚知识可以促进人的良好道德形成,提高人的文明素质,对家庭、社会、国家都是大有好处的。
   刑罚的作为从古代到今天,他的发展与变化,实质上也是整个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浓缩。刑罚总的发展趋势是以原始的野蛮、落后、残暴向着文明、慎刑方向发展。《尚书•吕刑》对原始社会末期的处罚方式作了这样的说明:"……王虐之刑曰法","爰始淫为劓、刵、诼、黥"。又据《后汉书•刑法志》说:"(禹)自以德衰而制肉刑"。刑法严酷。盘庚规定"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死刑除去斩刑外,还有醢、脯、焚、剖心、刳、剔等刑杀手段。当时仍然以五刑为主,残酷性并没有改变、商鞅被处死时,即用车裂之刑,这一时期为奴隶制刑罚向封建制刑罚过渡的阶段。秦朝以后刑罚出现了新的变化,主要有笞、杖、徒、流放、肉、死、羞辱、经济、株连八大类。其中前五类相当于现代的主刑,后三类相当于现代的附加刑。秦法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有明显的过渡的特征。汉朝以后就逐渐完善沿袭流传下来。
   以“菜市口”为例,具体看看刑场上的执法吧!
   菜市口曾是明清两代京都著名的法定刑场,每年秋后处决,皆于此地。当年我们到北京参观学习,散步时与当地“老北京”老人们聊天,老北京人爱扎堆,爱神侃,爱显摆自己,说的、听的,听的、都要显摆出来。听他们讲,菜市口刑场在宣武门外,犯人经刑部审核确定,从宣武门出去,在菜市口问斩。囚车从此门经常出入,人称:死门。宣武门的城门洞顶上刻着三个大字儿:“后悔迟”,可不是后悔迟嘛,都要问斩了,再后悔哪儿还来得及啊。
   菜市口,一般都是在菜市口路北的商户或者药店门口,设下监斩官的坐案。没有什么固定的地方作刑场。监斩官的高座设于店堂门口,高塔的席棚内放长桌、椅子、钩笔架、朱笔等。只要监斩官入座,朱笔一点,一分钟后刽子手的鬼头刀就砍到囚犯的脖子上。此时死者亲属便以厚礼贿赂刽子手,侍人头落地时,将一个馒头塞入脖颈,止住鲜血外喷。这里杀人后,在地上洒上炉灰,盖住血迹就卖菜,故名菜市口。清代许承尧曾写诗《过菜市口》颇具声色:薄暮过西市,踽踽涕泪归,市人竟言笑,谁知我心悲!
   那年头杀人也可发财,刽子手凡杀一人,就提头来见监斩官,监斩官照例用朱笔在犯人头上点一点。那支笔就会有人出高价买去,以压邪驱魔。菜市口有杀不完的罪犯,出不完的红差。秋风秋雨,冬雪寒冬,从前门楼子大栅栏到黄城根下的早市鬼市,茶余饭后,澡堂子戏院,拉车的送货的,剃刀的耍单的,只要人们一扎堆,闲话不出三句就说到“出红差”上,越说越神,越传越悬,越生动,越细腻。传得砍头能听见响儿,血溅能看见沫儿。说得那些没能赶上去菜市口看“出红差”的人后悔莫极,指天跺地地发誓,下次菜市口杀人,只要爷我没被杀,就一定去给赴黄泉见阎王的爷们捧场,道声抬头彩!
   那年月菜市口名气旺,“出红差”比老北京吉祥戏院唱戏还红火。一位朋友考证:菜市口一次杀人最多的是光绪初年,因一件盗皇陵的大案,一次被判处死刑的就有七十多人,秋后监斩,光兵勇就出动数百人,拉盖尸席的马车就七八辆,监斩官骑着高头大马,戎装持刀,杀气腾腾,两边押解官兵刀出鞘,箭上弦,鸣锣开道,煞是森严,因斩处的是土匪,怕抢劫法场,据说连街道两旁的送魂酒都免了。因犯人多,菜市口地方不大,按规矩由东向西两行排开,七十多人已长长跪下一溜。时辰一到,报时官扯破嗓门大声报时,监斩官手握朱笔,连连勾画,刽子手各就各位,从东至西,依次砍头。因犯人太多,刽子手少,砍上一气也气短手软。这时有人托上红托盘,上面有三大白瓷盅,一盅是水,一盅是茶,一盅是酒,喝什么全在刽子手。据那位朋友考证说,一般是先含一盅水,是清水,漱漱口,吐了;再干那盅酒,也是含在嘴里不喝喷在鬼头刀的刀刃上,让刀喝酒;最后那盅茶是要喝的,喝了以后再拖刀砍头。残酷就残酷在跪在后面等着行刑的犯人,眼看着一颗颗人头落地,一腔腔热血喷流,还要等刽子手清口、喷酒、歇劲、换刀,早就吓得昏死过去了……
   一个老北京说:比砍头削首处死残酷的当数腰斩和凌迟。明朝有个炙手可热的大太监叫刘瑾,皇上朱厚照称万岁,他刘瑾称千岁,后来被判凌迟处死。凌迟“出红差”不同于砍头枭首,说白话就是千刀万剐,一刀一刀把人身上的肉一片一片剐完。据史书记载:刘瑾被剐了3357刀,且分三天才割完,而且还不能让他一刀封喉毙命。第一天割了他357刀,每10刀算一组,每一组喊他一声名字,怕他昏死过去。据说刘瑾被割第一天后,怕他死去,又让他吃了最后一顿晚餐,第二天继续用刀子往下割肉。刘瑾是死有余辜,但用这种办法致人于死地确实残酷了些。腰斩这一酷刑是在雍正十一年被废除的,起因是判处当时的河南学政俞鸿图腰斩,腰斩就是把犯人从腰眼的地方一刀两断,但被斩断之人往往身断两处却还死不了。据史所记,俞鸿图被刽子手砍断腰肢,砍成两截后,其上身在地上打滚,痛苦万状,又久不咽气,俞用手指蘸着身上的血在地上连续写了7个“惨”字,才慢慢地死去。俞鸿图是雍正下令腰斩,但是不是在菜市口被腰斩的说法不一,但也没有过硬的史证说,在菜市口没有被腰斩两截处死的。
   一个老北京说:菜市口被凌迟的却确有此案。据说菜市口当年街中心对着“鹤年堂”药店,曾立着一颗原色圆木柱,柱粗盈尺,柱高及人,柱头中央钉着一拇指粗的大铁环,那铁环便是专为系犯凌迟罪罪犯辫子的。每逢出凌迟红差,在头一天夜里“出红差”的刽子手,都着人悄悄地在大铁环上系一块毛边的红布,据说这么做,一是要给阴曹地府送个信;二是告诉阎王爷,此差非情愿,不出法不依。是乞求阎王爷体谅他的苦衷,说的有朝一日相见,判笔下留情。
   让人稀奇的是这个大铁环不是铁锈斑斑,而是被摸得钲明瓦亮,太阳高照时还耀人眼。谁摸的?什么时候摸的?都不知道,但民间有说法:大凶保大吉,大凶避大邪。得了邪病重病,心里有了大毛病,被人破解为跟了狐子着了魔中了邪遭了咒,走了旁门左道摸这铁环灵。据说当年连远在河北保定府,山西代州、潞州府的人都悄悄进京,半夜赶到菜市口为的是摸一摸那出凌迟大刑用的大铁环。
   到了民国,不用在菜市口“出红差”了,也废除了凌迟,菜市口又热闹过一回。原来那根当街的栓凌迟犯人辫子的木柱子上,竟然长出一枝翠凌凌的嫩枝芽,一传十,十传百,来看的人山人海了,连卖大碗茶的都发财了。人们都挤着围着看,瞧稀罕,啧啧着评论,走到哪儿都说那根“灵草”,以致演绎出无数离奇古怪的故事。后来又是一大新闻惊动菜市口。一天早晨突然有人发现那根栓死人辫子的木桩子没了,无影无踪了。没事的闲人一听说又都蜂拥挤到菜市口,说的传的又多了,似乎有点“科学”依据的说法有二:一是说京城外山西省的一家大宅,家中妻妾不是投河就是落井,老小不是中邪就是遭绑,经明人指点,从菜市口请“神”驱邪,这神就是那根圆木桩;二是说民国政府修汽车路,菜市口是闹市街中间要行车,故拔了那根桩,反正又使菜市口热闹了一大阵,以后就销声匿迹了。
   清王朝废了,民国兴了,判了死刑的犯人都是用汽车拉着到荒郊野坟岗子枪毙,用老北京话说枪崩。再后来日本鬼子进了京,想杀谁就杀谁,想怎么杀就怎么杀,想在那儿杀就在那儿杀,作为满清王朝刑场的菜市口,连同那些充满神奇色彩的传说、故事也渐渐淡如一缕清烟了。
   鹤年堂药店是北京最古老的。它有多少年历史了,连菜市口附近的老住户也说不太清楚,只说是百年老店,自打有了菜市口,就有鹤年堂。或者说记得菜市口就记得鹤年堂。鹤年堂不止一百岁,据说明朝大奸严嵩就住在菜市口附近,挂在鹤年堂店面正当中三个大字“鹤年堂”就是严嵩亲笔所题,可见鹤年堂的地位。当年有严嵩题的“鹤年堂”不亚于紫金城里的金銮殿。抬头举目细细看去,鹤年堂三个字皇皇之中确有霸气。只道是鹤年堂的匾挂在店门前,走进去才知道真字老匾威威如虎地卧伏在药店的大堂正中。那显王气的匾,那显霸气的字,那虎踞大堂中央的威,让人隐隐地感到那似乎不该是中药店,应该是白虎堂。鹤年堂是历史见证人,宣武门城楼子拆了以后。鹤年堂就是当年菜市口刑场的第一历史见证人。
   当年菜市口处决犯人,遇有钦点命犯,鹤年堂四周里外都是执枪佩刀的兵勇,杀谭嗣同时,戊戌六君子下了囚车就是先面对鹤年堂一字排开,鹤年堂前临时搭建的监斩台上坐着面沉如水心虚如鼠的钦点监斩官军机大臣刚毅,那时候要想在鹤年堂下站着看出红差该多大面子?鹤年堂当年威风!
   从鹤年堂南望,目测距离,当年斩杀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的行刑之地应该是菜市口十字路口的警察亭处。那天正值阳光灿烂的菜市口四周高楼大厦在阳光照耀下光怪陆离。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热风扑面。鹤年堂见证着菜市口的一章儿一页。没有他谁还能说清楚菜市口当年的威风呢?谁还能说清楚谭嗣同谭爷的英雄气概呢?鹤年堂建于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名副其实的老字号(1958年西鹤年堂拆迁由菜市口东北角搬到西北角。)
   1965年北京市整顿地名,发现这个大名鼎鼎的无根基的街名“菜市口”,遂把它安置在丞相胡同,改称菜市口胡同,丞相胡同名称撤消。到了1999年菜市口又由“胡同”展宽为“大街”。后话不提。
   古代被判为死刑的犯人,除了重要罚犯(如钦定要犯)或在非常时期(如战争中)应立即处决之外,一般经有司备案审理并报请朝廷批准判为斩罪的犯人都要在狱中关押,到一定的时候才能处决。
   执行死刑的时间,从古至清代一般都定在秋后。《左传》中就有“赏以冬夏,刑以秋冬”的说法。原因是,秋季草木凋零,呈现一派肃杀之气,此时行刑,正是顺应天道肃杀之威。
   历史上秦时一年四季都可以执行死刑之外,其他各代处决犯人都在入秋以后,这就是古时常说的“秋决”。行刑的具体月份,各代的规定稍有差别。西汉时规定在十月以至腊月间,一到立春就决不能再执行死刑。明代规定执行死刑在秋分以后、立春以前,若有在立春以后至秋分以前处死刑者,杖八十。唐代也曾规定,若不是在秋分至立春之间处决死刑者,要判一年徒刑。
   执行死刑的具体日期也有一定的限制。如唐代规定,在大祭日、致齐二日、朔日、望日、上弦日、下弦日断屠日月三、二十四节气、假日以及下雨为未晴的日子,都不得执行死刑。明代规定的有禁刑日子,即每月的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的,加上二十四节气日、雨未霁,天未晴及大祭享日和闰月的全月。这样的除来除去,一年中能执行死刑的日子是屈指可数的。在可以行刑的日子,行刑的具体时辰也有规定。若白天行刑必须等到午时,若夜间行刑必须等到天明,这在各代是通例。斩首的地点和执行其他死刑一样,一般都在市朝。从春秋时起大多如此。凡将王公大臣或名士大夫斩首,就在朝门外如北宋时在汴京(今开封)五朝门。明清时在北京午门;凡将普通死囚斩首,就在街市进行对某一城市来说,行刑的地点有时是固定的,有时是不固定的。清代北京斩人,常在菜市口。有据传说,清代苏州斩人常在五故天亮时,在平时较繁华的街道上执行。市民得知要在这街上杀人,都事先出钱贿赂刽子手,如果谁家不出钱或出钱教少,刽子手就有意在他家店铺前面行刑,这家人就会觉得十分晦气。执行斩首必须有监斩官,这也是自春秋时就有的成规。监斩官可以由原审理此案的官员担任,也可以由朝廷或上司委派的别的官员担任。
   监斩官在规定的时间之前,把囚犯从监中提出来,带往刑场,监押的方式也有一定之规定。如南北朝陈时规定,死囚将被处决,押送时要乘露车(车上不能施用遮蔽,如同现在所谓的敞篷车),戴三械(即项械、手械、足械),加壶手,到达刑场后去掉手械及壶手,时辰一到即行刑。古时还规定,犯人的姓名和主要罪行要书写在手械上,让人们一目了然,周朝时就有这规矩,叫做“明梏”,后世一直沿用。明清时时是把一块写有犯人姓名及罪行的木牌插在犯人背后,俗称“亡命牌”,这和“明梏”的意义相同。
   把犯人押到刑场后,按规定要给犯人吃一顿酒饭,这时不准将犯人塞口堵耳,不准遮蒙犯人面目,要允许犯人的家属和他诀别。监斩官要亲自观察犯人的家属会见情形,判断这犯人的真假,由此“验明正身”,否则容易出现差错。

共 683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读书笔记,整理了菜市口刑场的一些故事,见证历代刑罚,文章意义再于警示人们要注重法律学习,遵纪守法,做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好公民!推荐!编辑:远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金山        2020-03-14 10:02:15
  谢推荐!辛苦了
活到老学到老
2 楼        文友:黄金山        2020-03-14 15:36:37
  老兵练刀
   晴天入夜月圆明,好练真功健体生。
   一捧金刀云影动,龙吟虎啸过三更。
活到老学到老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