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暖】风趣幽默的儒师(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暖】风趣幽默的儒师(散文) ————张幼棠老师记略


作者:心梦王水 举人,3357.9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21发表时间:2020-03-18 20:02:38


   一学文教书此身事
   张幼棠从小爱读书,上过私塾,读过县学,他聪明善思,适应性强,青年时也上过师范。古文和白话文方面的造诣颇深,文笔深刻且语言幽默,别有见解,学识渊博,颇有儒师风度。
   镇海横河小李家,是书香门第。镇海中学的老校长李价民就出生在这个家庭。1918年李价民的父亲承祖上遗命,推动在李氏敬德堂创办敬德国民学校。学校开办时就聘请名传一方的张幼棠担任敬德学校校长。张幼棠管理学校,并兼任国文等课。教过童少时期的李价民。
   张幼棠在敬德小学工作时,对李家的各房人物很是崇敬,曾对李家曹氏夫人大加赞誉。曹氏夫人有大家遗风,奉舅姑,育遗孤,又能关心时势,接受新潮,力主妇女独立与教育兴邦,倡导女子读书识字明理。后有大总统黎元洪亲书“卓识匡时”匾额赠奖。张幼棠就作诗赞之:“助饷输财不计缗,兰闺胸次异常人。宏词嘉奖劳元首,‘卓识匡时’一额新。”张幼棠把教育与现实结合,是与时俱进的儒师。
   当时的一般教师流动性还是比较大的。张幼棠相对比较固定,一个学校在职的时间比较长,并且总在镇海一带流动。上世纪四十年代,他来到这中兴学校任教。1945年1月,张幼棠接任支家英担任中兴小学的第五任校长。
   中兴小学的创办人是宁波帮领袖、上海滩“五金大王”叶澄衷先生(1840-1899)。叶公痛感幼年失学之苦,慨叹“中国之积弱由于积贫,积贫由于无知,无知由于不学,兴天下之利,莫大于兴学”。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叶澄衷斥资10万两银,在上海虹口建造澄衷蒙学堂;又以3万两银准备在镇海家乡建造叶氏义庄,购置义田,设立义塾。不料叶公当年突然去世,遵照叶澄衷的遗愿,由族叔叶志铭(洪涛),督建义庄。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六月开工,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四月建成,光绪三十年(1904年)义庄内设立的叶氏义塾开始招生,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叶氏义塾改名为叶氏中兴学堂,允许异姓子弟入学。中兴初期虽为小学,但以治学严谨,德智并重,中西合璧,理念超前而名,更有中兴校训“勤、朴、肃、睦”代代相传。张幼棠继承发扬前四任校长所进行的事业,自己身体力行,以幽默和风趣深得师生敬佩和喜爱。
   1945年9月,奉化中学分部“泰清中学”校长顾礼宁闻名前来请他去中学任教,张幼棠感受节义之重,慨然应允,辞去了中兴学校校长之职,前往顾礼宁所管理的中学任教中学语文。虽然他先前基本上都是以小学教学为主,然而他学识渊博,古文和白话文的功底深厚,名实相符,对于中学教学很快也就得心应手,特别是中学教学中教师个人发挥展示的空间更大,使他的教学视野更加开阔,教学情韵更加风趣幽默,富有启迪性。
  
   二深思挥毫创校歌
   1946年2月,顾礼宁受聘来县立定海中学担任校长。张幼棠就受顾礼宁之约,来县立定海中学当教师。对于当时从昌国中学转接过来,开办才半年的定海中学来说,要进一步规范体式,落实制度,形成体系。校训、校规制订了,可是没有校歌。于是顾校长把撰写校歌的任务交给了张幼棠。
   在张幼棠看来,这是一项很重大的任务,不能随便。他征求了部分教师和毕业学生的意见,了解了县立定海中学是从“昌国中学”接管过来开办的,而昌国中学之前有着私立舟山初级中学,这历史的过渡与衔接,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同时,一所学校必然会融入本地的历史精神,他考虑到教学的任务是“进德修业”,目的是成为国家栋梁。而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习先贤精神,奋发图强……他在考虑了这么些因素后,就开始构想,歌词需要概括也需要形象,于是他写道:
   “镇鳌山畔,鲁王宫前,校旗迎风扬。学宫旧地,弦歌声满堂。”
   从镇鳌山麓到学宫,从曾在鲁王宫旁的私立舟山初级中学校园办学的昌国中学,到后来搬迁到学宫开办,而成为现在的定海中学。这几句话,首先就写出了学校承继的历史进程。而又隐含着历史的文化意蕴。鲁王宫,体现的是明末将士那种坚贞不屈,守节如玉的精神品性,而宋朝建成的学宫,则体现了重教教学的文化理念。如今在这里“弦歌声满堂”是对学校历史的承接,也是对舟山人文精神的承接。
   接着他写道:
   “万世师表,在羹在墙。进德修业,期成国梁。”
   这里先用两个典故“万世师表”“在羹在墙”。万世师表,是对孔子的赞誉的典故,而“在羹在墙”说的是尧舜的故事,传说尧去世后,禅位给舜,舜很仰慕尧的丰功伟绩及德行操守,处处想以他为榜样。他非常思念尧,在三年内,一坐下就看见尧的影子出现在墙上,一吃饭就看见尧的影子出现在他的肉汤中。故而这个典故给师生树立了崇敬学习的楷模。而“进德修业,期成国梁”,则引导学生认识教学的任务目的。“进德修业”,德育于智育并进,不能偏废。
   而最后他写了副歌:
   “时乎!时乎!莫怠荒,立身修名扬国光。”
   提醒师生,抓紧分分秒秒,不可懒散荒芜。而要一心一意“立身修名扬国光”。那一种为国而学的情怀,自然而然地在歌词中充分体现。
   简短精炼、朗朗上口,又形象生动,内涵丰富,可谓是恰巧精妙的歌词。很快张全龄和陈翰两位音乐教师,弹着风琴把这歌词配上了曲,于是定海中学校歌在岛城传扬开来……
  
   三风趣幽默育后人
   别看张幼棠来定海中学时,已是个上了年纪的人,可是他平易近人,风趣而充满着活力,深受学生喜爱。张幼棠名字中有个“幼”,有人开玩笑称他为“幼师”。1945年9月入定海中学就读的何兴珊回忆起张幼棠记忆犹新地说:
   “他不是‘幼’年老师,而是个年近花甲的老人。他的教书特点是五官、四肢、身躯互动,确似生龙活虎。与其说他来教书,不如说他是一个艺术家在进行才艺表演。例如,一天,他在黑板上写了个‘蹲‘字,人就不见了,接着从讲台后面传出了他的声音:‘小人学生子,这样叫蹲!’他的身躯演示着蹲的姿势,大家哄堂大笑。却也记住了蹲。”
   “白居易的《琵琶行》一文中有‘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两句。他揭示为这是古代女子稳重怕羞的特征,与沉鱼落雁、闭花羞月有些相同意义,接着说:‘不像现在女童子军,常常做立正、稍息、到、有等动作。’他边说边敏捷、准确地做完了这些动作。大家肃然起敬,捂午口窃笑。”
   “清袁枚的《祭妹文》中开头就有‘呜呼!汝生于浙而苍郁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奇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数句。张老师声音低沉,面浮愁云,缓缓地往下读,真是’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全班同学被张老师的语调表情是窒息。最后两句是‘朔风野火,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此时张老师已是悲咽失声的模样,我们似乎也看到了当年站在每每墓前悲痛凄切的作者。课堂内鸦雀无声,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也。”
   张幼棠上课真个是融喜怒哀乐于语调表情中,而他的那种摇头晃脑的诵读是他的特长之一。而他的解释往往又是多视角多层次,并且用形象表述,联系现实,使学生理解清楚明白,能更深入感悟文章的意味。而且张幼棠很注意师生的互动,有时候,他提出的问题新奇有趣,而对学生的回答的评语又是妙趣横生。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情思在文章中起伏变化。
   他上课时,常常很巧妙地调节气氛。他上《项脊轩记》讲到“桂影斑驳”一句,就开玩笑地指着班里的一个男生说:“斑驳者,XXX之面孔也。”全班哄然大笑,笑过之后,再让学生来解释,学生竟然能够解释得很到位。
   小林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学生。对张幼棠,他有一个切身的记忆。张幼棠讲课声音一会儿低,一会儿高,可谓是抑扬顿挫。开始时因为农村的习惯,上课老坐不安分,爱做小动作,分散了上课的注意力。有一次,张幼棠正在讲课,小林却又做起小动作来。正在这时,一个重重的声音叫了他的名字,然后一个很高而响亮的音声“别小动作”,让他忽然震惊。吓得他不敢抬头。同学们眼光都投向了他。他满面通红,等待训斥。教室里鸦雀无声,他偷偷去看老师,却见张幼棠两眼瞪着,看着他,但是脸上露着微笑。没有说什么其他的话,不一会张幼棠就又继续讲课了。
   下课的时候,小林想避开张幼棠,但还是在教室外迎面相遇。张幼棠一步一步稳稳地走向他,他想避开,而张幼棠的目光却已经抓住了他的眼光。张幼棠眼睛放着光,脸上露着微笑,跟他点点头,轻轻说了声,改正了就是好同学。那声音里充满了爱。小林似乎感到了老师上课的严格里,饱蓄真诚的爱,而老师的微笑里,又带着理解和鼓励,于是他就逐步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
  
  
   四教书育人留硕名
   1947年6月底,当时的县府不尊重顾礼宁“教育与政治独立”的办学信条和“经费奇形支绌,诚有巧妇难为无米炊之苦”,顾礼宁“以体弱为词,呈请退休”。6月30日离开定海中学。
   9月,顾礼宁任奉化中学的校长,张幼棠也就来到了奉化中学任教。他依然发挥着自己古文与白话文的造诣,常常以学究式的摇头晃脑的吟唱引起同学们对古文的兴趣。深受学生喜爱,1951奉化中学毕业的华师大数学系教授张奠宙说:“在老奉中,我特别喜欢上张幼棠先生的语文课。他是能够‘吟’诗的老先生,古文极好。课堂上常常针砭时弊,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样的幽默大师,现在已经没有了。我总觉得后来语文课太一本正经,‘字词句篇’当作技术来学,难以以情动人。”
   当时学校里有个唐伯痴老师,是新昌人,喜欢画画。他呕心沥血积集了一本《梅潭诗稿》,里面收集了张幼棠等十余人给他的画题诗,不想在文革初被清查时,不翼而飞。感到很惋惜。张幼棠吟诗为文,很有文学才识。
   1950年8月,顾礼宁又一次被聘来任定海中学校长。张幼棠本来也打算一起过来的,恰好敬德小学创办者的儿子和他那时的学生李价民担任辛成中学校长,特地来聘请他去辛成中学任教。辛成中学是1947年秋由旅沪镇海籍人士黄声远独资开办的初级中学,1956年与镇海中学合并,成为镇中的前身之一。
   张幼棠又发挥着自己的教学特色。辛中50届学生张贤钰回忆说:镇海解放了,但盘踞在舟山的国民党反动派还常派飞机来轰炸宁波,回去时顺路在镇海扔过炸弹。……那时的班主任张幼棠(我们背后叫他“酱油汤”)先生教语文,为嘲讽逃至舟山的国民党反动军队残部,他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斟酌字句,借用当地民间小调“哭七七”,共同谱写了“十二月花开”,如“正月里来瑞香花儿开,国民党反动派到底要垮台,南京、上海退到舟山来,对着那海洋哭哀哀……”那种幽默风趣,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巧妙地把现实与教学结合起来,灵活地开展师生互动的形式,效果特佳。
   辛中(51)届学生郑元良回忆起张幼棠来说:张平易近人,幽默。张幼棠教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语重心长的论说,使他对爱护粮食有刻骨铭心的感受,他珍惜粮食,掉到桌上的饭粒他都会拣起来吃掉,就是被别人笑话也执着不变。有时还对人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就是一个教师对学生教育的成功体现。
   张幼棠教书育人是多方面的。利用各种方法,讲说读写都在进行。1953年3月的一个清晨,辛成中学校园弥漫着凝重的气氛。早自修下课,校园就激荡起来,有人打探消息,有人奔走相告,有人神情错愕,有人失声痛哭……大家汇集成一支队伍,向校门涌去。校门外东侧墙上却贴着一张“布告”,细看,却只是一张8k大小的毛边纸,上面工整地写着一首诗:“万里长空落大星,青年学子哭声声。暂化悲痛为力量,学习不忘斯大林。”落款就是“张幼棠”。这是在当时的形势下,社会现实前,张幼棠以一首短诗说出了全校师生的心里话,并告诫年轻学生正确对待斯大林的逝世。他实实在在的关注国内外大事,为人师表,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向前看的手法可谓精妙,正是一个教师内心的丰富和美好的体现。
  
  
  
  

共 470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韩愈《师说》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一位真正的合格教师是必须具备这三个条件的。作者笔下的张幼棠就是这么一位教师。他卓识匡时,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他不计个人名利,只求能最大限度的发光发热。他辞去小学校长的职务,去做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他利用所学,为定海中学谱写“立身修名扬国光”的校歌。课堂上的张幼棠“台风”风趣幽默,但会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课堂之外他又是那么和蔼可亲,对学生关怀备至。讲台上,能“解惑”的师者比比皆是,而真正能做到传道的老师却并不多。传道,需要人格的力量。张幼棠就有那种人格,那种力量。文末例举的“小诗”就是最好的佐证。感谢作者为我们分享这么一位德才兼备的师者。【编辑:至简至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至简至爱        2020-03-18 20:03:48
  感谢老师赐稿晓荷,遥问春安。
回复1 楼        文友:心梦王水        2020-03-19 06:55:17
  谢谢,编辑辛苦了。遥祝春安!
2 楼        文友:聆雨        2020-03-19 13:00:24
  拜读学习,老师佳作令人动容!
回复2 楼        文友:心梦王水        2020-03-19 16:42:47
  聆雨好,谢谢你支持鼓励,互相学习,祝你文华大展!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