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知青系列之出发(散文)

编辑推荐 【心灵】知青系列之出发(散文)


作者:黄皮人 秀才,1136.1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40发表时间:2020-03-29 12:12:38
摘要:在共和国的历史上,记载着两个醒目的大字:知青。当年,它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今天,它已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记载着两个醒目的大字:知青。当年,它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今天,它已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1974年,我高中毕业,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到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如同千千万万的知识青年一样,汇入了浩浩荡荡的上山下乡洪流之中。
   当时,湖北省政府规定:按照父母所在的工作单位,集体安置子女下乡。我父亲的单位隶属于武汉市服装鞋帽工业公司,对口安置在洪湖县汊河公社麻田口渔场。
   下乡,不仅意味着从舒适的大都市到艰苦的环境去磨炼,更意味着由学生成为农民的身份转变。尽管我班同学们早已作好了思想准备:听从党的召唤,服从组织分配,上山下乡闹革命。但真正临到走的前夕,还是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毕竟,第一次离开故乡,走上社会的第一站便是农村,前途渺茫而坎坷!
   要分手了,与老师、同学们依依惜别,内心充满无限惆怅。那时生活艰苦,没条件下馆子撮大餐,最奢侈也就是约上三五名要好的同学到公园,或者照相馆去照张纪念相。我们去了武汉久负盛名的古琴台,相传那是俞伯牙与钟子期相遇、相识的地方,一曲高山流水遇知音传唱了数百年。武汉三镇的青年学生,若“桃园结义”,若“长亭送别”,一般前往此处,以表达情真意切。
   此外,我班同学们还别出心裁,轮到谁下乡,头天晚上老师和同学们集体到谁家去送行。回想起来,与其说是送行,倒不如说是壮行,颇有仪式感。
   许多年后我还清晰地记得同学们为我送行的那个场面,那是1974年12月2日的傍晚,在我家那间破旧的板皮屋子里,第一次坐满了那么多前来送行的师生。现场没有瓜果、茶点,只有一本封面为蓝色塑料皮的笔记本和黑色钢笔,简洁中透露出纯朴,真诚里折射着内涵。
   当时,最时兴的便是给送行的人赠送“临别赠言”,每一位来送行的老师和学生都要在笔记本上写临别赠言。临别赠言一般都是非常简短但饱含深情,因而,字字都像海绵一样蘸着感情的墨汁。今天看起来非常稚嫩好笑,深深地烙印着时代的特色,如“愿你做高山上的一棵青松,不做温室里的一枝花朵”;“一颗红心干革命,扎根农村写春秋”;“广阔天地有作为,扎根农村修地球”。等等。
   然后,由我发言表态。那时,我特别喜欢贺敬之的诗,尤其是《西去列车的窗口》,是描写一群年轻人奔赴大西北戍边屯垦的情形:“在九曲黄河的上游,在西去列车的窗口……是大西北一个平静的夏夜,是高原上月在中天的时候,一站站灯火扑来,象流萤飞走,一重重山岭闪过,似浪涛奔流……”于是,我模仿着写了一首诗,慷慨激昂地大声朗读:啊!心,为什么如此地跳不休?血,为什么如此地狂奔流?亲爱的战友,你该有过这样的时候,当你将离开生活多年的家庭,当你将阔步踏上明天的征途,你一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那神态,那语气,就像即将上前线去扑汤蹈火一般,今天看起来特别逗,特别傻!
   第二天早晨,在硚口百货大楼门前,两辆解放牌大卡车欲送我们去乡下。我这才得知,此次下乡的知青总共48人,由一名公司指派的干部带队,负责与当地沟通。现场,前来送行的人们比我们多出好几倍,尽管敲锣打鼓热闹非凡,但仍然充满离别伤感的愁绪,有的人哽咽、有的人大哭,还有的人缠绵私语。是的,第一次别离家乡、亲人、朋友,到一个陌生的、艰苦的环境去,重新开始独立的生活,能不伤心流泪吗?
   汽车一声长鸣,出发了!那时的道路状况极其差,不仅没有高速路,甚至有的路段都是沙石铺就的。卡车的减震性能差,沿着蜿蜒起伏的道路行驶,一路颠簸摇晃,车箱上的我们只能始终蹦着劲站立着。还有漫天飞扬的沙尘,一路追随我们,使行程更显艰难和迷离。好在车箱上架了一层厚厚的帆布盖,为我们遮挡了冷风和沙尘,也裹住了些许温暖。这在当时是非常典型的标配,那时穷啊!路面上很少见到大客车。
   最麻烦的莫过于过河,仙桃和洪湖两县之间有条汉水河,没有桥梁,只能靠轮船摆渡。上船时人与车要分开,由于每次承载的车辆有限,因而依次排列等待上船的车队至少有一公里长。大约等了3个多小时,我们才在对岸上车后继续行驶,谁也不知道目的地在哪里?车就是我们的方向。
   两辆车,一车拉行李,一车载人,虽然父母都是一个系统的,但我们还是第一次见面,谁也不认识谁。这时,有个女生突然说话了,“以前我们都不认识,但我们的父母都是老同事,以后我们都是一个点的知青了,大家不要闷着,更不要哭泣,我们一起来唱歌,怎么样?”女生说话的声音尖细、圆润。
   长时间的寂寞早就让大家感到难受了,现在有人领头活跃气氛自然是好事,于是,满车的人异口同声地喊道:“好的。”
   “我们年轻人有颗火热心,唱。”女生唱歌的声音清脆、饱满。
   所有的人都敞开嗓子大声唱了起来,至此,一路歌声,一路欢笑,大家再也不陌生了,再也不寂寞了。
   领头说话、唱歌的女生叫夏紫琴,性格活泼开朗,能歌善舞,长相文静、漂亮,后来担任我们知青点的团支书,宣传队长。
   从武汉到洪湖总共才200多公里,整整走了10多个小时,到了一个名为小港的镇上,天已经擦黑了。下车后还得继续徒步行走,摸着黑深一步浅一步地跟着当地老农朝前走,大约半个小时后才到达了目的地。
   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见,我们被当地农民一一接走,当晚就住在农民家里。我们6人被安排在一户农家客厅里,条件极其简陋,没有电灯,没有床铺,也没有供我们洗漱的自来水。借助昏暗的煤油灯光,我们往地上铺了一层厚厚的稻草,将随身携带的褥子铺在稻草上,口不洗、脸不洗、手脚也不洗,钻进被子就睡下了。
   一天的旅途疲劳早就令我们困乏不堪,哪顾得上清洁卫生?更何况此时正值12月的冬季,外面寒风凛冽,冰冷剌骨,屋子被风撕扯得噼啪作响,气温在零度以下。南方,从不生火炉取暖,干扛着。
   躺在“床”上,闻着稻草的清香,听着北风的呼啸,我在心里默默念叨:开始了,我的知青生活!

共 236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描写知青生活的散文,看着是那么亲切,那么令人感动。正如作者所说,知青生活承载着整整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在那个岁月中,没有当过知青或者家里没有人当过知青的绝对是少数。此篇描述了师生送别作者时的情景,描写了在前往下乡之地的情况,对于那时的作者来说,知青生活由此开始,对于现今的读者来讲,一系列美文正等着我们去欣赏。就让我们收拾好心情,跟着作者的描述走进这一代人的生活吧。推荐共赏。【编辑:透明秋语】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0-03-29 12:13:19
  感谢作者带来的稿件,点赞!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2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0-03-29 12:14:04
  拜读了,期待这一系列作品持续下去,不为别的,只为我们这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3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0-03-29 12:14:26
  恭祝创作丰收!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4 楼        文友:黄皮人        2020-03-29 12:27:08
  感谢秋语老师悉心点评!
北京市某机关退休人员,多年来喜欢文学,并尝试创作了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散文。退休后,热衷于旅游,并撰写了大量的游记,诚与文学爱好者结识,以提高文学素养,丰富老年生活。
5 楼        文友:黄皮人        2020-03-29 13:36:50
  向秋老师学习!专心做好一件事。
北京市某机关退休人员,多年来喜欢文学,并尝试创作了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散文。退休后,热衷于旅游,并撰写了大量的游记,诚与文学爱好者结识,以提高文学素养,丰富老年生活。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