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星月】为人(随笔)

编辑推荐 【星月】为人(随笔)


作者:瀛洲居士 布衣,182.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430发表时间:2020-03-29 13:33:47

20年前,广众幸福来潮,个体经济突飞猛进,贫穷阴影已经褪去,时空弥漫着熙熙攘攘的淘金热流。然而,酒色财气熏醒了某些龌龊,朋贝金龟涌动了某些私欲,优良传统或遭挑战,良序功德或遇泥泞。
   作为一名普通教育者,位卑不敢忘忧国,因而苦其心志,草撰《为人》一章,以期引起共鸣。当时,网络尚不发达,只能成册传阅。今得宽余,特制电子文本,愿与同志者共勉。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头顶蓝天,脚踏大地,任行五岳,纵绝江海,上可揽宇,下可蹈寰,且主宰万物。人有理智、有思想、有德行。云中鹏、山中王、水中龙······那个堪比!改天换地,开拓创新,稳操股掌间,然而这一撇一捺,写之易,做之难。自从盘古开天,完人几许。释道儒家圣者,穷其毕生,著书立说,言传身教,化育万民。但功于“三纲八目”者,仍不多见。芸芸众生,至善遥远。“为人”问题,日益凸显。
   解读“为人”概念,无非三点:即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如何至善。学会做人,方能处世,学会处世,方能至善。
   一,做人
   做人,是指人之后天修养的全部过程,它包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修养与完善。其主要表现为,如何“立德、养性、修身、立命” 等,说穿了,就是如何完善“人性”的过程。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做人呢?
   (一)要加强道德的自我完善。
   人性中正大光明的优良品德是维系人类生生不息,和睦相处,共享天伦,荣辱与共的根脉。无论是谁,一旦背离了道德准则,就会遭遇天谴,即客观规律的惩罚,甚至自取灭亡。夏桀商纣,遗臭万年,尧舜禹汤,史册颂传。历代良臣污吏,亦有史可鉴。道德修养,乃人生第一要义。
   作为四书之首的《大学》,开篇明示“大学之道,在于明德”。可见道德修养与发扬是何等的重要。按儒家之道的理念、道德范畴,可用“三纲八目”括之:即“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按人的行为准则讲,不外乎“忠孝节义仁礼智信”;按道德标准讲,莫过于“中庸”;按道德目标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数千年的道德进化,繁衍出一系列警世省人、垂世立教、永不衰败的道德格言。诸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出悌入孝”、“博学于文,约之于礼”、“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规矩方圆之致也”、“隐恶扬善,执两用中”、“君子必慎其独,君子必诚其意”“居上不骄,为下不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宽则得众”、“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敏于事而慎于言”、“仁者无敌”、“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吾日三省吾身”、“温良恭俭让”、“天下为公”、“以德报怨”、“与人为善”、“知其所止”、“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拾金不昧”、“见义勇为”、“遵纪守法”、“崇尚文明”等。无论何时,无论何事,均不可背离道德准则,一旦背离,必殃及其身。
   在现代人的理念中,有些人眼之所觑无非金钱,头脑所思无非贪欲,行事处事不择手段,因而身败名裂,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缺乏道德理念,不但不能发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反而缺德弃德。然而这些人往往给人“正人君子”的表象,观其外表很庄重,闻其言语很温和,视其行为很严明。其实不然,为政不为百姓谋,为官不为穷人谋,为商简直变色龙。
   历代贤王的德政、仁政,当代国家的“以德治国”、“教育方针”等,都把德育放在了首位,并实施和构建了相对完整的德育体制。但关键因素还是人的内修,即道德的自我完善。人们对于是非荣辱的辨别能力可谓天赋,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其实不应该受他人左右,凭个人的分析、判断、实践等,完全可以自行把握,只是如何把握的问题。当代很多教育家针对青少年提出了“自我教育”的策略,这就意味着,人的本能中具有一定的自我完善能力,更何况成熟人性呢?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自我完善呢?
   一是要认真学习和研究道德规范的内涵,特别是“社会公德”和“传统美德”,与自己头脑中的思维定式进行印证,矫正错误,弥补缺失,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是要经常反思个人思想言行,是否有悖于传统美德和规范。即使做不到“吾日三省吾身”,做到“一省”也是难能可贵的。基督教的忏悔,其实也是教人向善,多做自我批评,以期去恶从善。常言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坚持对的,理所当然。在自我批评的前提下,还要尽量多的听取别人的意见,要闻过则喜,不要文过饰非:要赤诚相见,不要虚情假意。
   三是要对自己的思想言行加强约束和调控。人最怕的是没有自知之明,特别是在不同境遇下,不能保持稳定的心态。有的人一朝得势,便利令智昏。每况愈下,便铤而走险。“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用理智调控自我,才不致违德废德。
   自我约束,说来也并非易事,因为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行(性)。这种道德品行(性)的突出特点就是“慎独”。一般人在遇到外力的制约时,还能够遵规蹈矩,当脱离了别人的监督监控时,就随心所欲了,甚至做出有悖于道德和常理的事情来。所以凡君子者,必慎其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应该做到的要努力去做,应该戒的也要努力去戒。在佛教教义中,“斋戒”是“修行”的必然途径。但真正做到的也不是很多,更遑论“八戒”了,只要努力去戒,戒到问心无愧的地步,那么也就基本上做到了“慎独”。
   四是要持之以恒。道德的自我完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终身的坚持和努力,只要活着就得时刻考虑为什么活着和怎样活着。现实社会中,半途而废的例证不胜枚举,前些年讲的“五九”现象就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近些年来“五九”现象也提前了许多,甚至出现了“四九”现象、“三九”现象,比如河北曾经的第一秘。这些现象充分说明了个人道德的自我完善,既要坚持阶段性,更要坚持长期性,否则前功尽弃。《论语》中孔子曾夸赞颜回:“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一个人长期坚持,并不违背仁道,何其难也,孔子的其他学生,仅仅是“日月至焉而已”。
   所以我们要效法和学习颜回那种“贵在坚持”的进德修业精神,终身不愈的去进行道德的自我完善,去追求道德的最高境界。
   (二)要研究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获取真知。
   早期的儒家学派尽管没有发现天地运行、日月有常的宇宙奥秘,但也极力主张和鼓励人们“格物”而“致知”,其实就是要求人们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获取真知。中国的万年历,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极其伟大的创举。殊不知有多少代先人,进行了多少个世纪的“格物”!中国的《黄帝内经》、《本草纲目》、《水经注》、等等,渗透着怎样的“格物”智慧和辛苦我们是很难想象的。
   《三字经》有段精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这是经典性的结论,也是在对“人”的研究基础上得出的。人的天性可谓善良,只是后天教育的有无、多少,使人在成长与发展中逐渐变“性”,有的成为“正人君子”,有的成为“势利小人”,有的成为历史罪人,所以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极力强调人的后天教育的重要作用。
   小平同志在总结改革开放前十年的时候曾说过:“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就是对客观规律的研究,这就是真知灼见。也因此我国加强了法制建设和普法教育,并一度出台了《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把公德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人这一生,需要研究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就这一个事物发晨的客观规律,即使穷其毕生也难说精透,这里所强调的不过是如何做人、如何“行道”的规律。
   从儒、道、佛三家的意旨分析,儒家主张的是“明德”,体现着积极向上的精神。做人不能固步自封,不能停留在做一点好事的水平上。要乐于进取,不断地光大和发扬陇良品德;道家主张的是“无为”,体现着消极的和与世无争的精神。希望人在无欲无求的前提下达到无为而治消遥自在的境界;佛家主张的是避世“修行”在远离尘世且无烦恼的佛门静地,七情六欲尽抛脑后,吃斋念佛,钟磬为伴,修身养性,独善其身,以此求得天下太平。
   人的活法不一样,但无论如何也不能背弃道德,按道德的规范做人就是规律,规律不可违就是真知。
   人年幼时渴望父母的照顾,人年老时渴望儿女的瞻养,这是人之常情。如果父母弃婴,那就违背了做人的规律;如果儿女不赡养孝敬老人,也同样违背了做人的规律。
   在教子的美谈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有岳母刺字等。在孝敬父母的美谈中有“孝父行窃”、有“卧冰取鱼”等。一首《游子吟》把上行下效,母慈子孝的人间真情写得淋漓尽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人贫因时能安贫乐道,人发迹时能够致力干慈善事业,这同样是做人的规律。悠悠万事中,在“贫穷与富裕”的境域下,有些人把握住了,有些人没有把握住,因此“美谈”和“恶谈”留与子孙者不一而足。
   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真是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可谓清高之至!和坤富可敌国,仍拼命地卖官鬻爵,巧取豪夺,可谓脔败乏至!
   改革开放以来,有人凭借智慧和勤劳而致富,有人凭借投机钻营,鼠窃狗偷之术同样致富,同样一个“富”字,其内涵迥然相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传统理念在一些人心中悄然发生变化。不择手段、不顾后果、不讲道德地趋向“富”字者不乏其人。因此也倒下了一批批贪官、一批批企业大腕、一批批明星大腕……,最后的结局善恶终有报,只是早与迟,这就是规律。
   把握住了规律,就能心态平衡,既能安贫乐道,又能孜孜以求,通过合法的渠道、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寻求小康生活。任何历史阶段,任何社会阶段,只要是太平盛世,就标志着社会自然人的心态是平衡的,无论显贵与平民,无论达官与乞丐,都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按客观规律行事做事,按着道德的标准行事做事。 行政者按着衣食父母,强国富民的标准去为人民服务;经商者按着活跃市场,振兴经济、促进消费的标准去奔波;从医者按照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的原则去做天使;从教者按着告别愚昧、传承文化、科教兴国,育人为本的理念去奋斗;从军者按着保家卫国、不畏牺牲的精神去战斗;立党者按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原则去践行;务工者、务农者、文化人、科技人、治安人等都奉行一个让社会、让天下人都认可的一个原则,一个天下为公、公而忘私、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原则,那么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就能繁荣昌盛、万世不衰!
   (三)学会修身、齐家。
   做人的第一要义是自身修养,第二要义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离开这两种要义去谈什么治国、平天下纯属无稽之谈。 那么,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就必须先修养好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好自身的品性,就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就必须先使自已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就必须使自己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人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从呀呀学语到寿终正寝,不管是入学堂还是参加社会实践,始终离不开学习和研究,始终离不开对世间万物变化规律的探索。
   人正是这样,才能在探索中发现“新大陆”;在研究中证明“1+1=2”;在学习中告别懵懂、告别愚昧、告别玩劣,实现文明。所谓“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铜为鉴、以古为鉴、以人为鉴”等都是学习与研究,古今圣贤,也羊非全靠天赋。
   现在有些人,从恶似乎是顺流而下,从善似乎是逆流而上。主要原因是心不正、意不诚,修养还不到位。有谁不知对错荣辱、是非曲直呢?只要属干成人或正常人,一般均有驾驭生活的能力,均有选择和筛选的能力。
   摒四恶、尊五美,自古就是人们修身的一个标尺。“不教而杀,不戒视成,慢令致期,出纳乏吝”谓之四恶;“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威而不猛,泰而不骄”谓之“五美”。现在社会崇尚的“三老四严”、“五讲四美三热爱”以及“五心”等,都是修养的一种境界。愚以为理念修养的目标应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思想修养的目标应是“立德、明哲”;作风修养的目标应是“中庸”;处世修养的目标就是“仁”,即“恭、宽、信、敏、惠”;学识修养的目标就是“通才”。人的修养只有达到某种境界,才能肩负起家族、社会的各种责任。否则,即使是个人的小小家庭也管理不好。

共 13741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一撇一捺,是为人字,人字好写,而为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为人,作者倾自己半生的感悟,又引经据典,对于如何为人,引发了新的思考和方向。所谓为人,作者大的方面分为三部分,首先是做人,然后是处世,最后是为善。作者以为,学会做人,方能处世,学会处世,方能至善,这三者是一个相互作用,又密切关联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做人又包括:加强道德自我完善,常反思个人思想言行,学会修身,齐家。处世又包括,要真诚,要明哲,要宽容。本文条理清晰,有理有据,论述有力,感召力很强。好文倾情推荐赏读!【编辑:红尘一莲】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尘一莲        2020-03-29 13:36:58
  感谢老师对星月的支持,关于为人,洋洋洒洒一万字,可谓用情至深,老师对人生的感悟,如此通透,让人钦佩。
2 楼        文友:瀛洲居士        2020-03-29 19:16:40
  非常感谢红尘一莲老师的倾力推介,隔屏道声辛苦了!祝老师编辑愉快,身体安好!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