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风恋碧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风恋】南京的美丽与哀愁(散文)

编辑推荐 【风恋】南京的美丽与哀愁(散文)


作者:苏夏 秀才,2434.0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07发表时间:2020-04-05 06:04:23

初到南京那天,恰逢遇上好天气。天空万里无云、一片晴朗,连空气也好像带着薄荷清香的味道,闻起来使人心旷神怡。眼前的良辰美景让我将长达九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忘得干干净净,原本压抑的心情似乎也轻松了许多。我是个注重过程胜于结果的人,所以每每长途旅行(或办事)都毫不犹豫地选择坐火车,因为我觉得旅行本身就是放松心情的过程,倘若像坐飞机那样只看到起点站和终点站,那会失去很多奇妙的心情和常人所遇不到的经历。
   南京火车站附近就有不少星级酒店,但我此次来宁的目的不在于观光旅游,而是另有它事,因此酒店之于我来说仅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不是我真正下榻的场所。从车站出来一直往西,在那条与立交桥平行的马路边,零零散散挨着十几家规模不大的餐馆,有的经营早餐和快餐,有的专卖小炒,还有的餐厅旅馆办在一起。在路边,多如蚂蚁似的中年妇女站在离各家的小店几十米远的路口拉外地客人,中饭和晚饭前就拉你去吃饭,下午和晚饭后就拉你去住宿。她们知道,从火车站走出来的人们不是每个都来南京观光旅游的,除了少数都市白领和政府公务员有闲情逸致来旅游外,大部分人都是来这里打工谋生的。对于谋生的外地民工,他们会去大酒店里饮食消费吗?显然不会,那么这些路边巷口的廉价快餐和藏在弄堂深处羞于见人的小旅社就是这些朋友最满意的消费场所。记得五年前第一次去北京时,刚下火车,月台上竟然有人跑过来强行提供拎包的收费服务,幸好当时我反应迅速,婉言拒绝了这种拉客行为。在杭州旅行时,也发现了那里的环境比南京要“紧张”和“险恶”得多,所以对这个多少还算经历点世面的我来说,南京的社会状况应该还能接受得下去。
   午饭是在建邺区的一家中式餐厅里吃的。一个人乘坐公交车慢行了很多路,最后在一片新建的广场边下了车。建邺区距离南京的繁华地段有些路程,我估计在早些年那里曾经是一片农田,后来可能由于城市扩建的缘故吧——就像浙江这边的中小县城一样,变农田为高大建筑物,逐渐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一个集购物、影视、娱乐、餐饮为一体的大型社区群。由于社区的住宅楼尚未全部竣工,那边的居民还不是很多;几家早已开业的西餐厅和韩式餐馆的服务员,眼睁睁地等待着走进他们餐厅的第一位顾客。
   返回途中我仍在打瞌睡,几乎没有兴致比较下哪条大街能数得上南京市最繁华的大街。幸好,汽车没有坐过站,在火车站下车后,我急切地寻找起晚上下榻的旅店。在没到南京之前,曾经托亲戚帮我询问过南京这边的旅行消费情况,结果问题发出后,有了上文没有下文。我不去抱怨亲戚的不好,因为我明白这个社会的现实性,每个人都关注自己的利益,你去不去南京办事对她的利益丝毫没有改变,她凭什么一定得帮助你询问情况?没关系,很多事情我独自撑得过来。半个月前我曾去过杭州,了解过那里的旅店消费情况;南京的消费在杭州之下,由此推测我应该可以租到比在杭州住宿更便宜的旅店吧!我避开了那些拉客的女人们,独自在一条破旧的弄堂里找到了旅店,嘿嘿!价格居然还说得过去。
   交了两天的房租和押金后,我提着挎包出门向目的地进发。我要寻找的第一站(其实总共只有两站)是位于四条巷的南京市文联。公交车在大行宫站下了车,摆在我面前的是像蛛网一样的横竖交叉的道路和弄堂,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走。那么多陌生而熟悉的街道名称从我眼前掠过,那么多陌生而熟悉的商场、酒店、网吧、娱乐场所从眼前掠过,还有那么多完全陌生的面孔从身边掠过,我都来不及仔细观看它们。倘若在北京的街头问路,十有八九是问不到的;因为北京那边多数是外地人,不熟悉城市里的一草一木。而在南京这种问题暂且不必多虑,南京毕竟还是本地人居多,除了少数流动打工者以外,问路基本上还是能问出个名堂的。
   四条巷果真是那种隐姓埋名的“另类种族”,如果不是由于一个组织文学家艺术家集体活动的建筑在这里,我想很多年轻人和旅游者都不知道南京居然还有这么个地方。这条弄堂太普通太平凡了,就像三十年前很多在城市里生活的低薪居民一样,终日只看到眼前的风景。我想,即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南京,也有像他们一样的无产阶级劳动者,他们或许经营着几平米的小店买卖柴米油盐,或许在附近的超市、商场、酒店打工,或许熬到退休等着领取养老金。他们从不会觉得自己是这个社会的累赘,没有他们,世界也许面临着更残酷的抉择。
   市文联的办公室人员都不在,除了戏剧家协会以外。据戏协的办事人员称,那天好像有个会议,办公室人员应该都去开会了吧。她叫我要么等个把钟头,要么明天早上再来。我深知一路赶来的艰辛,决定不管多久也得等下去,除非会议到下班还没结束。半个钟头后,领导们纷纷回来了,我跟着他们的脚步前去。负责作家协会的是位四十岁左右的女性,我走过去跟她礼貌地打声招呼,然后坐下来向她说起寻找她的缘由。我说我来自浙江,是个文学青年,业余时间写作了六年多,至今没在正规杂志上发表过作品。我这次来南京是想通过作协的帮助认识几位江苏本地的作家,无论在创作上有没有成就都可以。那位负责人告诉我,这个愿望很好,但是实施起来很难,因为没有成就的作家,即使跟我见面了也只不过大家交流下创作心得,彼此并帮不了什么忙。而有成就的作家,一般年纪都要大我两轮,他们和我之间有代沟,没有诚心会和一个年轻人来交流的。她还告诉我,真正的专业作家也从来不去文联坐班,他们一般都有自己的工作,或是全心在家里写作,平时如果没有活动是联系不上他们的。
   我给她留了电话号码,还是希望她能帮我询问一下,顺便了结下我的心愿。可惜这个号码至今都没有被她拨通过,也不知道她是否将我的一厢情愿早就搁置在一边了。返回途中我还在想着在家乡时做得美好的梦,殊不知被人挨了当头一棒后,心里那些憧憬的美梦才渐渐破碎。生活,原来是那么艰难、那么无情啊!年轻人,别想着只要自己有点才华就可以顶天立地,这个社会残酷着呢!
   那天夜晚,我就在那家破旧的旅店里缩了一夜。看着阴暗潮湿的房间,听着门外时不时进来几个民工的声音,我的心里感慨万千。是啊,现在有那么多的年轻人都懂得享受,出门旅行都住个四星级酒店;哪怕出门办事也一样,没有二星级宾馆不会下榻。我觉得自己够寒酸的,想想看,倘若带个女孩出来,谁愿意和你龟缩在那么脏不拉稀的地方啊?唉,只可惜我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这个使命我一直觉得比旅游重要十倍。不过,社会那么现实;就我目前的处境而言,谁愿意不遗余力地帮助我呢?
   既然千里迢迢的来一趟,该拜访的地方终归还得拜访一下。第二天的行程主要是省文联,据说还有一家杂志社也在那儿的呢!从旅店出发,去市区吃了午饭,然后乘公交车七拐八弯地开到位于建邺区的梦都大街。又是一个偏僻的地方,人烟稀少,所以道路显得十分宽阔,行人几乎可以闭着眼睛横穿马路。江苏省文联位于一幢造型独特的建筑物内,此建筑远远看去有点像一顶博士帽,又略微带着北京鸟巢的那种曲线构造,单从外观看上去就觉得很气派。而里面所设置的一些办公区和站在门外戒备森严的保安,让外人更觉得气派十足。不过这种专做表面文章的气派于里面的办事人员来说显得有利,对于找他们办事的人来说则体现了一种威严和震慑力。我去的那天恰好是周五下午,刚开始保安硬说周末是放假的,全体编辑不在岗。我纳闷了好久,国家公务员享受双休,这个制度我向来知道。然而周五又怎么变成了周末呢,难道省级的领导干部享受提前超休?这也太无理取闹了吧。我质疑他们的理由,结果那群保安见我死不罢休,又故意问我具体找谁,有没有事先和他联系过。我理解他们是在执行公务,可是谁又能理解我当时的心绪呢?我坐了九小时的长途火车到达这里,难道连和做文学评判家的编辑以及作协老师交流几句都不行吗?好歹求了一番情,最后他们同意了我的拜访,不过给我做了限制,拜访范围只能在大楼的四楼。
   南京市主办的杂志《雨花》和江苏省主办的杂志《钟山》、《扬子江诗刊》都位于同一层楼内,这分明就在告诉外人,这里就是江苏省文学力量的核心。三家杂志社并列在同一直线,一家挨着一家仅有一墙之隔。我到达的时间,正是杂志社午休时刻,办公室里静悄悄的,连白纸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清楚。不过我想,即便现在不是午休时分,这里也绝对是安静的,因为做文字工作的人喜欢安静,他们容不得自己周边出现任何的喧哗与浮躁。
   经得编辑的同意,我进去和她们交谈了几句。接待我的两位都是女编辑(其中有位自称不是编辑,只是杂志社的业务人员),我和她们简单地说明了情况,并询问她们编辑对选稿的某些要求和看法。结果两人的回答几乎千篇一律,好比律师在指导打官司的群众按法律程序办事一样,她们都说只要将稿件放在那里(如果是电子稿的话就发到编辑部邮箱),他们编辑会按固定程序审读稿件的。如果采用,他们会通知作者;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没有任何音讯,那就表示不能留用。天晓得,这些规定难道我还不知道吗?我特意和她们沟通的目的在哪,也许编辑们都误会了。待我将明白的话重新讲一遍时,她们都表示自己也没办法让我的作品优先被选用,因为很多事情要按规定来做。我想起杭州市文联的一位领导跟我说的,作者要充分相信编辑,因为编辑并不会在稿子面前偏心;我也想对某些人说一句,编辑也要充分相信作者,因为作者不会不负责任地将自己的稿子发到那些不该发的邮箱里。
   从《雨花》和《钟山》出来,手里拿着她们赠送的两本杂志。而我最期待了解的《扬子江诗刊》却由于编辑的提前下班失去了沟通的机会。我看了下大楼指示牌,顺便跑上五楼看看,也许那边会有德高望重的文坛长辈。省文联的很多办公室里空荡荡的寻不见一个人,惟有三四间办公室还有一点动静。在那间负责外联的办公室里,我见到了在江苏省认识的惟一创作者——报告文学作家傅老师。傅老师听了我的讲述后很受感动,并随即叫来了她的秘书,把我的情况讲给她秘书听。秘书显然只是位文联的办事员,所以对我的情况无动于衷。干这一行的人,心里都有一块透明的镜子;只要是同行,相遇后必然会产生共鸣;对那些即便知情后也不会共鸣的,很显然大家不是同路人。
   傅老师看着我的脸,露出了慈祥的笑容,她说年轻人有理想很好,但是凡事不可太急躁。花那么多钱跑到老远的南京,而且自己孤身一人住旅店,实在不容易。我说,我只是想见见几位作家,大家切磋下创作心得,也没别的啥事。她说,你的想法很好,可惜实现起来不容易啊!因为每个人都只愿意跟他同阶层的人对话,一个名声显赫的作家,根本不愿意接见你;一个像你一样的贫苦而毫无成就的文学青年,即便两个人相见恨晚,彼此也帮不了对方的忙。这就是从事创作的人面临的一个很现实很残酷的矛盾,能否化解这个矛盾,将直接影响到自己未来的事业发展情况。
   我想起一个真实的案例,并且相信很多文学青年也听说过。上世纪四十年代,有位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青年三岛由纪夫来到东京,登门拜访了当时住在东京某偏僻寓所里的川端康成。经过川端的提拔和指导,青年在川端康成主办的文学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篇幅虽不长,却为他日后成功迈进文学大门铺平了道路。从一九四九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假面的自白》开始,到一九七0年剖腹自杀,三岛由纪夫共出版了二十部中长篇小说,十八部短篇小说集和若干的戏剧集,成为战后日本最有影响力的纯文学作家。社会似乎存在着一个简单的哲学:即使一块金子,也需要别人去挖掘;即使一匹千里马,也需要伯乐去发现和采用。不过,社会制度存在差别,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每个人所遇到的机遇和面临的命运也会千差万别。三岛由纪夫所遇见的“天赐良缘”,是每个文学青年羡慕和嫉妒的,但这种机遇不会平分给每个人。所以,这个世界上才会存在大师和小辈的区别,才会存在有影响力的伟人和默默无闻的愤青之间的区别。
   我不能在傅老师面前提起这个案例,相信她也有着像很多创作者一样的野心,只是迫于现实的无奈,很多理想只能藏在心里罢了。她为什么会选择报告文学为自己的主攻方向,难道她对富于绚丽色彩的小说没有感觉,还有另有说不清的原因?看着她面前叠着的几本杂志和图书,我感慨地只能默不作声。她没有送我任何作品,相反收下了我的一部诗集和几句恳求的话,告别前她答应帮我努力找编辑推荐下,不过事后怎样也不得而知。我在拜访她期间的最大收获是记住了一句话:每个人都只愿意跟他同阶层的人对话。是呀,多么简单的一个道理,可是有很多人一辈子也没有领悟到。
   从省文联回来后,我特意在南京的繁华地段逗留了片刻。我不想太匆忙地赶回去,毕竟难得来一次,无论事情办得怎么样,该欣赏的风景还是得慢慢地欣赏过去。傅老师建议我去南京的夫子庙、中山陵走走,由于转车不方便,我没能去这两个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看看究竟。剩下的时间我只能在太平北路一带的总统府遗址参观。南京是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华民国的首府所在地,正因为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因素,震撼世界的南京大屠杀就发生在这座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南京市区很难使人想象七十多年前曾经是一片肮脏、血腥的战场,惟有这一片排列整齐的总统府遗址,还能带着我返回昔日那个血腥的场面。今天的总统府遗址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已经变成了一家家独立的店铺,各种西式咖啡厅、西式快餐厅(肯德基、德克士)、具有台湾风格的经典婚纱影楼、露天展览台等等,分布在街道的同一侧。透过古朴的、具有民国建筑特色的总统府窗台,我似乎看到了七十年前的国民党高级官员和高级将领身穿深褐色的中山装,胸口别着几枚军队荣誉的勋章,正埋头坐在办公桌前伏案工作。门口的士兵戒备森严,几辆老式吉普车摇摇晃晃地往马路上驶去。跟着粗糙的发动机声,几辆日本兵的卡车从总统府门前驶过。

共 799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段很多人都经历过的路,作者之所以能在八年以后把它整理发表,我们文学世界的门槛究竟有多高?我们的大师们又究竟有多高?文中没有对此给出答案,也不可能有答案。一腔热血走进了冰冷的象征着荣耀和权利的殿堂所看到的都是些什么?文章剖析的淋漓尽致。文章里作者的遭遇,我也曾经有过。一本书稿,辗转几年,最后的结论是先拿钱买书号,再自费出版。在得到编辑大人肯定的答复后,我才知道,一个草根作者自己视为心血的稿子,在大人们的眼中是如此的不堪。所以,那几乎是刻在心里一样的印记。我就能从中理解作者此刻的发表之原意了。是一个美丽的都市,在作者的笔下,美丽和哀愁是一个永久的回忆。一个美丽的城市却盛不下一个充满求知欲的文学青年的梦想,是什么造就了这些哀愁?好文,立意中肯,写法娴熟,推荐大家共赏。(编辑 刘春庆)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春庆        2020-04-05 06:07:14
  一篇很有批判意义的好文。写出了很多作者所经历过的遭遇。感谢赐稿,感谢对社团的支持。问好春安。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4-05 10:09:17
  给金陵抹一丝情绪,真好。我数次去南京,总是匆匆,没有办事的繁冗,只有路边的风景,的确不一样。想写,却忘记的甚多。读作者的文章唤起一些,但已经淡淡的了。我读本文,不一样的感觉,其中亲切随意反而成为可以把情绪放进去了。
怀才抱器
3 楼        文友:苏夏        2020-04-05 20:55:43
  感谢编辑点评,辛苦了。
4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20-04-11 12:30:12
  一个痴爱文学的作者,从浙江不远千里去到南京,想拜识一些省市两级作协的老师,交流一些投稿事宜,或者经验,文章正是记述了这次南京之行的经历与感受,以及对南京的印象。从作者所记述的与省市两级作协个别老师,或者领导的交谈中,多少让人了解了一些关于投稿的敏感话题,以及这方面的一些情形。更展现了一个文学青年对文学梦想的执着与坚定,这种精神令所有爱好文学,或者有文学梦想的人赞赏和学习!感谢赐稿风恋碧潭!问好祝福春祺文丰,创作愉快!
碧潭飘雪
5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20-04-11 12:31:23
  文章已于4月5日申报了精品。
碧潭飘雪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