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室雅兰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雅香】家族婚史(散文)

精品 【雅香】家族婚史(散文)


作者:黑人阿明 秀才,1865.4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15发表时间:2020-04-06 07:57:53
摘要:从1927年的秋天,到2007年的夏日,我们这个家族整整经历了八十个春秋和四代人的婚姻:从北伐英雄迎娶窈窕淑女,到南下功臣邂逅大家闺秀,从患难之交的黑帮子女,到自由恋爱的才子佳人……这一对又一对的新人走过岁月沧桑,走向美好未来。

(一)
   1927年的中秋之夜,上海静安寺,戈登路上霓虹闪烁,香风迷离。
   大华饭店的舞厅里正在举行了一场中西合璧的新式婚礼。踏着门德尔松《婚礼进行曲》的鲜明节奏,在来宾们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中,挽手走过花门走上舞台的,正是我只在照片里看见过的外公和外婆。
   两位新人也不会想到,两个月后的这里,更有一场轰动上海滩的世纪婚礼,四十岁的新郎名叫蒋中正,三十岁的新娘名叫宋美龄,两人相差十岁。
   不过,这两场婚礼还是有些联系的:一是都在1927年的上海大华饭店举行;二是蒋介石曾是我外公的校长和司令;三是外公外婆的证婚人是蒋氏亲信陈立夫,他也是外婆家的世交。
   言归正传,尽管这对新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但是在外人眼里,特别是在温州来的娘家人眼里,两个人从外貌到气质都不是很般配一一新郎三十二岁,新娘十七岁,年龄相差十五岁;新郎长得敦实健壮、皮肤黝黑,新娘长得高挑纤细、俊美白皙;新郎来自穷乡僻壤的乡绅家庭,他的父亲是湖南双峰蛇形山村地地道道的农民,新娘出身知识分子的书香门第,她的爸爸从欧洲留学回来,在温州开了第一家华人医院。
   差别如此明显,两个人仍能够相亲相爱,应当感谢一场叫做“北伐”的战争。当年,我的外公逃婚跑到广州,成为黄埔四期政治科的预备生。后来参加北伐,从广州一直打到上海,并在杭州战役中结识了救护队的女学生,也就是我的外婆。
   进城不久,因为难言之隐,这位北伐英雄便坚决要求转业,来到上海市政厅做秘书。很快,他的人品和才华得到厅长赏识,便出面成全了老友女儿和我的外公的婚姻。
   于是,一场革命打破了旧的秩序,消灭了文化差别,我的外公和外婆才从不同的方向和层次走到了一起。
   婚后,他们住在湖南路的一栋小洋楼里,和谐美满。次年,他们的女儿早产来到人间,成为父母的掌上明珠和家族的玲珑公主。
   1937年,外公谎称探望重病的母亲,婉拒了日本人的高薪聘任,携妻带女跑到湖南沅江的国军兵工厂做总会计师。
   1940年兵工厂被炸,他们以难民的身份回到双峰老家,寄人篱下,受尽磨难。特别让外婆难过的是,老家中还有一位并不承认外公逃婚的“大娘娘”。
   1942年,三十二岁的外婆在重重忧患中死于肺结核而被弃葬于灵谷寺。外婆病危时对我妈妈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男人不可靠,女儿当自强。
   1945年,十七岁的妈妈离家出走,先读书后参军,其间倍受煎熬,几近绝境,是新社会给了她新的生命。
   1950年,外公被划定为历史反革命,从此他再也没有看见自己唯一的女儿。女儿觉得自己经不再属于那个偏远落后的山村,既脱离了封建家庭,又参加了革命队伍。用当时的时尚用语叫“决裂”。
   1979年,外公临终前只想看到自己的一对外孙却未能如愿,尽管那年我已经到了距离双峰不远的韶山。
   2017年,也就是外公和外婆结婚九十年的时候,我跪在外公的坟前,深深匍匐,双泪长流,答应外公外婆要把他们合葬一处,并把妈妈和我们名字刻在墓碑上永远陪伴他们,以慰先人,以尽孝心,以随天缘。
   (二)
   1953年的国庆节,湖南军区大院的礼堂耳房,有许多年轻的男军官和女军医来参加爸爸和妈妈的婚礼,这是一场革命化的婚礼,简朴而隆重。证婚人是湖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嘻嘻哈哈的伴郎们是军区政治部干部处的小伙子,羞羞答答的伴娘们是军区总医院五官科的大姑娘。
   洞房是在军区独身宿舍圈楼的219号房间,219——爱要久,多好的寓意,竟也一诺成真。
   那晚不是花烛夜,而是不眠夜,新郎和新娘相约,每人都要认认真真的写一封家书,详细介绍恋爱过程和爱人情况。这两封家书好像春秋两季的大雁,一只北飞千里之遥的延寿蚂蚁河,一只南飞百里之外的双峰蛇形山。
   从白山黑水的东北到三湘四水的湖南,正可谓千里姻缘一线牵。
   另外,妈妈曾是千金小姐,爸爸只是农民儿子;妈妈相当大专文化,爸爸只有中学水平;妈妈从温州到杭州到上海到湖南……见过大世面,爸爸刚刚从山沟里出来,是个不折不扣的土包子。
   当时的湖南军区大院里,从高级首长到一般干部,有好多这样看似不咋般配却也幸福美满的婚姻,同样缘于一场叫做“南下”的战争。
   我的爸爸在黑龙江老家参军后,一路征战来到湖南,成为那个年代最可爱的人。这个政治高度足以填平其他沟壑——又是一场革命过后的夫妻地位调整,在全新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中达到新的平衡和协调。否则,爸爸和妈妈是不会相遇和同行的。
   在这种“填平补齐,加权平衡”的婚姻中,日后的差异显而易见,于是也走进了许多文艺作品。譬如石光荣和楮琴,徐云龙和田雨……早年,在外婆那本满是易安词和伤心泪的日记中,我也读到过如此哀怨与悔恨。然而,爸爸和妈妈绝对是个例外。
   他们五十年如一日相亲相爱,其间多少风风雨雨只能更加使得他们相依相偎,相互支撑和取暖。直至爸爸在妈妈的怀中一声弱似一声的喊着“老伴”去世。
   如今,爸爸长眠于龙凤山,妈妈坚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墓碑上。每次去扫墓,她都要坐在老伴面前叨念许久。
   爸爸走后,妈妈有好长时间废寝忘食的整理誊写老伴的遗作,最后编辑出版五十万字的人生回忆录,其中也有他们的初恋,他们的深爱,他们的逆境相伴,他们的金婚纪念。
   (三)
   1980年春节,营口机关宿舍拐把子楼七栋七号,我和她经过六年漫长而曲折的恋爱之路,终于携手走进了朝思梦想的婚姻殿堂。
   所谓漫长,这场婚姻之缘要追溯到十几年前的文革时代甚至几十年前的伪满时期;所谓艰难,这场恋爱之中也出现过波折和坎坷。
   尽管我们曾是小学同学,又是中学文艺宣传队的战友,还是当年老同学、老战友的儿女,但是,如果我们要感恩这场婚姻的话,就不得不‘’感谢‘’那场史无前列的革命。一如外公和外婆的婚姻要感谢北伐,爸爸和妈妈的婚姻要感谢南下。
   文革中,我的爸爸和她的爸爸都被关到一个牛棚中,闲聊时发现,二十年前他们俩都是哈尔滨师道学校同年级的学生。后来,我的爸爸参军南下到了长沙,她的爸爸入党上调进了北京。再后来,一个从部队转业,一个充实基层几乎同时来到营口,但是两人姓名已改,少年容颜不再,若不是文革中共同的境遇,特别是牛棚里的百无聊赖和旧事重提,两个二十多年前的同窗是不可能彼此相认的。也正是因为我和她都是“狗崽子”,惺惺相惜,各自的爸爸又是老同学、老朋友,于是自然而然的走到一起。不仅我们走到一起,我的弟弟和她的妹妹也走到一起,当时传为小城佳话。
   应当说,由于这场政治运动的剧烈颠簸和革命风暴的猛烈冲击,在我的同学中,有许多婚姻并不是完全以爱情为基础的,有当权派的政治联姻,有在野党的避难联盟,有走资派的女儿嫁给造反派的儿子,有知识青年的男孩娶了生产队长的女儿……
   显然,与时俱进的婚姻也容易与时俱散。我的同学中还有些公主和格格嫁给自己老爸的下属,结果这乘龙快婿飞黄腾达之日,恰是那老泰山解甲归田之时,也是公主和格格人老珠黄之时,自然因为“熔断”进而“崩盘”。
   然而,在我们的恋爱经历中则时有另一种岔道,譬如进工厂的我与表妹或者师姐渐渐找到更多的共同语言;譬如上大学的她和志同道合者坚决要求去农村扎根落户……但是,我们的分歧,都遭到了家长的有力阻击和无情打压,而让我们深深感到婚姻并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它很像老北京住着一大家的四合院,好坏不能拆,哪个屋子都不能少,包括影壁墙和大宅门。
   前不久,我们刚刚过完四十年的红宝石婚,恰好在泰国旅行时买到一枚镶有四条红宝石的戒子,戴在她的手上,也刻在我的心中。
   为了我们的四十年爱之旅,我还专门做了一个题为《锡、瓷、珍珠、红宝石》的美篇,背景音乐用的是《时间都去哪了》。
   四十年,一瞬间,特别是有爱的日子。
   (四)
   2007年的儿童节,辽宁大剧院的宴会厅里灯火辉煌,喜气洋洋。
   我们老两口陪着一袭婚纱满面春风的漂亮女儿站在舞台中央,看着高大帅气的女婿从一侧旋梯上一边唱着歌一边走下来迎接他的新娘,当把女儿的手交到女婿的手里时,我的心情无比激动;特别是看到两个孩子热情相拥喜极而泣时,我们的心都醉了,既有满满的喜悦,也有淡淡的惆怅,还有绵绵的怀想。
   从1927年的秋天,到2007年的夏日,我们这个家族整整经历了八十个春秋和四代人的婚姻:从北伐英雄迎娶窈窕淑女,到南下功臣邂逅大家闺秀,从患难之交的黑帮子女,到自由恋爱的才子佳人……这一对又一对的新人走过岁月沧桑,走向美好未来。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文明,远去了战争的炮火和革命的风暴,迎来了改革的明亮和开放的宽敞,爱情和婚姻越来越解脱羁绊而还原美丽的本色。爱了,就是爱了。
   眼前这对幸运的新人就是两个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钟情少年和怀春女孩——他们的恋爱是自然而然的走近,他们的婚姻是自由自主的结合。
   在女儿选择自己的如意郎君时,她也曾挑这挑那,可是唯独不挑对方的文凭学历和工作单位。在女儿征求我们意见和建议时,我们也问这问那,可就是没问男孩的政治面藐和家庭条件。
   我们相信女儿,也相信爱情,更相信缘分,一切取决于她自己的内心,原则只有一个,孩子的幸福便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不仅婚姻自由,而且生育自由。开始孩子的理想是丁克家庭,我们没意见;后来孩子意外怀孕想要生下来,我们也没意见。就这样,我们现在有了“名气”很大甚至蜚声海外的宝贝蝈蝈,更有了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
   当然,这些年伴随社会生活的物质化和商品化,也有不少年轻人的恋爱观和婚姻观正在腐化变质、变味甚至变态。不看内心只看外表,不看才能只看地位,不看人品只看金钱,不看本人只看家庭,不看精神只看物质……
   其实,这和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里年轻人找对象只看家庭出身和政治面藐如出一辙。这样的恋爱只是一种谈判,这样的婚姻只是一笔交易,没有温暖,也不会长远,即便长久,也没有温暖。
   在这家族婚姻中,一代要比一代自由和幸福,这种自由在于精神的无拘无束,这种幸福在于生活的无忧无虑。
   因此,我们绝不干涉她们自由的爱,也绝不束缚她们爱的自由。我们的幸福,绝不可以建筑在她们的不幸之上。
   (五)
   2037年中秋节,应该是蝈蝈二十七周岁的生日。
   那一年他的外公八十三岁,他的外婆八十二岁——这对步履蹒跚的老人已经携手走过了他们的金婚,眼看着就到了钻石婚期。
   那天傍晚,微风熏人,皓月当空。很像一百一十年前的浦江夜色。
   希望能在山下湖边一大片野花点缀的草地上,铺盖洁白的月光和鲜红的地毯,点起明亮的蜡烛和绚丽的烟火,奏响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迎来高硕英俊的新郎蝈蝈和美丽娇柔的新娘蛐蛐,举行一场所有的形式和内容都从完全属于爱情的纯粹婚礼……
   而我们一群耄耋老人,则静静的坐在地灯微黄、暗香浮动的角落里,细细的品味着老法酿造的山葡萄酒,一并品味的还有这酸甜浓郁的人生。
   或许,蝈蝈会邀请从小就教他吟诗诵词的外公外婆上台讲几句话,因为三十年前辽宁大剧院的那场婚礼上,是外婆给他的妈妈爸爸送上祝福和祈愿,这一次就让外公说吧。
   让我说什么呢?人老了思维和语言也都迟钝了,现在的事情大都记不住,过去的故事却都记得清。
   那就从我的外公讲起,从一百一十年前上海、静安寺、大华饭店的那场婚礼讲起,从北伐讲起,从南下讲起,从文化大革命讲起,从改革还放讲起,从一代又一代人的恋爱观和婚姻史讲起,从这个国家的前天、昨天、今天和明天讲起,从个人与家庭、家庭与家族、家族与国家、国家与世界、世界与时代、时代与个人的幸与不幸讲起……
   哦,是不是有些跑题了,是不是有些啰嗦了,是不是有些老不着调了,是不是有些倚老卖老了……
   我看见蝈蝈笑了,有些无奈的笑了;我看见蛐蛐笑了,有些调皮的笑了——早知道外公这样,还不如邀请外婆上来讲话呢?当年,蝈蝈外婆在他的爸爸和妈妈的婚礼上一番“催泪弹”似的经典祝词竟然成为一个地区和时期的婚礼范文,被许多亲朋好友抄袭借用。
   当然,有一个时期,他的外公因为许多“忘年之交”也成了“职业证婚人”,除了宣读结婚证书和代表来宾祝福之外,最后总有一句结束语颇为精彩,那就是: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世上眷属们终生有情。
   后来的许多婚姻证明,能够“终成眷属”不易,做到“终生有情”更难。
   我看见蝈蝈和蛐蛐不再瞅着外公笑了,而是低头陷入沉思。
   (原创)

共 499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1927年的中秋之夜大华饭店举行了一场中西合璧的新式婚礼,是作者的外公和外婆在这里结为百年之好,虽然外公外婆门弟差别之大,不妨碍他们之间的相爱,外公一生坎坷,作为外孙的作者答应把外公外婆合葬在一起以慰先人,以尽孝心,以随天缘。1953年的国庆节,湖南军区大院的礼堂举行爸爸和妈妈的婚礼,这是一场革命化的婚礼,父母五十年如一日相亲相爱,作者父亲走后,母亲废寝忘食的整理老伴的遗作,出版了五十万字的人生回忆录,来纪念金婚。1980年春节,营口机关宿舍作者与相恋六年之久的心上人走近婚姻殿堂。作者外公和外婆的婚姻要感谢北伐,父母的婚姻要感谢南下,作者自己的婚姻要感谢文革,现在他们走过四十年的爱之旅。2007年的儿童节,辽宁大剧院的宴会厅女儿结婚了,从1927年的秋天,到2007年的夏日,作者这个家族整整经历了八十个春秋和四代人的婚姻。作者行文朴实,娓娓道来,文字娴熟,语言轻松,段落层次感分明,情感真挚,显示出了作者扎实的功底与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推荐阅读。【编辑:闲妹】【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00412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闲妹        2020-04-06 07:58:52
  欢迎赐稿,期待更多精彩。
欢迎来到室雅兰香社团,共筑辉煌。
2 楼        文友:竹山居士        2020-04-06 09:16:24
  了不起的家族,令人仰视。
竹本无心但有节
3 楼        文友:浩瀚        2020-04-06 17:34:24
  欢迎赐稿,期待更多精彩。
我希望我奉献给读者的是心灵鸡汤而不是地沟油。
4 楼        文友:黑人阿明        2020-04-13 09:27:14
  除了感谢,还是感谢。除了努力,还是努力。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