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成长】【宁静】精品之路(散文)
在文学的高岗之上,容不得半点亵渎,甚至容不得一丝铜臭与虚荣。文学是纯粹的,更是圣洁的;与纯粹而圣洁的文学为伴,是每一位为文之人的幸运,更是每一位有幸靠近文学的文人们一生的追求。
读精品文学,方知竹卷之香,为精品文学,方可流芳百世。
在正式加入江山文学网之前,我的文学只能用兴趣爱好来形容,谈不上真正的写作,更与文学似乎没有任何关系。好的文学作品离不开一颗沉稳安静的内心,而浮躁,是文学的敌人和克星。我承认在这之前的好多年,我有太多的浮躁,太多的焦灼,这些都可以从我那些年里毛手毛脚的几篇作品里窥得一二。
和很多文友一样,我的写作始于自己的空间里。实际上后来我干脆关闭了自己的空间,直到某一日我反观的时候,感觉自己的文章不再那么惨不忍睹才重新开放与众。那时候写出的文字充斥着对环境的不满,对人际关系的责怨,甚至对周知的一切似乎都愤愤不平,满篇的网络语言和负能量让后来的自己再去看,只读出了挫败,自怨自艾,以及偶尔的小聪明。这些当年的粗文烂字让我一度迷失了自己的文学,更迷失了自己的生活,准确讲,是这样的心态和这种生活迷失了我的文学、和爱好文学的一颗心,如此往复中恶性循环,白白浪费了太多最美的年华。至今想来唏嘘不已,这种反思和顿悟,让我立下了“以真实的文学,记录真实的生活和人生”这一属于自己的文学信条,而正是这个及时的顿悟和相对符合自己的信条,支持并至今庇佑着我弱不禁风的文学之路。
决定丢弃以往十多年的浮躁和飘忽后,第一次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记录过往的生活。那篇《杏儿》便算是真正的处女作了。《杏儿》最初发到了自己重新开放的空间里,那日夜里私信不断,多是老友们的点赞和狐朋狗友们的嬉笑或热嘲。但不论怎样,以半个下午折腾出来的两千多字能引来这么多的反馈,对于一个初次尝试正式写文章的人来说,完全算得上是最大的鼓励了,更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的经历。自此开始,写作成了一种上了瘾的病,再也戒不掉了。
我在有空的时候,会时不时翻看我在江山文学的个人文集,从最后一页慢慢往前翻。看着从最初一串串的蓝豆豆(社团推荐),到后来星星点点的一个红色卷轴(精品推荐)“挂”在那里,再到今天能有一小串一小串的红色卷轴,这种对我而言近似于翻天覆地般的变化,实则记录着我短短的三四年为文生涯中最艰涩的历程。我这种不经意却又是刻意的做法,似乎总能让我看到自己走过的脚印,深深浅浅,明明暗暗,但无一都不记录着我那年那时候的瞬间感悟和岁月沉积。
“认识”并与江山文学“相恋”,让我获益颇丰,这其中占据我心里份量最大的,莫过于记录、回忆、以及得到记录,得以回忆。
熟悉我的朋友偶尔会调侃我“为什么你总是在回忆?”是啊,我总是在回忆,有人说“回忆”是属于老人的,而年轻人则需要前瞻。但我很惭愧,我是年轻人,但回忆却总是占据着我很大的内心。我是一个极其恋旧的青年,更是以及极其恋家的男子,也许是黄土高原的风沙过早地将我的心态沧桑了吧。回忆故乡、以及关于故乡的山山水水、点点滴滴成了我无法抑制的“恋癖”。故乡里有我写不尽的山和水,回忆里有我念不尽的人和事,这正是我本该要记住的东西,更是我该怀念一生的财富。人,是一种极其健忘的生物,特别当锦衣玉食代替了粗茶淡饭之后,人心便会如晴空下的肥皂泡一般变得轻飘飘,经年之后,蓦然回首中才发现,那些过往都消失在了脑海深处,想再挖出来,已然成为幻想,如此,便成了没有历史,没有过往的人。没有历史与过往的人,是缺失灵魂的,我不想在我花甲古稀之年才发现自己丢掉了灵魂,所以趁着我距离那些岁月还不至于太远,趁着那些记忆还留存心底,赶紧将之交给最可靠的笔和纸,交给最信赖的文学,未必不是最好的选择。因着这个理儿,才有了我的为文信条,才有了今天我记录下的那些“破破烂烂的琐碎”。江山文学给了我一个带锁的盒子,给了我一把心形的钥匙,到今天为止,我的盒子里装进去了关于我自己、关于我的故乡,关于我的“历史”的三十余万字的故事。如果问我为何亲近江山文学而不是别处,这就是答案,没有江山文学这个盒子,相信我早已丢弃了那支生锈的钢笔,而关于自己的过往,相信也会在碌碌人生路上,一页页被风雨淋湿,然后化为一地流沙。
假如说是江山文学成就了我至今为止所有的回忆和记录,那么我想,依旧是江山文学给予了我得已记录和回忆的这支笔。
江山文学的“社团推荐”和“精品推荐”两个对作者的激励模式,有一种不可言状的魔力,这种魔力能让真正爱好文学的人为之而近乎于痴狂,我就是其中一个上瘾了的痴儿。
看似没有一点“稿费”的“精品卷轴”成为所有江山人孜孜不倦地写作之一大野心。老实讲,在起初投稿江山文学的时候,看着自己的作品连连申请精品失败,我也有过不止一次对“精品”产生了质疑,甚至痛恨,但如今想想,此正所谓“爱之深,恨之切”,虽然一次次地挫败后心生不满与质疑。但是当过去一段时间,再反观那些挂着蓝豆儿的文章,没有一次不为自己汗颜。直到后来我老老实实地读了很多江山的“红豆”作品,更读了许多“皇冠”作品后,并随着自己变红的作品越来越多,才一次次在心里告诉了自己“该红的,一个都不会落下,不该红的,总是有问题的”这一有点武断的结论。
时至今日,如果有朋友问我,江山文学到底给了你什么,我想我的答案至少是以上两点。江山对文章严谨、专业的把关态度,固然有了“不好迈进”的台阶,但正是有了这个台阶,才有了标准、才有了精华、才有了“正”文学,江山在以一种身体力行的方式,带动、牵引、逼迫着真正的文学爱好者们从最初的粗文烂字,到日渐精品这一路上前行,就作者而言,这是机遇,是挑战,更是幸运。
一个纯文学性质的平台能在如今喧嚣的网海中历经十多年而依旧如火如荼,且始终如一秉持着最本真的“个性”,必然有着自己最可贵的秘籍。作为一个仅仅不到四年江山年龄的业余文学爱好者看来,此秘籍或许就是“纯,正,精品”几个字莫属了。
江山文学的纯和正,最直观的体现在了江山文学网的首页上面。相信很多和我一样在网络流浪了一二十年的浪子来说,最痛恨的莫过于“挂羊头卖狗肉,挂文学卖广告”。真正爱好文学,不求以文扬名立万的人,多是敦厚之人、清淡之人、单纯之人,而恰恰是憨厚的这些文人成就了太多不“憨厚”的平台,在我看来,这算得上网络浪迹的文人们最悲惨的事情了,不得不承认,我曾经就是这憨厚的一员。江山文学以最清洁,最直接的首页展示给作者,信赖感由此而生。其次,江山的纯和正,则体现在对所有作者的一视同仁;对所有作品的一视同仁;以及对所有涉政、涉黄、涉迷信宗教等体裁作品的断然拒绝。在这里所有的文友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有的只是文章的好坏,质量的高低,在江山的文友群里,一句“老师”是真正的发自于尊重,此“老师”也许年方弱冠,也许身为布衣,也许身患残疾,也许清贫如洗,所谓英雄不问出处,此处、是也。
正因为江山文学其“正文学”的远景始终如一,方才成就了江山文学精品之路的曲折前进,不曾停歇。所谓企业的远景,实际就是企业家的立场和信仰,是管理者的一种对之所以立本企业的出发概念,以及对未来的最高设想,它在回答一个企业要成为什么样的企业。
也许是因为我做多年与企业打交道的缘故,所以我很看重每一个企业的“远景”。有的企业远景是体现着对社会的影响力,比如麦当劳的“控制全球食品服务业”的远景。江山文学网其本质作为一家企业,我并不清楚其远景是什么,但我想,它一定立足于服务,立足于文学这两大立场,如果要我为其写远景,我想应该是“引领网络正文学的精品之路”
在我的认识中,江山文学网如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院外古槐飘香,院内书声朗朗,“江山”如一老者,端坐于堂屋,环视着院落里整齐的一排排青瓦白墙砌筑的侧房;江山的社团则恰似这一排排的则房,房内墨香四溢,朗朗书声,而我,正是这其中的一个白衣书生,手捧圣贤书,听着“子曰诗集”,背着“四书五经”,偶尔伏案,书写自己的竹卷。
“成长”是一个深邃的话题,我不敢随意敲琢。虽然一切成长必然伴随着波折与艰涩,但只要有坚定而明智的“方向”为前行与成长的灯塔,其“成长”与前进将是必然。成长必然造就精品,精品一定属于成长。
对于一位普通的作者而言,成长在于一字一文中,在于聪慧和坚持中;就江山旗下各个百花齐放般的社团而言,成长在于兢兢业业中,在于团结与奉献中;而作为数万“子民”的根据地——江山文学网而言,其成长,或许就在这数万文人的心里、笔下、纸上。所谓“江山”大业在于社稷,更在于“黎民百姓”。
问候作者!感谢分享!
是啊,要写文,得先读文,吸收精华,领悟精髓,方能书写属于自己的东西。
问候老师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