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香】《黑马由缰》外三篇(随笔)
◎《黑马由缰》
黑人爱走,特别是喜欢踏着先贤的文迹和心路游走。自从把中国的东南西北走了个遍,接下来还想去了再去的唯有江南。
江南是古诗词;江南是水墨画;江南是吴侬软语;江南是评弹小调;江南是戴望舒的《雨巷》,江南是陈逸飞的《双桥》,江南是婀娜多姿的美人;江南是温婉隽永的情话;江南是一叶轻舟,双桨惊鸿;江南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江南美,最经典最迷人的是古典美、人文美、诗词美。
江南的诗词美,最美最绚的还是宋代江南。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煜的诗词只是江南文集的序曲;苏东坡、陆游、辛弃疾、李清照、柳永、秦观的诗词才是江南本卷;而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曹雪芹笔下的故事大都是江南附录。
窃以为,宋代诗词的高峰在江南,诗词江南的精华在杭州。
从谢驿的“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到林升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从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到苏东坡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从欧阳修的“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到陆游的“临安宫阙经营初,银鞍日日醉西湖”,从辛弃疾的“春意满西湖,湖上柳黄时节”到王安石的“游观须知此地佳,纷纷人物敌京华”,从林稹的“流出西湖载歌舞,回头不似在山时”到韩淲的“西湖十里孤山路,犹记荷花处”……
正因为杭州是风月之地,爱情之都,所以最得婉约派文人的青睐,其中最为经典的“杭州颂”莫过于柳永的《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黑人之所以全文录下柳永的《望海潮》,只因为这便是一幅宋代杭州的山水人文全景图,看遍了它,看懂了它,也就知道了我为什么说:江南美主要是古典美,古典美主要是人文美,人文美主要是诗词美,诗词美主要是杭州美。
当然,对于整个江南的最美最佳评价还是白居易的《忆江南》和苏东坡的《望江南》,其中都说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杭州美,最美是西湖。或许因为他们二位都当过“杭州市长”吧。
自不必说,黑人肯定还要去江南,去杭州,去西湖……其中还有一个课题:做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一生金戈铁马,为何写杭州写西湖时如此温婉柔美;而做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在西湖边也住了很久,却为何无诗无词呢?
◎《黑水白沙》
这篇报道的作者和对象都是黑人的朋友,她们俩也是闺蜜级的朋友。在我的印象中,作协领导的梅子很少写新闻报道,私人业主的杜杜(朋友们都这么叫她)也没听说做公益。但是,一场叫做新冠的灾难,像一场地震和海啸,把人性中最隐秘的东西统统暴露出来:沙石俱下,大浪淘沙,她们的善良、真诚和美好,便是在这场灾难之潮中淘出来的金子。特别是杜杜,平时看不出特别的“正能量”和“主旋律”,侠气还是有的,言语之间不无尖锐和尖刻,我曾戏称她为“啄木鸟”。就是这只“啄木鸟”,大难来临时竟然变成了“精卫鸟”,不仅捉虫子,而且背石头;不仅有爱心,而且有能力,进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侠女。其实,在这场灾难当中,如此挺身而出的侠女和侠士数不胜数,没人号召,没人组织,全凭自己心中的爱和痛,他们才是民族的脊梁和生命的希望。而这种自发救助和民间力量才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那句话,沧海横流,方显出出英雄本色。梅子,好故事;杜杜,好姑娘!
◎《黑水白沙》
上小学的时候,一个淘气男生死于溺水,十岁,迄今黑人比他多活了五十六年;上中学的时候,一个漂亮女生死于车祸,十六岁,迄今黑人比她多活了五十年;九十年代初,第一个铁哥们儿死于脑梗,四十一岁,迄今黑人比他多活了三十年;二零零九年,黑人的第二个铁哥们儿死于癌症,五十岁,迄今黑人比他多活了十一年;最近这几年,黑人的第三个、第四个铁哥们儿相继死于心梗和癌症,其中,一个小我二十岁,一个小我十几岁,他们都有着亲密爱人和美好前程。若与这些不幸的逝者相比,我们都是幸存者,上帝之手是贴着黑人的肩膀抓住了逝者的胳膊,命运取舍皆在毫厘之间,于是,又多活了这么多年,当然应该谢人谢地谢天。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还有什么不快乐的呢?幸存者就是幸运者,幸运者就是幸喜者,幸喜者就是幸福者。那就好好活着吧,我们身上背负着许多天堂的羡慕和人间的祝福。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