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建在木头上的良心桥(散文)

精品 【菊韵】建在木头上的良心桥(散文)


作者:瘦马 秀才,1353.4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26发表时间:2020-04-13 10:16:49
摘要:原创


   村西一里多路的溪面上有一座青石桥,桥长二十来米,桥宽约一米半。桥的中间有两个青石条砌成的桥墩,桥墩呈棱柱状。桥的两岸各有一堵用青石块垒砌成的石墙,一并排四块一尺多厚的青石条就搭在桥墩和石墙上。石桥结构简单,整座桥没有一点装饰。桥西的溪滩上矗立着一块两米来高,约半米宽的青石“功德碑”。碑上篆刻着募捐人的姓名和修桥的时间,碑上的字大多已被风化得难以辩认,修桥时间只勉强看清乾隆两字,记载具体年月的字已经剥落。
   溪里沉积着厚厚的沙层,沙子质量很好,村民盖房子的沙子都是从溪里捞的。沙子里生长着好多味道鲜美的黄金蛏。早年,附近村民为了蓄水灌溉,在桥的下游筑有一道石坝,石坝一米多高,坝体淹没在水中。坝的下游水很浅,一到盛夏时节,村里的孩子便端个木盘,结伴到溪里摸蛏子。孩子们伏在水里,一手扶着木盘,另一手在溪水里乱摸。边戏水,边摸蛏,三两小时便收获满满的一盘。端着装满黄金蛏的木盘,孩子们有说有笑地回家了。蛏子味鲜,很受城里人喜爱,蛏子五分钱一斤,几年都是一个价。到城里,随便往那个路边一放,不用吆喝,一会就被抢购一空。那时,我买小人书的钱就是从溪里摸蛏得来的。老在水里泡着,不知不觉我就学会了游泳,扎猛子。到了十来岁的光景,我和玩伴们便在向往已久的石坝上游戏嬉了。坝的上游水深,尽管那里的蛏子个大饱满,但得潜水摸,即便用上簸箕,也很难捞上几个,等簸箕露出水面,满是灵性的蛏子早就飘游走了。要想在坝的上游摸蛏卖钱,寻常人真没这个能耐。
   听村里的老人说,溪里沙层厚,修桥时咋也挖不到岩层,聪明的村民便在沙子上铺了松木,就在松木上修起了桥墩。那座在我儿时眼里很是宏伟壮观的石桥竟然建在木头上,我真的打死也不敢相信。我缠着村里的老人盘问:这桥底下究竟有没有松木?如果有松木是怎么铺的?为何桥修在沙子上不会移动?老人含含糊糊的,也说不上个子丑寅卯来。只是说松木不怕水浸泡,至于铺木头修桥的事也是他小时候听村里老人说的。
   十多岁时的我,水性已是很好,我能举着双手,仅靠脚踩水,便能在水里直立游泳。我把桥修在木头的事说给小伙伴听,他们也不相信。男孩的脑海里总是充满好奇,而且还有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愣劲。一天中午,艳阳高照,我和七八玩伴瞒着大人去“科考”桥墩了。那时,我们里村里的“孩儿王”,是村中小孩最大的“官”。当时,我还真有点当领导的范,下水前,我把这帮伙伴分成三组,给每组都指定探索的水域。怕出意外,我还专门留有一个安全员,负责观察,万一有人长时间没浮出水面,就回村子喊大人救命。这些经验也是我差点丢了性命才换来的。记得一天中午,我在渠道上飞奔,不小心脚被石头绊了一下,一头载到水渠下的池塘,水渠和池塘落差将近三米。我只记得脚被绊得生疼,等我从床上苏醒过来时,天已黑透了。听母亲说,幸亏我命大,当时正好有个阿姨在池塘边的埠头上洗衣服,是她把我捞起的,要不然我就葬身池塘了。母亲怕我玩水不知深浅,便有鼻子有眼地编起“水鬼”的故事,说水里有水鬼,专拖单个下水的小孩。打那时起,我对家乡的水就有了“敬畏”之心。
   去探究桥墩,虽说有一定的危险性,好歹人多,有人气便觉胆壮。一切安排妥帖,我和伙伴们下水了。我深吸一口气,一猛子扎到水里,脚叮叮咚咚地拍打着水,水已我被扑腾得很浑浊,啥也看不见。我死命地用手在沙里刨,第一次没有刨到松木。浮出水面,深吸一口气,继续下潜,终于我在沙层里刨到松木,松木很硬,指甲一丁点都抠不动。我连续下了五六回水,大致探清了自己负责水域的松木结构,粗粗的松木密密麻麻地用竹篾死死地缠着。至于铺了几层松木,我真的无力考究了。累了就上岸休息休息,缓过劲来又下水探寻。估摸着过了三四个小时,我们终于搞清了桥下所铺松木的平面结构,不仅是桥墩下,而是桥下都铺满了松木,这得用多少松木啊?!难怪这石桥在风里雨里都纹丝不动。
   夕阳像是天上打翻了的红漆筒,把离桥不远处的黄土丘陵映照得格外绚烂,清清亮亮水面上的那座石桥稳稳地嵌在江南傍晚美丽的风景中。我和小伙伴们搓揉着被溪水浸泡得发白,满是皱褶的小手,蹦着跳着回家了。那是我和小伙伴们生平第一次,凭自己的能力解开了心中的谜团,这件事让我和小伙伴们骄傲了好长时间。打那时起,我觉得自己长大了。
   江南多雨水,尤其到了夏秋交替时节,天就像被捅了个窟窿似的,比黄豆粒还大的雨滴噼里啪啦地落个没完。不几日,平日只有十来米宽的小溪就变成了近千米宽浩浩荡荡的大江。溪面上石桥早被洪水吞没了。湍急的洪水经过石桥时形成无数个漩涡,还时不时地发出滋滋地声响。水做的江南哪年不发大水啊,老家人对洪水早就习以为常了,忙完了夏收秋播,发洪水,权当老天安排休息的。只要防洪大坝不决口,村民们都饶有兴致地看着波滔汹涌的洪水。发洪水时水急浪大,用网根本捕不了鱼。要想吃鱼只得靠鱼叉,打鱼人手里掂把系着长绳的鱼叉,在石桥一带溪边走动,仔细地观察水面的动静。石桥附近水流变化多,鱼儿也特别爱在这里凑热闹,偶尔会露出大鱼黝黑的脊背。守候多时的打鱼人,一看到鱼背,顿时眼冒精光,瞅准了,使尽全力将鱼叉甩出,“嗖”的一声,鱼叉拖着长长的绳子,在天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晃晃悠悠朝鱼刺过去。若是刺中,水里则泛起阵阵流花,岸上喝彩声不断,若是没刺中,岸边则传出响亮的叹息声。小时候,我锅里没份,碗里没份地尾在打鱼人后面看热闹。那时,在我心目中,那座伟岸的石桥像是被无数巨大铆钉卯着的铁疙瘩,啥大风大浪都奈何不了它。
   其实,离石桥四里许的下游,就有一座能通大货车的钢筋水泥桥。市区在石桥的东岸,石桥西边密密麻麻地散落着十几个村庄。桥西村民觉得从水泥桥到市区太绕路了,可石桥的桥面太窄,汽车根本没法通行。因为下游就有大桥,县里肯定不会拨专款再造座桥,西岸的村民决定自筹资金重新修桥。但拆桥重建,村民们拿不出那么多钱来,若是修庙,这种“功德无量”的事,附近的村落,无论是桥东还是桥西的村民都会慷慨解囊的。可修桥,东岸的人就没有什么义务了,叫桥东人掏钱修路,那肯定是指望不上的。
   江南的农村没有马车驴车,石桥修建时,最大的载重工具就是独轮车,人能走,独轮车便能过,先人在修桥时压根没想到以后还会有汽车。重新建桥,桥西人实在筹不到这笔巨款。看着一溪之隔的桥东人悠闲地开着车到市里,桥西急了眼的村民忽然冒出大胆的想法:能否在老桥的基础上改建?祖先庇祐,先人在修桥时,不知何故,石条的搭头处留有一尺多宽的搭头,只要挖掉那块搭头的石板,正好打道梁,桥的主体结构不变,花不了几个钱。桥西人拿出修桥方案到设计院咨询,老桥没有留下图纸,究竟有多大的载量,设计院也拿不出确切的数字,明确告诉村民,我们不可能给你们出具修桥证明和提供石桥改建的设计图纸。“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桥西头脑一热,决定因陋就简,在桥面横上大梁,打上混泥土,在桥的两边又按上护栏,一座改装版的现代化大桥就这样建成了。
   桥翻修好后,骑电动车、摩托车过桥,人们心里还是有底的。提到开着汽车过桥,村民心里总是怯怯的,桥修后一个多月没有人敢在上面开汽车。后来,一小伙斗胆开着小汽车小心翼翼地从桥上通过,再后来,又有第一辆货车从桥上战战兢兢地通过,桥安然无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再后来,啥车都威风凛凛地从上面通过了。半年后,设计院派人到现场勘探,得出结论:桥的整体结构没有发生半点偏差,桥墩没有半点的松动迹象,这座桥的安全系数很高。提心吊胆多日的桥西人,终于把悬着的心妥妥地放进了肚里。
   石桥离家很近,虽然抬脚就到,可桥西我没有亲戚,每次回老家,我屁股还没捂热就嚷嚷着要走。细细想来,我已二十多年没去桥西了,毕竟桥西有我儿时许许多多的印迹,在外地触景生情,我也会想起桥西。今年正月我回老家,回家前我就想,这次一定要到桥西转转看看。说是去桥西看风景,实质是想看看那座改建后的石桥,石桥翻建也快十年了。
   春寒料峭,溪水浅浅的,清清的,桥墩的底基沙都隐隐约约能看到。桥墩还是那个桥墩,初春溪水浅,原本不太墩实的桥墩则更显得“羼弱”了。两个桥墩上驮着与它不太相称的宽大桥面,我看着都有为桥墩捏把汗。我小心翼翼地走上桥,仔仔细细地打量着新桥,原先的青石条被厚厚的混泥土覆盖了,桥面被拓宽了近两米。我又使劲地在桥上蹦哒了一阵,我肥胖身躯的撞击好似一枚树叶碰上了大树,桥连一丝细微的颤动也没有。
   原先的功德碑旁又立了块大理石的石碑,碑没有原先的高大,但比原来的精美了很多。老家人立碑有讲究,做同一件事,后立的碑是不能比原先碑大的,算是后人对先祖的一种敬重吧。
   我在桥上来回走了好几趟,心里涌动着莫名的感慨,淡化了我过桥走走看看的冲动。倚在护栏上看会桥西的风景,冷冷的风袭来,我有些懒意,便回村了。回村的路上,我心里泛起了淡淡的羞愧,对桥质量的质疑是对先人的一种辱没啊。先人们修桥时,没什么好的建材,没有什么高深的建桥理论,根本算计不出桥的载重量,也压根想不到这桥竟会用来通汽车。当时,只是为了两岸村民行走方便,才捐资修建了这座石桥。他们只懂得:桥面便是路面,只要容得下就承受得起,桥是给自己方便,更是留给子孙万代方便的。他们捐的每一文钱里都浸泡着他们的血汗,他们砌的每块石头里都凝结着他们的良心。先人铺在水面下的岂止是不朽的松木,而是沉甸甸的,看不见的良心啊!有了良心,这座石桥才能承载得起超乎想象的重量,才能承受得起岁月的风风雨雨。
   现在常有报道,说什么大桥给风刮倒了,又什么桥因过载给掀翻或压垮了。这些现代化的大桥为何这般娇脆?我连最基本的桥梁常识也没有,对桥梁垮塌事件不敢妄加评论,只是隐隐觉得所有垮蹋的桥里似乎都缺少了一个叫良心的东西。
  
  

共 392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细品作品:建在木头上的良心桥。和作者一样总勾一缕起儿时的记忆。童年总是美好的,有儿时的玩伴,有故乡的村落园林老屋,以及故乡的一草一木,总留有抹不去的印痕不会忘记。越是到了老年越是难禁这一缕乡愁,青壮年的劳碌,琐碎的生活扰的人无所适从,一些事情早已忘怀,而童年却记忆尤新,愈老愈浓。为了探索传说中的西桥,下面是用松木铺设的,也为了证实传说,曾经结伴分组潜水探索,得到了证实,的确是桥的下面铺设着多层松木,所也才使得大桥稳若泰山。古代没有什么建桥的仪器,没有钢筋水泥的建材,何以如此坚固?于是作者得出结论,虽然不懂建桥知识,难晓其详。而却屡屡听到,现在建的有现代化建桥材料的钢筋水泥大桥,出现塌陷事故,也许是建桥人的良心出了偏差,所以导致塌陷,未为可知,结论有待后评。【编辑:飞云流瀑】【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00416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飞云流瀑        2020-04-13 10:24:40
  作品在不忘乡愁的同时,也有在故乡的一座古时修建的木桥,引发推想,因何古代人建的桥历经风雨,甚至洪水地震依然坚固,而现代用钢筋水泥建筑的大桥,何以有坍塌出现,推想也许建桥人的良心出了偏差,其实和建材没多大关心系。作品充满正能量,引人深思,发人深省。问候作者,欢迎赐稿 菊韵 致礼敬茶!
回复1 楼        文友:瘦马        2020-04-13 10:39:52
  谢谢飞云老师精心编辑,辛苦了,敬茶。
2 楼        文友:黄金山        2020-04-13 10:43:27
  写得真细腻!学习
活到老学到老
回复2 楼        文友:瘦马        2020-04-13 19:19:37
  谢谢关注,遥祝幸福!
3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0-04-13 13:32:01
  本身是应该政府出资修建的桥,却让百姓去出。问题来了,百姓如果去修庙,肯定会义不容辞,修桥上面却可以敷衍了事。菩萨的心好宽阔啊,人心这时候,怎么就这么的窄呢?老师的文字不疾不徐,没有过多的议论,而是在冷静地,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去观瞧,却有非同一般的效果。“冷静的叙述者”,非常喜欢老师的风格!
回复3 楼        文友:瘦马        2020-04-13 19:20:53
  谢谢惠评。祝老师写出更多的绝品、精品作品。
4 楼        文友:黄金珊瑚        2020-04-17 11:03:13
  这是一座很普通的桥,可它是良心桥。建桥的辛苦,修桥的不易。善良的村民,干着实事。让人感动,使人感怀,相比之下,那些现代化大桥的建造缺少了一个叫良心的东西。好文章,珊瑚欣赏学习了。问候老师上午好,遥祝春祺。
生活,一半烟火,一半清欢。 人生,一半清醒,一半释怀。 ——杨绛
回复4 楼        文友:瘦马        2020-04-17 17:56:37
  谢谢老师恵评,遥祝幸福康宁。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