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月】古色古香三门塘(散文)

编辑推荐 【星月】古色古香三门塘(散文)


作者:蔡东武 布衣,101.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49发表时间:2020-04-14 16:47:02
摘要:二十年前,为策应南水北调、西电东送国家战略,家乡清水江下游白市段建立水电站,至此,奔流千万年的江水断流,变成库区。咋听到消息,心里充满了仿佛端着一个古典幽雅的清花瓷瓶瞬间要掉落的悲凉,2003年清明前几天,趁参加家乡笔会机会,提起画框,为古老侗寨留下一幅原始箴图。

古老的三门塘村,全部掩映在高大树林内,枫香树、杉木树、橡树、楠木、榉木、松树、黄檀树……清一色名贵树种。从清水江划舟而过,不仔细瞧,哪晓得这里有个村庄?杉木楼杂乱修筑在江岸、山边、溪水旁,用桐油漆得金黄,散发出股股清香。陈旧些的黄中泛黑泛灰,高低不一,宽窄不同。窗户横格中心、四周雕刻着龙凤、鸟兽图腾、花草、游鱼图案,栩栩如生,活灵活现。那时候的山民,建造杉木房,房屋模式大体一致,大门、窗雕花决不雷同,你家用了龙凤,我家则取样鸟兽,他用花草,我雕鱼儿,有文化人家甚至取民间传说、古书上历史图画,如八仙过海、双龙抱柱、两狮滚球、岳母刺字……风格特异,花样翻新。
   三门塘村,最引人注目的是石文化。清石板用长宽石板铺路,光滑平整,石块最长达10多米。脚板踩在石板上,冰凉幽幽,怪舒服地。从明朝万历年间以来,经过四百多年保存完好的碑刻62块,有指路碑、土在庙碑、水井碑、功果碑、庵堂碑、架桥碑、记事碑、木排碑、洪水碑……尤其是大户的家族碑,石块上刻字,内容为家族字谱、人丁兴旺、官文赋税等记载。另外,许多石块多雕画绘图,如仙人骑鹤、双龙抱柱、两狮滚球、孟姜女哭长城等。此外,还有石拱桥、石梁桥、石栏杆、石制风雨桥、石走廊、石门框……
   三门塘小学右下方江边上立的一块高2.4米、宽1.8米的功果、木排碑,号称碑王,记录着本村几百年来修桥建路的功果经过、捐资人姓名碑,历年木排大事,洪水上涨到何位置等内容,非常有气魄。雕刻的字体隽秀、深入数分。由于年代久远,碑身字迹略有蚀落。
   三门塘小学坐落在碑王左上角,距离江边约三四十米,周围古树环抱,阴凉森森。没树的空隙,清一色野花盛开,金银花、牵牛花、马兰花、栀子花、杜鹃花……真正的“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切切是一个布满绿树和百花的世外桃源。沐浴着树荫,眼望碧绿江水,嗅闻花香,这等灵异之地,想不出人才都不行。
   三门塘村是个活脱脱的侗族村,侗族文化保存得较为完整。保存完好的当首推宗祠文化,共有宗祠三处,都是临江屹立。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三门塘宗祠文化是清水江两岸的代表,获国家级名胜称号而加以保护和修复。三门塘宗祠文化中,刘氏宗祠最具有特征。刘氏宗祠坐落于三门塘村,临江屹立,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建筑面积268平方米,四面高墙,遍塑浮雕。汇哥特式艺术为一炉,融东西文明于一体,设计匠心独运,结构新颖奇特。门上锈刻一幅对联:“白水高名千秋尚在,香山重望万古犹新。”宗祠墙壁绘五彩,璀璨夺目。牌楼作浮雕装饰,棱角分明,直线与曲线结合,雕塑与彩绘并用,构图画面千变万化,生动活泼,真实感极强。正中牌楼有44个拉丁字母,至今无人能解。
   宗祠文化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侗族渊远流长之文化基因。
   这些古朴浓郁的民族石文化和建筑特色,引起了政府重视,三门塘村被列为旅游开发区,吸引了不少外国游客,有美国、新西兰等30多个国家游客曾来观光、考察。这些操着普通话或外地口音的人,大多来自城市,他们带着红尘的喧嚣和好奇的双眼,踏上了幽僻的古村落,难道这些享受现代文明的来客,来此观光旅游,是厌烦了嘈杂,返璞归真?还是想用这里的古朴宁静给浮躁的心灵注射些静气?
  
   游子醉眼竹歌里,水色山光作酒香
   从三门塘乘船而下七八公里,便到了大冲村。
   人在船上,远望村庄,薄雾散去,炊烟袅袅,远处青山倒影在宁静的江面,春雨时分,淅沥沥柔雨纷洒,细雨如丝悄然飘至,润了青山,湿了乡村,绿了秧田,江水里的雨花绽放,弄湿了翠竹林,一地的春笋拔地而起,滴答、滴答惊扰了水里的鱼儿,一叶渔舟游荡在清清的水面,船儿拨开了水草,穿行在绿水、岸边、石桥间,碧清色的江水绽开了笑纹,一阵鸟儿欢愉嬉戏穿透林间、小道、山岩、弯道、茅屋,静静草儿垂帘羞答,长长的青腾垂帘路口,杨柳轻扭着细腰,含羞的花蕾放艳,石阶上凝满了青苔味,纷雨绵绵拥抱着木楼。在雨中行舟好心情,赏着,一江的幽水飘花瓣,一片翠绿在风中摇摆。岸上,雨帘密布晃过眼前,片片的叶上挂满了玉珠,纷雨渐渐凝满了村庄、青山、庭院、小巷,淋湿了一片芳草地,润了心扉,这种感觉如临仙境,从心里飘起,让人情不自禁油然而生……撩开轻舞的面纱,整个村寨宛如一尊秀美的娘子,拂袖舞起,风情万种。
   与清水江岸别的村寨不一样,大冲溪,一条宽约五十米的溪流从西边杉木原始森林潺潺走来,将村庄一分为二,形成南北两半。溪水仿佛玉液琼浆,浅水处清澈见底,深水塘滟滟如梦,犹如九天瑶池。两岸布满方圆五六公里椭圆形竹林,修竹大的碗口粗、七八米十几米高,小者柴刀把大,五六米高不等,金黄、嫩绿互生,构成一个青翠碧绿天堂。江风过处,“哗哗哗”作响,恰似仙女抖动衣裳。竹林四周,遍布杉木树林海,莽莽苍苍,朝南北西扩展,荡漾。栋栋杉木楼、竹篱茅舍错杂地坐落在竹林内、溪水旁、杉木林边。
   村容村貌很特别,户与户之间,总留有些许空隙,空隙用青石板隔开,形成小巷。空隙上方,搭着瓜藤架,常年瓜果蔬菜都应时。山民各自忙碌着农桑,水牛在犁田,小牛在坡上吃草;男人在地里,一身是泥;穿着侗族服饰的女人种菜,种瓜;鹅在溪水里洗澡,鸡和鸭斗嘴,孩童们忙去劝架;童叟妇孺,见人三分笑,笑里透露着憨厚古朴。农家门户大多正对东方,开门迎接阳光,太阳推开门户。楼上闺房内,村姑正梳妆,俏眼望着大山、竹林、江水,侗歌汩汩荡漾……“树根树枝树梢梢,妹是枝头鲜花摇。哥是蜜蜂来采摘,甜入心中陶醉了。”“打把弯刀割荒田,问哥结伴几十年。有心结伴同到老,不学阳雀叫半年。”曲曲颤音或高或低沉。或悠扬或婉转,空谷传响,余音袅袅,组成大自然生命神韵,天成的田园交响曲。
   溪水与清水江交汇处,田畴地垄,稻秧青绿;田边菜畦,野花盛开,蝴蝶翩翩起舞,蜜蜂奔忙异常。
   进到村内,过一座石拱桥,便见一家祠,是王姓族人所建,青砖灰墙,造型奇特,气势恢宏。祠里大门边立着一块石碑,石碑上雕刻着家祠修建年代、出资人姓名、家祠作用等。大门两边有一幅对联:门对清水江,后辈当存读书志,志在高远;背靠大冲山,做人当做忠厚人,忠孝两全。这副对联,出自清朝时本村一位王氏举人之手,其名字生平失考。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除了吃原生态河鱼,既然与竹树相伴,大冲人靠竹吃竹了。与竹笋相关的菜肴比比皆是。艰苦岁月里,最多莫过盐水煮竹笋、嫩笋炒豆腐。竹笋出土时节,将竹笋摘来,剥皮洗干净,用开水烫七八成熟悉,拿到太阳下晒干,等到青黄不接日子,当主菜下饭。嫩笋炒豆腐是上等菜,有客人来,没钱买肉,去村里磨豆腐人家拿上几块豆腐,剥嫩笋用辣椒清炒豆腐,是待客好菜。渔夫人家相对宽裕,用鱼煮竹笋,鱼味、笋味俱存,味道鲜美,现在已经是当地特色拳头菜。日子渐渐与小康接轨,出现了竹笋烧鸭、竹笋红烧肉、竹笋粉蒸肉。
   竹笋烧鸭:将鸭肉切成块状,煮到五六成熟,捞出,滤干汤,竹笋切寸长条形,用茶子油、辣椒、大料等将两者用柴火大锅炒,然后洒料酒、葱花出锅,闻着令人流口水。
   竹笋红烧肉:将五花肉煮到三四成熟,与竹笋一齐下锅,放大料、生姜、酱油、料酒等红烧,出锅后洒上葱花就行了,肉的油腻让竹笋吸收,竹笋混进肉的芳香,二者相得益彰,让人胃口大开。
   竹笋粉蒸肉:粉蒸肉是湘西黔东一带苗侗民间传统主打菜之一,红白喜事,没有粉蒸肉不成席。拿锅将米略炒干,用石磨碾成粉沫,与五花肉混入多种香料揉搓,让香料均匀,放入蒸锅内,然后铺满浸过少量盐巴的竹笋,蒸一个半小时后出锅,肉香伴随竹笋味,香气格外绵长,入口芬芳缭绕,三天内口腔还是喷香不绝。
   虽然是家乡人,但家底不能全部外露,你要想知道更多与竹笋相关的民族特色菜谱,亲自去村里走一趟,请教村姑和大嫂,肯定有惊喜!
  
   流水人家似天堂
   因第二天参加乡土笔会,提前一天到达远口。
   汤汤清水江,滔滔从古镇西边浩荡而过,两岸边的江石,被激流冲得光滑圆溜,石头上留下了几多戏水小孩的脚印,回荡着阵阵捣衣声,捆缚过艘艘渔舟的揽绳。江岸石头,是风雨磐石,是岁月的见证。依江两岸建筑的是一排排吊脚木楼,粗大的杉木柱支撑于石头上,木楼全用杉木板修展,木质馨香缕缕,再用桐油漆上,色泽耀眼而又古香。倚楼而观,楼下江清见底,渔舟过处,橹声吱吱,群群鹭鹚惊飞,抬头远眺,对岸青山隐隐。面对碧水波光,穿梭游鱼,往来舟楫,让人置若恬然的桃花源。望着悠悠流淌的江水,心中思绪随波跳荡,那是岁月的血脉,是苍桑缕缕的年轮。两百多年前,乾隆皇帝私下江南,游览祝融金凤山,路过远口吃早饭,恰好木楼下是渔舟码头,渔夫打得一条金黄鲜活的水底鰑(清水江珍贵鱼种),清水煮,香喷了一条江。乾隆望着江岸边,数千株柳树在河风中招摇,温温柔柔的枝条仿佛姑娘长发,又恰似江中缕缕波汶;房前屋后,桃树、李树、梨树杂生错落,仲春时节,桃红李白、柳枝招风;零落的花瓣,在春风中翩翩起舞,顺溪水、沟渠汇入清水江,水面上是一层红白混杂的香流。吃着喷香的清煮水底鰑,乾隆十分开怀,题诗一首于江楼板壁上:“祝融古道自湖湘,流水人家似天堂,荆楚清蒸槎头鳊,不及清江水底鰑。”自此,天堂远口美名播扬,清水江水底鰑更是蜚声大江南北。
   远口镇民居除了杉木楼,还有殷实人家的窨子屋。窨子屋造型奇特,形状有方形、菱形、漕形等。板壁廊柱上全琢以木雕、彩雕,上桐油后再施彩塑和彩绘,内容以飞天、龙凤、麒麟、八仙及佛庙道像为主,集中、西建筑风格为一体,真是巧夺天工。历来作为祭祖、议事、喜庆的活动场所。处于城墙上的吴姓窨子屋,解放时被土改为区政府,但式样基本保存了下来。院坝里青石板光滑,年深月久的踩踏、风雨磨洗,石板纹理清晰可见,透着森森绿意,夏天躺在石板上,凉气绵绵,地气钻心。读小学时,我们经常来此大青石板上打乒乓球,还看到不少模糊痕迹,幸好这个宗祠还完整无缺。春风中,看着这几幢造型奇特的窨子屋,凝望着剥落而有些模糊的雕刻,少年时代来此玩耍情境浮现于眼前,就是这些古朴的东西,让对世界充满好奇而又懵懂的我们,产生了种种遐想,渡过了一段贫穷而不贫乏的岁月。此时,让人感到这屋里格外幽深、神秘。这造型,这样式,这雕刻,像是藏着古镇的历史,藏着民族渊源,我内心阵阵释然,灵魂有了一丝皈依处。
   陡然间,我想起了三角店。
   沿着花界路面朝下方向走,花界路用鹅卵石镶钳而成,年深日久,石缝间长出矮小青草,远远望去,条条道路上斑驳陆离,仿佛一条艺术飘带,绵绵延伸,惬意爽心。走在鹅卵石路上,滑滑的,很舒心。石头、泥土、小草构成大地,脚板心与大地相贴,心灵还不回归自然?
   三角店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个国营副食店,凭票卖粉、包子、烧饼、馒头之类。我记事起,三角店已不知有多长历史了,坚实的木板被岁月磨削得见着木心,摩擦处光滑无比。这里的粉享誉远近,湖南靠黔东的几个县都知道,粉又以鱼臊子相佐为绝。那年代民间不许买卖,渔舟上的鱼全部卖给国营副食店。清水江的鱼以水底鰑、青鱼、鲢鱼、鳜鱼、黄刺骨为优等,这些名贵的水中宝物用黄油一氽,佐上葱花香料,放在碗里,油漉漉,芳香四溢,令人涎水三尺。赶场的山民们,卖了山货,携儿带女吃上一碗,香喷喷热辣辣,美不可言,神仙怕不羡慕呢!羁旅商客,来到古镇,尝一碗鱼臊子香辣粉,回味无穷,顿时对清水江产生爱意,对小镇神住不已。难怪从故乡外出奔波的游子,无论发了迹的大款,升迁了的高官,还是落魄的失意者,回到故乡,谈论吃食,会异口同声回味:三角店的鱼臊子粉。
   天柱县白市电站落成,远口镇将变成库区,这一切荡然无存。
   今天,春雨潇潇,轻寒阵阵,一个落魄游子,孤零零站在三角店旧址的石板上,木楼早已消失,鹅卵石间黑泥处杂草丛生,儿时的回味已找不到回归巢窠,梦中的向往骤然间幻灭,石级下江水依旧滔滔东逝,但心目中古街道已面目全非,木楼已无处找寻,早已化作故乡情节飘荡于心灵深处的鱼臊子香味无处皈依。古镇!你还是我心中原汁原味的故乡么?居家六弟说,政府规划小区,统一要求,木楼、窨子屋统统拆除。我心中一阵阵悲哀:经济向前的发展,城镇建设的翻新,为什么就与古老文明和民族特色不协调呢?整齐的街道,全新的屋瓦,可面对它的是一双双漠然眼神,山民的心理积淀在哪里?家乡的精神寄托到何处找寻?
   清明时节,边界望乡;双眼里扩大了十倍的乡愁,于春雨中零落飘荡。我虽然不是画家,但清水江流成千年墨汁,两岸古老侗寨典化为砚池,让所有游子将故乡容颜,画在灵魂的宣纸上。

共 509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当一处风景与文化结合在一起,就会有了更深厚的内涵。对于古老的三门塘村,作者不但是介绍了位置与环境:处于高树掩映之中,杉木房的门窗雕花样式繁多,富有历史色彩;介绍了令人注目的石文化;更是给了三门塘小学一个大大的特写。作者还从另一个角度归结三门塘村为侗族村,于是相关的侗族文化也随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更更为让人为之侧目的则是这里的水色山光,远望,近看,晴天,雨天,村容,村貌,都在笔下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家祠文化,食文化,富有特色,流水人家的环境,远口镇的民居也是不可多得的风景,三角店的历史也在记忆中越来越清晰。这里不但富有诗情画意,更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所以,在作者笔下呈现的更是一个富有侗族文体与水色山光环境合为一体的三门塘,优美醉人,推荐欣赏。【编辑:快乐永远】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快乐永远        2020-04-14 17:41:20
  笔力深厚,呈现出的图画美层次繁多。欣赏了。
2 楼        文友:燕飞舞        2020-04-16 16:32:38
  运笔自如,洋洋洒洒,古老的三门塘村在作者的描绘中充满了诗情画意,令人向往!
当认真成为一种态度,生命便不会在虚无中度过。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