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作品赏析 >> 【丁香】从新绝句到现代绝句(作品赏析)

编辑推荐 【丁香】从新绝句到现代绝句(作品赏析)


作者:文璘 秀才,1555.9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403发表时间:2020-04-21 22:33:14

【丁香】从新绝句到现代绝句(作品赏析)
  
   一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尚在燕大读书的吴兴华,写出了17首四行的“新绝句”诗。这种体式的诗又可称作音节诗,多采用音步对称模式和大顿对称模式套叠的形式,通体整饬,音律上又齐协。既融合了中国传统的意境,吻合了汉语的特质,同时也吸收了“西洋诗”的一些技法,在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之外,另辟一条新的蹊径。对此,吴在给好友宋淇的信中颇自负地写道:“即使我的诗别处一无所取,光在versiflcation上,是足够给现代人作课本而有余。”[1]能作“课本”与否?我们姑且存而不论,但吴的《绝句四首》,一直为“现代人”所一再提起,其中之一:
  
   仍然等待着东风吹送下暮潮
   陌生的门前几次停驻过兰桡
   江南一夜的春雨,乌桕千万树
   你家是对着秦淮第几座长桥
  
   有识者对此诗颇为赏识,像宋淇、卞之琳、张松建都推崇这首诗别开生面。然以上诸君多从化古、含蓄、音乐性上着眼,而对该诗在表层语音和语法下的深层结构以及审美的风貌、向度,鲜有提及。更遑论该诗在现代汉诗中的开辟鸿蒙的意义及有效影响,因此他们的论述都有着买椟还珠的嫌疑。惟有冯睎乾君不人云亦云,从知识考古中找到了该诗的“原型”是来自明代的林初文一首七言绝句。[2]
  
   不待东风不待潮,
   渡江十里九停桡。
   不知今夜秦淮水,
   流向扬州第几桥。
  
   冯睎乾把吴诗看成是对原诗的创造性误读,称其“既对原作亦步亦趋,又要把它改头换面”,“要逞其才思,压倒前人。”[3]冯只说对了问题的一半。吴从不会亦步亦趋模仿原作,而是要勤劳地战胜自己的“父亲”,甚至要诞生自己的“父亲”。有理论癖的学者,大可在此演绎一番互文性理论,即索莱尔斯的那句:“任何文本都联系着别的文本,同时对它们进行复读、强调、浓缩、移置和深化。”[4]可以这样说,互文性理论打破了“天才论”和“独创论”的神话,它识时务地告诉我们,所谓艺术需要思想的沉潜、知识的广博和惨淡的经营。吴显然深研此道。
   吴诗要好过林诗。林诗俊赏,有“小杜”之风。然细读之下,我们可以发现,原诗中无论是“不待东风或潮”的咄咄期许,“十里九停”的谆谆强调,还是“任意流向”情已逝的幻灭与无助,看似多情却总似无情,仍不脱风流才子的儇薄气息。为何?情不是从肺腑中沛然流出,下笔不诚慤,能见到人为的斧凿痕迹。由于不诚,林诗写情、写情殇情悲往往会步入惨局,无委曲之法,从而缺少深致。傅庚生说:“悲剧中若不羼杂之以较为轻松愉快之材料,则既见其木拙,又不足为衬托。”[5]况且,林诗只是抒个人一己的遭遇,未曾赋形象以象征,只有特殊性,而无普遍性。
   吴诗丰神情韵,自然英旨,可比“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老杜”。而且在音律的经营方面,吴并不局促“老杜”车辕之下。我们知道,早期的“老杜”善于三平声,三平调,“如果他连下三个平声,后面就有好戏看了”[6];晚期的“老杜”渐于诗律之细,“驾驭音型的能力是非常杰出的,他能通过改变音型密度以加快或放慢语言的节奏。”[7]吴对自己在韵律上的惨淡经营更是充满着高贵的自矜和自负。这一点,我们从前面所提到的他给宋淇的信就可以知道。吴的诗吸收“新月”前人的“三美”之说;孙大雨、卞之琳的“顿”;“西洋诗”的尤其是莎士比亚“素体诗”的“抑扬五步格”,以五步一顿,中间又一大顿,上声落脚,用AXAA的韵式,节奏极其婉转回环。他善于把相同或相近的音型和音节,在一句诗中作大面积性、集束式的并置。“仍然等待着东风吹送下的暮潮”,开头连用两个双声后面又紧跟一个叠韵。双声有可能造成的促节,以叠韵来荡漾,正暗合了沈约所谓的前有浮声,后有切响。还可以看到,第一句诗中的十二个字,竟然有五个软腭鼻音的n和ng,在第二句这种音型又出现了四次,属于相似和相近音型的大量投放。一般来说,音型的密集和不同音型的对比,会使诗歌的内部出现分化。其根本原因如高友工、梅祖麟教授所说:“语音相似的音节相互吸引,特别是一行诗中出现几个相同的音节时,它们便会形成一个向心立场;同时,如果一行诗中重复了前面出现过的音型,前后相同的音型也会遥相呼应。这两股力量无论是单独或共同发挥作用,都会为它们影响所及的诗行提供凝聚力。”[8]这九个相同的音型共同作用于诗的一二两句,形成较为稳定的平衡力结构。它暗示着诗人此刻单调、焦灼、烦闷的情绪:东风不来,暮潮未起,美好的小舟一再在陌生的门前停泊,十里一徘徊,而意中人却一次次寻觅而不得。至此,那个在林诗中的“东风”意象已经脱离自然客观物的单纯指义,成为某种美好讯息来临的象征物。“仍然等待”,则暗示着这个美好的信息尚未来临,诗人还在黯然销魂地等待着。如是,“暮潮”则就象征着诗人此刻澎湃的心潮。只此一处,我们就可以看出吴兴华在音型方面运用的娴熟度和可适性,他和“老杜”一样通过苦功而通神。前人写绝句,多中规中矩,依四声八病、鹤膝蜂腰的声韵,持起承转合的结构而作。惟“老杜”与吴兴华敢“横空盘硬音”,一开始就是高潮,而结尾很可能是“反高潮”。此亦可谓叶燮之“才胆识力”。
   第三句,相同音型又重复了五次。可到了第四句,递减为一次。音型的递减与缺失立刻起到了引人注目的效果。第四句又出现七个齐齿呼(元音和辅音为i)音节。一减一增间,有了强烈的对比意味,而随之诗歌从狭促的场景,进入更阔大的江南:一夜的春雨,乌桕千树万树,抒情主人公带着天真烂漫并不轻佻的口吻对话或独语问:你家是对着秦淮的第几座长桥?这顿时让我们想起来崔颢那个名篇《长干行》:
  
   君家在何处,
   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
   或恐是同乡。
  
   人类美好的情感总是相通,它或多或少地召唤出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吴兴华的杰出才能在于:他通过对原诗的夺胎换骨,能点铁而成金;能在单调的结构中,进行最曲折的意脉转换;能在悲剧书写中注入愉悦性的因素,避免坠入“只”的牢笼;能超越一己之遭遇,打通人类共有共通的美好情愫。吴兴华Pk古人,挑战中国文学最经典最成熟的绝句体式,竟然完胜。
  
   二
  
  
   吴兴华对于“新绝句”试验,他古香古色的书写,在现代汉诗的进程中可以说是前几乎无古人,后几乎无来者。他的前辈徐志摩、戴望舒、卞之琳都曾写过“新绝句”诗,而且还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但他们从未把它当成一种范式和体制去经营;他的晚辈后生更是在现代主义大纛的泥淖下,乐意曳尾于涂,早已迷途而忘返。因此,吴兴华生前不被欢迎,死后也默默无闻,好像是历史题中的应有之义。对吴兴华“新绝句”诗的评价,卞之琳的观点无疑最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他说:“吴诗辞藻富丽而未能多赋与(予)新活力,意境深邃而未能多吹进新气息,”“能入而未能出。”[9]卞的立论当然有其预设的现代主义立场。反讽的是,早在1943年吴兴华就在给宋淇信中为自己辩护道:“现代许多人说我的诗缺少成分,Eliot(艾略特)之流,都在我大三、四时就走到了尽头而撇下的了。真要谈外国诗,我也不用瞒你,我可以站起来说,不管英、法、德、意,不管哪一语言里,只要是提得出名道得出姓,站得住脚的人,你提出一首好诗,我若是说不出它形式上的一切细节、内容的好坏,那我准再回家念十年书。”[10]精通各国语言、熟读西方原典的吴兴华竟然选择最激越的方式回归中国传统,这确实是一个匪夷所思且值得我们一思再思的问题。我们对“新活力”和“新气息”的思辨,或者因为有了今天历史的后见之明,才会产生更多的对话的可能。因此,与其把拙文对吴诗的讨论说成是一种拨乱反正式的叙写或言说行为,不如把它看作是一个辩证的起点。
   时令到了1970年代,远在台湾被称为“回头浪子”的洛夫,写下了一首来神的诗:
  
   《子夜读信》
  
   子夜的灯
   是一条未穿衣服的
   小河
  
   你的信像一尾鱼游来
   读水的温暖
   读你额上动人的鳞片
   读江河如读一面镜
   读镜中你的笑
   如读泡沫
  
   写作此诗时,洛夫尚未褪去超现实主义的色彩。在诗艺上追求现实经验记忆的碎片化,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梦融合,给人以奇异性和陌生性的感觉。如“额上的鳞片”、“一面镜里的江河”、“泡沫的笑”,都有着异质性的冲突和对立。此就像艾略特所称道的玄学派诗人的心智,能够将斯宾诺莎与打字机的声音及厨房的气味联系而成为新的整体。[11]在现代汉诗“绝句”式文本的书写进程中,这个具有工业时代或后工业时代特征的“泡沫”意象是一个关键词,是一个界标。它充分地预演着不可言说之物的言说,不可混成之物的混成,不可调和之物的调和。当曾经致于“新绝句”实验的诗人们开始视“自由”为要务,开始警惕“化古”的“古化”,不在孜孜追求字数的统一、行数的固定、形式的齐整、韵脚的落处,要在古典的底色上注入现代性异质的因素;当“纯诗”变得“不纯”或者是另一种意义的“杂”,“现代绝句”也就诞生了。
   “现代绝句”的称谓来源于杨炼。他在评论青年诗人徐志亭的诗时,以“现代绝句”命名之,并殷殷地期望它能成为诗人的一个观念。其实早在20世纪末,杨炼就在《传统与我们》一文中告诫诗人们要以“自己所处时代的人类文明为横轴反观自己的传统,形成贯穿着传统‘内在因素’的单元模式。”另外谈到“继承”和“移植”问题,杨炼用两个漂亮的比喻来诘问:“是因袭伟大祖先的外表服饰而成为‘伟大’的后代(一种丑角?)?还是无休止地模拟外来影响变成另外笨拙的俘虏。”[12]
   以下,我将对杨炼曾评点的徐志亭的一首“现代绝句”进行语言学上的重新分析。力图一方面强调读者的直观感受,另一方面注重诗的文字结构。如果有可能,我的批评方法将会把燕卜荪早期开拓的语言学批评畛域有所扩大。又因为前面已对吴兴华的诗作了音韵的讨论,故此处只分析该诗的句法、语法、语义、措词、修辞、意象、隐喻等,以此来反观“新绝句”和“现代绝句”的异同。
  
   《阑珊》
         
   美的,莫可名状的黄昏。
   汲水的人从河边回
   来
   袖筒中藏着暧昧的光线
   水是晃动的眼神
   世界是囊中之物,可被随意攫取
   碎花裙缀满星辰。回头便是错
   芳草葱郁
   树影婆娑
   每一个夜幕降临的界点
   都有迷途的灯火
        
   诗题是“阑珊”,很容易让人想起辛弃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另外,它所造的“汲水姑娘”,又与“香草美人”有着诸多的相似性。这就是所谓的“秘响旁通”技法。“秘响”古典的诗文情境乃至于相关的情和思,“旁通”通向具有“原型”意义的文化编码和符号。我们知道,辛弃疾的词是以萧然之态写繁芜落尽的凄景,却保持荒凉生命中的亮色;屈原是以“香草美人”来兴寄根深蒂固的政治情结和高洁的德行操守。那么,此诗何以争胜?
   第一句“美的,莫可名状的黄昏。”是典型的现代语法修辞,用双向定语来修饰主语。一般诗人摹象多化抽象为具象,这里却反常合道,是变具象为抽象。用“莫可名状”这个迷离漂浮的词语来形容黄昏,写黄昏的迷离之美。本句有双重的作用:既把诗歌的场景固定在一个时间节点上,同时也奠定它的抒情基调。“汲水的人从河边回/来”,是一个奔行句,起强调、突出的功用。如果运用得不恰当就会破坏句子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但好在它可以在外在观感上化秩序为灵动,化板滞为疏散。同时这个“来”字也是为第二节中“回头便是错”一句伏脉,草灰蛇线,诗人匠心,不可不察。从这一句始,诗人开始把场景拉近,镜头聚焦在“河边”和“汲水的人”两处。“汲水的人”是该诗的核心意象。至此,诗歌暂时完成了一副画面的简单构成,黄昏---河边---汲水的人。还要说一下这个富有动态感的“来”,它单枪匹马地完成了一个重要使命。那就是,因为它的动,使诗歌不再单纯地再现那种画中之物——空间里静止的造型,而是时间里运动的深境。前两句是对这幅“画”的简单勾勒,下面是浓墨重彩的时候。“袖筒中藏着暧昧的光线/水是晃动的眼神/整个世界都是囊中之物,可被随意攫取”。写到了汲水人的袖筒,为什么说藏着暧昧的光线呢?“暧昧”用得很突兀,突兀其实为了陌生化。美学上讲,这叫艺术的变形,是为了充分表现审美主体的审美感情和审美体验,对审美客体的外形乃至性质作异于自然形态的变化。“水是晃动的眼神”,取喻同样新奇,是一个远距离的比喻。远距离的比喻来自英国玄学派诗人,是在心理学的“接近联想”的作用下,取水和眼神在物理学的相似点比如光线、亮度、潮湿等来设喻的。“晃动”一词可以作为虚和实讲。虚指水在动时态时所产生的迷离之美;实指汲取的水在汲水工具里作物理学上振动。诗人以虚击实、运实凿虚、虚实结合,用笔很是简约。不直接写汲水的道具,而是调动的我们想象去补充。还有,诗人还省略了一些看似必要的补充、交代以及逻辑的因果关系。一切都是从意象出发,然后归为意象,让意象与意象自我组合、自我发酵,自我圆满生成,仿如电影里的“蒙太奇”。“整个世界都是囊中之物,可被随意攫取”,“汲水姑娘”在一次汲水成功后的喜悦心情和无限放大的快感便跃然纸上。

共 632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从“新绝句”到“现代绝句”,作者分别从中国现代才子诗人吴兴华前无古人的开一代“新诗”到上个世纪70年代洛夫对“现代绝句”的演进,再到诗人徐志亭对“现代绝句”的发展,作者以深厚的文学素养和鉴赏力进行了精彩的、高水平的赏析和“解剖分析”。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典诗歌在唐代其实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今人已很难再超越。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社会新旧力量斗争激荡的时代,是现代之中国进行凤凰涅槃前的浴火时刻。在文学艺术领域也是流派纷呈,“创新”不断。吴兴华可谓是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位天才诗人,真正意义上的开创“新绝句”的鼻祖。他博学多才,学贯中西,于古今中外的诗学研究中想创出一种“新绝句”的体式,可惜未曾成熟却英年早逝,可悲,可叹,可赞!好在这种新的诗歌体式(范式)至少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无论在音韵、节奏、表现手法、意象、意境及理念都达到了新的审美高度。作者尤其是对《阑珊》的赏析可谓精彩到位!其实,我认为最好的诗是“是诗也不是诗,不是诗也是诗”的诗歌。“意”在诗外,“境”在其中,我们写诗,既要在“技术”层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又要在思想境界上进行提升。石尖问候作者。此篇乃是江山文学评论中的上乘之大作!石尖倾力推荐,以期冀广大文学爱好者赏阅和学习!【丁香编辑:石尖】【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00424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石尖        2020-04-21 22:37:10
  文璘兄晚上好啊,好久不见!见文如面,倍感亲切!感谢投稿丁香!遥握!!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回复1 楼        文友:文璘        2020-04-22 21:13:17
  谢石尖兄。老兄案语真是精湛,再三把玩,欣喜不已。
2 楼        文友:凌雨涯        2020-04-21 22:41:48
  学习了,涨知识
冷漠无法品读
回复2 楼        文友:文璘        2020-04-22 21:14:10
  感谢来阅,远握,祝好!
3 楼        文友:天山        2020-04-21 22:54:34
  问好老师,感谢赐稿支持丁香树,祝老师在丁香花下不醉不归,硕果累累。
幸福生活在不断奔跑中获得。
回复3 楼        文友:文璘        2020-04-22 21:21:14
  谢谢天山。芬芳丁香,迷醉江山。
4 楼        文友:秦雨阳        2020-04-21 23:21:38
  确实一位文坛大家!能感受到大家风范,学习了。感谢投稿丁香,为丁香带来一股新气象!
一支笔曝光昨日泥香,几篇文絮叨无我烟雨
回复4 楼        文友:文璘        2020-04-22 21:24:07
  谢谢雨阳社长,大家实不敢当,愿与丁香诸君共襄文章盛举,不为文人,只为文学。
5 楼        文友:孙巨才        2020-04-22 10:49:51
  热烈欢迎文坛名将、评论大家文璘先生赐稿丁香,祝文璘先生佳作连篇,创作丰收!
回复5 楼        文友:文璘        2020-04-22 21:24:50
  巨才社长太客气了,向您学习!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