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归】豌豆(散文)
一
几场秋雨过后,家里的主要土地都种植完毕。这时父亲就扛起锄头来到山上开垦那些坡地,计划在里面种植一些豌豆。豌豆属于副食,不能占用大块的土地,犹如一些人的命运一样,天生就不能站在舞台中央。
肥料是早就预备好了的,过去是在泥土中掺入牲畜的粪便晒干碾碎,后来才加入了化肥。父亲挖好坡地,又回家用比篮子大一些的渊篼,一次一次地挑来肥料,母亲也来到地里,肩上斜挎着一个篮子,双手配合着撒种、施肥,几天忙碌下来,两人都会累得腰酸背痛,好久都无法恢复过来。
冬天,豌豆在地里已经发芽,嫩嫩的豆苗给肃杀的气氛带来了缕缕生机,山川大地不再只是一片萧条,冰冷的雨滴落在嫩叶上面,豆苗挺直了身子,迎接着生活的考验。不用担心,它们是有极其顽强的生命力的,严寒只会在它们的成长中铩羽而逃。
春天到来,豆苗才开始了猛长,不用多久,土地里就被绿色覆盖了起来,一根根藤蔓相互缠绕,如一同经历过患难的亲兄弟,这种相互的支撑给了它们站起来的力量。土地的贫瘠迅速被它们掩盖起来;是的,谁的人生没有先天的遗憾和痛苦的经历?何必靠昭示于众来博得一丝儿怜悯?
开花了,紫色的白色的黄色的红色的,一束束花儿同样的美丽,给大地绣上了一团团锦绣图案,把春天打扮得更加靓丽,蝴蝶、蜜蜂、鸟雀留恋其间,把这里当作了家园,生活的滋味再次变得浓烈起来。远处是大片大片沉寂的小麦,比起山坡上的豌豆来,绝对少了许多颜色。啊!谁说苦难不能孕育精彩?
二
将近春分,如月牙儿的豌豆荚挂满了豆藤,给人想象,给人诱惑;正是青黄不接的时节,摘一只豌豆荚放进嘴里,清新、脆嫩,哦,还有一份淡淡的甜蜜!
集体经济时期,人人都难免饿肚皮,豌豆快要成熟之际,总有一些割草的农妇在地边逡巡,她们不时割下一把豆角,混在草中背回家里,然后再逐一选出来,一家人躲在角落里窃喜。包产到户以后,家家户户的粮食多了,锅里碗里有了食物,脸上才有了真正的笑容。这才是春天该有的样子哦,春天因此变得更加美丽!
农谚云,过了立夏,见了亲人不说话。乡下人抢种抢收,忙碌不已。豌豆藤从上到下变得黄灿灿的,大人们将它们收割到一起,用背篓背回院坝里,曝晒在日光下,用连枷敲打,藤豆分离,拿走豆藤,地上只剩圆滚滚的豌豆。孩子们踩在上面,哧溜哧溜,豌豆成了我们的玩具。
豌豆晒干以后,父亲一碗一碗地盛出来,借着煤油灯光或明亮的月光,叽叽嘎嘎地推动石磨,豌豆就被碾成了粉末,父亲再用细筛分出粗细,将粗的部分重新放进石磨里,这样三番五次,一晚上也加工不了多少豌豆。母亲在灶房里做饭,豌豆藤被点燃起来,发出啪啦啪啦的声响。
最难吃的是豌豆面疙瘩,坚硬甚至带有一丝苦涩,即使放入一些油盐,这食品也不招人待见。豌豆面糊糊也难下咽,暗黑而粗糙。小时候要不是为了肚皮,我才不会碰这样的豌豆食品,现在想来,这样的滋味应该就是豌豆的成长经历在它身上留下的痕迹!
炒豌豆味道要好一些,虽然硬,但有香味,是节日里母亲给我们预备的零食。只有豌豆凉粉最好吃,父亲先将豌豆泡涨,用石磨细细碾磨,再用细纱布过滤,沉淀出白色的淀粉;母亲在锅里搅动,文火煨熟,取出降温,翡翠一般的凉粉就出来了,切成薄片,加上一些香油葱蒜,吃起来清香、滑溜、滋润。这食品经久不衰,即使到了物产丰富的现代同样算得上一道重要的美食。
三
与豌豆打交道怎能没有豌豆的故事?
叔父时常给我讲他的一段真实经历。那时他还是村里的仓库保管员,大婶因一时之需向村里的领导申请借一些豌豆充饥。村里领导同意了,大婶感激涕零,当即决定用一块布将豌豆包回家里。叔父给她装了满满一布包,称出的重量是一斤三两,报告会计做了记录。没过两天,有人举报叔父给大婶多装了豌豆,向会计少报了斤两。此时大婶已经吃掉了部分豌豆,哪里还能拿出来证实?正在为难之际,村书记想到了一个妙招,他叫大婶重新找出那块布头,按照原来的样子再次包了一包豌豆,当众过称,还是一斤三两。叔父躲过了一场冤屈才保住自己的位置,也才有了以后出头的日子。每次叔父给我讲起这个故事,他和大婶的眼角都会流下一些泪滴。
豌豆也可充作公粮。记得有一次父亲背了一包豌豆到粮站上交,称出的重量是一十六斤,谁知记录员马虎写成了一点六斤。父亲没有文化,当场没有发现问题,事后村里领导要他补交粮食时才醒悟过来。但事过三秋,哪里还有证据?好在那天父亲有同行的人,众口一词地为父亲作证。乡村领导还专门察看了父亲种植豌豆的土地,根据经验来估计产量,父亲几个月种植豌豆的心血才没有白费!每次父亲说起这事,都要告诫我们要好好读书,没有文化的滋味有时实在难以忍受。
年少时家里粮食并不宽裕,细粮更加有限。为了保证我们的学习,父母尽量给我们拿些细粮,而把豌豆之类的粗粮裹进他们的腹中。包产到户以后,粮食逐渐多了起来,豌豆也不少,父亲母亲才有机会给我们制作他们拿手的豌豆凉粉,让我们感受到幸福生活正在逐步到来。
但是父亲母亲绝不会浪费一粒粮食,每每见到掉在地上的粮食,他们都会顺手捡起来妥善保存。记得有一次父亲赶集卖豌豆,天上还在下着小雨,他一个趔趄将豌豆倒在了泥水里。父亲立即将豌豆捧起,重新放进背篓里。为不造成浪费,他将稀泥里的豌豆和泥一起抠起来,回家用水将豌豆清洗出来,重新晒干背到场镇上。正是因为父亲母亲的勤劳节俭,我们才能如愿完成了学业。
四
进城以后才见识到豌豆凉粉的兴盛,大街小巷,日复一日,总有一些店铺或小贩售卖凉粉,甚至一些大型酒店的饮食里也少不了它。老老少少排队等候,百吃不厌。我想,在故乡的经济学词典中,增加一个“凉粉经济”绝不为过!
女儿还小的时候,我们给她买了一些阅读书籍。有一次我看见书上记载了一则“豌豆公主”的童话。故事里说,那个豌豆公主隔着十二层棉被还能感受到豌豆的硌人。我嘻然一笑,心想,人类要是都娇气到了这个程度,怎么能够生生不息地繁衍?怕是早就该从地球上消失了吧!
女儿长大后,我曾带着她出去游玩。在大街上吃完豌豆凉粉,我们来到山上。我指着那些花花绿绿的豌豆藤,问她那是什么?女儿吞吞吐吐硬是不知道。我在告诉她答案的同时想到了古人的一句警示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要是人类连自己最亲最近的物品都不了解,人类的前途岂不让人忧虑?
五
母亲生在农历四月,正是豌豆成熟的季节。但眼下农村大多都是老弱病残,土地荒芜,人迹罕至,豌豆因为产量低,早已在老家绝迹。大姐在城里做蔬菜生意,听闻母亲希望吃到新鲜的豌豆,便买了一大包豌豆荚带回家里。母亲没有独自享用,而是给左邻右舍分别送了一些。人们一高兴都来给母亲祝寿,围着豌豆七嘴八舌地议论,像是看到了稀世珍宝。
每年豌豆花开放的时候,杜鹃鸟就会在故乡的山岗上歌唱。传说杜鹃鸟是孟姜女的化身,她在四处寻找、呼唤自己的丈夫“李桂阳”,可是,我怎么听都觉得杜鹃鸟的叫声是“粒粒黄”。而今,故乡的山岗上再也没有豌豆,其它农作物也很稀少,听见它的叫声,我忽发奇想——如果杜鹃鸟真能善解人意,不知它看见这荒芜的山野该作何感想?如果彻底没有了豌豆花的开放,有朝一日,杜鹃鸟也许不会再来,那不断消失的濒危动物或许就是因此而亡。
据说曹植的《七步诗》灵感也是来自于豌豆,苏东坡亦曾就豌豆和凉粉做诗。我想,如果没有这些弱小的植物以及动物陪伴我们,人类的文明岂不会黯然失色?
愿豌豆之花年年开在故乡的山坡上……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