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河如画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山河●情】母亲的品质生活 (散文)

编辑推荐 【山河●情】母亲的品质生活 (散文)


作者:我非我呀 白丁,44.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989发表时间:2020-04-27 07:45:23
摘要:二舅说,他们家的家史可以拍一部电视剧。面对而今破败的窑洞,听着二舅的记忆,想象着曾经雕刻着寿星繁花、硕果累累气派精美的门楼院落,我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那是怎样一个年代,母亲的毛家经历了如何的悲惨与动荡……我更难以想象,母亲阳光笑靥的背后,隐忍了多少屈辱与倔强,饱含了多少之于儿女的护佑与希冀。可贵的是,如此坎坷经历的母亲竟没有留给我们一丝消极与怨怼。 母亲的前半生,几乎可以用“悲惨与苦难”来概括;而母亲的后半生,却如杨树般坚挺刚毅、向着阳光伸向天际。母亲与我37年浅浅的缘分中,记忆最多的竟然是微笑与书香。我想,这便是母亲的品质生活了。

母亲是抗战胜利那年出生的,算是乡绅家庭出身,骨子里带着高贵,温文尔雅。
   痛心的是母亲仅仅64岁便离我们而去了。年难留,时易损。倏忽间,母亲离开我们已经11个年头了。许是母女亲缘未尽,一去经年,却又似从未离开,盈盈微笑的母亲总是频频入梦来,一如生前那般优雅温和、柔声细语,纤尘不染。梦中的母亲从不开口,但微笑依然、风骨依旧,单薄而矍烁。
   母亲一生淡然温和,对于三个子女的管束超前施行了“赏识教育”,却又不失严厉。“谦受益、满招损”“尊卑有别、长幼有序”“退一步天宽地厚、忍一时海阔天高。”“吃亏人常在”“白天串门子、晚上借油补裙子。”等等名言俗语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浸入了我们幼小的心灵。
   没有母亲发话,当时家中稀有的瓜、梨、桃即使烂掉,我们仨都不会动一口;没有母亲首肯,别人家的家门我们断然不敢贸然进一步。记得当时有个曾给我们家打过窑洞的“流窜人老陈”,可能是迫于生计吧,从山上采了沙棘在小学门口卖,看到了七、八岁的我和小两岁的弟弟,便送了两枝沙棘果。因为这事,母亲狠狠地教训了我和弟弟,大意是说我俩不刚强,不懂事,随便接受别人给的东西。说老陈上山采沙棘赚钱不容易,让我们以后见到认识的人卖东西不要往跟前凑,赶紧绕开走之类的话,告诫我们做人一定要刚强,要有骨气,不要贪小利。虽是小事,虽已久远,但这种严正的家教,却已刻进了我们骨髓里,终身受益。
   我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物质还很匮乏,12岁之前的记忆中,家里几乎没有零食,但却有书、有花、有欢笑。那时候我们家住在城边的小山沟里,几十户人家,只有我家院子里从春到秋各种鲜花争相斗妍,也只有我们家每日书声朗朗、其乐融融。这样的家庭情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小县城也算得上凤毛麟角了,已足以够上“品质生活”了。
   父亲工作忙,我们姐弟仨成长的岁月多是和母亲相伴。幼时记忆中的母亲两条大辫子纹丝不乱,严重心脏病的折磨也遮不住天生丽质的静美,两个浅浅的酒窝总带着笑意。母亲大概精研过华罗庚的统筹方法,持家教子中充分展示出了智慧与精干——比如在做饭洒扫、侍弄花草时,母亲的嘴巴和思想必定不会闲着,或是哼歌讲故事,或是和我们互动问答,争相斗智;在儿女读书写作业时,母亲必会伴读或是捧着发黄的《红楼梦》一遍遍品味,抑或是静静地描花刺绣。
   从记事起,母亲的身子便是羸弱的,总是一步三喘、满头虚汗,突然就会晕倒在灶台下。然而饱受40年严重心脏病折磨的母亲,坚韧刚强、博爱大度、动心忍性、毅力超常。母亲说话时不疾不徐、轻柔盈耳,歌声却清脆悦耳、甜美欢快。直到今天,一提及《谁不说俺家乡好》《清粼粼的水来蓝个莹莹的天》的歌名,母亲歌唱时,那清澈澈的双眸与挑动的一字眉,便如在我眼前般真实。
   母亲手巧,纤纤素手抽出的丝线化为了一家小上下,邻里乡亲身上的四季景致。巧夺天工、别出新裁。直到大学时期,母亲亲手缝制的衣裙都依然让我追赶着潮流卓然出众。母亲的梦想便是让我们上大学,让周围的小孩子都能有学上。
   记忆中的母亲总是从我们书包里省出纸笔送给邻里小孩儿,还记得曾受母亲接济的一个讨饭小男孩儿非要留到我家做儿子,母亲含泪婉拒了,但却在后来多次提及那个孩子,为当时生活的窘迫而抱憾。
   但关于她的家世,母亲几乎绝口不提。我只是零星地听父亲说过:“你的姥爷知书达礼、精明强干、勤劳致富,创下了远近闻名的殷实家业。”我以为,除了身体虚弱之外,母亲一生都是忙碌而快乐的。前两年,去看望依旧住在农村的舅舅,才真正理解了母亲对于家世的绝口不提,才第一次深切感知到母亲内心的伤痛,也才忽然明白母亲身上的高洁贵气之本源。
   二舅带我到了一处阳光明媚、视野开阔的垣面上,正对面是早已踏陷的一片窑洞,依稀可以看到这方院落当年的繁盛。这是母亲姑娘时居住的地方。曾经的高门大户繁华落尽,当年宽敞的院落、精美的门楼木雕早已尘埃落定。远近闻名的姥爷家--毛家,土改时被定为地主,土地分家、粮食充公、财产没收,姥爷被戴着高帽一次次批斗、母亲姐弟5个一夜之间变成了“地主富农子弟”,从此,母亲显赫的家族迅速败落,大姨9岁就被送去做了童养媳,姥姥背着年幼的母亲去讨饭……1968年的一个晚上,家产怠尽的姥爷又被拉去批斗,被送回时已是遍体鳞伤,气息全无。姥爷的暴亡如晴天霹雳,没过多久,气急耳聋的姥姥又被大水冲走,从此,小姨无奈早嫁、两个舅舅无家可归,母亲因气厥落下了严重的心脏病。因为“富农成分”的影响,母亲被拒于高中校门之外、父亲被大学拒收。
   二舅说,他们家的家史可以拍一部电视剧。面对而今破败的窑洞,听着二舅的记忆,想象着曾经雕刻着寿星繁花、硕果累累气派精美的门楼院落,我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那是怎样一个年代,母亲的毛家经历了如何的悲惨与动荡……我更难以想象,母亲阳光笑靥的背后,隐忍了多少屈辱与倔强,饱含了多少之于儿女的护佑与希冀。可贵的是,如此坎坷经历的母亲竟没有留给我们一丝消极与怨怼。
   母亲的前半生,几乎可以用“悲惨与苦难”来概括;而母亲的后半生,却如杨树般坚挺刚毅、向着阳光伸向天际。母亲与我37年浅浅的缘分中,记忆最多的竟然是微笑与书香。我想,这便是母亲的品质生活了。
  
  
   (编者注:百度搜索,原创首发)

共 213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母亲的品质生活》作者是怀着理解和敬佩的心情,写的这篇写人散文。母亲一生淡然温和,对于三个子女的管束超前施行了“赏识教育”,却又不失严厉。从“我”的叙述中,不难看出母亲家教的严谨,对子女自立自强性格的养成,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和气魄。“我”和弟弟曾接受两颗曾给我们家打过窑洞的“流窜人老陈”卖的沙棘果,就被母亲严厉告诫我们做人一定要刚强,要有骨气,不要贪小利。母亲在作者12岁之前,把家里打理得有书、有花、有欢笑。这样的家庭情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小县城也算得上凤毛麟角了,已足以够上“品质生活”了;父亲工作忙,我们姐弟仨成长的岁月多是和母亲相伴。母亲大概精研过华罗庚的统筹方法,持家教子中充分展示出了智慧与精干;母亲身体羸弱,歌声却清脆悦耳、甜美欢快。母亲歌唱时,那清澈澈的双眸与挑动的一字眉,便如在我眼前般真实;直到大学时期,母亲亲手缝制的衣裙都依然让我追赶着潮流卓然出众;在探望二舅的过程中,理解了母亲出生于繁荣富裕家庭的高洁贵气之本源。“我”更难以想象,母亲阳光笑靥的背后,隐忍了多少屈辱与倔强,饱含了多少之于儿女的护佑与希冀。可贵的是,如此坎坷经历的母亲竟没有留给我们一丝消极与怨怼。一位出身不好,坚强生活,洁身自好,家教严厉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佩服老师的坦荡,敢大大方方地写母亲的家世背景。语言简洁、深沉写作,拿捏恰当,对母亲充满了理解和欣赏。力荐赏读!【编辑:极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极冰        2020-04-27 07:46:45
  感谢老师赐稿山河如画!o(* ̄︶ ̄*)o
极冰
2 楼        文友:极冰        2020-04-27 07:50:00
  您写的母亲的品质生活,我特别能理解。包括您母亲的原始家庭。那是一种极好的家教,让她苛刻自己,苛责子女,但她的用心是良苦的,你们也是终生受益的。那时候的家传就是那样的!o(* ̄︶ ̄*)o
极冰
3 楼        文友:极冰        2020-04-27 07:52:19
  您的母亲是可敬可佩的,灵魂高洁的,风骨依旧的,高洁贵气的。o(* ̄︶ ̄*)o
极冰
4 楼        文友:极冰        2020-04-27 07:58:00
  政治风云,我们平凡人不能左右,唯有如杨树般坚挺刚毅、向着阳光伸向天际。微笑与书香。您的母亲是睿智的。她选择了淡然世事,对您你们的教育选择了严苛,因为她相信那些古训。这便是母亲的品质生活了。o(* ̄︶ ̄*)o
  
   很深度理解和欣赏母亲的一篇散文。欣赏学习了!o(* ̄︶ ̄*)o
极冰
5 楼        文友:大别山人        2020-04-27 12:24:44
  欣赏老师佳作。一位娴静的女子,定然有着波澜不凡的过去,一位日捧红楼的母亲,定然教育出高贵知性的子女。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