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暖】曾经的营寨是古村(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暖】曾经的营寨是古村(散文)


作者:编外兴化文学人 布衣,393.2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752发表时间:2020-04-30 17:02:58


   一直传说,老家的村子是当年张士诚起兵反元后,在边城筑土为城,在此一带屯兵时的北门外营寨。村子原名北镇庄,现在的北蒋庄。庄上没有一户蒋姓人家,估计北蒋庄是北镇庄的讹传。
   村庄很齐整,四条青砖铺就的巷子呈四四方方的井字型,当地一直有“北蒋庄,四角方”的说法。
   井字东面的一竖,名叫旗杆巷,也是四条巷子里唯一有名字留存的巷子,得名于巷子的端头跟井字北面一横交汇的地方,大家都称那里是旗杆巷头,那里全庄地势最高,曾有旗杆一根。
   石制的旗杆底座上半截不知道毁于何时,埋于土中的下半截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电网普及,庄上架设电线杆子时被挖出。当时发生一件非常蹊跷的事情,就是这里的电线杆怎么也竖立不起来,有人提出,这里曾经是竖旗杆的地方,现在电线杆占了它的地方,旗杆的神将不乐意了。有人提议烧香祷祝一番,果不其然,一番烧香磕头祷祝后,电线杆顺利地竖了起来。烧香磕头祷祝的人已经离世,但此事是真。
   井字南面的一横,中央中轴线北侧是一座名唤公侯庙的小庙,小庙的年代很久远,就是村中最年长的耄耋老人也讲不清它建于哪个年代,只是庙门口的门槛被经年累月地踩踏成了月牙形,青砖砌就的台阶不但被无数双鞋底磨去棱角,而且已经磨成了一个斜面,庙里供奉的侯王早就在“文化大革命”时被扫地出门,当然也没人讲得清这侯王到底是哪一路神圣。
   被供奉了一代又是一代的公侯居然不知道是谁,不由我产生大胆想法:公侯庙里供奉的就是张士诚。张士诚待人宽厚仁义,其辖区的百姓在他死后还不忘他的好处,设立祠堂供奉他。否则既然供奉的是公侯,何处的公,哪里的侯,须交待得清清楚楚,也好让他的香火受用得明明白白。也唯有供奉这位跟大明皇帝朱元璋竞争的失败者,才会如此神秘和晦深莫测。
   公侯庙前是村里的广场,是大家在夏天乘凉拉呱的地方,以前也曾经是放电影的地方,电影船过来,就两根毛竹竿支起一张幕布,在这里放露天电影。有电影放的晚上,这里热闹得像过年似的。
   为了防备水患,里下河地区的村庄都建在高高的庄台之上。庄台上寸土寸金,为了一砖之地邻居吵得不可开交,那是常事,可对这广场,住在周围的人,绝不会多占半分,可见广场在村民心中的神圣地位。
   庙在,庙前的广场也在,村庄里还有数处古迹就没有如此幸运,在上世纪那个特定的年代人为地被损毁了。
   中轴线北端的河边,曾有文昌阁一座,供奉文曲星的地方。北蒋庄也是方圆几十里唯一建有文昌阁的村庄。可惜的是文昌阁在文革时被拆毁了,后来在文昌阁旧址上建了一排房子,那里是北蒋庄上最早的小学,后来随着人数增加,就搬了出去,空地成了一位老革命的私家宅地。
   文昌阁的拆毁,委实可惜,如果保留至今,在高考这个还算公平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方圆几十里唯一的一座文昌阁,定会香火鼎盛,也会给这个目前名不经传的村庄增加无限的底蕴。
   庄上的小学校从文昌阁旧址搬到现处后,一直书声朗朗了好长一段时间。不知道是不是得益于文曲星的庇佑,在高校没有扩招,大学免费,考取大学难于上青天的年代,这个一百来户人家的小村子,年年都有考取大学的,都是正牌本科,不能不算是奇迹。
   现在的学校已经空置,孩子们都集中到镇里的中心校了。空置的校舍,西边临河的两间被请进了佛像,当成寺庙供奉上了。村上有点文化的老人称这里叫做“复兴庵”。
   原来这里真有庵堂一座,很大,前后两进,就叫“复兴庵”。不知道建于什么年代,历经那么多风雨和战火,没有损毁,却不无遗憾地在文革时被拆毁了。
   记得当年我在这里读书的时候,河边一片瓦砾,那是庵堂被拆毁后的遗存。听说复兴庵里曾有祖上遗传下来的铁香炉一座,在庵堂被拆的时候,有人出于保护的目的,把铁香炉推入河中,后被一帮年轻人打捞出来,送到废品收购站,换成了他们日常活动的纸笔。当年打捞铁香炉的人已垂垂老矣,古董落得如此下场,委实可惜。
   这一带庵堂比寺庙要多,是颇不正常的现象。离此七八里地,有一名叫摆宴垛的村子,那里也有一座庵堂,名叫“清华庵”,曾悬挂吴王张士诚手书的“等我来”牌匾一块。
   元朝末年,这里是吴王张士诚的大周辖地,张士诚被朱明打败后,此处一直有许多关于明军在这里屠村和当地百姓反抗的传说,比如距此南面三里地开外的肖凡庄高坟头的传说,也留下了一个唯有此地人才能明白此中含义的名词:“灭朝”。含义血淋淋的,就是自己的朝廷被外朝打败,百姓被灭杀的意思。
   男人们都被战死或者屠杀了,遗留下的孤寡以青灯为伴,凄凉地了此残生了,这些庵堂也许就是在昭示一些传说的真实性。“等我来”的牌匾和复兴庵的“复兴”二字,只能是不甘失败的失败者发出的最后呐喊。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作为失败者,张士诚的大部分事迹都被湮灭了。由此我更加肯定,村子中央的公侯庙里供奉的就是张士诚,否则为什么村子里最年长的老人也讲不清这里到底供奉的何方神圣,唯一能够解释的是,在传说开始流传时,就因为某种原因被有意识地掩饰了。
   村里的另外一处古迹是龙王庙,现在健在的老人都能够清晰地记得龙王庙的模样。在这周围十里八庄,村村都供奉着土地庙,供奉龙王庙,唯此一处。
   曾经的龙王庙就在我老屋的西南面,那里是河边的一段高坎,正对着一处宽阔的河湾,视野宽阔,是观看落日的好地方。每年的除夕,我回家过年的时候,都会在这里伫立良久,看着旧年最后的一缕阳光慢慢褪去,天际红云一片,夕阳斜铺在宁静的水面上,折射出金色的光,天地间一派祥和。时光在一派祥和宁静中也慢慢逝去。
   河坎下的低地,比高坎低了不少,名称“洼(音同,不知道是不是此字)河口,也是通庄的大码头,
   既然是河口,那就是两河交汇的地方,现在这里怎么看都象是由河道填埋而来,另外一头跟庄后的河道连接的遗迹也非常明显。
   现在的村子三面环水,加上这条填没的河道,就成了四四方方的环形河道。这是不是那时营寨的防护?一直有传说,这老村子是张士诚当年屯兵的营寨,这四面环水的河道和井字型的老巷子应该跟这传说有点关联。
   传说是被埋没的历史,它跟在几十年的不久前,曾经真实存在的古迹以及青砖铺就的小巷一起,构成了村庄永久的灵魂。村庄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不可逆转地衰落了,我却坚信衰落的仅仅是它的肌体。灵魂和底蕴是永久的,终将会跟复兴庵的庵名一样,迎来复兴。

共 255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介绍了“我”的老家的村子曾是个古老的营寨,村里曾经存在的真实古迹和青砖铺成的小巷,构成了村庄永远的灵魂,虽然它现在已经衰弱了,但是它的灵魂和文化底蕴确是永久的。古村里那些美丽而神奇的传说却流传下来,为这个颇具魅力的村子更增添了很多迷人的色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个生我养我的古村一定会迎来它的复兴,只不过需要时间而已。此文不但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古村的热爱,而且期盼着家乡的明天越来越好!感谢您分享佳作,祝创作愉快!佳作推荐赏读,欢迎继续投稿!【编辑:张爱珍】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张爱珍        2020-04-30 17:08:00
  学习欣赏老师佳作,问好!
2 楼        文友:张爱珍        2020-04-30 17:10:03
  感谢您分享佳作,祈盼您更多的精彩!
3 楼        文友:何叶        2020-04-30 18:01:17
  欣赏佳作,感谢老师支持社团。敬茶!
何叶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