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玉米飘香(散文)

精品 【菊韵】玉米飘香(散文)


作者:孤独小男孩 举人,3851.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64发表时间:2020-05-01 12:30:25


   一
   仓房里深藏着两件旧物,无意间翻到,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那是一口大铁锅,里面套放着一只铁鏊子。这两件曾经是制作食品的炊具,大锅是从厨房的灶台上替换下来的,已经没有那么多人吃饭,锅便显得太大了。铁鏊子则是卸下了曾经的重任,那个年代过去了,现如今已经没有人,再去做那烟熏火燎的工作。它们在冷寂中闲置多年,大锅还是黑乎乎的,鏊子的边缘已经生锈,中间位置却还是那么黑亮,仿佛有一层釉亮在闪光。
   大锅与鏊子的功能不同,大锅经常熏蒸水煮,有些油星也被漂洗去。鏊子却常年被油汁浸泡着,时间长了,那份亮色便永久地留在了上面。我记得在鏊子没有来到我家之前,都是大锅在承担着家里的全部饭食。那时最常见的是锅贴大饼子,圆形的大锅里,常常是炖着菜的。母亲把玉米面在盆里用水调和好,灶台上放着一瓢水,她一边团弄着面,一边不时去瓢里蘸水,让玉米面更加滑润起来。她手一扬,一块面团就贴到锅边上。
   我们这里把贴大饼子,也叫成“烀”大饼子,饭菜一锅出,是东北的特色。这个烀意思就是煮,东北的大锅很大的作用就是烀,不管什么都烀着吃。烀得烂糊,吃着香,还有助于消化。
   面团贴到铁锅那一刻,发出“嗞嗞”的声响,让粘贴更加牢固。很快锅沿边一圈的大饼子都贴好,金黄金黄的,整整齐齐,大小均匀。盖上厚重的木锅盖,为了更好的蒸煮,母亲还会用屉布一类的东西,把锅边都捂严实。不一会儿,锅里的热气上升,却找不到出气孔,最后,勉强挤出一条缝隙,一股白汽迅疾地喷射出来。
   锅贴大饼子最好吃的部分,就是被铁锅烙出个硬壳的锅巴了。我总是先把锅巴吃完,没有锅巴的地方也好处理。锅底的炭火正红,扒一些出来,放到上面烧烤,也能结一层锅巴。这一层吃掉,再放到火炭上,反复几次,一个大饼子就能吃完。
   玉米是当时主要的粮食,几乎是唯一的主粮。烀大饼子是家常便饭,我家从来就不蒸窝头,不是没有那个习惯,而是因为那上面没有锅巴。每当黄灿灿的大饼子一上桌,锅巴最厚的那一个总是最先被抢走,每当这时,母亲总是在一边笑吟吟地看,她乐得我们兄弟这样做,看到这样的情景,对于她来说是一种宽慰。
   制作玉米吃食无外乎就这么几种,烀大饼子是把玉米不好的一面都展现出来了。玉米面的粘合力差,粗粝渣渣,非常的散落。平时吃大馇子粥,里面放些大豆,又甜又香,只是不扛饿。家里有出门劳作的人,要有垫得下肚子的食物才行。
   母亲不知道从哪里学来了一门手艺,做起了酸汤子。这是满族人发明的吃食,把玉米的形象做了改变。制作这种吃食,是先要把馇子泡软,用石磨推出来,装进一个布袋里,控干水份。下一步就要放到炕头上发酵,炕的温度大,米面的酸度就大。炕的温度小,酸度就小,实在不好拿捏。她制作的酸汤子,有时酸度大,有时一点儿都不酸,不过,我觉得怎么都比大饼子好吃。
   制作酸汤子,首先要把锅里的汤烧开,她把一团面攥在手中。此时的面要比烀大饼子时,稀的很多,以方便制作。她的手中有一个小器具,是一只用白铁皮制作出来的小圆筒,有些像一个小漏斗。面团攥在手中,轻轻甩动,一根根筷子粗细的面条便从指缝间甩出。面条在热汤里翻几个滚,就定了型。待到盆里的面都变成了面条,一顿吃食差不多就制作完成了。面条不是很长,大约都有四五厘米的样子。蒜泥青酱是最好的调料,酸溜溜带有蒜泥的辣香,让人觉得非常的爽利。铁鏊子没有进入我家之前,玉米的制作还是很单一。
  
   二
   铁鏊子又称煎饼鏊子,是用铸铁制作而成。鏊子的名字与外形都与大龟相似,鳌是大龟的别称,顾名思义,鏊子的名称由此而来。煎饼鏊子流行于山东半岛,有山东人闯关东时,带入东北。我们这里的鏊子就与山东人有关,我家的邻居是山东人,他们搬到这里,与我家成为邻居,也把鏊子带来。
   邻家女主人每每在春天到来的时候,都要摊上许多煎饼。往往都是一年左右的量,并且年年如此。她的制作不知不觉就把母亲吸引过去了,开始母亲只能在一边观看,陪人家唠唠嗑,打打下手。见人家累了,便去替换,以此获取上手的机会。学习摊煎饼的过程,就是熟练技能的过程。
   煎饼的制作看似简单,却需要手眼麻利,一气呵成,决不能拖泥带水,否则这张煎饼在手忙脚乱间,焦糊在鏊子上。一勺煎饼沫子就是一张煎饼的量,倒入鏊子上,先用小拉耙沿着鏊子的圆度拉匀,煎饼沫子在随着鏊子的温度迅速变色,这时手里的另一个工具,木质的刮板上场了。左一下,右一下,整个鏊子的圆形都要照顾到。随着沫子越来越少,一张煎饼很快就出现在鏊子上。用刮板沾开煎饼的一个边,再用小铲刀沿边轻轻转一圈,煎饼的四边就翘了起来,两手拈住煎饼的边缘,轻轻一揭,一张煎饼刷地立起,便大功告成。
   煎饼里所包含的成分,除了玉米之外,还要掺杂些黄豆进去。这样煎饼就会甜润,就会细腻柔软。煎饼是非常好的吃食,而且耐储存,一大摞子煎饼往往可以吃上大半年。有时候家里忙,饭点儿错过了,叠几张煎饼就可以完成一餐的饭食,真的是快捷方便。那段时间里,母亲简直已经迷上了摊煎饼,大有不学会不罢休的气概。
   一张合格的煎饼,要薄如蝉翼,把煎饼对着亮光看去,要有非常好的透明度,没有明显过薄或者过厚的地方。一张煎饼的完整性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有大大小小的漏洞在上面,也是不合格的。摊煎饼的过程也是补漏洞的过程,刮板上的煎饼沫子在鏊子上快速如飞地运转着,哪里有漏洞,就去哪里刮一下,直到自己认为合格为止。另外,摊煎饼的火候掌握,也是重要的一环。火大了会糊,火小了,会熟的慢,一棵柴火棒填进去,再拽出来,一只手忙活鏊子上的活儿,另一只手还得去照顾鏊子下的火势,真个很考验人啊!
   母亲为了学习这门手艺,曾经有熬了一个通宵的记录。如此这般的废寝忘食,焉有学不会的手艺呢。学会了这门手艺,便开始实施自己的摊煎饼计划。我们这里的鏊子非常少,当煎饼开始普及的时候,仅有的两个鏊子,简直成了宝贝啦!一只鏊子要按照预定的名单去轮转,长长的一溜名单是要排上个把月的。
   有一次,母亲去几十里外的集市抓猪崽,在与当地的一位老乡交谈时,得知有人家出售煎饼鏊子。她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立即动身前去,连猪崽都不抓了。她找了好久,才打听到那户人家。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如愿以偿地把煎饼鏊子买到手。因为钱用来买鏊子了,猪崽自然没有抓成。对此,她有自己的一套说辞,猪崽下个集市还有,鏊子下个集市就没有了,过了这个村就没了那个店。
  
   三
   有了铁鏊子,我家基本就告别了大饼子时期。关于吃煎饼,有些门道还是经过慢慢摸索得来的。成摞的煎饼放时间长了,难免会干硬。处理这个问题很简单,给煎饼掸过水之后,先不要着急去叠,那样会容易破碎。煎饼叠好,取一块软布,最好事先在水里浸过一下。把煎饼包好,焐上个十几分钟,让水份在中间充分滋润开来,再打开时,煎饼就柔软如初了。
   冬季是青菜短缺的时候,菜窖里的萝卜土豆,当仁不让地占据了餐桌的主要位置。炒土豆丝是常见的家常菜,平时吃会不觉得怎么样,如果把热气腾腾的土豆丝,卷到煎饼当中,却是另一番景象了。土豆丝的热度在煎饼里挥发着,同时,土豆的香气也浸透到煎饼之中。此时的煎饼已经被土豆丝熥软,很容易在口腔里软化。土豆的清香与煎饼的浓香混合在一起,所创造出来的口感非同一般,把煎饼的食用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有煎饼了,还不够,母亲在这方面永远都不满足。别人家吃的一块发糕,让她眼前一亮。这块发糕不同于一般的普通面食,它松软,甜糯,吃过一块,还想再吃一块,给人欲罢不能的感觉。母亲曾经帮助过她,她因此感念母亲,一点儿都不保留。她给了母亲一块干硬的面团,告诉母亲,这是用了十几年的面引子。
   这个所谓的面引子,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酵母。别小觑了这块不起眼的小面团,里面可是有神奇的东西啊!把它用水泡开,放入米粉当中,里面的酵母菌便在沉睡中醒来,它们欢呼着,跳跃着,歌唱着,让漫漫长夜变得无限光明。一夜的发酵,让面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打开面盆,膨胀起来的面团,快要溢出盆去,一股非同寻常的面香,扑面而来。这一刻,玉米的制作达到了日臻完美的境界。
   蒸发糕需要频繁地洗屉布,有时锅里的水少了,高温把屉布烘烤的失去了耐久性。频繁更换屉布是件非常烦恼的事情,屉布的质地特殊,别的布还无法代替。出于节约的角度去考虑,母亲还是想出了一个万全之策。
   我们家乡的山顶,生长着一种树叫柞树,它的叶子可以当做屉布来使用的。这种树经过砍伐之后,萌发出来的新枝条上,叶子非常的硕大。每年春天来临的时候,母亲便会背起大筐,采摘回许多柞叶。把它们穿起来,挂到仓房里阴干。用它们来替代屉布,意外地把米糕的味道升华了。每块糕上所附带的清新气息,把这块糕刻上了独特的印记。柞叶的味道,那是家乡独有的味道,被一并刻入心怀,成为独特的记忆。
   因生活而去劳动,用劳动所创造出来的味道,是无与伦比的。这中间所产生的智慧,让每一个日子都那么的厚实,让每一个日子都闪闪发光。那远去的岁月留下了什么,让我至今都不能释怀?这两件器具,沉甸甸的,我视若珍宝。我觉得这是唯一可以传世的东西了。

共 365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品散文作品:玉米飘香 真的充满东北农村那段历史的飘香。两件珍宝,就是一口大铁锅,一架铁鏊子,在农村它们是极普通的炊具,铁锅家家都有,鏊子有些稀缺,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多进入城镇,住进楼房,铁锅 鏊子 彻底退休。边远山区也许还有使用,而随着儿女们长大成家,另立门户,每家三四口人,即便住在农村,大铁锅也不实用了。因为作者特别珍视这两件炊具,并非它真的很值钱,成了珍宝。而是在这两件炊具上留有童年的烙印,曾经为这家庭在那些年代,为人们熬菜,烀饼子、摊煎饼,为劳作的的人们备做三餐,做熟的饭菜香醇可口,十分香甜,所以难以忘怀。现在也能用别的炊具做出一些食品,可怎么也吃不出当年的的味道,不知是炊具变了!还是人的口味变了,说白了是时代变了!正是这些简陋的工具,淳朴的人民,前赴后继的创造了新中国,建设了新中国,富强了新中国。回忆那段历史,生活虽然拮据,衣食虽然简陋,而人心是火热的,步伐是坚定地,信仰是纯洁的,回味清苦而火热的生活难以忘怀,它伴随着一代人的美好青春,走过难忘的岁月,值得缅怀。也是这些老物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陪伴始终,那仍然发着油光的炊具,仿佛叙述着那段风起云涌的岁月,留记着今天的老太老翁曾经的岁月辉煌,国之昌隆匹夫有份。作品推荐精品,因由历史的光辉鉴照今天。【编辑:飞云流瀑】【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00502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飞云流瀑        2020-05-01 12:39:16
  因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所以篇篇作品饱含对家乡对事业的无限热爱。以及作品才会浸透光辉,别小看那些看似琐碎的小故事,里面蕴含着做人做事的大道理,启迪读者,祖国今天来之不易,都是那些简陋的工具,朴实的人们创造者历史,建设着昨天,为今天打下踏实的基础。推荐精品,问候作者,敬茶!
回复1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0-05-01 15:39:33
  谢谢老师的精彩编按,都是一些老事情,偶尔想起来就写一写,觉得挺有意思。感谢老师辛苦编辑!祝身体健康!
2 楼        文友:黄金山        2020-05-01 12:46:10
  生活丰富!精彩好文!我一贯爱种爱吃玉米。今日中午熬玉米面粥!一边喝一边看这文!真好!
活到老学到老
回复2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0-05-01 15:40:24
  谢谢老师赏读!遥握,祝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3 楼        文友:瘦马        2020-05-01 20:21:06
  孤独老师真是写作高手,厨房里两件寻常炊具,作者却赋予它们浓浓的情意,写出那个年代特有的味道。我好似看到了那个久远年代的炊烟。真的很棒,我喜欢。五一快乐!
回复3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0-05-01 23:00:44
  老师谬赞,只是一种感觉吧,沉淀在心中的东西太多了,便想着爆发一下。谢谢老师的来访留评,祝节日快乐!
4 楼        文友:叶雨        2020-05-02 16:50:06
  我小时候也是吃这样的大锅贴饼子,我也是最爱吃锅巴,脆脆香香。东北的大锅炖和我们这里差不多,我老家至今还延续这种吃法。小男孩的散文就像这饼子一样,越咀嚼越有味道。赞一个!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回复4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0-05-02 22:18:14
  那时候的大饼子吃起来特别香,可是这时候为什么就觉得没那么稥,说起来还是非常奇怪啊!感谢老师来访留评,祝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