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暗香文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暗香】东庄则我来看你(散文)

编辑推荐 【暗香】东庄则我来看你(散文)


作者:榆社王跃东 秀才,2692.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15发表时间:2020-05-03 17:13:28

四月的一天,沿着河峪西周村往里的一条深山沟,过龙王堂小村,穿过坑坑洼洼的砾石小道,蜿蜿蜒蜒地走了十多里,我才看到你,这是我第一次来看你。
   一下车,我顾不得拍打尘土,就举目眺望。但见碧海蓝天下,有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欲与天公试比高”。且层峦叠叠,绿海葱葱,山石林立,分外娇娆,这就是闻名遐迩且海拨为1578米的空王佛山。我不禁欲往,也禁不住从大脑中收寻,与同仁一起指点着,哪座山岭是传说中的罗成顶?哪个沟壑里曾有古老的青龙寺?哪儿几年之前突闻一声盗墓者的炮响?又从哪儿迁出了《中华古塔通览》收载的唐代三层石塔?所有这许许多多的美丽传说,美好往事,总是感慨不已。
   近看,四面环山,满目黄丘,绿茵零立。偶尔莺歌燕舞,鹊鸣枝头。河沟干涸,乱石堆积。有一座土屋,铁锁锈迹斑斑而沉寂。有一间小屋,虽不见主人,却尚能寻到蛛丝马迹。“东庄则”是榆社方言,是对山区自然村的通俗叫法。《榆社县志》载:“……该村居民从东坡村迁来,又座落其东侧,故名。”据说最早由张氏掘窑安身,年代不详。后以十多姓而杂居。这儿也是从南坡登空王佛山的必径之路,且山的南坡,石厚土薄,植被少,由灰褐色的岩石封盖,唯有该村是一块绿洲,算是山中的一颗明珠。据说,这儿最旺时,也不过百余人口,上千牲畜。抗日时期,有一条过往的大道,倭寇曾焚毁过不少土屋。还出过一名因攻打榆社县城而牺牲的年轻烈士,出过两名解放军战士。这儿的人们,总是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劳耕作着四百多亩薄田。但日渐萧条,日渐贫困。这儿土地贫瘠,土薄多石,收成甚少,且出入不便。新时代的青壮年,都想走出山里。外面的世界,总是比山里充满了诱惑。所以,村里只留下不足五十人的留守老人,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巢。另外,因山高路远,沟深壑多,出嫁的姑娘很少有人愿意来,成了亟待解决的老大难。目前,还有好几个光棍汉。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人们也不再满足于“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了。这儿的一方水土,养不好这一方人,且上学、就医等,是瓶颈,再美的山水也抵挡不住迈向外面的脚步。
   幸福的是,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从而实现了祖辈人想都想不到的事,实现了整村搬迁住小楼。古老的村落,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在轰隆隆的挖掘机声中,被夷为平地,退村还耕。当我们与老支书坐下来攀谈时,却听到他们忧心重重。祖祖辈辈在这儿生活,这儿就是根,就是乡愁,总是难以割舍。他们过惯了靠山吃山的日子。在山里,随处都可放牧,随便养千百只羊、养几十头牛,随便种几种菜,就吃穿不愁。既省钱,又方便。离开了山,似乎离开了希望。离开了根,就魂不守舍。离开了习俗,挣钱不易,却开支蛮大。
   在此,我想和他们算一算。一来,为了绿水青山,山里严禁放牧,这是为子子孙孙着想的长远之计。即使还在山里居住,也得圈养。人虽离开大山,依然可以归去圈养。二来,当前的耕者,皆已垂垂老矣。在这一代,仍勤于耕作。那下一代呢?有几人甘愿归来耕作?这是值得深思的事。倘若百年之后,没有解决后顾之忧,心何甘?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即便有困难,也是暂时的。人,是最易与环境相适应的。应该把目光,看向大海。但愿他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会更美好。
  
  
  

共 131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描绘了东庄则的自然村,这里层峦叠嶂,绿意葱葱。这里贫瘠,年轻一代人们也都出去,留下一些老人。幸好的是,政府大量投资,修正此处,坚守着生育的家乡。过着男耕女织的,圈养家畜的日子,可青山绿水的家园,也要我们来保护……行文流畅,读来朗朗上口,耐人寻味,讲述了一个朴素,纯朴的东庄则。根永远是无法土故土的,而青山绿水,也是对于环境的保护。我们坚信,办法总会有的,因为生活始终要过。问好老师,感谢赐稿,祝创作愉快,期待更多精彩呈现!推荐文友共赏!【编辑:易辞】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易辞        2020-05-03 17:14:21
  问好老师,品读佳作,期待更多精彩呈现!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