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八一】连翘花开漫山黄(散文)

精品 【八一】连翘花开漫山黄(散文)


作者:皋狼常青树 布衣,179.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020发表时间:2020-05-08 08:22:16
摘要:一趟红色之旅,一段烽火岁月的追忆,一曲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赞歌。

【八一】连翘花开漫山黄(散文)
   一
   寒潮退去,气温骤升,碧空万里,心情也似天空这般澄澈和热烈。
   4月25日,在县文联、县作家协会的组织下,一行9人由县城驱车向武乡东部的大山挺进。我们将沿着抗战的足迹,去倾听、挖掘红色革命故事,并虔诚地接受一次思想的洗礼。
   途中可以看到,田间春播正酣,犁铧泛起润土,播下种子。车在崇山峻岭中穿行,时而爬上土丘陵顶,时而缓行于深沟底谷。蜿蜒狭窄的古道,蛇蜕为水泥铺就的硬路,宛若蟠卧在峡谷的一条长龙……
   从韩壁乡政府出发,在胡副乡长的陪同下,约20分钟就来到了采访的第一站——刀把嘴。
   刀把嘴,隐匿在大山的半山腰中。置于此地,背依峭壁,面对群山,似有到达天际边缘的感觉。抬头仰望,千仞之高,不由幻觉“离天三尺三”和“手可摘星辰”。
   刀把嘴村名的来历,应该是根据村的地形地势而来的,但村上年龄最大的韩大叔坚持相信传说。据说,很早时候,外地响马凭借娴熟刀功,赶走村人,霸占村庄,由此得来“刀霸嘴”之名。后来,大家笑着说,就叫刀把嘴吧,咱不学美国人,到处称王称霸,惹得世界不安宁。只是文人们又简化了,把“嘴”字写成“咀”了!
   其实,刀把嘴能出名,并不是因村的名字,也不是藏在大山深处的诡异,而是在那场民族生死存亡的大厮杀中,这里的山水、这里的地理条件、自然资源以及世代生活在这里的憨厚山人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正是军民团结,创造了伟大的奇迹,书写了光辉历史。抗日战争中,这里曾是八路军野战卫生部、野战医院、卫生学校、卫生材料厂的驻地。后来成为国家卫生部部长的钱信忠、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的孙仪之和国际友人爱德华、柯棣华,巴苏华、汉斯·米勒等都在这里工作战斗过。更让人惊奇的是,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代表中医划时代意义的第一支柴胡注射液竟然是从这里诞生的!这不仅治愈了八路军指战员患上的流感和疟疾,迅速恢复了抗战队伍的战斗力,更打破了中医无注射液的历史。
   在乡村干部的带领下,我们沿着曲径道路来到八路军野战医院旧址。
   八路军研究专家,武乡县文学大家郝雪廷是采访活动的义务讲解员。面对着一张张历史图片,一件件实物,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耐人寻味,引入深思。
  
   二
   走出旧址,村干部告诉我们,后面一家的韩海尧老人,虽然84高龄,但思维清晰,记忆甚好,肚里装着有好多故事。
   韩老人家的旧居是野战卫生医院旧址,几年前已作为文物保护起来。他迁进了新打的三眼土窑洞。院落较大,还没修建围墙。站在院中的老伴看见村干部领着一帮人来了,便朝不远处的韩大爷喊叫。老人听到叫声,放下手中的农具,急忙走了回来。只见他精神矍铄,步伐轻盈,完全不像鲐背之年。真得了不起!
   郝雪廷幽默地说:“他小的时候吃过卫生部长夫人的奶水,一辈子有劲儿!”
   确是事实。那年,八路军卫生部部长孙仪之的夫人秦仪华生下孩子,不幸夭折了,奶憋得难受,房东家有个年龄很小、营养不良的孩子,孙夫人就让他吸自己的奶,这孩子就是现在的韩老汉。
   “哈哈!人老了,坐不住。早上拉了两趟石头着堰铺路,前晌家再收拾下菜地准备下种。”
   老人显露着山里人特有的气质,挺着硬朗的腰板,边说便摆着手招呼我们回家坐。
   在宽敞整洁的土窑洞里,大家有序坐下,聆听老人讲述——
   野战卫生部、医院、制药所大约是1939年来到刀把嘴村。那时老人还小,但记得村上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人,家家都是挤在一处,腾出地方让八路军住。
   八路军发动村人上山刨药材,采回来嗮干交给他们。村上三个碾子,三匹马每天不停地碾,碾成面面给战士们治病……
   我好奇地问:“部队来了那么多,又要吃粮,又要用水,村人能容下八路军?”
   老人说:“一开始意见还不小呢!那时候流行个说法:八路军穿的是黄小布衫,日本人来了跑到后山。”
   “哪里是后山?”
   “咱这里就是。八路军打游击战,后山山大林密,好隐蔽。可是日本人也跟着来寻找打八路军,找不到就拿老百姓出气,杀人、烧房。人们就认为受了八路军的害,八路军再回来都爱理不搭的。咱这里吃水,是靠天上下下的雨流进水窖里,非常困难。本来就觉得是八路军抢水,再加上日本人把房子烧得破房塌顶的,村人意见更大。有一次,一个八路军战士到一家水窖想打点水,找不到水桶,便问主家借桶用,主家气呼呼地说,没有。那位战士不相信地说了句,有井没桶?主家指着烧掉的房子回击道:有房没顶!意思是因为你们,我们的房子让鬼子都给烧光了。”
   有人追问道:“那后来怎么改变对八路军的态度?”
   “其实,咱山里人是通情达理的。野战医院在这里时每天要救治好多战场上下来的伤病员,少腿没胳膊的,肠子流出在外的,失血过多赶不上救治就死去的,他们都是十八、九,二十岁左右的毛小后生。况且,印度的医生、德国的医生跑那么远也来帮助中国打日本,村人们心疼了,醒悟了,八路军战士拼上命打日本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个安稳的日子。山里人实受(憨厚),只要认准好人,铁了心地跟着走。至此,刀把嘴人和八路军成了一家人,帮助刨药材、抬担架,做军鞋,送军粮,不大的村,参军的20多人,牺牲烈士就有9个。”
   老人说着说着便站起来说:“走,带你们在村转转!”
  
   三
   这里村民居住大都是沿山而修建的土窑洞,村的东头一排土窑就是八路军卫生材料厂旧址。
   只见一块竖着的红色牌子上写着,“1940年5月,前总卫生部制药所在此进行了扩大生产,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卫生材料厂……期间,在此经过蒸馏提取,制成第一支中药注射液——柴胡注射液,这是中药西制的首创。”
   韩大爷指着一块红色牌子动情地说:“1939年至1940年间,在太行根据地的八路军和群众中发生流感、疟疾病。治疗这些病的奎宁等药物由于敌人封锁严密,很难运进根据地。病号一天天增加,严重地影响着部队的战斗力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钱部长根据当地中草药资源的分布情况,号召医务人员和群众上山采集柴胡,将采集到的柴胡熬成汤药给病人服用,居然收到了很好的疗效。为了方便服用和携带,制药厂的科研人员又设法将柴胡制成片片,但治病效果不理想。最后,钱部长建议将柴胡进行蒸馏制成针剂,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成功了!”
   听到老人讲到这里,我们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
   掌声过后,老人带着我们边走边讲,“当时,老百姓就有这样一句话:碾则碾成面面,机器压成片片,玻璃化成水水。”
   老人看到我们好奇的眼神,就解释道:“片片、面面、水水,这是制药的过程。柴胡蒸馏成水制,非用瓶装不可。材料厂就在距刀把嘴10多里外的马岚头村先冶炼出玻璃,将玻璃再运到这里化成水,冷却瞬间吹成瓶,装药水封口。工艺现在来说简单,但在当时那样困难的情况下,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制药厂创造出奇迹就是不简单,作用无法估量……”
   很快,我们跨过一小土门,进入小院。院中的两个窑洞,在饱经风霜、斑驳脱落的墙壁上,钉着一块石质材料制作的简介牌:
   “韩壁乡刀把嘴---太行山八路军卫生材料厂(武汉远大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前身)旧址,曾为抗日战争作出重大贡献。当年,前线很多战士疟疾发烧,军工战士根据卫生部长钱忠信指示,利用当地丰富的柴胡资源,以重蒸馏法提取有有效成份试制柴胡注射液。1943年5月,《新华日报》(太行版)发表了题为《医学界的新贡献---利华制药厂发明柴胡注射液》的报道,称之为封锁线上的一大创举。这是我国最早有关中药西制成功的史料记载……”
   同行的乡包村干部老魏,告诉我们:1942年1月,第十八集团军野战医院卫生部决定,卫生材料厂的药品不仅供应部队,也要服务老百姓,为此,将厂名定为利华制药厂,取“有利中华”之意。之后,利华药厂随部队转战全国。解放战争结束后,药厂分为南北方两个厂,南方的厂发展成为现在的武汉远大制药,北方的成为现在的北京双鹤制药……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鱼水情。刀把嘴人和八路军情谊是在艰苦环境里,生死存亡中结下的,这种情感是历久弥新,不可替代。
  
   四
   那一年,远大制药公司的一位老人回来寻祖问宗。他站在太行山涧他们百感交集,感叹大山的俊美如俦,感叹前辈的无私无畏。
   让人费解的是天公在午间给恩赐了一场大雨,山更青了,景更美了,但客人的小车也淌在泥里动弹不得。山里人组织起来,壮劳力抬车,老弱者修道,硬是将车一步一步挪出了公路上,又复制出70年前拥军画卷。
   客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同时也为山区落后交通条件而忧心仲仲。第二年,公司的领导带中层干部60多人来了,钻沟爬山学习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精神。他们吃农家饭,睡农家炕体验老区人民生活,们感恩这块红色土地,感恩这里淳朴厚道的人民。同时,他们慷慨解囊,反哺报恩,平整村道,水泥硬化。村容村貌得到改善,村人出行不再“拖泥带水”,看到山里人一张张笑脸,城里人如释负重,心情舒畅。
   至此,两地鸿信往来,交情笃深。
   2009年,远大制药公司要建厂史博物馆,请求将当年制药厂用过的石磨作为抗战文物保存。刀把嘴人二话没说,小心翼翼将石磨拆开,冲洗得干干净净,红布包裹好,6人全程跟踪保护。车出太行,过黄河,跨长江,千里迢迢,风尘仆仆,红色圣火传递江城,革命文物落住远大。6月4日,武汉远大制药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时任公司董事长谢国范抚摸着千里之外运来的石磨,动情地说:“老区父老乡亲送来的是鱼水深情,是我们精神之支柱,兴业之瑰宝。我们要把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继承好,红色基因传承好,把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保持好。”
   2020年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席卷武汉,又一次牵动着刀把嘴村人的心。他们琢磨着如何支援疫区,为国分忧尽点责任。村支部书记韩卫忠,村委主任韩晋祥和乡包村干部魏英忠商量着,我们村办企业碧塬茶厂刚刚生产出的连翘茶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预防呼吸道感染、增强免疫力之功效,是养身健体的好饮品,捐给疫区送上我们山里人的一片心意。于是,他们将库存的300多斤,价值10万元连翘茶打理装车,通过县红十字会,捐献给远大制药厂。同时也向奋战在县抗击疫情的一线人员送上一份深情暖意。
   10万元对于一个深山沟里的小村,可是一笔可观的数字。那是全村人翻山越岭,一片一片,辛辛苦苦的汗水,是全村人脱贫致富的希望。大山人的大爱走出了大山,洒向江汉,凸显出大山人的胸怀!
  
   五
   众所周知,茶的出产大都在气候宜人的江南水乡。太行深山,也盛产茶叶确是稀罕出奇。
   我们来到村办企业参观,老远就可以看见,简易的大门上挂有“碧塬茶厂”。为何叫“碧塬”名称呢?村长说,这是他村在外的一位文人给起的。“碧”者是“绿色”,江淹《别赋》有“春翠碧色,春来渌波”之句;“塬”是黄土高原流水冲刷形成四周陡峭,顶平坦的台型状。哦!我们豁然开朗,“碧”是指茶的原料,山野中生长的一片片碧绿的连翘;“塬”,茶厂所建的位置。
   茶厂有一个专门让客人品尝的接待室。韩书记亲自为我们煮水、温杯、洗茶、泡茶、倒茶,一套程序下来让人眼花缭乱,如此熟练,功夫老道。我端起磨砂茶杯,轻轻啜一小口,浸在口中,细细品味,始是浅浅的略显中药苦涩,尔后一丝清甜从喉咙溢出,沁入肺腑。
   众人皆大惊,想不到深山老林中出产独特的茗茶。这正是,“人谓百花好,我称茶独王。一杯清肺腑,如梦亦留香。”
   我竟顾不得谦谦君子的风度,一连三杯下肚,顿感干渴全无,清凉透彻,真乃爽也!
   何人真知灼见,提取大山精华,凝练奇特上乘之茗茶,贡献于世人,泽惠于山民。乡村干部的回答,让所有人心悦诚服,赞叹不已,出此良策的所谓高人就是他们这几个乡村干部。
   这些年,刀把嘴村关于脱贫攻坚一事,全党动员,全民参战。他们抓住当地特点,依托山中古、红、绿“三宝”,靠山发财。“古”有焦龙洞,“红”有八路军遗址,“绿”有漫山遍野的天然药材。古、红是旅游产业,配合县文化旅游开发,而绿则需要自己想办法。
   思路决定出路。刀把嘴人,祖祖辈辈刨药材,但没有能发家致富的。究其原因,交通闭塞,不会深加工。如何让好东西买上个好价钱?最后,他们决定在连翘上做文章,即将治病用的连翘制成养身健体的饮品。为此,乡包村干部魏英明做了说明,“连翘生长在崇山峻岭,是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我们刀把嘴远离厂矿,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多云雾,光照适宜,连翘的品味更高。承唐宋遗风,启品茗新河,我们瞄准了这条路走下去。”
   连翘是木樨科一种漂亮的植物,自《神农木草经》将其列为药材,已有2200多年使用历史。
   在医学临床上,它是一味清热解毒的良药,有“疮家圣药”之美誉。民国时期的医学大家张锡纯在他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述:“连翘,味淡微苦,性凉,句升浮宣散之力,流通气血,治十二血凝气聚,为疮家要药;能透表解肌,清热逐风,又为治风热之要药;且性能托毒外出,又为发表诊瘾要药,为其性良而升浮,故又善治头目之疾病;为其味儿淡能利小便,故又善治淋症。”
   因地制宜,确定发展重点,发展方向,我们看到了刀把嘴村脱贫攻坚的深刻变化。
   “这些年,让我们认识到,脱贫致富,发展集体经济很重要。2018年10月,村支两委决定以深山野生连翘、柴胡、党参、黄芪、山菊花等中药材为原料,开发加工健康茶饮品,成为存集体脱贫的主导产业。经过与信阳毛尖厂的联系,在开发技术、生产工艺、设备等方面得到大力支持,现已研制成功,在试产阶段。”村长韩晋祥胸有成竹,眼神里透出坚毅。
   走出茶厂,老魏指着村间小道两侧、农户的房前屋后,纤波浓点,错落有致绿莹莹的连翘树说:“村民们都念开连翘生意经,在村的空隙地都栽满,既美化了村庄,又有了摇钱树,两全其美。”又指着烟雾缭绕的山间说:“那里是村集体的牧牛场,50多头牛,主要是产牛仔,是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又一增长点,刀把嘴群众的日子一天将比一天过得好!”
   我们聚集于村的高处,凝视远方群山,春草葳蕤,山色旖旎。静静的山谷里仿佛回荡着“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的烽火岁月,流淌着“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红色基因。那一簇簇、一片片怒放的连翘花漫山遍野,或绽放在山坡上,或独傲于悬崖边,墨绿间衬托出金黄的娇媚,将太行山脊点缀的如此秀美。我们感慨大自然的神奇,感恩上苍的恩赐,天地造化了大山之精灵,昔日为驱逐倭寇创造奇迹,今朝凝炼升华惠泽于民。
   刀把嘴——这个深藏在大山里的小村庄,就是一颗镶嵌在太行山上的璀璨明珠!
  

共 584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以访谈的形式叙述了当年战斗在太行山上的革命前辈的光辉事迹,也从另一个角度上反映了当年军民齐心,鱼水情深的场景。笔者并非单纯讲述过去,回忆历史,他提到了武汉远大制药的前身利华制药厂,提到了远大制药不忘根本回馈老区的感人举动,也提到了疫情期间老区人民再次为武汉想出了一份爱心。这一段很令人感动,这是军民鱼水情的延续,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革命传统的缩影。太行山是英雄的山,老区人民是英雄多个人民,他们懂得感恩知道回报,就像那漫山遍野的连翘一样,虽然外表普通,虽然没有漂亮的花朵,但却能绿了青山绿了庭院祛除病痛。最令我感动的是,老区人民并没有等靠要,而是开动脑筋,因地制宜,踏踏实实的走上了富裕之路。笔者用详细的笔墨为我们勾勒出了老区人民的风骨,勾勒出了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文章深入浅出,字字珠玑,读后受益良多。感谢赐稿八一,期待佳作再临。【编辑:燕山客】【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00514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燕山客        2020-05-08 09:47:50
  致敬老区人民,不断的红色传承。
燕山客
2 楼        文友:黄金珊瑚        2020-05-08 13:08:29
  很喜欢老师文章最后的一句话,很美,点题,也让珊瑚心动,想去太行山看一看,走一走。感谢老师赐稿,期待更多精彩。问候老师下午好,遥祝夏祺,并祝老师笔丰,创作愉快。
生活,一半烟火,一半清欢。 人生,一半清醒,一半释怀。 ——杨绛
3 楼        文友:皋狼常青树        2020-05-08 15:35:27
  谢谢老师点评。欢迎朋友们来红色老区体验生活,观赏美景!
4 楼        文友:墨林        2020-05-08 19:01:43
  讲述太行山革命老区传统故事,接受思想洗礼教育。感谢赐稿八一文学,祝创作愉快!
墨林
5 楼        文友:心持若水        2020-05-21 23:29:03
  才知道孙老师也在江山,开心啊
平凡的日子秀出独特的我
回复5 楼        文友:皋狼常青树        2020-05-22 18:20:57
  有人让我加入了,我先发现了你,高兴!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