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凤凰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凤凰】荣誉如烟(随笔)

  【凤凰】荣誉如烟(随笔)


作者:牧壑 布衣,164.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936发表时间:2020-05-09 17:31:50


   大凡有过荣誉往事的人,回想起自己曾经的荣誉,大都会有荣誉如烟的心理感受。这是为什么呢?我想,这大概是有过很多荣誉的人或许已经修炼到了一定的境界,不再在乎荣誉能否给他自己带来什么;或许荣誉已属于过去的悠悠岁月,幻化为无痕的一片云朵;或许他们要放下荣誉的包袱,轻装上阵于新的旅途。。。。。。是啊,过去的荣誉像烟一样朦朦胧胧、缥缈升腾,很快就散掉了。
   与荣誉如烟相近的是淡泊名利。它们之间尽管有很多区别,但还是有意思交叉或接近的含义。荣誉就是淡泊名利中的“名”。如果达到了荣誉如烟的境界,起码涵盖了淡泊名利这个成语意思的一半了。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来到地球,只不过是一个来去匆匆的过客。荣誉,即名,应是过眼烟云,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生为名所累,实在是自寻烦恼,徒劳无益。这一点我们应该向古人学习。
   诸葛亮54岁时就将他一生经历的总结以《诫子书》的形式,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告诫儿子: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官场中少了一位官僚,文坛上多了一位文学家”的陶渊明也是视名利如虚无的典范。陶渊明生于公元365年,是中国最早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朝代更迭,社会动荡,人民生活非常困苦。为了拒绝阿谀奉迎粗俗傲慢的官僚,发出了:“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的誓言。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从官场退隐后的陶渊明,在自己的家乡开荒种田,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他写农家人生活的悠然自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他写自己劳动的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也写农人劳作的甘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刚直不阿、不附势趋炎的写照。
   如此等等,反映出古人的淡泊儒雅之风。“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从小到大,我们每个人都会得到很多的荣誉。我们都会把证书、奖状、奖章、喜报等等物化的荣誉珍藏起来,留作纪念倒还可以。如果想以此来弄点多余的名利什么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你还很累,很辛苦,甚至是很痛苦......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没有经历过荣誉的人,是很难做到“如烟”和“淡泊”的。你要让他做到“如烟”和“淡泊”,就如瞎子摸大象的典故一样。这就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哲学道理。可以设想一下,他压根就不知道荣誉的滋味,怎么去视荣誉“如烟”?又怎么去把名“淡泊”呢?
  

共 120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面对人生的荣誉降临,此文牧老师指引我们该何去何从。诸葛亮一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引出了全文的主旨“淡泊”二字。牧老师告诉我们,在荣誉面前,我们应该淡然处之。随笔之后,又写到一个人要想做到“淡泊”是很难的,尤其是那些从未到达过荣誉顶端的朋友,就更无法做到“淡泊”。这无疑是在鞭策我们应该努力修炼内心,做一个有气度,不骄不躁的人。拜读牧老师美文。祝好!【编辑:凌凤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凌凤凰        2020-05-09 17:33:14
  牧老师每日创作,龙马精神,熟读古诗,让人钦佩。
凌凤凰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