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母亲的唠叨(散文)
在家里总是讨厌母亲的唠叨,每一个男孩子都是这样。我的母亲也如此,要求太苛刻,她的天生性格就这样,没有办法去改变她没完没了的唠叨。天下所有能改的东西,唯独自己亲生父母亲不可选择。
在我上学的时候,母亲常常唠叨我太会乱花钱。那时,我上了初中生,身体正在发育时期,条件允许的话,一定吃好,住好,穿好。也一定要用品牌的书包,昂贵的钢笔,和丰富的营养补品。
学校人多杂乱,自己心爱的东西或珍贵的不一定安放好的。因此,以上的我统统免了,不值一提也罢。
我们外地生要住学校,当时我们称斤大米,以斤对账吃饭,也就一顿饭一斤米,加一块肉或一条冻冰炒鱼,另加半斤米,满打满算一天三斤大米。母亲不同意加餐,把我的粮食限定为一天两斤两顿饭,我也不得不低头答应。毕竟,我和我的弟弟两个人在初中上学,负担 可想而知给家庭带来沉重的压力。
在家里称米,母亲目不转睛盯着称杆,那一点十一斤的,过了一点点或者称得高高跳起,母亲便激动地说,好了,好了,够了,够了。父亲望着母亲十分的焦急,弟弟和我一样,打小孝敬父母,理解父母亲,即使我和弟弟有充足的理由,话说的天花乱坠,也扭不过母亲执着的决定。母亲一脸的绷紧,没完没了的唠叨。我很不高兴,哪怕超出一斤的大米,加点一次的早餐又何不妥呢?孩子长身体,吃饭住好身体杠杠才有精神上课,认真听老师好好学习,才能学出好成绩。
母亲是一位高中生,以她的个性心里总是不平的,她学历高字认识不多,这是她的失败。母亲常常告诉别人,她上学的时候生活条件差,从家里背大米过去,然后在学校的附近找了别人看地的小屋,生火煮饭。小屋什么厨具没有,她们的那些学生创造了这些厨具。因此,母亲怀念过去学习的时光、怀念她的朋友同学、怀念一起做饭的日子。学习不会,玩的则多,考试的时候,她们朋友当中有会学习的,就把答案捎过来捎过去,互相帮忙互相帮助过了关,以致考到了高中。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学生的毕业,以及在那个年代完成了修建水库工程。母亲深怕我们走她的老路,给再多的米白白送人,学不到知识到头来不如对孩子严格一些。
母亲进门出门都要问,你带好了钥匙没有。有时,我真的懒得理会她。感觉母亲这些唠唠叨叨的语言,实在让人无法理解。和小孩的张嘴就来,没有通过大脑思考问题在说话。一家子每人一把钥匙,你有我有他有,问这样问题不是多余吗?母亲外出干活,深怕自己忘记了钥匙,那么我们本人有不就能打开门了吗?小小的问题变成了复杂,多余,让人无法接受。
有一段时光我在外地工作,耳根清净了好多,多的让人感觉到了孤寂与不习惯。外面的世界很大,让人眼花缭乱纷纷的世界,却总让我在心里感觉到缺少了什么?是乡愁是老同学的回忆,更多是母亲的唠叨。人在天涯海角漂泊的日子,最远的地方你最熟悉的人也是最最亲近的,母亲的唠叨成了一个美美的思念。月是故乡明,月是故乡美,母亲的唠叨是故乡和其他的相思相比,哪一个份量更重更沉甸甸呢?
一艘船装满了人,一条心装满了世界,一朵花美了花花世界的海洋,那么,母亲的唠叨代表了无限的思念与美美的回忆。相爱的人用心去体会彼此的呵护,人与人之间有了感情世界才充满了爱。亲人与亲人的关怀,一份简简单单的话语深深温暖了心,母亲的唠叨反反复复听起来总令人回味无穷,只是难让人于理解,在游子归家似箭的心,只有射回来,开了弓没有回头箭。难道这是一种思念的牵挂,还是感情默默在不断呼唤你的心,母亲的唠叨才从不厌其烦一点一滴渐渐回味无穷。
在前几天母亲的唠叨又来了,她不让我多吃芒果,不吃从树上掉下成熟的芒果。她说我吃多了会生病的,要注意身体。在母亲的眼里,我们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唠叨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家的日子,唠叨在耳边生茧,在外的时候,却成了香饽饽似的回忆。
我真的真的想教训母亲一顿,迟迟犹豫不决。母亲就那样永永远远没完没了。虽然母亲的唠叨麻烦了一些,但是可以往好地去想一想,都是对你充满了爱意,充满了关怀,充满了正能量,这就是母亲的唠叨,一生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