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项羽VS刘邦(随笔)
一
在许多人看来,刘邦能够打败项羽,简直就是个奇迹。要是比赛摔跤的话,十个刘邦都搂不住项羽的腰。要是真刀真枪上战场,加上擅长杀狗的妹夫樊哙的相助,刘邦也不是项羽的对手。而且两军对垒的时候,刘邦除了死守、逃亡就是战败,实在没有什么可以炫耀的地方。于是直到战争结束,很多人还在疑惑,那个流氓出身的刘邦赢了吗?那个破釜沉舟、雄壮无比、见到部下感冒能痛哭流涕的霸王输了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那个流氓早已不是流氓,而霸王却还是那个霸王。于是,坚持为霸王守护家园的鲁国人,看见项羽人头的时候就投降了。也许,对于那个神话故事的破灭他们是有预感的,只是没料到会来得如此之快而已。
当项羽还身在草莽时,看到秦始皇出游会稽的浩大阵仗,他踊跃不已,说道:“彼可取而代之!”秦始皇是暴君,这个结论性的豪言壮语在当时恐怕也不会引起争议,而且正是秦人的军队,灭掉了项羽的祖国,跟项羽可谓有国仇家恨。然而项羽不管这些,只管羡慕始皇帝的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只管羡慕始皇帝的威风凛凛、杀气腾腾,闭着眼不去看秦朝治下苍生的天怒人怨。
羡慕强盗抢劫时神采飞扬,羡慕刽子手行刑时快意恣肆,要说这样的人没有心理问题,恐怕没有人会相信。可是因为项羽太过雄壮、太会杀人、太会打仗、太擅长拼命,所以病态反而成了特色。于是,经历了一系列恶战之后,在他的勇猛与残忍再也无人怀疑之后,项羽开始在人们战战兢兢的目光中为所欲为:屠城、坑降卒、烧阿房宫,他把自己塑造成了第二个始皇帝。当天下人扭过头去,不愿看他滥施淫威的时候,项羽却以为自己获得了成功,是世人仰慕的大英雄。
更可笑的还在后面,当名义上统一中国,项羽不是抓紧时间重建国家,却先给自己取了个“西楚霸王”的名号,这简直就是不知所谓!
三国时候东吴的甘宁,之所以一定要杀黄祖,就因为黄祖非叫他“锦帆贼”,不给他“从良”的机会;《水浒》中的李逵,尽管受了招安,可是别人一听“黑旋风”三个字,就知道他是土匪出身,始终不以正常人的眼光看他。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古往今来,哪个英雄人物成功之后,不是急急忙忙洗白自己的身世,尽量让自己“完美无瑕”?而自愿给自己加一个“匪号”的领袖,恐怕就只有项羽一人吧。
再就是“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这样的理念也很荒诞:无数人陪项羽出生入死赢取政权之后,他不是去想如何高屋建瓴地领导这个国家,却只惦记着回老家,以便在家乡父老面前显摆显摆。这样的心态,与牙牙学语的幼童拿到玩具之后四处炫耀有什么区别?这样的心智,如何让自己的国家世代传承?幸亏他的家乡是在徐州,算是当时中国的腹地。要是项羽生在南疆,难道还要把国都建在安南?一个满脑子只有“小我”,而且还总想如同“模特”一样招摇作秀的人,怎么能不失败?
刘邦手底下的人,没有几个人是根正苗红的,张良是流窜犯,周勃是小商贩,韩信是街头混混,据说白白净净的陈平还调戏过他的嫂子。只有萧何算是有身世的,也不过是县衙小吏而已。而项羽生在世家,平时所接触的人,要么衣冠楚楚,要么严谨守礼;身边所信任的人,或者是世家子弟或者是鸿儒大家。如果当时敌对双方有机会坐在一起喝酒聊天,那么,刘邦这边的人能吵死,而项羽这边人嘲讽的嘴角能撇到耳朵根子后面。然而,这群“正义之师”偏偏败给了“乌合之众”。没有什么原因,因为刘邦这边的人早就放下了“流氓”这个称号的束缚。而项羽这边的人,却始终像群袅袅婷婷的大家闺秀,然后被一个一身蛮力、喜欢杀戮、又喜欢斯文的山大王带领,智慧、道德、理念、才能无处施展,统统淹没在项王那感人的眼泪中。
项羽终究要灭亡的,天下就算没有刘邦,也会有李邦、赵邦来取代他。霸王只相信武力,可人总会老的,当项羽老到骑不了乌骓马,拿不动霸王枪的时候,还能瞪着眼睛吓唬谁呢?
刘邦的出现,只是提早结束他的表演,及时解民众于倒悬而已。
二
翻开中国的史书,有两个人被形容为“无可无不可”,一个是孔老夫子,另一个是汉高祖刘邦。孔老夫子在评论逸民的时候说到了叔齐、伯夷,说到了柳下惠、少连,说到了虞仲、夷逸。对他们评价一番之后说:“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这是第一个无可无不可。东汉的时候,隗嚣派马援到刘秀那里去一探虚实,马援在汇报时,将刘秀与汉高祖进行了对比,说汉高祖刘邦是无可无不可,这是第二个无可无不可。
孔老夫子的无可无不可,是针对几个人物是否入世为社会服务的问题而提出来的。孔子说,我跟叔齐、柳下惠这几个人是有区别的,我可以为社会做贡献,也可以做隐士,如何选择,是根据具体形势而定的,并不是呆板地守住什么不知道变通。
马援评价汉高祖刘邦的无可无不可,是针对刘邦当领袖的态度。是赞扬刘邦对人生的豁达,对权势富贵的游刃有余。它既不是孔老夫子的随心所欲不逾规,也不是对人生无力的感叹,而是一种强大的自信,一种无以伦比的气魄。刘邦深谙人心,又是能独秀挺出的人。因为深谙人心,可以让他把无数人凝聚到他身边;因为独秀挺出,所以他坚定自己的目标,高踞于众人之上。
古往今来评价汉高祖刘邦,往往就是一个词:豁达!然而,仅仅是“豁达”二字,远不能形容出刘邦的境界。清代邓汉仪有句诗叫做:千古艰难唯一死。汉武帝求仙拜神,宋徽宗差点当了道士,至于凡夫俗子,同样是越老越怕死。而且一个人在有空调的办公室里呆久了,就不愿在炎炎烈日下奔波,吃惯了山珍海味,再吃糠咽菜就会皱眉头。而刘邦这个开国皇帝虽然辛苦,可是权力与虚荣,不知道要比平常人高出多少倍,然而掉进“福窝”里的刘邦,却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本色。在打败反叛的黥布回来之后,刘邦生了重病,大夫要给他治疗,他破口大骂,我命在天,就算是扁鹊来了又有什么用处?
一个纵横于权力顶峰却不受制于生死的人,天下还有谁是他的敌手?又有谁配做他的对手?而且,明知道自己死之后赵王如意不会有好日子,却不废除太子;明知道吕后要危害刘氏子孙,仍然信任她;明知道五十年后吴王要造反,却仍然分封;并且预测了汉朝开国的四代丞相,这时候的刘邦,已经到了神而明之的地步。
我常常在想,假设刘邦生来文质彬彬,家世良好,平常不是骂骂咧咧,而是喜欢说“您好”、“谢谢”、“对不起”,是不是就可以算做另一个圣人?
人们评论前秦的王猛,一般都不说他胸中的文韬武略,而是记住他浑身是虱子的腌臜;对于刘伶,没几个人记住他的《酒德赋》,而是记住他裸体的癖好;阮籍肯定是因为青白眼,至于他的八十二首咏怀诗,又有几人细细品过?
刘邦也是这样,人们提到他的时候,开口流氓,闭口流氓,仿佛小时候穿过开裆裤,长大之后就没换过衣服。特别是元曲作家睢景臣,更把这种腔调发挥到极致。他在《高祖还乡》中写道:你身须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谁肯把你揪扯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刘邦,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里,从来都是一个白脸滑稽的人物,博得一笑,做一番恣意嘲弄,这就是他的文学形象。
汉高祖刘邦,是中国第一个以平民身份夺取天下的人。他开创的王朝,延续了几百年;王朝的文治武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中华民族,更用他的帝国的名字做了自己的名字。然而直到今天,很多人在提到刘邦的时候,经常是对他的丰功伟绩一带而过,反而对那些丑事津津乐道,仿佛越嘲弄自己的先辈,人生就越快活。
是不是丑事更容易被人记住?所以才会发生这种情况?
项羽和刘邦,一个时代,两个人物戏剧性地会面了,给了我们很多值得思考的历史与人性故事,如今依然为我们提供着人生的参照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