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河•情】人性的光亮(散文)
我每次进咸阳XX机械制造公司的大门,看着现在的门卫,一身制服、标准化的动作、标准化的问话方式,我都会想起李师。李师就是倒着往前推两任的门卫。一个据说“命硬”的可怜人。
听同事说,李师家大大小小七口人,因各种原因,两年之内相继都去世了,独独留下了他,他由此得了“命硬”的雅号。他的一个远房亲属是我公司的股东,那股东看他吃饭都成了问题,就把他带到我单位来了。老板因为他“命硬”的这个雅号,就留下了他,做了门卫。
严格来说,李师不能算一个合格的门卫人选,但他就做了门卫。首先他耳不聪、目不明、见人爱搭不理。但老板却容他在单位做了八年门卫。
二零一二年咸阳XX机械制造公司资金链濒临断裂,我去做了财务主管。李师就已经是门卫了。我看不出来他的真实年龄,他也许四十多岁,也许五十多岁。我听大家都叫他“李师”。我也随大流叫他“李师”。
李师家里也没有其他人,他就以厂为家,吃住都在厂里,也从来不回家。
咸阳XX机械制造公司本来就在咸阳市西郊,地处偏僻,周围坟地遍布,偌大个厂院子,夜晚下夜班后,人静了,就剩车间里的各种机床和李师做伴,满院子就他一个活物。连个人影都没有,他一个人出来进去,想想都吓人。他一个人长期在这样环境里生活,性格就显得怪癖。加上他生性讷言,和人就越少交流了。
后来李师养了一条狼狗,为了夜晚听狗吠,起码有活物晚上陪着他了。李师给狼狗取名叫“阿黄”。
阿黄看起来很凶。刚养阿黄那段时间,女同事都不敢手里拿个东西出来进去。阿黄看着人手里拿个东西,就以为人要打它,就对人呲牙咧嘴地扑着咬,链子又把它约束回去。还有个别胆小的女同事专门买包子来“贿赂”阿黄。后来阿黄熟悉了厂里的职工,就不咬了。女同事才消除出门进门的顾虑。
李师对阿黄很好,他给阿黄打饭,拿梳子给阿黄梳理皮毛,给阿黄整理、晾晒狗窝。他每天牵着阿黄去遛狗,阿黄一出厂大门,就跑得非常快,拉着李师疯跑,就像阿黄遛李师一样。李师也不计较。照样每天拉着阿黄出门遛狗。
李师干活动作比较迟缓,他当门卫时,厂区还是租赁的。五百平米的院子,用大笤帚他能扫一个上午。我估计大家对他白天干活就没要求,他只管照顾好晚上,小偷不敢光顾我单位就行。所以,他白天慢慢地进出,慢慢地干活,慢慢地吃饭,慢慢地睡觉。一切都按照他的生活习惯和活动规律。
李师心情好的时候,也会帮厨师削土豆皮……那个年轻的女厨师就会为拉拢李师下次继续帮她干活,就夸张地大呼小叫:“李师的活,干得漂亮很!”反正谁听了,也不会当真。只要李师高兴就好。
厂里的几个主管对李师的生活都很关心。行政主管操心吃饭给李师打包。在小青工的婚宴,或孩子的满月酒上,行政主管负责给李师打包,把将近整盘的牛肉,我看其实是菱形块驴肉,不知道这家老板和乞丐酱驴肉有啥关系,她家把驴肉当牛肉上桌。整条鱼,还有鸡腿,四桌子都打给李师,李师在厨房慢慢热了吃,也给阿黄吃。反正一次婚宴或者满月酒的打包,够李师吃几天的。
我单位青工很多,大多是附近的农村子弟。他们过事要在农村搭帐篷摆席,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只随礼,没工夫去农村吃席。而办事的青工过后往往在“溢香园”回请随礼的职工。溢香园是个非常实惠的餐馆。厨师手艺不错,环境优雅,属川菜系,上菜比较讲究,小餐馆有大饭店的范。我单位青工的各种回请喜宴都在溢香园。而李师通常是不去的。一是他去了,单位就要锁门。二是他去了,座位不好安排。大家关心他是关心他,但没人愿意和他一起坐。原因是李师从来不洗澡。尽管在咸阳XX机械制造公司北边一百米就有一家澡堂,但李师常年都不愿意洗澡。他身上就有一股难闻的气味。久而久之,大家就形成惯例,李师不随礼,也不参加宴席,行政主管负责给他打包。
每年到年关跟前,大家都放假回家。老板会提前安排人给李师买两条好烟、一包花生、一包糖、一包瓜子。再给他油炸好一包带鱼,烧好半盆红烧肉,给他买几十个馒头,几把挂面,买好各种蔬菜,冰箱里塞得满满的。因为李师要负责放假期间的门房安全,要值班。厨师已经放假了,李师自己给自己做着吃。老板提前给李师发了假期工资。我们都私下称颂:“老板对李师确实蛮厚道的。”
李师冷了也不知道及时加衣服。我去的第一年冬天,我们都已经穿上毛衫、长大衣、靴子了,他还穿着秋衣、马甲在房子里进出。看着他那样穿,我就担心他感冒。我记得我第一次在那个哈着寒气的早晨,见到他,我提醒他:“李师,你这样穿衣服不行。”
他拧过头,有些生气地回复我:“咋不行?”
我耐心解释说:“现在已经冬天了,你穿这么少,感冒了。你一个人,怎么办呀?”
他听出我是关心他,并不是想显示我自己能管他,他才缓和了情绪,回复我:“没事,我不冷。”
我就随手打开他的衣柜,里边就没有棉衣。我问他:“你的棉衣呢?”
他说;“衣服都在这了。以前的穿烂了,扔了。”
我明白了,去年把棉衣穿烂了,今年的还没买回来。
我就问询他:“我家人有不穿的羽绒服,我给你拿来,可以吗?”
李师不好意思地回答:“你送我衣服,我当然要感谢你呢。”我又翻了翻他的衣服,就回办公室。路过行政部办公室,我进去号召大家说:“我刚看见门卫李师,还穿着秋天的秋衣、马甲,我提醒他穿棉衣几天了,他还是那么穿。我刚才打开他衣柜看了,里边就没有棉服。谁家有不穿的棉服,他能穿的就拿给他。我老公刚说准备把两件羽绒服拿到捐赠箱里。我回去直接给他提来。”
行政主管接着说:“苏师这个提议很好,大家都回去找找,把李师能穿的衣服,给他提来,省得他买。一个可怜人。”
小龙女说:“我老公身高一米九,他的衣服李师要当大衣穿,我回去找找。”
第二天我就把老公准备淘汰的羽绒服给李师提来,并把其中一件立即让他穿上。我看着他穿着厚实的样子,我放心走了。后来,小龙女又提来两件棉衣给他。行政主管从家里提来三件秋冬时节穿的衣服给李师。
接着,我们的棉门帘货到了,要自己负责挂起来。门帘回来的当天中午,我就看见李师拿个榔头上楼来了,到了我办公室门口,说了句:“我来给你们挂。”然后就进办公室端个凳子,我给他递钉子,“叮叮咚咚”几下就挂好了。隔壁技术部的女同事见李师给我们挂门帘又快又好。就对李师说:“李师,那你顺便把我们办公室的门帘挂了。”李师板着脸,一言不发,端直下楼走了。弄得技术部的女同事莫名其妙。
第二年夏天,门房旁边的几株葡萄挂了果,像一颗颗紫莹莹的玛瑙,让人垂涎欲滴。同事看着那几串葡萄就悄悄议论着:“这葡萄看着是好,可狼多肉少,不好分啊。”
一天下午,李师忽然进了我的办公室,他手里捧着一串葡萄,放到我的办公桌上,欣慰地笑了说:“你别看这串葡萄,看着颗粒小,味道可甜呢。我把这串给你。”我端直去洗了葡萄,“生命是要用心去尊重的,你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尊重。”这是父亲教育我的,反正那天我是有些被李师感动,端着葡萄居然热泪盈眶。
二零一六年入冬,李师养的狼狗阿黄生病了,不吃不喝挨了好几天。李师心情很郁闷。后来行政主管给阿黄请来了兽医,兽医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只给拿了些药片。行政主管还派人还给阿黄买了两袋奶粉。李师每天照顾阿黄的吃喝,也不见好转。李师长久地站在阿黄窝前静默。他静默时一个高大的背影,山一样在那里发呆,很吓人。后来又换了一个宠物大夫,折腾着给阿黄挂点滴,最后阿黄还是死了。李师出来进去又成了一个人。
冬至过后的一个清早,我们都来上班,厂子大门锁着,厂门口聚集了一大帮人。男同事把门擂得山响,也没有动静。李师不知去向。我们就很着急,只得去对面单位查看他们单位门口的录像。居然查到夜里三点钟,李师走出了我们单位的大门,锁了门,然后盯着我单位门口的录像镜头,足足盯了二分钟,期间看见李师痛苦地拿手按摩头,估计他头疼。后来他朝南边抄小路走了。大家不明白他走小路去干嘛,就顺着小路向南去找,走了有五十米,李师就倒在路边,头朝下,死了。
厂里把李师的遗体拉回村里后,李师的一帮亲属来厂里闹事。他们首先提出质疑:“是不是人死了,你们把人抬起扔到门外边去的?”没人关心李师的死因,没人关心李师的后事,只关心李师的赔偿费。狮子大开口,李师的外甥气势汹汹地说:“拿二百万,这事就毕了。否则和你们没完。”家属纷纷发表言论。就是一个目的,管厂里要钱。厂子的气氛一下被亲属左右着,不时有人厉声叫嚣。
老板等他们闹得差不多了,最后慢条斯理地拿出了李师前几年和公司签的合同,里边有非常重要的一条:“如果乙方在甲方的地界上出现各种事故,甲方要负责按照工伤赔偿乙方,以及相关费用。”我才知道李师名叫李长庚。
后来,老板又带那伙子亲属去看我单位的录像。谁也想不明白,李师在预感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盯着镜头的那两分钟,他心里到底在想着什么?我以一个稍微洞悉李师为人的工作人员来说,我想他是在和老板以及厂里人告别,并在心里说:“你们善待了我,我必然要善待你们。”然后他挣扎着就是死,也要死在了单位门外……
老板对李师外甥说:“李师来我这工作,这是第八个年头了,我从来没见过他的一个亲属来看过他,关心过他。他也不曾请假去看过任何一个亲属。所以,李师的丧事,我们单位全包了,我出五万,你们负责把李师的遗体埋了。其他的赔偿要求,恕我无能为力。但如果要打官司,我立即找我的法律部顾问,奉陪到底。”大家再也说不出什么,那伙子亲属面面相觑,垂头丧气地走了。
我和小龙女过后仔细琢磨,一致认为半夜里李师知道自己犯了高血压,脑出血,实在挨不住了。又不想死在单位门里,给单位带来麻烦。夜里三点,往南随便哪里都躲过了单位的地界。所以说这人啊,你真诚待人,用心待人,得多大的福报啊。
(原创首发,征文专用稿)
一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人物。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在摄像头下的二分钟里,
把善良演绎得如此淋漓尽致。
把《人性的光亮》点燃得如此夺目。
作者平铺直叙,
却饱含深情。
作品语言平淡,
却力透纸背。
知否、知否,
沉重的叹息后面是多少震撼?!
――读极冰老师《人性的光亮》有感
与其说是李师用生命点亮了人性之光,还不如说是作者用文字这种特殊方式助燃,才让这束人性之光更加光亮。
在作者的视觉里,即使是再平常的小人物的命运,也是与社会的脉搏紧紧相糸,生活中的善与丑也常常呈现。作者故意轻描淡写,却是另有其意。尽管如此,仍然絲毫掩饰不了作者内心对小人物的那份同情、以及对人性善与丑的贊扬和鞭鞑。
平常中的不平常,平淡中的不平淡,足见老师驾驭文字的功力,当然,这也是文学力量之所在。
――再读极冰老师《人性的光亮》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