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做一个有文化的人(随笔)
做一个有文化的人,首先要懂得什么是文化。
在意大利的罗马街头逛街时,看到一位流浪歌手在立交桥下用吉它边弹边唱。听完一曲后,我走过去,随手把五元意大利硬币扔进了那帽子里。我以为那个歌手会感激我,但他却没有。接着,旁边一位老太太,满头银发,穿着破旧衣服,像是没有什么文化的乞丐,她的举动让我感到诧异。就见她走到帽子跟前,慢慢蹲下身子,轻轻将两个硬币放进了帽子里,并微笑着向流浪歌手点头示意。而那位歌手的举动却更让我诧异,他站起来,摘下帽子,向她深深地鞠了一躬。
我想起了白岩松的一句话:“一个人有没有文化,并非看他的学历有多高。有学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没学历的人,不一定没文化。”我当时可能以貌看人,以为她是没学历没有文化的。是的,她可能有学历有文化,也可能没有学历没有文化,但有高学历和有没有文化,有时完全是两码事,她有对人尤其是对穷人的尊重,有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文化,文化就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一次周末,跟人去头罾盐场到一个野生柴塘去钓鱼,有一个当地人在那里打鱼。那人每撒下一网,总有收获。可每次网拉上来后,总要挑拣一番,然后将其中大部分小鱼扔回水里。我以为他是嫌小占不着吃,就说:“好不容易打上来,扔回去多可惜。”他摇摇头说:“不是的,这样的小肉狗鱼煮咸菜或是油炸当然好吃,但吃了才真是太可惜了,扔回去还能长大的。”我说:“等它长大你也捞不到吃了,你扔掉别人也看不见。”他淡淡一笑回答说:“我吃不到总有人会吃到,不是什么事都要让别人来知道的!”
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文化,文化就是无需提醒的自觉。
有一次,在瑞士的阿尔卑斯山游览雪朗峰。我站在观景台上,激动地高喊,然后拿起空可乐罐,就想扔进大峡谷。导游吓了一跳,赶紧制止:“这在西方国家是违法的。”“这么深的峡谷,扔这么小的东西就影响环境影响他人吗?这就违法呀,这约束也太苛刻,太不自由了吧?”我疑惑地说。导游告诉我,西方世界是自由的国家,其实处处充满了不自由:在办公室讲黄段子,是违法的;孩子哭闹,家长上去就一巴掌,是违法的;连在大街上打开酒瓶也是违法的……
我沉默了,过后细细想来,我理解了。为何有如此多约束。其实正是因为这么多对个人行为的约束,才能有更多人的自由。过去总认为,自由就是由着自己,无拘无束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其实这不是自由,这只是任性。只有自觉地接受法纪、道德的约束,才能有真正的自由。正如哲学家穆勒所说:“约束是自由之母。个人的自由,须以不影响他人为自由。”
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文化,文化就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儿时的一件小事,让我记忆犹新。一次,我不小心打碎了一只玻璃瓶,我怕被大人骂,就偷偷地把破瓶子藏了起来。父亲看到了碎玻璃片,便问,谁打破了瓶子?我不敢吱声。父亲也没有追问,自己把碎玻璃扫了。然后有所指地对我们几个说“我知道是谁打的,瓶子打碎了不要紧,要紧的是,要把玻璃碎片扫清,装入垃圾桶,防止别人踩上去划破了脚。”
一个人有没有文化,表现在细微末节的小事上。比如,喝饮料之后的矿泉水瓶子,要倒空或者拧紧,这样方便废品回收者的收集;深夜看电视,要把音量控制得小一点;上厕所的以后,要冲洗干净,要想到下一个上厕所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为他人着想。这就是先父曾经的教诲对我的启示。
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文化,文化就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著名作家梁晓声说: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想想我们有多少人有根植于内心的修养,能够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有多少时候,不需要别人提醒,就能够有自觉的自省行为,就能够尽可能帮助他人、为别人着想呢?
自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才能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