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踏雪寻大书

精品 踏雪寻大书


作者:哭泣的键盘 秀才,2092.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463发表时间:2010-02-03 14:17:37

踏雪寻大书 2008年正月初十,老同学赵开车带我们一家人上了兰州九州台。赵是河北人,兰州大学毕业分配在兰州工作,现在是某银行的顶梁柱,为兰州市的铁路、公路、桥梁和房屋建设大手笔地调拨资金。赵意气风发,精神矍铄,我知道一个人心中装着国家,为着国家建设而工作会其乐无穷,胸怀开朗。
   他说:过去他怨命运把他留在兰州,现在他爱上了兰州。在这里他有了成就感自豪感,因为他是兰州建设的直接规划者、参与者。
   他说:虽然是天寒地冬冰雪满山,我也要带你们上山,因为你们来一趟不容易。
   他说:带你们去没人去的地方,九洲台藏书楼,因为那里藏着一本大书,《四库全书》。这部书全国现在仅存三套半,其中一套就在甘肃。
   他说:你们离开甘肃,觉得甘肃穷,不过甘肃确实啥也没有,没啥水,就一条黄河;没啥路,就一条丝绸之路;没啥书,就一本《读者》;没啥吃的,就一碗牛肉面;没啥古迹,就一个莫高窟;没啥科技,就一座航天城;没啥说的,就出了几个主持人;没啥当官的,就出了个总书记和总理。
   我们听得哈哈大笑,感慨万千,一个地方穷不穷,我以为不是钱多少,而是文化和精神的穷不穷,就凭这些,甘肃人民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我们不穷。
   车盘旋在山路上,已经好几天没下雪了,但路两边依然是积雪,路中间是亮光光的冰雪,车不时打着滑儿,看着路两边的积雪,多年不见雪的我直喊停车到雪里走走。
   《四库全书》是留在记忆中的的一部大书,过去只是读过几行关于这本书的简介。生在甘肃,竟不知道这大书原来就存在甘肃,并且此刻于我近在咫尺。老朋友是学历史的,对史书有着特殊的感情,他说《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完成的,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按经、史、子、集分为四部,共收书书3503种,79337卷,36277册书,221万多页、9亿多字,分装在6600余只楠木盒中。如果将全书230万页纸张连在一起,足够绕地球赤道一圈有余。囊括了从先秦到清代乾隆以前的主要典籍,汇集了当时从全国各地收罗到的古书大成,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涵盖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各个学科领域。其卷帙浩繁,内容宏富,令人叹为观止。当时,一般平民百姓根本没有看到它的机会,除了皇亲有权利阅读以外,更多的状元、大臣必须经过皇帝允许,才可以在圆明园内进行阅读。
   甘肃保存的文溯阁本《四库全书》原存于辽宁省沈阳市故宫,1966年,基于战备需要,应辽宁省的请求,经中央政府批准,从沈阳运抵兰州,后作为重点特藏文献保存于距兰州75公里处的榆中县甘草店的山洞专库中。1986年,国泰民安,辽宁省政府给国务院写出“关于将《四库全书》归回沈阳故宫保藏”的请示报告,想要回这部大书。近20年来,全国、省、市三级人大、政协会议期间,相关话题的议案、提案不断,呼吁文溯阁《四库全书》尽早回归,达到“书阁合璧”,但是,甘肃人民这一次可是和辽宁人民卯上劲了,打起了一场文溯阁《四库全书》留陇的“保卫战”,一打就是十几年,就是不还书,辽宁人民只能着凉了。2002年,甘肃省经过反复勘察选址和科学论证,在兰州黄河岸畔九州台修建了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楼,根本没有还书的意思。辽宁人民的美好愿望更是变的虚无缥缈。不过我觉得辽宁人民就是有眼光,高瞻远瞩,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保护好这套大书,果断地决定把书移到兰州。这就是辽宁政府的丰功伟绩,若是当初保存书的北京、承德、扬州、杭州也都有这眼光把书运到甘肃,现在七部大书不是都完好的保存着?
   老同学说知道《不列颠百科全书》吧,这也是一部大书,但也只有30卷,无论从规模、所涉及的学科、范围、价值以及在世界的影响上,根本无法与《四库全书》相比。所以这部书是世界的文化瑰宝,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是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是甘肃人民的自豪和骄傲!前不久,兰州和沈阳两市分别举办了关于《四库全书》的两个活动,先是甘肃省图书馆在兰州举办文溯阁《四库全书》入甘40周年活动,陇上百姓有幸一睹珍本真貌;后是沈阳故宫博物院文溯阁正式入藏新版《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甘肃人民喜形于色,沈阳人民颇为无奈。因为甘肃人民的行动表示文溯阁《四库全书》的“回归”遥遥无期,“书阁合一”渺茫。
   说话间,车拐一个弯停在一片空旷的山地上,两幢古朴典雅的仿清宫廷古建筑赫然眼前。院内草坪上积雪在阳光照耀下泛着白光,绿化的小树为了保温被白色薄膜包裹着,背景是气势磅礴的皋兰山,山上排排整齐的小树在严寒下傲然挺立。主楼文溯楼三层,五开间半,取“天生水,地六成之”的原意。屋顶为黑琉璃瓦绿剪边,显得庄重大气,老同学说黑色为镇火之原意。
   侧楼两层名仰熙之斋,地下为文物保管库房,保存、防卫设施完备,两建筑物的环廊相连组成一组完美高雅的精巧建筑群。在文溯楼东侧有一碑亭为志。现代化的电动拉门把我们隔在门外,保安闻声掀开棉门帘出来问我们是做什么的,我们说是游客,慕名而来,能否进去看看?保安说这里是国宝,不能随便进入。我们只能怅然地站在门外拍几张照片,听老同学讲解着这里的一切。他说这工程用地253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海拔1801米,比兰州市区高300米。分南北两区。南区为对外开放的展览接待、学术交流和藏书部分;北区为管理办公及设备保障部分。进去都要戴着白手套。这个藏书楼一开工,辽宁人民就彻底着了凉,还书成了没有可能的事。风风雨雨近40年,甘肃完全按照国家对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以对民族优秀文化遗产高度负责的责任感,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倾注几代人的心血,精心守护,严加保管,确保了《四库全书》的万无一失,甘肃省图书馆还为其配备了有丰富保护经验的高层专门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已经崛起在甘肃这块文化积淀厚重的土地上的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馆,已经成为海内外“四库学”研究的重要基地,黄河明珠兰州也将在“四库学”研究领域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光添彩。现在甘肃人民怎么会轻易地还书?再说甘肃独特的气候也适合存书,自从《四库全书》运到兰州,不但没有新的霉点产生,过去的霉点也有所减少,这是不争的事实,要不那些先人们怎么会在敦煌莫高窟存了那么多经卷?
   我们几个异口同声说:不能还,这是甘肃人民的骄傲和自豪!这是世界宝藏啊。
   老同学说当然不还,但不还也确实有遗憾的地方,因为现在是,沈阳故宫博物院有清代的“文溯阁”和楠木书架没有书,据说文溯阁藏书所用的115个书架是楠木所制,馨香浓郁,持久不散;辽宁省图书馆有专修的书库没有书;甘肃省有书无“阁”,也没原装书架。所以许多人“书阁合一”的愿望不能实现。这三个地方都没有达到“原汁原味”和“尽善尽美”。
   哦,是这样。甘肃没“阁”好说,这不盖起来了,如果沈阳故宫博物院把那清代的楠木书架也给咋甘肃运来就十全十美了吧。
   沈阳故宫博物院又怎么会给呢?
   这是个一筹莫展的事,几十年解决不了的事。我们说了不算,反正甘肃有书就好。
   《四库全书》到底是一本什么书?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1773年(乾隆37年),清高宗弘历下诏访求、采集天下藏书,《四库全书》在圆明园内正式开始编纂这套卷帙浩繁的丛书。这部由3位皇子、数十位重臣和饱学之士担纲编纂的丛书,当年每天至少有600人用楷书一笔一划缮写。圆明园内一时鸿才硕学荟萃一堂,艺林翰海,盛况空前,历时10年有余,编纂初成;1793年全部完成后,乾隆又谕令抄录成7部。
   《四库全书》编纂不久,乾隆皇帝就考虑到了《四库全书》修成后的存放问题,开始修建专门的藏书楼,先后建成了北京皇宫内文渊阁、京郊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这四阁都建在皇宫及离宫别墅之中,以便乾隆皇帝随时随地调阅,故称“内廷四阁”,四阁名称都与水有关,寓意以文喻水,将浩瀚的文化典籍比作江河之水。水由源头流出,汇合百川成渊,若要寻找源头,必须找到渡口,这就是“津”;再由“津”而“溯”,即可找到“源”。此后,应江南硕儒、士子的要求,朝廷又复命续缮三部,分藏在扬州大观堂文汇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杭州圣固寺文澜阁,以便就近抄录传观。至此,7部《四库全书》分别珍藏在北方内廷四阁与南方三阁之中。
   《四库全书》完成后,中国历经战乱,《四库全书》命运多舛,屡遭劫难,饱经沧桑。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文源阁本在火烧圆明园时被毁于一旦;文宗、文汇阁本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被毁;杭州文澜阁藏书楼1861年在太平军第二次攻占杭州时倒塌,所藏《四库全书》散落民间,后由藏书家丁氏兄弟收拾、整理、补抄,才抢救回原书的四分之一,藏于浙江省图书馆。7部《四库全书》已毁掉了3部半。幸存的3部半也历经劫难,文渊阁《四库全书》在战争中饱受颠沛,辗转千里,经上海、南京转运至台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文溯阁本1922年险些被卖给日本人,后从沈阳故宫转运至兰州,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津阁本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现在藏在兰州的文溯阁本写好后因为当时盛京(现沈阳)是清代肇基之地,因此被指定放在盛京。1782年,盛京皇宫的文溯阁竣工,它与其他6座《四库全书》藏书楼一样,仿宁波“天一阁”之制而建。独一无二的黑琉璃瓦绿剪边硬山顶建筑,蕴含着防火的原始企盼。独具匠心的外两层内三层构局,大气而实用。据档案记载,从1782年冬天起,历经5次,才将《四库全书》全部运抵并安放在文溯阁内。同时运来的还有另一部巨著《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文溯阁《四库全书》共6144函,36318册,均为清内府写本,盛于特制的楠木书匣内。书册为软面包背装。
   《四库全书》为了美观与便于识别,其封面采用分色装潢,四部颜色的确定,依春夏秋冬四季而定。经部用绿绢、史部用红绢、子部用青绢、集部用灰绢、《总目》《考证》因为是全书纲领,采用代表中央的黄色。纸张选用的是洁白坚韧的开化榜纸,工楷墨书,字体绢秀,每册的首尾二页钤有“文溯阁宝”和“乾隆御览之宝”玺印。
   藏书楼在蓝天白雪的映衬下显得冷凝,肃穆,不能进去又不舍离去。只是后悔来时没和有关方面联系好,使得我们不能一睹这世界大书的风采。这一离去,什么时候还会再来?什么时候能有机会目睹大书?惆怅万分地离开,留下一个心愿。
   回到福州,上网遇到老同学王,他问我在做什么?我顺手发给他正在看着的藏书楼照片,没想到他竟说经甘肃省政府批准他陪同某部长亲眼见过甘肃藏本《四库全书》,并答应把见到的情景写成文字发给我。过了两天,藏书楼里的情景不在是我无边无际的想象,我通过他的文字做了一次神游-----“地处黄土高原的兰州是我国惟一一座被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悠悠流淌的黄河水孕育了一代代的兰州人,厚厚的黄土地滋养了兰州人淳朴宽阔的胸怀。然而位于兰州黄河以北的九州台上的文溯阁,因存有一套完整的《四库全书》,给以黄河为荣的兰州人又增添了一份骄傲。
   2005年8月的一天,北京某部门领导来兰,因知其喜好观摩收藏文物,遂建议并经省政府主管领导特批,驱车上九州台直奔文溯阁,同行者为能亲睹国宝无不喜形于色。
   据文化部门派出陪同讲解的研究员介绍:雄踞于九州台半山平缓之地的文溯阁,是由甘肃省政府选址并投资新建的,2005年7月8日九洲台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馆落成并举行了盛大的开馆仪式。其方位和建筑风格都承系了“古制古貌”,坐北向南,依山面水,外观颇具皇家气派与北京“文渊阁”最为接近,是“歇山式大屋顶”建筑,外二层内三层,内部用钢筋混泥土厚墙。新馆总建筑面积5757平方米,完全按照国家特级文物馆藏标准与安全规范设计建设,在建筑规模、安全性能、内部设施、科技应用等方面使用了现代化的防潮设施、防尘设施、防盗设施等甚至防辐射设施,室内温度和湿度都常年保持恒温,达到了国内同类馆的领先水平。
   步入戒备森严的文溯阁地下藏书楼,其安全措施之完善令人叹服,首先是门岗登记、验证、戴上特制的鞋套,然后到达只有三个管理员同时到齐才能够打开锁具的第二道钢筋混凝土闸门,最后一层也是只有三个管理员一起才能打开的钢制自动门,距地面二十多米深的地下藏书楼豁然展现在眼前。室内整齐划一的架子上清一色几百个散发着香味的樟木箱子摆放其间,绝大多数都是完全封闭的。研究员打开一个可供参观者浏览欣赏的书箱,红色丝绸覆盖的几本线装古书映入眼帘,装帧考究,完美无损,封面上的书目字迹如新,研究员戴着白色手套的手指轻轻的翻开书页,书中内容全系蝇头楷书抄写,墨色深沉,笔迹工整,微微泛黄的宣纸上似乎还散发着墨香缕缕。研究员说库内所有三万多册书的完好程度比手中的这一本都好,这里的保存条件绝对是一流的。放眼四周,成千上万人参与编写抄录的三万多册书籍,历经两百多年尚能够保存得如此完整而完美,不得不令人叹为观止,身居其中,又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
   读着这些文字,灵魂已经出游,此时,我似乎身临其境地戴着白手套轻轻翻阅着《四库全书》。

共 517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行云流水的风格像是一把梳子,把文章每一缕细节都梳理得格外清晰,从对四库全书的向往到一路上穿插着的大书介绍,再到藏书楼的种种规矩,读得很舒服。【编辑:健叔】【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0021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健叔        2010-02-03 14:18:16
  行云流水的风格像是一把梳子,把文章每一缕细节都梳理得格外清晰,从对四库全书的向往到一路上穿插着的大书介绍,再到藏书楼的种种规矩,读得很舒服
比较不上路子
2 楼        文友:邬海波        2010-02-03 14:37:06
  《四库全书》是伟大的文化工程。
以真情打动读者,用灵魂感知世界。
3 楼        文友:夏冰        2010-02-03 15:59:57
  一部卷帙浩繁、独一无二的《四库全书》,其成书以及保护可谓牵一发而动全局。读过全文,可深切领略这部文化瑰宝的文化意义。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一直在文学的路上走。目前致力于文字表达无限可能性的探索。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