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走西安

精品 走西安


作者:江苏黄云峰 探花,18807.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09发表时间:2010-02-03 18:10:27

从老家江苏去西安,步步高升。
  
   坐在车内,行程两千余里,爬高两千多米。好在是高速公路,车子豪华,所以远行和升高,依然在不知不觉间。
  
   原以为西部比内地荒凉,想不到过了河南,沿途的柳树、杨树,便春叶满枝,绿得闹人。而家乡的绿柳、白杨此刻却懒洋洋的,也不过在枝头刚刚吐出鹅黄。路上,一大片一大片的梨花、杏花,张扬着洁白。像雪?却不寒冷;像云?也不缥缈;像群羊?这倒比较实在,因为陕西人喜欢养羊。只是羊能走动,而花却固守一方。桃花到底是大家闺秀,随着风的搀扶,款款地飘荡着处女红,那红多是粉红,也有殷红,在沿途的大块麦苗中,暗暗地传送着温馨。最吸引人眼球的是油菜,黄黄的,被东一块西一块的梯田举在手心。我真怀疑不是去黄土高原,——要知道,油菜花可是江南水乡的春天一景呀,怎么就跑到大西北来了,而且是那样多,连我们的家乡都无法比拟。也正是这黄一块、红一块、白一块、绿一块,把个黄土高坡装点得春意盎然,一改苍凉的旧貌。
  
   正在赏花之际,忽听朋友指着另一侧车窗惊喜地叫道:“快!快看窑洞!”
  
   咳!原以为进入西北就可以看到窑洞,实际上江苏老家到西安的高速公路两旁,只有河南荥阳和巩义段才有。我赶紧望着他们的所指处,只见那些大井式院落的窑洞或傍山而建、或平地而箍、或沉入地下,一孔孔,一排排,错落有致。尤其是那些藏在深壑里的村落窑洞,地面上根本不易发现,只有走近才能知道这些深沟里还有些许人家。我真不明白,倘若那些耸起笔陡的高坡塌了怎么办?他们不怕高坡发洪水吗?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这就是黄土坡的高超之处,内地土质是无法可比的。
  
   听随行的曾在这儿当过多年兵的朋友介绍说,再荒僻的黄土高原上,都有一孔孔窑洞,它的确可让你体悟到生命的顽强和伟大。这些窑洞可以说是我国祖先开发地下空间的一大创造,在《隋书·东夷传》中就有记载,考古工作者曾在宁夏发现一座四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窑洞遗址。豫西的窑洞和陕北一样,以开井窑院最富有特色,一般是在平地挖一个方形深坑,坑院的四周挖出数个窑洞,在坑院的一角挖一个斜洞通到地面,作为门洞。在坑院中还要挖一个较深的渗井,囤积雨水。窑洞分为前后两室,前室为堂屋和厨房,后室为卧房,在陕北卧室的概念就是一个炕。富裕一点的人家,往往将几孔窑洞围成一个院落,多了拴牛马驴羊的场地,多了晾晒玉米等谷粮的空地,石碾子等劳动工具也有地方堆放。陕西人对窑洞的感情常常倾注在窗花和墙体装饰上,如果你看到窑洞上挂着一串串红红的辣椒、黄黄的玉米棒子,看到红色的纸屑在翻飞的剪刀中落下,一幅幅形态各异的生肖跃然于窗户之上,尤其是看到鸡的身上飞着鸟,猴的屁股长着花,你就明白这里的人对生活有着多少浪漫的向往。时至今日,黄土高坡上的人们对窑洞依然情有独钟,陕北地区每年新建的民居中,窑洞仍超过半数。当地人哪怕已经不住沿崖式的土窑洞,砖垒石砌,依然要住窑洞式的民居,难道这只是一种怀旧情怀吗?
  
   可惜,因为车子急着赶路,我不能走到窑洞里面,哪怕是走到跟前也不行,只能远远地看着偶尔掠过的黑黑的窑门,看着那几家门上破落飘零的红门吊子和对联,只能默默地捉摸着陕西人对窑洞的感觉和痴情。
  
   走进古都
  
   有人说,西安是佛祖留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处极乐世界。这里祥云缭绕,紫气笼罩。鸟儿在蓝天白云间呜啭,人们在大雁塔下悠闲。历史的阳光照耀着生命的年轮,古城的钟鼓声震荡着时代的灵魂。在那里,只有聆听,只有感悟,只有凝视人与自然的和谐,改革与历史的融通。那种柔情的倾诉,那种深情的依恋,分明告诉你,这就是八百里秦川中部的西安,这就是南依秦岭,北临渭河的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这就是整个亚洲最重要的人类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
  
   在这个十三(一说十二)朝的古都,我只停留一天,会见了两个年轻朋友:交通大学的陈天哲老师和著名漫画家、西京学院的戴蕾教授。陈天哲清瘦,戴副眼镜,性格外向;戴蕾则内向,宛若女性,不过柔中有刚。
  
   认识陈天哲是在北京召开的一次作家会上,他主动向我介绍自己人为的利用官司运作新闻,并且让新闻为自己写小说《情书》服务:他写给前任女友的情书被自己最信任的员工发在几个网站的论坛上,并成了点击率最高的一大看点。为此,他便有意和员工打起官司。他说打官司输赢都不是目的,目的是为写书添加精彩情节。这是一件公众关注度非常高的事件,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可又似乎没有结果,接着近二百多家电视台(其中《法制播报》节目全国106家电视台联动播出)、一千多家报纸对此报道做转载,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卫视、江苏电视台、南京电视台都作了数次专题报道!情书维权官司在西安、南京、北京、广东三地打响,在西安让员工“抄十遍情书,赔偿一元人民币”,在南京对网友说“抄十遍情书我就不告你”,在北京状告网易163被法院认为告错人,当着北京多家媒体记者的面宣称“让丁磊抄十遍情书”,在广东让网易163赔偿163元人民币。他有意识地利用这一事件大肆炒做新闻,目的是为他的《情书》小说做前期宣传!他的小说《情书》尚未动笔,便具备了超前的宣传意识,并且付诸于行动。你不能不赞叹他的策划和炒作本领。这次和他相见,是因为在北京他跟我说可以让他朋友的公司也策划一次长篇小说出版推广交易活动。春节前他朋友的公司搞个策划书给我看,春节后却没动静了。我以为他们不会搞了,谁知到西安一看,他们已经收到500多部长篇书稿,其中有几部是外国投来的,正在一审,打算5月2号在西安召开推广会,届时陈忠实、贾平凹和交大的教授将到场讲课,作家出版社等十多家出版部门编辑及影视制作商前来选稿。他朋友的公司还邀请我统管这次活动。我不能不承认和佩服他的活动能力!
  
   从交大到西京学院,出租车费36元,可见路途之远。交大在西安东北,西京学院在西安西南。戴蕾是今年才被西京学院挖来的教授。戴蕾原是《新沂日报》美编,新沂的科技拔尖人才,江苏漫画家协会副主席,其漫画作品遍及国内外。《新沂日报》撤销后,因为他是工人编制,结果分到教育局印刷厂。他要求当个美术老师,哪怕是小学美术老师都行,可是,教育局的官们却不答应,说他不够教书资格,因为没有教师资格证。他只能在印刷厂订本子。好在江南大学太湖学院慧眼识英,他被请到太湖学院当了讲师。一个技术拔尖人才,在不同的地方,不同人的眼里,处境竟是那样的天壤之别,这真是做人的悲哀。如今他被西京学院高薪聘为教授,这又不能不说明社会的确在进步。戴蕾说他想把西京学院搞成西北动漫第一校,就看学校提供的条件如何了。他的理想很好,计划也很周到,不知他能否实现。因为他的爱人不适应那里的生活,身体很差。戴蕾很爱自己的妻子,他取得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他妻子的支持。妻子若不能在他身边照料,他一天也不能在那儿生存。他很希望我在西安应聘个工作,和他一起做伴,我不能做到,因为家中还有八十多岁的老母亲,我不能离开老人。离开他的时候,看得出他的神情很忧郁,要不是为了孩子高昂的学费,我想他绝不会跑那么远,因为他一生自由创作惯了。
  
   在西安吃了陕西的“一怪”——裤带面。
  
   陕西有“八大怪”之说。那是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形成一些独特的生活方式。之一、碗盆难分开:陕西人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在关中农村,每到吃饭时,村头、庄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一碗汤饭外加两块馍足有六七两),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边吃饭边啦着话,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之二、辣子是道菜:一般人都以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陕西“油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就连西安城里家家户户前也是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之三、房子半边盖: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陕西农村,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何为一边盖?一般的房子房顶为人字形,可是陕西的房子却是人字的一撇。据说因为陕西干早少雨,所以这一边盖的房子能让珍贵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又因,在近百年来陕西农业发展缓慢,人口却迅猛增加。农村中原来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积有限,而人口众多,住宅紧张,于是便形成了房子“半边盖”的历史。之四、唱戏吼起来:唱戏,指秦腔。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说:“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之五、锅盔像锅盖: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之六、姑娘不对外:据说关中地区土地肥沃,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因而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他乡。之七、不坐蹲起来:由于关中的男子们一日三餐都要蹲在一起开“老碗会”,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加之人们冬天喜欢蹲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暖暖”或者“丢方”、下棋。于是,关中人就养成了“蹲”的习惯。外地人说这是“板凳不坐蹲起来”。实际上是人们劳累后歇息的一种习惯。之八、面条像腰带:面条叫扯面,也叫冰冰(读biang--biang,现代汉语字典上没这个字)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西安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
  
  
   我在西安吃裤带面是陈天哲招待的。他本想要酒席侍候,我说什么也不答应。到西安不吃西安地方风味饭,等于没吃嘛。他说好,那就吃陕西一怪——裤带面。服务员端上来两只碗。乖乖,碗真大,像内地的汤盆。一只碗内是裤带面,面条只有四根,又宽又长,真像根裤带,足可揽过美女的细腰。汤一大碗,盐不大,汤里飘着几叶新鲜的蔬菜。另一只碗里是佐料,橘黄的,黄中又透着红,那是油泼辣椒和蒜泥等做成的,不稀也不厚,很细腻,像粥一样稠。扯一根裤带面放在佐料碗里拌一下,吃起来很光滑,很柔软,很热火,辣乎乎的,很有筋骨,那真是说不出来的一种享受,老家的面条跟它真是无法可比。
  
   在西安看了一眼大雁塔。
  
   大雁塔坐落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南部的慈恩寺内。慈恩寺是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子李治为纪念亡母文德皇后以报答养育之恩而修建,故名"慈恩寺"。当时,共有十三处院落,房屋达一千九百八十七间,并请赴印度取经回国的高僧玄奘主持寺务,著名的画家阎立本、吴道子都在此绘制过壁画,可见规模之宏大。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在寺内西院建塔,名慈恩寺塔,用以存放从印度带回来的经籍。现在的塔名是据《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记载:摩揭陀国有一僧寺,一日有一只大雁离群落羽,摔死在地上。僧众认为这只大雁是菩萨的化身,决定为大雁建造一座塔,因而又名雁塔,也称大雁塔。;这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大雁塔,高64米,共7层,底边各长25米,是古城西安独具风格的标志。我的朋友每次来,都要爬到塔顶。我虽然第一次来到这里,却没有登塔,只是在塔的四周转转,看那些栩栩如生的铜塑人物是如何悬壶济世,如何角力,如何娱乐。并让戴蕾扣动相机的快门,让我与塔旁粉红的樱花相伴,和寺前取经归来的玄奘雕像合影。之所以想和这个唐朝的和尚合影,是因为敬重他的执著和成功。如果我要有玄奘精神,什么事情不能办好呢?
  
   离开大雁塔,来到钟鼓楼,逛了一趟老街。
  
   我发觉老街的店铺大多高悬着大大小小的木匾招牌,招牌大多黑底绿字或红字,就像过去的匾,配上条石或水泥砖石铺就的窄窄的街道,使老街越发盎然着古色古香。这里的回民小吃店很多,白白的回民小圆帽,让服务生很是招眼。只是饭店乱哄哄的,很嘈杂,不像内地雅静,即便饭店里有点声音,那也是少数顾客的,根本听不到服务员的声音,这里的服务生嗓门太大,几个人一吆呼,就像吵架似的。尽管这样,个个小吃部仍是高朋满座,他们在痛快淋漓地吃着羊肉泡馍,吞着裤带面,品着各色风味小吃。
  
   傍晚,在人头攒动的老街里,走进了榜眼及第——高府。
  
   如果说老街游动着现代尘世的嘈杂,那么高府则放射着古老的幽静。高府主人高岳嵩是我们江苏镇江人,清同治十年参加科举考试,被皇帝钦点榜眼。明崇祯十四年至清同治十年,高家本族七代为官。跺跺脚,也是个可以让古西安乱晃的人物。高府是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共有八十六间房屋,是我国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建筑群落。走进这座豪宅,不由自主肃然起敬。那红灯,那游廊,那古井,那宗祠,那红木的桌椅板凳,那雕花的卧室架床,那浅灰色的拱形小瓦,那墨紫色的木雕门窗,还有那高家小姐的绣楼,榜眼老爷的书房,这一切的一切,将遥远的过去传来,让你体会到尊贵、古朴、幽静、精美,感受着高府的明韵清风。
  
   因为时间紧,事情多,所以,对西安只能是掠了一眼。至于兵马俑、华清池、秦皇陵、半坡遗址、西岳华山等等,那只能是在路标上看到的几个汉字,没到实地旅游。不过,看也就那么回事,有些名胜古迹还不如在书里看得更有趣,更美些。
  
   ——也许我这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吧。

共 554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美丽的西安古城,充满着浓郁的古文化气息,带着历史的浓厚底蕴,我们随着作者的文字一起游览,看到了当地的自然风格,风俗习惯,美食特色,以及许多让人感叹的一景一物,颇吸引我们的目光,让我们读了之后也想到西安去游玩一番,欣赏作者自然流畅的笔触。【编辑:释藤】【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0021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夏冰        2010-02-03 18:29:06
  文笔圆熟凝练,让人充分领略到了古城西安的文化气息和历史底蕴。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一直在文学的路上走。目前致力于文字表达无限可能性的探索。
2 楼        文友:邬海波        2010-02-03 18:33:20
  非常厚重的一篇游记,文史与地方风情都写得很传神。问好云峰兄。
以真情打动读者,用灵魂感知世界。
3 楼        文友:江苏黄云峰        2010-02-04 11:44:42
  谢谢海波和夏冰的点评,近日回家过春节,所以发稿较少。
编辑、记者、作家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