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清风书苑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清风】南宋初年(随笔)

精品 【清风】南宋初年(随笔)


作者:刘开阳 秀才,1951.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53发表时间:2020-05-19 14:47:29


   陈师道在《送苏公知杭州》诗中说:“一代不数人,百年能几见。”意思是说,众生虽然芸芸,但在我们周围真正光彩夺目的,不过是数人而已;就算百年之间,又有几人出类拔萃?这是一首称颂苏轼的诗,然而细细想来,历朝历代,岂不都是这样?除了炎汉盛唐等寥寥几个时期英雄辈出,有些朝代,甚至连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都没有。
   南宋初期同样是这样,真正影响时局、左右时局的,不过是几个人而已。但由于正处于中华民族性格的转折点,所以这几个人不仅影响了南宋,还影响了以后上千年的中国,一些人的做法,被明里暗里套用。大家都知道秦桧是个坏蛋,即使在当时也没有什么异议——杭州人创造了“油炸桧”这种食品,后来改名为油条,就是要表达对秦桧的憎恨。到了明朝,当时的布政使周木,更是铸秦桧等人的铁像跪在岳飞面前。然而,从上到下的敌视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整个南宋的政策,几乎一直在主战和主和之间摇摆,而且经常是秦桧力主的政策占据上风。于是身死道消的秦桧,在南宋仍然几次受到追封。一直到民国时期,还有部分国民党的御用文人在为秦桧翻案,称赞他深明大义。如此造势的目的,就是想与日本侵略者进行妥协。
   今天,在网络上仍然不缺少为秦桧说情、洗白的人。在这些人的眼里,秦桧是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真英雄。秦桧就算勉强能与忍辱负重、顾全大局这几个词语扯上关系,可是一个总是跪在别人脚下,一直想当奴才的人,真英雄这三个字又从何说起?如果认怂装死就是英雄,那么遇到危险就倒地不起的臭虫,岂不是要供奉在最神圣的祭坛上?岂不是要变成民族的图腾?
   适当妥协和跪地磕头,两者之间还是有巨大差别的——处于弱势的时候,不是不可以采取守势,但必须要有底线。十几年前,国内一位运动员在参加奥运会的时候提到对手,他说:“就算明知道不是对手,我也要吓他一跳。”当时全国人民都会心一笑。岂不知只有这样,才会赢得对手的基本尊重。可惜的是,在南宋时期,汉人妥协得太彻底,让对手连怜悯之心都无从生起。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不愿接触《宋史》,虽然里面有不少我非常喜欢的文人墨客,但想到那些奴颜婢膝的当权者,就让我不愿靠近。
  
   (一)宋高宗赵构
   今天我们读古代历史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放下为“尊者讳”的包袱,可以去掉云遮雾绕的光环,把那些高高在上、天赋神权的“真龙天子”当做平常的首领来看待。
   从这一方面来说,卸下盛妆的宋高宗,实在没有多少过人之处。作为兵马大元帅,他几乎没打过胜仗;他获得帝位,主要是靠老祖宗的余荫和偶然的机会;作为“守成”之主,在刚刚到达江南的几年里,被金兵追赶的四处逃窜。
   如果仅仅是这些,远不足以诟病一个领袖,刘邦在与项羽对垒的时候,战绩同样不好;从宋太宗赵匡义开始,赵家皇帝的战绩都不好,但并不妨碍他们中间有很多人是优秀帝王。
   然而,赵构真的不是多么适合做领袖。
   纵观宋高宗的执政理念,主要就是四条,第一,怕死;第二,爱闲散;第三,不甘心;第四,不想被人左右。
   因为怕死,所以类似投降的字眼,宋高宗说起来一点儿都不尴尬,而且振振有词、冠冕堂皇。同样是因为怕死,所以他几乎是鼓励朝臣之间内斗,以避免产生尾大不掉的权臣。还因为怕死,特别是经过苗刘之变以后,他更防备的是身边人。于是所以很多时候,明知道该起到定海神针作用的时候却在那里和稀泥,或者是主动搅起泥浆。
   因为热爱闲散生活,所以对处理政务热情不高,因为没有热情,所以经常临时抱佛脚。这样做的后果是无法对国家大事做到提前预判,只能被潮流所左右,而且是推到哪里就算哪里,问题能拖一天就拖一天。表现出来就是遇事没准星,处事没定论,造成他执政前期手下的文臣武将闹哄哄,执政的宰辅不停更换,而后期为了图省事,明知道秦桧有问题,还是放权给秦桧,随便他搅乱乾坤。
   因为不甘心,所以不信任臣下,开始的时候,他褒奖岳飞是“精忠报国”,等到岳飞真有能力改变宋金双方的局势,他又开始变卦了;秦桧是他的助手,但第一个揭秦桧“老底”的人就是宋高宗。而且即便是后期,宋高宗也经常“点”秦桧一下。“点”秦桧,不仅仅是显示自己的存在,更主要是为秦桧树敌,鼓励更多同僚攻击他,防止他一家独大。因为宋高宗这些行为,就造成一部分人不断对皇帝充满幻想,觉得皇帝还是想有所作为,不过是受困于小人而已。却不知道正因为这种幻想造成很多事情拖来拖去、拖来拖去,最后不了了之。
   有人说,赵构的出发点是好的,只不过“经”被下边的人念歪了。我特别想问一句,有什么证据能证明赵构的初心就是好的?
   宋高宗不想被人左右,有时候纯粹就是任性,有一件事情表现得特别清楚。在宋高宗禅位之后,有一天去灵隐寺冷泉亭喝茶,有个行者对他照料得很殷勤,他打量了一番行者说:“我看你的样子不像个行者。”行者哭着诉说道:“我本是一个郡守,因为得罪了监司,被诬陷降罪,罚为庶人。为了糊口,干此贱活。”赵构当即说:“我明天替你去向皇帝说明。”回宫后果真对皇帝讲了,要复这个人的官职。几天后他再去冷泉亭,见行者还在,他回宫后在宴饮时便怒容满面。孝宗小心翼翼地问赵构为何生气,赵构说:“我老了,没人听话了,那行者的事,我几天前就同你讲了,为何不办理?”孝宗回答说:“我昨日已向宰相讲起,宰相一查,说此人是贪赃枉法,免他一死已经宽大,再要复职实在不行。”赵构却不顾这些,说:“那叫我今后怎么再见人,我已经答应他向你求情了。”孝宗无奈,只得去对宰相说:“太上皇发脾气了,那人即使犯了谋杀罪,你也得给他复职。”宰相只得照办。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人自称是“十全老人”,一个是五代十国的冯道,一个是满清的乾隆。之所以自称十全,是因为他们既有滔天权势、团团富贵,又活得轻松自在、如鱼得水,各方面都称心如意。
   而宋赵构显然一直都在向十全老人靠拢,不是去做个兢兢业业的好皇帝,而是努力向着轻松自在、如鱼得水努力。比起做皇帝来,赵构更愿意当个艺术家。
   赵构在《渔父词》中,充分表现了他对江湖诗酒生活、隐退天涯的向往与迷恋,更以“江汉独醒人”自居。加上临幸宫人时受到金人惊吓,失去了做男人的乐趣。还有唯一的儿子在两岁夭折。更让他对做千秋万代之类的词语兴趣缺缺。于是,不过是55岁,赵构就早早就让出了皇位(没想到接班人是个人才,除了打仗不行,其他方面都井井有条,南宋一百五十年,更大的功劳应该属于孝宗)。
   在中外历史上,有好多个热爱艺术的统治者,而这些统治者,大多数人或者无能,或者残忍,或者既无能又残忍。而高宗就属于无能的人。当然,是从宋太宗开始的重文轻武国策,造成宋人普遍缺少血性,然后浸染到皇室,也是重要原因。轻视武备,终于在宋徽宗、宋高宗父子手里结出了恶果。
  
   (二)秦桧
   儿子十二岁,马上就要踏入青春期的门槛,开始无法无天。那天埋怨我处事不公:“我算看清楚了,男人就没有不怕老婆的,明明我们俩都有错,为什么总向着你媳妇?”
   我为什么偏向媳妇?我不偏向媳妇,家务事谁管?水费电费谁交?要是生出个外心来,怎么收场?
   宋高宗也是一样,明知道秦桧有大问题,为什么还是力挺秦桧?除了议和的主张符合皇帝的心意,主要还是秦桧在帮他打理日常事务。如果秦桧撂挑子,好些事情就得他自己处理。而像宋高宗这么“有情调”的人,岂肯纠缠于“俗务”?
   秦桧不是唯一的选择,也不是最好的选择,却是最实际的选择。
   在赵构做皇帝的时候,前后有15任宰相,在这些宰相当中,有些人足以担当大任,有些人不称职,但很少有人是因为工作出现问题被撤换,更多是在内斗中倒下去的,李纲、黄潜善、汪伯彦、朱胜非等无不如此。
   纵观南宋,最大的问题就是内斗、内耗。
   大家都知道崖山跳海的陆秀夫,真正是纯良之臣。然而,第二天就背皇帝跳海的人,头一天还在内讧。这时候跟在皇帝身边的人,肯定都是忠臣,然而彼此之间依旧斗来斗去,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在那种危亡时刻尚且如此,当初的临安会热闹成什么样子?
   其实从北宋开始,这种互相攻讦之风就非常严重了。宰相王珪因为曾经携带官家浴桶入东府,舒亶就因此告他有罪。后来舒亶有罪入狱,罪名就是私用官家的蜡烛。神宗想减他的罪,就说:“舒亶不至于偷蜡烛吧!”然后就有人说:“舒亶不爱官烛,王珪难道就贪图木桶?”
   在我们这些普通人看来,南宋那些副国级、正部级领导应该是胸怀天下、大气磅礴,关心的全是对社稷举足轻重或者生死攸关的事情才对。然而事实并不如此,有宋以来,整个统治集团就处于这种低俗而琐碎的攻讦之中。高宗时期的宰相也是这样,很多人是自愿离开政坛的,就因为受不了身边人的狗苟蝇营、没完没了。
   秦桧从金国回来,明眼人一看就有问题:拖家带口、辗转千里、从容不迫、毫发无损。然而,在范宗尹、李回的力保之下,秦桧站稳了脚跟。而站稳脚跟之后的秦桧,很快就脱颖而出。在南宋朝臣在内斗方面,他竟然是无敌的存在。特别是到了中后期,更没有一个人能经受得住他的组合拳。
   如果说秦桧前期还扮演过忠臣的角色,但后期纯粹是奸臣,而且几乎毫不掩饰。然而即便这样,秦桧的相位还是稳如泰山。为什么?第一,秦桧布下一张粘性极强的蜘蛛网,专等猎物上钩!第二,在这时候,宋高宗想换掉秦桧,另外找一个能镇住场子的人物并不容易。
  
   今天的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那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可那是针对科学研究,对于国家管理、企业管理,甚至夫妻之间,这个道理并不适用。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暴虐,可当时千千万万的人,就是管不了;大家都知道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由,可是如何解决却让无数经济学家头痛。
   在当时的南宋也是一样,大家都在纷纷上奏章指出问题。可是下一步呢?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绍兴八年十月,针对与金人议和问题,秦桧独自留下面见高宗,“臣僚畏首畏尾,多持两端,不值得和他们决断大事。若陛下决心讲和,请专与臣商议,不要让群臣干预。”皇上说:“朕只托付卿一人来办。”秦桧说:“臣也怕不妥,望陛下再考虑三天,容臣再奏。”过了三天,秦桧又留下奏事,皇上想议和的决心更坚定,秦桧仍认为不行,说:“臣怕另有不妥,想请陛下再考虑三天,容臣再奏,”皇上说:“可以。”又过了三天,秦桧又留下奏事如初,知道皇上议和的决心不可动摇,于是,拿出文字请皇上签上名字,并不许群臣干预。
   你看,这就是秦桧的作用。那时候大家都知道他是投降派,是大汉奸,可他至少给出了一个方案,比起那些夸夸其谈、漫无边际的同僚,还是要靠谱。
   宋朝重文轻武,而重文轻武除了让人变得懦弱之外,还有就是做事拖泥带水、犹豫不决。秦始皇要封禅泰山,让儒生拿出个方案来,结果旷日累月没有结果,让急脾气的秦始皇暴跳如雷,直到最后演变成焚书坑儒……
   而宋高宗在这时候需要什么样的人?他需要的首先是建设这个国家的人(当然,岳飞是建设国家的人,却没有好下场),却不是在那里专门提意见的人。
   第三,秦桧是汉奸,有与金国进行良好沟通的渠道。
   其实秦桧有几次地位也是岌岌可危。但因为有了金国与他遥相呼应,这个人又施施然走上相位,继续把持朝政。当然,这中间最重要的是宋高宗太懦弱,明知道这个人是个奸细,却不敢快刀斩乱麻,任由这样一个既尊重皇帝,又拿捏皇帝的人在那里作福作威。
   古往今来,除了南宋有这样荒唐的事情,大概没有第二家了吧。
   由秦桧操刀,由宋高宗批准,在临安大理寺的风波亭杀死岳飞,无论对整个南宋的历史走向,还是对民众的感情伤害,以及对宋金双方,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在南宋统治集团圈子内,震荡却没有那么大,只有李纲问了一句:“是什么罪名?”秦桧回答:“需要罪名吗?”然后就结束了。甚至不如苏轼的乌台诗案,前前后后还持续了一二十年。
   为什么会是这样?
   这就是屁股决定脑袋。也许在平头百姓,在圈子外的人看来,这是了不起的大事。但对圈子内的人来说,就是派系间的利益之争。所以,尽管外面声势汹汹,朝堂之内也没有人过分怪罪秦桧。
   南宋这种执政文化氛围,其实比投降主义更可怕。因为在那个圈子里,是非善恶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为国为民也好,为天下社稷也好,在大家看来,几乎都成了借口,成了彼此攻讦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谁还相信正义,谁还相信崇高?
   翻开中国的史书,你会发现历史上的坏人车载斗量,为什么单单秦桧被挑选出来,和他媳妇王氏一起,跪在岳飞的前面?

共 919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篇文章,洋洋洒洒落笔千言,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翻开宋朝的历史,回顾一下那些远去的岁月里发生的故事,对那些历史人物进行一次新的评价。宋朝是以文化为主的朝代,尽管宋词与唐诗齐名,但是宋朝的历史却 不能与唐朝相比。宋朝有无能的君主,有秦桧这样的奸臣,大好河山因为他们的任意妄为,留下了灾难,以至于文化自宋朝起出现了断层。作者将宋朝的君主评价的很到位,让我们对宋朝的无能皇帝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秦桧也有了更深的知晓。还有岳飞这样的英雄,由于作者的精彩论述,岳飞的英雄形象深深留在读者的印象里,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看得出作者具有很深的文化功底,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且具有很深的文学造诣。随笔带着艺术的美感,留给读者遐想的空间。语句凝练,生动形象,充满正能量。感动读者。写出真情实感,落笔有力。文笔流畅,意境优美,内容饱满,精彩纷呈,好作品。佳作欣赏,问好作者,期待更多精彩,推荐阅读。【编辑:卡米】【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00528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卡米        2020-05-19 14:57:45
  引经据典,道理深刻,欣赏问好,期待精彩继续。
卡米
2 楼        文友:飞瀑流云        2020-05-19 15:05:26
  欣赏问好,期待精彩继续。
飞瀑流云
3 楼        文友:刘开阳        2020-05-19 15:35:21
  谢谢米卡、飞瀑两位老师,不足之处多多指点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