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寻】孩儿,我是你的亲娘(小说)
一
2013年农历4月20日,傍晚时分,郏县南街一个三叉路口的地头边,围着一大片人,男女老少,你挤我拥,在惊异地观看着什么。
只见警灯闪烁,执勤的警察也来了。多年来,和常华一直在一起做公益事业的吴怡霖也恰巧骑电车路过这里。她拨开人群,看见一个女人抱着一个男孩儿,用奶瓶正在往他嘴里喂奶。可奶粉被孩子一口一口地吐了出来,小虫子般的哭声灿然微弱。
此时,在场的民警举着手中的喇叭在着急地大声喊道:“这是谁家的孩子?快来抱回去。”可喊了半天也没人应。天色越来越暗,尽管是四月间,但刮来的晚风还是有一丝丝的清凉。民警再次焦急地问:“谁愿意把这个孩子抱回家?我们公安局义务给孩子安户口。”
这时,人们议论纷纷:“看孩子这个样儿,不是脑瘫就是小儿麻痹,你看他头都不会直,脖子也是软的,抱回家也是个麻烦。”“得这种病的人都看不好,瞎花钱。谁要他干啥呢?”……
没人要吗?这孩子咋办呀?眼看天马上要黑了,如果再在外面冻一夜,不饿死也会给冻死的。唉,这到底该咋办呀?吴怡霖的心里如热锅上的蚂蚁。正在这时,她猛然想到了一个人——她一直以来最信任、也最尊敬的常华老师。也许只有常华才能救起这个可怜的孩子。她马上打开手机,把看到的情况简要地给常华说了一遍。只听常华用刻不容缓的语气命令道:“立马把孩子给我抱回来!”
这时,在场的派出所所长李耸瑞正愁不知怎样处理这件事呢,当听到吴怡霖说常华要抱走孩子时,他激动地喊道:“真是好死了!”便立即让吴怡霖抱着孩子上了警车,并派在场的民警骑上吴怡霖的电车。
就这样,在田间地头边儿,没有人要的孤儿,被民警送到了常华家中。
“你就是常老师呀,你真好!俺们也正愁这孩子没法儿办呢!”李所长如释重负地说。
“就把这个孩子先搁我这儿吧,我以前在民政局上班,干的就是这样的工作。你们这几天先寻找孩子的父母,能找着的话最好,找不到的话我就先养着吧。”
送孩子的民警和其他的人走后,常华紧紧地抱着孩子,认真地端详了起来:孩子又黄又黑,骨瘦如柴,身上的一层儿皮透着五肺六脏,紫青紫青的脸诠释着生命的岌岌可危。紧闭的双眼,弱无筋骨的拳头般的头,还有一张薄如蚕丝的小嘴。四肢僵硬如细棍儿,一动不动,命若悬丝。如果不是还能隐约地看到胸口在一起一伏的话,会让人误以为是死孩子。
闻讯,常华的爱心姐妹们都来了。她们看到这种情况也发起了愁:“常老师,不中呀,这孩子是脑瘫不说,你看他都快没气儿了。怕养不活,还是把他送到平顶山孤儿院吧!”
“不行,这孩子不能送出去,就是因为他这种情况,才不能把他送出去,如果送出去他一准儿没命。我也不是图他将来回报我,而是觉得这个孩子很可怜,所以,我要救他,一定得把他留下来。”常华不听众人劝告,执意把孩子留在了自己的身边。
常华的家里,上有八十多岁的老母亲,下有正在上高中的女儿,家庭重担落在她一人身上,平时一边上班,一边还要照顾整个家。现在,如果把这个孤儿留下,且还是个脑瘫孤儿,麻烦可想而知。单一个这样的孤儿,就要全身心投入所有的精力去照管。怎么办?把老母亲送到哥哥和姐姐家吗?常华在姊妹中排行最小,老母亲格外疼她,所以也最喜欢在她家住。可如今,为了这个外来的孤儿要把老母亲送走,常华的心里隐隐作痛。但如果不收救这个孩子,他的性命令人堪忧。为了保孩子的命,只好把母亲先送到哥哥家住,等日后再好好报答母亲的大恩大德吧。
常华对母亲讲了实情后,母亲吃惊地说:“你真是个信球,人家亲娘把他扔了,怕养不活白花钱,你拾回来养?听别人说,这种孩子花再多的钱也白养,你老有本事,能把他养活?你养他,你不要你娘了吗?你娘八十多岁了还能活几年呀?你赶紧给我送走!”
无论常华怎样给母亲解释,母亲坚决不同意。可再看看孩子,他那一身可怜样儿刺痛着常华的心:这孩子命真苦,这么小就被亲人遗弃,难道就这样从世上消失吗?不,决不能!常华的心里作着挣扎和抗拒。
“咚!”常华给母亲跪下了。她边哭边说:“娘啊,你忘了,在我8岁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您跑了很多地方给我看病,我的命才得以保住。正是因为我遇到了您这个伟大的母亲,如果没有您,就没有今天的常华。而今,这个可怜的孩子没人要没人管,如果我不救他,他肯定会没命的。你忍心让这个可怜的孩子就这样死掉吗?”常华泣不成声,她的泪水和声声哀求打动了母亲柔软的心。最终母亲和她抱头痛哭了一场后,答应去哥哥家住。
常华给哥哥打通电话说了情况后,反对声劈头盖脸地响了起来。姐姐们、老表们,一个个打电话训斥她:“你真没事儿找事儿!上有老母亲你不照料,下有上高中的女儿你不培养,去养一个没人要的脑瘫儿,你真是脑子进水了!”……反对声哗然一片。可常华没有丝毫的动摇,她告诉自己:必须把这个孩子留下来,我要救他!
在襄县上高中的女儿也打回来了电话,出乎意料的是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坚决地反对、阻止母亲,因为她了解自己的母亲。又加上常华对女儿晓之以理,通情达理的女儿善解人意地挂了电话。
常华把母亲送到了哥哥家。
后来,民警在经过一个星期寻找孩子生身父母无果后,常华决定要尽快带孩子去求医,治疗孩子的重病。
二
捡来的孩子浑身除了一层皮外,瘦干的小身板似乎随时都会停止心脏的跳动。看到奄奄一息的孩子被人抛弃,常华泪如雨下。
常华马不停蹄地抱着孩子就去了郏县人民医院做检查。经过全面检查后,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孩子已有一岁半了,共有8颗牙齿,除了严重的脑瘫外,没有其它的病。
给孩子看病的医生叫张留记,他好心地劝告常华:“这孩子是严重的脑瘫,从医学经验来说,根本看不好,你养也白养。还是趁早把他送走了算了。”
常华哪里听得进这样的话,她依然相信:这个孩子我一定能把他救活,用我的爱心,一定能唤醒他的生命。不但如此,我一定会让他健健康康地成长,将来有一天,也会像其他的孩子一样,背着书包去上学。长大了,去回报社会,为祖国做贡献。
于是,她给孩子起名叫——万慈生。意思即为万家之子,用所有人的慈爱和善良保佑他健康成长,长大了做一个博爱的人。
从县医院回来,她立即计划着去外地大医院为孩子看病。于是,她联系上了以前认识的北京的爱心人士王老师。王老师在电话中听了常华的陈述,建议让她带孩子去北京试试。北京有个李桥医院在治疗这类病上很见长,而且医疗条件也很好。
可去北京,不是一句话的事,入院、住院,都得需要手续。眼下孩子的户口还没有办,常华只好首先解决燃眉之急,来到了城关镇派出所。
接待常华的是户籍管理人秦所长。由于整个案件和事情的来龙去脉她不知道,所以她要求必须按程序办理,把报告打到市公安局。这样下来,前后要十五天的时间。可常华事先已经和北京的医院联系好了,时间上不能有丝毫的变动。无奈,常华只好给正在出勤的李所长打电话。李所长熟知这个孤儿案件的详情,他当即毫不迟疑地对秦所长说:“先把咱的章盖上,后续工作咱再去办。人家常华能献爱心,现在急着去给孩子看病,咱该省的程序也得省了。”
很快,常华拿到了户口本、收养证和孤儿证。
北上看病路途遥远,且常华要带的还是一个脑瘫孩子,一路该是如何的艰辛。她的爱心姐妹们来了,纷纷要求陪常华一起去,却遭到了她的拒绝。她说:“我此次北上,十天半月回不来。如果我带的钱不够的话,我会告诉你们找谁去借钱,你们帮我照顾好家就是帮我常华最大的忙了。”
就这样,常华抱着脑瘫的孩子,背着沉重的包裹,迎着蒙蒙的晨雾,踏上了为孩子看病的路程。
三
坐在动车上的常华,引来了车上不少人的注意,他们用怀疑的目光看着她,看着她怀里不停哭叫的孩子。
一个大学生走到她的身边问:“阿姨,你抱的不是你的孩子吧?”
“是我收养的孤儿,而且还是脑瘫。孩子不会吃不会喝,很让人担忧。现在我带他去北京看病。”常华拿出了证件让他看。
“就你一个人吗?阿姨”大学生又问。
当常华把情况给他讲了后,大学生的眼里有晶莹在闪动。他赶紧转身倒一杯热水递在常华的手中,并帮她拿着装满了孩子尿不湿的提包。
常华到了北京,见到了爱心人士王老师。第二天,她在王老师的引荐下,来到了北京李桥医院。
给孩子看病的是三十多岁的女专家。她认真地给孩子检查完后,温和地劝告起常华来:“这孩子严重脑瘫,智力发展很慢,不会吃饭。他身上没有一点儿肌肉,根本无法做按摩。这类孩子活不过10年。你是养不成的,还是趁早回去吧!回去后赶快送到当地孤儿院,别给自己找罪受了。”又给常华讲起了她曾收养这类孩子的事儿。她以为自己是医生,一定能救活收养的那个孩子,可那孩子白天黑夜都是又哭又闹,不会吃饭,天天让她心焦火燎。结果,一个月她就把那孩子送走了。养这样的孩子,不但白花钱,还会拖垮人的精力。
医生下了这样的判决书。
抱着希望,千里迢迢地跑来给孩子看病的常华,心中难过,焦急万分。她就这样轻易地回去,并把孩子送到别处吗?不能,一千个不能。于是,她这双跪天跪地跪父母的腿,为了万慈生、为了能救孤儿一条命,放下了所有的尊严,第一次给别人跪下了。她跪在那位医生的面前,泪流满面,苦苦哀求医生救救孩子,哪怕花光她所有的钱,只要有一丝希望,她也再所不惜。可医生还是无奈地把常华打发走了。
那天,常华回到旅馆后,爱心人士王老师又听说河北石家庄有个医院能治疗这种病,让常华上网搜索查询。常华在网上找到这个医院,它是个私立的,收费昂贵,但医院里的王素篇教授有治疗脑瘫病的独到经验。
二话没说,常华急切地拨通了王教授的电话。在电话里,常华痛哭流涕地描述着孩子的遭遇,以一个亲生母亲的身份乞求王教授救救这个不会吃饭、被人抛弃的孩子。她虽然不是孩子的亲娘,但却能明显地感受到,孩子由于饥饿天天在哭,似乎在发出求救的信号。所以,哪怕有一丝希望,她常华也绝对不能放弃,毕竟,他是一条生命啊!
常华的泪哭碎了王教授的心,她被常华这份善良所感动,她为这个陌生而有大爱的常华心生敬佩。“好的,你来吧,我们一定尽全力救这个孩子。”王教授在电话里这样说。
四
常华去到了石家庄。王教授立即召集医生向大家介绍了孩子的情况,破例为孩子进行特殊照顾。在没有肌肉不能按摩的特殊情况下,还是尝试着给孩子进行按摩、理疗。就这样,常华在石家庄医院一住就是一个多月。她一面陪伴着医生给孩子治病,一面嘴对着嘴一口一口地给孩子喂饭吃、喂奶喝。一个多月下来,常华不仅花掉了五万元钱的积蓄,更累得筋疲力尽。
后来,家里打电话说有急事,催常华赶紧回去。可孤儿万慈生正在石家庄接受治疗,无奈,她只好找到了当地的一个爱心人士,让人家先替她照管孩子。常华回到家后,因要处理家里的事儿,需要在家呆上一段时间。她心里又放不下孩子,便几经打听,找到宝丰县的一个爱心人士牛静,让她先去石家庄看着孩子,并提出一个月给她发1000元的工资。牛静同意帮忙去照顾孩子,但却拒收工资。常华心里过意不去,硬是把1000元钱偷偷地塞进了她的口袋里。
一个月还没有到,牛静在石家庄打来电话,让常华快点返回。孩子没日没夜地哭,脸色大变,让人手足无措。且孩子的哭声令她毛骨辣然,不寒而栗。
常华连夜坐车北上。到达医院后才知道孩子发烧。王素篇教授再度问诊后对常华说,这类孩子不能再按摩了,一旦发烧生命很危险,建议停止治疗,赶紧带孩子回家。常华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她只好半是伤悲半是泪,带着孩子回家了。
回到家中的常华不甘心,她不相信用自己的爱救不活这个可怜的孩子。于是,她找来医学书,看脑瘫儿理疗方面的知识,自己学着给万慈生按摩。她买来6元一小包的细面条,把青菜剁成沫儿,加上各种营养的东西,煮熟后,口对口、耐心地喂万慈生吃饭。好不容易把食物喂到万慈生的嘴里一口,万慈生却又用舌头给顶回来。再喂,再顶,再顶,再喂,常华不厌其烦。为了想法让万慈生吃进东西,她轻轻地为他拍背,慢慢地给他揉胸,笑着给他唱歌,边哄边喂、边吃边安慰。一顿饭下来,就要花去三个多小时的时间。一天不论次数、不分时候。
日日夜夜,夜夜日日,常华用尽了一个女性全部的温柔,用尽了一个母亲全部的耐心,把时间花在了万慈生身上。黑夜熬红了她的双眼,白昼侵蚀着她本来就瘦弱的身躯,为了小心看护万慈生,她从来没有脱过衣服好好地睡一觉,也从来没有安安生生地吃过一顿饭。因为每天总是搂着万慈生睡觉,她的胳膊至今还落下了病根儿,疼得每天都要自己给自己按摩。当有人去家里看她时,她的身上总带着饭渍。因为没空换换洗洗呀,为了节省时间她连一头的短发,也总是胡乱一抓就算梳好了。一天24小时,算起来她的睡眠时间,不超过两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