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新生】张家湾的夏夜(散文)
张家湾村西口是一条南北小河,水由南向北流,河两岸长满了垂柳,被风一吹,荡来荡去的非常好看。村口有条南北路,路两边长着两排槐、杨、笨柳。村头有一片广场,广场周围有几棵大树,杨、榆、槐、柳。树下有几个石头墩儿,每到夏天小南风儿一吹,人们都喜欢来这里乘凉。
村里的孩子们更是喜欢这里,因为一到夏天的傍晚,树下小洞里就会爬出好些个知了猴。把这知了猴洗净了,锅里的油烧开了,再把知了猴往锅里一倒,炸成金黄色,拌上佐料,那是又香又脆,好吃得很。老人常说:一个鸡蛋三个猴儿,就是说三个知了猴能敌一个鸡蛋的营养。
每到吃了晚饭,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就来到这里,有的扶着树向树上看,有的蹲在树下找,一旦发现小窟窿眼儿,就会用手抠一抠,没准儿就抠到了知了猴的洞。有的知了猴比较狡猾,你越扣,他就越往洞里缩。孩子们有的是办法,带着小铁锹的,小铲子的,就是专门对付这类知了猴的。知了猴有的出来直奔树上爬去,被孩子们看到,依然逃脱不掉被抓了扔到锅里炸的命运。要是运气好的,一晚上能找几十上百个,要是运气不好的,没准儿只能找到几个,还有运气特别不好的,没准儿就摸到了蛇洞被中蛇咬一口。不过这里的蛇是没毒的,不担心会出什么危险,但是哭喊一阵是避免不了的,甚至被父母知道了狠揍一顿,叫你不小心,让你大意不看清楚。
村里的大人没了孩子那些贪玩的灵性,三五成群地坐在树下的石头墩上,有的自带马扎子小板凳,有的带着凉席铺了往上面一躺,甚至还有的就往地上一围席地而坐。有带着家里的壶盛着水,还带着家里的碗,拿肩头搭着的毛巾好歹抹拉一下,倒满了晾着,谁渴了就过来喝两口。村里人没有城里人那些讲究,什么你的我的,卫生不卫生了,在这里都是一样,你的我的都一样的用。
大家聊聊家常,说说理短儿,近到东邻西舍,地里收成;远到天南海北,世界国运,无所不谈。
年老的喜欢讲过去的故事,最吸引的是小孩子。孩子们摸知了猴摸累了,围在老人身边听故事。尤其是张家老爷爷,上到神仙妖魔鬼怪,下到古今英雄人物,尤其擅长讲一些三国英雄、唐僧取经、白蛇成仙、岳飞抗金兵、狐狸成仙、打日本鬼子什么的,常常把孩子逗得听完一段儿还要听下一段儿。
广场北边儿有个老头儿,是李家的家长,老李家在张家湾是独门独户,跟前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在外地工作。只因他从小喜欢周易预测,天文地理,村里每年种庄稼,婚姻嫁娶,出门工作都会找他看个吉利日子。
年轻人大多出外打工不在家,再年轻点儿的就是还在上中学的少男少女了。晚上写完作业,你约我,我约你地一起出来。这些人不怎么会去广场聊家常,男孩子到了河边脱了衣服跳进去游泳洗澡,洗够了,三三两两的,或者三五成群地在村外转悠,也有的在河边说话。还有的男孩子比较调皮,抓只蛤蟆往女孩子身上一扔,甚至趁女孩不注意向人家脖领子里塞一个知了猴,调皮的孩子不一定讨人嫌,但是被几个女孩子抓住了,肯定少不了一顿收拾。收拾完了,该一起玩儿的依然在一起。
也有的凑到一起去找女孩子聊天,谈谈人生,说说理想,甚至谈情说爱,成双成对地沿着河边走。
大家热闹够了,也就到了睡觉的时候,陆陆续续地起身回家。也有的带着凉席铺在广场上,摇着蒲扇说话,困了就睡。
夜深了,人静了,家里基本都熄了灯,广场上留下躺在凉席上的人,基本也睡着了。
突然村口又出现了几个人,原来是一群小姑娘,拿着毛巾和香皂洗头膏,轻轻地穿过广场,来到小河边。等走得远一点儿了,留下两个放哨的,都把衣服鞋袜脱了,像一群白鹅一样噗噗通通跳到河里,洗头的,擦身的,游泳的。不一会儿,少女身上特有的清香伴随着洗头膏、沐浴露的香味儿传出好远。
先洗完的出来替换放哨的,等大家都洗完了,便都坐在小河边把脚放到水里泡着,拿出木梳梳着头小声说着话,等头发干得差不多了,从水里把脚拿出来穿上鞋袜,拿起东西回来,轻轻地穿过广场,像一群小鸟一样向各自的窝儿里飞去。
小河里的蛤蟆像是也休息了,逐渐地叫声越来越小,偶尔从村里传出几声狗的叫声,再就是广场上躺着睡觉的人的鼾声。
(编者注:百度检索为原创首发)
拜读美文,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