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影视戏曲 >> 【晓荷.暖】李愬雪夜平蔡州(电影文学剧本)

编辑推荐 【晓荷.暖】李愬雪夜平蔡州(电影文学剧本)


作者:笑天 进士,6739.6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424发表时间:2020-05-26 16:38:32


   故事梗概
   本剧依据《资治通鉴》记载的历史事实,以电影文学剧本的样式塑造了以李愬为代表的众多爱国英雄形象,对其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疆土、解民于倒悬之中的大智大勇进行了弘扬,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极为深刻。
   唐宪宗元和九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去世,其长子吴元济拥兵自重,杀害了反对叛乱的判官苏兆、大将侯惟清和判官杨元卿一家四十余口。杨元卿趁混乱之机逃离淮西,直奔长安,报奏朝廷。朝廷之上无不震惊,是戰是和,争论激烈。但终在主战派宰相武元衡、中丞裴度的坚持下,唐宪宗决计发兵讨伐淮西。即先后命羽林大将军高霞寓、彰义节度使袁濨等征讨淮西,但均落败。
   在这危机时刻,中丞裴度临危不惧,力举太子詹事李愬领兵继续讨伐叛贼吴元济。李愬熟读兵书,韬略过人,他面对士气低落、人心散乱的大唐军队,先是安抚人心激发士气。接着,借鉴韩愈赠送的《平淮策》中之谋略,招募和调教了身怀绝技的“山河十将”,连战连胜,奠定了拿下蔡州的良好基础。
   吴元济为挽救蔡州危局,他一方面暗中制造了焚烧河阳粮仓、刺杀武元衡、裴度的惊天大案;另一方面又以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东都宅院为掩护,勾结“安史之乱”中史思明阴谋在东都发动叛乱。然而,这些阴谋均被李愬侦知和粉碎。为平定蔡州消除了后顾之忧。
   为了顺利拿下蔡州,李愬以计擒拿了吴元济的心腹干将李祐,并克服重重阻力重用降将李祐,采取雪夜偷袭的战法,擒获了吴元济,平定了蔡州。
  
   1、蔡州原野日外
   蔡州原野一片萧索,判官杨元卿骑一匹快马,情急如焚,连连加鞭,不断驰过蔡州原野,跨过道道关卡……
   随之画外音响起:唐宪宗元和九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去世,其长子吴元济拥兵自重,裹挟淮西军将董重质等人背叛朝廷,自领节度使一职,杀害了反对叛乱的判官苏兆、大将侯惟清,将判官杨元卿一家四十余口斩尽杀绝,杨元卿趁混乱之机逃离淮西,直奔长安,报奏朝廷。
  
   2、长安城外景日外
   长安城渐渐由远拉近,沿南北中轴线,进城门,入皇宫,上台阶,入朝廷。
   皇宫内、外持戟守卫的甲士。
  
   3、朝廷内景日内
   高帏大幕,三十余岁的宪宗帝高坐于龙椅之中。左、右、后站立的侍女,持金瓜斧钺的武士,下站数列文武大臣。
   一宦官站在丹墀前高声报道:“列位公卿大臣,今日早朝,有本请奏,无事退朝。”
   年近六旬的宰相李逢吉出班奏道:“吾皇万岁。今有蔡州判官杨元卿,有重要军情奏报。”
   宪宗帝问道:“判官今在何处?”
   宦官道:“现在殿外候旨。”
   宪宗帝道:“宣判官进朝奏报。”
   杨元卿在殿外听到声声传旨,整整朝衣冠带,进殿奏报。
   杨元卿跪拜在天子前,口中念道:“蔡州判官杨元卿参见吾皇万岁。”
   宪宗问道:“杨爱卿平身。可是奉彰义节度使吴少阳之命入朝奏报?”
   杨元卿答道:“回报圣上,吴少阳已去世多日,其长子吴元济拥兵自重,裹挟淮西军将董重质等人背叛朝廷,自领节度使一职,杀害了反对叛乱的判官苏兆、大将侯惟清,将臣一家四十余口斩尽杀绝,是可忍孰不可忍,请吾皇万岁为臣做主啊!”
   众大臣听了杨元卿的奏报顿时议论纷纷。
   “节度使去世,胆敢不奏报朝廷,这是谋反!”
   “一州刺史,不听圣上宣旨,竟然袭领节度使之职,拥兵自重,杀害朝廷命官,孰忍之,孰忍之!”
   宪宗帝看到群情激奋,一时又拿不定主意来,走下龙椅焦急地踱着方步。
   宰相李逢吉看到此况,忙向大家摇了摇手,朝廷内立刻静了下来。
   寂静的朝廷,惊醒了宪宗帝,他回坐到龙椅中,面庞又现出了往日的平静。
   在大家的期待中,宪宗帝开口说道:“既然吴元济已经承袭父职,不如顺水推舟,勿使元济生乱,黎民遭殃,众卿以为如何?”
   李逢吉望望宪宗帝,又看看众大臣,思索了一下,顺着宪宗帝的话语出班言道:“吾皇圣明!我朝战祸连年,生灵涂炭,军资匮乏,粮草转运艰难。假若逼急元济,中原之地,顷刻大乱。朝廷难顾南、北两端……”
   不等李逢吉说完,五十余岁的中丞裴度急忙出班,声言铿锵,打断李逢吉话语,奏道:“李相之言差矣!蔡州,地处中原,犹如人之心腹,心腹疼痛,怎能自安?今,元济拥兵自重,意在谋反,不去讨伐,反而升赏。那么,天下众多节度使定会效仿,岂不是引贼登堂入室,自毁朝廷?请吾皇三思。”
   李逢吉狠狠盯着中丞裴度,听着裴度的铿锵之音,气得紫涨着脸膛,厉声高叫道:“大胆裴中丞,竟敢说吾引贼入室,自毁朝廷!吾入相数年,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为大唐振兴,谁人不知?天子尚且对吾褒奖有加,尔等何能,竟然阻吾言语,尽泼污水,是何居心?”
   众大臣聆听着李逢吉的厉声喝问,毫无言声,朝堂上一片寂静。
   裴度听着李逢吉的喝问,反倒双手持笏板与前,头首高扬,双目微闭,等闲若度。
   看到裴度如此,李逢吉更是可气,用笏板直指着裴度道:“裴中丞是何居心,是何居心?!”说着,又回身朝天子深深地跪了下去,“天子可以明证:逢吉忠心可鉴,忠心可鉴啊!”
   宪宗帝面露不易擦觉之厌烦,说道:“李相忠心可鉴!不过,朝堂之上,召集众卿,以商国是,可畅所欲言。若以今日李相之举止,岂不使朕蔽塞言听,成孤家寡人矣!李相平身吧。”李逢吉站起身来,满面羞愧,站于朝列。
   “天子圣明,察人细微。裴中丞所言极是,微臣以为——”忽一人出班,声若洪钟,朝廷震动。众卿抬眼望去,正是年近六旬的首辅宰相武元衡在慷慨陈词:“天子圣明,察人细微。裴中丞所言极是。微臣以为,平定淮西,应坚定不移!自天子登基以来,宏图大略,削平藩镇,定为国策。西川、夏绥、镇海、成德,一一讨平,天下藩镇之主受朝廷威慑,纷纷上表归附。而今,元济作乱,不去讨伐,各地藩主必蠢蠢欲动,效仿元济,朝廷积数年之努力,岂不前功尽弃,半途夭折?!微臣愿请命于朝廷,以讨平淮西为己任!”
   听到武元衡宰相之言,杨元卿忙跪倒奏道:“吾皇圣明。吾,人轻言微,斗胆陈言:武相、裴中丞言之有理。微臣为官蔡州数年,深知元济,其反心昭然若揭,不过是效仿安禄山、史思明,自寻败亡之路。蔡州,无险可守,手下将士也是被逼无奈。假若朝廷四处围剿,反叛将士归顺,蔡州可平,此可一劳永逸也。”
   右羽林大将军高霞寓出班奏道:“如若裴中丞之言,臣愿领兵,破除反贼。”
   户部侍郎李逊又奏道:“臣虽不能上马征战,但,愿随大将军出入疆场,誓灭元济。”
   宪宗帝大喜:“如此这般,眹无忧也。有众爱卿报国忠心,解百姓于倒悬,社稷之福,大唐之福也。明日便兵发蔡州,破除反贼!
   众大臣齐呼吾皇万岁,万岁。
  
   4、长安城外日外
   高霞寓率一万唐州兵马行进在途中。
  
   5、文城关外景日外
   城门上高悬“文城”二字,厚重的城门紧闭着,城门楼上兵丁林立。
  
   6、城垛上日外
   叛军守将吴秀琳、陈光洽在城上指指划划,察看官军动向。
   此时,高霞寓领一队官兵,来到城下叫骂。
   吴秀琳对陈光洽说:“此人是右羽林大将军高霞寓。当年,在范阳平贼时,以骁将身份,连连攻拔八座营寨,人称‘范阳将军’,万万不可轻敌。”
   高霞寓看到紧闭的城门,一副盛气凌人样子,官兵也学着主帅,不以为意,七零八落地叫城骂阵。
   吴秀琳看到官兵如此,微微一笑,对陈光洽说道:“我已有破敌之策,可用骄兵之计。”于是,附耳陈光洽,光洽连连点头称“是”。
   一阵战鼓,城门大开。一牙将手握一杆哗哗作响的三股钢叉、率一队不齐不整之兵冲下关来。
   牙将来势凶猛,高霞寓冷笑一声,暗暗抽出弓,搭上箭,看看近前,大喝一声:“着!”正中面门,贼将翻身落马。
   高霞寓持刀一挥,官兵冲向前去。
   贼兵退入城内,城上乱箭齐发,看看难以近前,高霞寓率官兵退回营寨。
  
   7、高霞寓兵营夜外
   下弦的一勾弯月,黑魆魆的山脊、岗峦、林木,低吟浅唱着的蟋蟀、林虫,朦朦胧胧的栅栏,军帐,时不时传来的更柝之声才使人想起这儿是战场。
   熟睡着的军帐中的官兵,如雷的鼾声,打着瞌睡的哨兵,如鬼火般明灭的几处灯火。
  
   8、文城关门外夜外
   关门慢慢推开,黑压压的贼兵涌门而出,分成左右两路、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夜色笼罩着的树林中,向官兵包抄了过去。
   忽然,文城关上闪过一道亮光,震天动地的一声号炮,千万支带着燃火之物的箭矢射向了官兵营寨。
  
   9、高霞寓兵营夜外
   兵营顿时熊熊大火燃起,发出“哔哔波波的响声”。
   官兵来不及披衣带甲,从大火中狼奔豕突、突哭爹喊娘,哀嚎之声四起。
   贼兵从四外冲向官兵营寨,刀光、火光闪闪亮亮,呼喊之声此起彼伏,官兵四散奔逃。
   高霞寓衣衫不整,飞身上马,落荒而逃……
  
   10、唐州府衙日内
   中使监军站于府衙堂前高声宣读圣旨。
   高霞寓、袁濨跪在堂前听旨。
   “……右羽林大将军高霞寓讨贼不力,损兵折将,有违圣意,贬归州刺史,即日起程,不得归京探望……”
   “……调袁濨为唐、邓、随三州节度使,总兵杀敌,勿违圣意,为国立功。钦此。”
   高霞寓当堂向袁濨交割印信,又向两厢文官武将一-道别,互道“珍重”。
  
   11、新兴寨日外
   新兴寨众将领迎袁濨于大寨门前。袁濨一行数人来至寨门前翻身下马,众将领跟随袁濨进中军大帐,分别落座,静候袁濨发话。
   袁濨扫视着众将,个个低眉垂首,神情木然,毫无生气。不由地,袁濨眉头一皱。他深深地呼吸了一下,一只手伸出按住条案,手指有节奏地敲击着。众将官奇怪地望着他敲击的动作,只见他斜靠椅背,面色和善,似一位慈祥的老者,低迷的气氛慢慢活泛起来。
   袁濨干咳了两声,语调温和舒缓地说道:“本帅初到,不熟军情,不知众将有何高见,但说无妨。”
   众将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无一言声。
   袁濨见众将不言,气氛有些尴尬,就自我圆场地说道:“诸位不言,也许过于谨慎。兵者,谨慎为上。不然,吾等又要重蹈羽林大将军的覆辙。望众将修整营寨,调回侦察敌情的哨探,小心防守,不要言战,本帅自有对策。”
   众将刚刚领命而去,就有哨探报门而进。
   哨探单膝跪拜案前,双手高举一封书信,报道:“禀大人,吴元济听说大人领兵新兴大营,已亲提精兵数万,现距大寨十里安营,来日决战,战书在此。”
   中军接过战书,置于案上。
   袁濨仍旧斜靠着椅背,低眼看了看战书,无动于衷,只是一只手反复捋着胡须。
   中军挥挥手,哨探退了出去,中军在袁濨身旁静候着。
   足有半个时辰,袁濨坐了起来,展开纸张,研磨掂笔,书写了起来。
   书写完毕,又反复阅览、斟酌。最后,封好书信,递与中军,说道:“速将此书亲送吴元济,回营交令。”
   中军领命出帐,军士迁来一匹快马,中军策马而去。
  
   12、吴元济大帐内日内
   吴元济展开书信,站起身,远看看,近瞧瞧,念道:“吾兄元济台鉴:吾奉皇帝诏令,授命唐州。吾,少谋寡断,武艺平平,右羽林大将军尚被您败亡,吾哪里又是您的对手?吾只求两军各自守境,相安无事,勿使百姓涂炭,如是而已。又及:弟之祖坟,蔡州朗山,勿使祖宗寝安难宁。弟谨拜上……
   吴元济读了书信,哈哈大笑道:“西方战事,吾无忧也。”对侯立在旁的信使说道:“告诉你家主公,元济谨遵袁节度之命,朗山勿忧。”
   信使退出,随即,吴元济下令,回师蔡州。
  
   13、长安城内延英殿夜内
   高帏层幕,灯火通明。宪宗帝在龙案上批阅着奏章,宦官陈宏进侍立一旁。
   宰相武元衡、李逢吉,中丞裴度三人奉诏进殿,三人来到案前,施礼拜过,同声道:“宰相元衡,逢吉,中丞裴度,奉召进殿。”
   宪宗帝:“免礼。”
   三人一旁站过,看着宪宗帝批阅奏章。批完了奏章,宪宗帝放下御笔,伸了伸腰,站了起来,下阶在二人面前来回踱着步。
   良久,宪宗帝说道:“淮西之战,朕先后宣袁绶、李光颜、李文通等四围进击,却少有斩获,何也?朕今日听听三位爱卿之议。”
   李逢吉奏道:“淮西,三小州也,以倾国之力,数年难平,耗费难以数计,众大臣早议论纷纷,臣还是以为:莫如招抚为上,国泰民安。”
   “嗬、嗬、嗬、嗬。李相啊——”武元衡对着李逢吉笑道,“吾总与李相之意相左。招抚,国泰不了,民安不了,只会招来天下大乱。”
   “武相啊,朝廷授命武相征讨淮西,眼瞧着白花花的银子如流水,国库日渐耗空。淮西战火却越烧越旺,天子不督察武相失职也就罢了,何苦意气用事!”李逢吉说完,用眼神不断地注视着宪宗帝。

共 69111 字 14 页 首页1234...14
转到
【编者按】国家危难,必需英雄。作者通过电影剧本的形式再次向我们还原了一段晚唐历史的经典史实:李愬在朝庭主战派武元衡、裴度的大力支持下,借用韩愈的《平淮策》方略,通过巧妙布施,一步步挫败吴元济的种种阴谋,最后重用降将李祐设下奇计雪夜平定蔡州,立下不朽功勋。剧本通过一幕幕精彩故事的描写成功塑造了一个个典型历史英雄人物,再现了历史深处的那段烽烟岁月,很能激发爱国情怀,具有现实教育意义。感谢老师精彩分享,佳作推荐共赏。【编辑:萧垦】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萧垦        2020-05-26 16:40:22
  谢谢老师对晓荷的支持,创作愉快,期待更多精彩。
2 楼        文友:何叶        2020-05-26 18:53:15
  问好笑天老师,感谢老师支持社团!老师的优秀有目共睹!晓荷有你更精彩!
何叶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