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五周年】清凉的老屋(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五周年】清凉的老屋(散文)


作者:匡建华 秀才,1958.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84发表时间:2020-05-28 09:29:34


   如今到了夏天,人们没有空调好像就过不了日子。一查资料吓我一跳,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三百年间,夏天气温最高可达45摄氏度,平均气温比现在高两摄氏度呢。如果人的抵抗力差,又没有防护措施,有可能活活热死。宋朝人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写道:今年的夏天特别热,有些人走着、走着就中暑了,“扑通”一声栽倒在地上,再也没醒来。文献记载,宋高宗建炎三年,一支金国部队在农历六月渡过长江,准备攻打南京,结果在路上就热死了两千人,赶紧打道回府,又在回去的路上热死了七百人。
   其实宋朝人也怕热,可他们懂得利用自然避暑。北宋的大臣欧阳修在扬州做官的时,特意盖了一座非常高的木楼,取名为“平山堂”,并在木楼四周移栽了许多大树,种了一千多株竹子,那竹子长得像椽子一样粗,竹叶密密麻麻、遮天蔽日,挡住烦人的热气。盛夏的傍晚,欧阳修就带着朋友,优哉游哉来到平山堂,喝酒聊天,喝到酣处,还和朋友玩起“传荷行酒”的游戏。
   可多数人住不起那洋气的大房子,就在土山上挖窑洞,钻进去避暑。如今你走进延安的窑洞似乎就可以看到先人的影子。
   古代的宫廷建有凉殿,就是利用冷水循环,机械带动扇子转动,将冷风送入殿中。后来就直接将冷水送向屋顶,任其沿屋檐直下,激起凉气。
   北宋大臣司马光降温比较独特,是让工匠挖沟,引河水进入自家的院子,再从后墙流进卧室,然后在床底下绕几个弯,最后流到墙外的菜地里。晚上人在床上躺着,凉意阵阵,非常惬意。
   在华夏大地上有许多有护城河,最长达三十余公里,最深达十米。如在宋代襄阳护城河的平均宽度超过了一百八十余米,算是全国之最。护城河并非一潭死水,如北京的护城河有时流速就很大。护城河有两侧有十到五十米的绿化带,桥廊、名木古树、楼亭阁台与护城河交相辉映。如果你夏日在这样的地方走一走,不仅眼中有风景,而且身上也清凉。现在想起来古代的护城河不单纯是古人在防御上对水的妙用,还有调节自然气温、防暑的功能。
   再回到二十世纪的土家山寨,乡亲们的房子是背靠大山,紧靠小溪水或清江河边,墙的厚度、高度都是如今墙的两倍多。青瓦白墙是人们心目中对古建筑的第一印象,而在这层层叠起的小小瓦片中,就藏着古人避暑的秘密。瓦片间的缝隙让自然风从瓦缝中进入屋里,屋内的热气也会从缝隙中窜出,同时那青瓦片还可以将屋外的大量热量吸收,避免热量直接进入室内。在土家山寨的大户人员的房子至有一个天井,直接将热空气排出,还有排雨和遮阳的作用。从早到晚,阳光几乎透不进来,是古人夏季纳凉的好去处。
   除此之外,屋四周有房檐,至少有一米五宽。宽敞的阶沿,就像现代楼房的阳台,可以遮阴躲雨。每逢刮风下雨,或夏天太阳当顶时,就成了娃娃们的游戏场所。我儿时经常和小伙伴一起玩蜻蜓请蚂蚁的游戏。大家围坐在阶沿上,不停地喊着:黄蚂蚁快点,找个蜻蜓你来抬,大官不来小官来。喊了一遍又一遍,小蚂蚁好像听到似是的,不一会儿就来了。每到夏天的晚上,长辈们就会搬几把竹躺椅在阶沿上纳凉,摇着扇子,拉家常。
   《水浒传》中有“公子王孙把扇摇”的说法,可见扇子在当时称得上是凉爽、舒适与安逸的象征。据文献记载,扇子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其材质经历了从羽毛、竹条、苇叶、棕叶、绢纱到纸张的“进化”过程,被称为“凉友”。更有文人墨客喜欢在扇面上赋诗作画,“题扇面”渐成一种富有情趣的娱乐活动,使得扇子既可消暑,又可赏玩。“摇风”则是风扇的原始形态,在电视剧《甄嬛传》中就有侍女转动着安置在冰块上的“摇风”纳凉的场景。可这样的“冰摇风”也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得到的。
   凉席一直延用至今的。在古代的凉席是竹制或用细芦苇编织。李清照《一剪梅》中写道:“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其中的玉簟并非是玉石,而是竹制。小时在床上就是用的竹制或芦苇凉席,有时在外纳凉就是搬两条长板橙上面放上木铺板,即可玩耍,又可睡觉。
   如今中老年人大多数还记得乡下的茅草屋,不少人虽然现在变成了城里人,但大多数是从那儿走出来的。草屋是用泥土打成的土墙,因上面盖的是茅草,有韧性,经日晒雨淋不易腐烂,却能较好地粘合起来,夏天隔热,冬天保暖。屋周围除了菜地,还有竹园和各种各样的水果树,如梨子、李子,柚子、桔子、枇杷树等等,让人一年四季就不愁没有水果吃,到了夏天树下就成了人们纳凉的地方,天然氧吧。
   不过到了我们这一代就住上了瓦房,表面上只是屋顶上盖的茅草换成了青瓦,但这一换防暑效果更好。前几天,遇到一位退休的张兄,他告诉我,去年他把乡下的老瓦屋进行了修整,夏天比用空调还舒服,想吃什么自己弄,差什么菜就到田园里摘,想吃鱼就到河里钓,野菜可到山上采,做不了还可以请老乡帮忙,让儿孙们体会了从播种到收获的艰辛和快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小城旁边做了一栋小房子,虽然比乡下的洋气,但防暑的功能比老屋差远了,每到夏天父母又会念起乡下才有的清凉。
   如今乡村土屋又在升华中,让长期居住在闹市区的人们,重新回到乡村田野,远离尘世的纷扰,那山水美景,小鸟的鸣叫,野花淡淡的幽香,让人的心灵变得纯净和自由,也让宁静的山村充满活力。
  

共 208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另辟蹊径,能从一个独特的“空调”视觉里去窥探一段人民生活的历史见证。从作者的叙述中可以看出来,人们生活的的进步与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作者知识面广,文章内涵丰厚,题材丰盈。欣赏佳作推荐共赏。【编辑:叶华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何叶        2020-05-28 21:05:35
  一篇朴实佳作,从古到今娓娓道来。感谢老师投稿征文,期待下次精彩。
何叶
回复1 楼        文友:匡建华        2020-05-28 21:16:04
  谢谢社长点评支持,继续努力,问好!
2 楼        文友:匡建华        2020-05-28 21:14:11
  谢谢叶老师编辑、点评,问好!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