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风】气味的传说 (读后感) ————读帕蒂古丽《隐秘的故乡》有感
在古逍遥津公园南大门东侧,曾有一家安徽民族饭店,是当地政府机关定点招待少数民族客人和来自伊斯兰国家的外国友人,饭店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中实行对外承包。朋友粤菜名厨张晓雄将饭店承包了下来,按照与管理部门签定的合同,将继续保留为少数民族服务的特色。
张总之前在操兵巷经营的大红袍酒店名噪一时,我为大红袍酒店设计的“凑折式”菜谱,不仅深得吃货们的认可,更有顾客对这本传统文化味浓厚的菜谱爱不释手,缠着张总要买回家去做纪念,以致于菜谱一再加印。此事令张总对我的设计水平另眼相看,我和张总也从此成了好朋友,他在承包下民族饭店后,就毫不犹豫地将饭店的菜谱和户外广告委托我设计了。
从美学上来说,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视觉上的喜好差异很大,比如汉民族喜欢大红,藏民族欢鲜艳的花红柳绿色彩,伊斯兰各民族喜欢黑白,而欧洲人则喜欢海之蓝等。我学习过艺术设计理论,在多年的工作中也积累了丰富的设计经验,自认为对张总交给的这项任务胸有成竹。但张总却不放心,说酒店装修一新后重新营业的对象是国内或涉外的伊斯兰各民族客人和一些文人墨客,广告和菜谱既要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味,又要体现伊斯兰民族的特色,要让拥有十几亿大家族的穆斯林客人,有一种家的感觉。
为此,张总愣是拉我一起去对面的清真寺找阿訇借来几本关于伊斯兰宗教知识的书,让我在设计之前一定要认真研读。并郑重交待,伊斯兰教的信仰者是一些很有特色的民族,举个简单的例子,他们不吃猪肉,你绝不能用切过猪肉的砧板来切牛羊肉,因为猪肉留在砧板上的气味,既便是你用水清洗过后再使用,他们在吃牛羊肉时还能够闻得出来!
“那么一点点气味也能够闻得出来?”我惊讶地问。
“穆斯林很厉害的,肯定能闻得出来!”张总肯定地说。
这么点味道都能闻得出来,果然厉害!“他们是如何闻出这个气味的?”我的大脑中迅速闪出了另一个疑问。张总的话让我平生第一次感受到伊斯兰文化的神秘莫测,也明白之前对伊斯兰文化的所谓了解其实是一片空白,我为自己的自信感到惭愧。
为了解穆斯林如何对气味那么敏感,也为了准确地完成设计任务,我抱着从阿訇那里借来的书籍苦读起来。这些书引经据典地介绍伊斯兰教的起源,以及《古兰经》、真主安拉、先知穆罕默德圣人等宗教知识,也描写了伊斯兰民族在沙漠里如何饶勇善战,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如何不远万里去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觐等等,对国内信仰伊斯兰教的各少数民族的真实生活却鲜有涉及。书的内容以分门别类、条条框框的形式介绍,读起来枯燥无味。
好在看完书后,我以白底黑字镶嵌淡绿花纹设计出了户外广告和菜谱,达到了预期效果。张总高兴地对我说:来自五湖四海的穆斯林食客,看到后都说这就是他们自己家的东西。但我自己却感到美中不足,因为我对伊斯兰世界的神秘感非但没有消除,反倒因读了这些书,又多了许多解不开的疙瘩,穆斯林与气味的故事在我心中更成了一个遥远的传说。
多少年来,这个气味的传说,一直吸引我关注位于祖国西北边陲伊斯兰文化浓厚的西域新疆。直到在燕赵文学网遇到了嫁到江南、来自西部的维吾尔族女作家帕蒂古丽老师,我对穆斯林与气味的认识,才有了新的转机。
早闻帕蒂古丽大名,在燕赵文学QQ群与她相遇时,赶紧抓住机会,与她QQ聊天。
古丽老师平易近人,有一种活跃气氛的亲和感,每次她一显身,便引来一片古丽姐姐、古丽姐的亲切呼喊。我与古丽姐姐小窗交谈时,流露出我对伊斯兰文化、还有气味的传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古丽姐姐说她有一本散文集,叫《隐秘的故乡》,可以帮我解答气味的迷底。令我感到非常意外是,古丽姐姐表示要送一本书给我。
几天后,快递果真送来了当当网热卖的《隐秘的故乡》,古丽姐姐不仅用维汉两种文字签了名,居然连邮资费也付清了。
“牛虱•刀子•绳子、肉与铁的对峙、混血的日子、气味、诵经声里的外婆、一堵墙用裂缝说话、苏醒的第六根手指、模仿者的生活、改变——我对女儿的修改……。打开古丽姐姐的散文集,看到的完全是一个陌生的世界,映入眼帘的一切,都是那么地新奇。
在帕蒂古丽娓娓述说的文字中,一个个鲜活的穆斯林形象跃然纸上。对故乡不加掩饰的描写,朴实的讲述,内心世界的真诚坦露,读来更是令人感觉身临其境,犹如走进了美丽的西域沙漠深处。
“你感到一家人是用气味连成的”
“你捏着鼻子进了他家,外屋房梁上挂着猪肉,一股土腥味,地上满是剁好的猪饲料。喝了半碗水出来,你觉得身上沾了猪肉和饲料味。”
在穆斯林的生活中,气味是什么?敏感、神奇、真实可观、还可以用来记忆过去的事!
“外婆和几个姨娘嘴里,也有着跟妈妈相同的味道,总让你联想到那是饥饿的味道”;“你怀疑妈妈是在用身上的味道,来记忆曾救了她命的庄稼苗和野菜,就像外婆喜欢用唠叨来记住一些往事”。
气味从哪里来?
“你觉得那股味道跟你干的活儿有关。家里一冬天都散发着热烘烘的羊骚味和羊反刍草料散发的混合味道。春天羊产羔子的季节,你和爹爹妈妈、弟弟妹妹挤在烧热的大炕上,大肚子的母羊就在你睡的火墙上产羔子。”
中国地大物博,是一个多民族携手并肩发展的国家,但因蒙、藏、疆等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在古代,中央政府都实行最大限度的自治。自治,在保存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让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披上了神秘的面纱。而今天,又恰恰是一个多民族繁荣昌盛、共同发展的新时期,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了解变得越来越重要。《隐秘的故乡》,循序渐进,一层层揭开了西域神秘的面纱,让人们走近新疆、走近西域、走近穆斯林。
《隐秘的故乡》不是单纯的生活片断,是生活祖国的西域少数民族展示自己文化,帕蒂古丽架起了西域与中原文化的桥梁。
“大个子图尔逊在堆满草垛子的院子里追你,你爬上草垛子,他拽住你的小裙子往下拉,你小裙子一提,就上了院墙”;
“外婆做完乃妈玫下炕的时候,两条跪得发麻的腿已经支撑不住身子,下床时只能用两只手帮助支撑着,神就从地上轻轻地接住她”,“外婆活了98岁,念了90年的经”。
读《隐秘的故乡》,你能看到新疆美丽的风景,你能感受到伊斯兰各民族普通百姓跳动的脉博。
读进《隐秘的故乡》,穆斯林风俗人情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就在你的眼前,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在祖国西北和平共处的生活不是梦想。
老河坝、大梁坡、马圈、麦草褥子,图尔森、亚森、小姨、失散的弟弟……。
《隐秘的故乡》,用散文的架构,小说的笔触,诗歌的语言,讲述一个个平凡人物的故事,解剖一件件平凡物体的来由。比起馆藏在图书馆和书店里的经书读本之类,《隐秘的故乡》,真实、生动、活灵活现、充满了天真少女的童趣。阅读《隐秘的故乡》的过程,就是踏上伊斯兰文化探索的旅程,阅读的过程就能领略西域美丽的风景。
“人一旦离开故乡,迷失似乎就注定了。就像我穿梭在另一种文化和故乡记忆的交错点上,我和你一样恐惧断裂,恐惧变故,我找到了你真实的生活历史,现在,真正的那个你,被我用文字凭据紧紧捏了手心里”;
生在西域、身处江南、熟练掌握维、汉两种语言的女作家帕蒂古丽,游离在两种文化之间时也有过困惑,但她发现气味可以用来追根溯源找回自己原来的文化,而文字则可以用来保存自己原来的文化。
《隐秘的故乡》,将处于变革时代祖国西域伊斯兰文化正逐步融入世界展示了出来。
“随着你拥有了香皂,花露水和洗发精,你身上那种顽固的气味,慢慢地远离你,你觉得自己正在陌生味道里,慢慢地变成了另一个人!”
帕蒂古丽认为,要想改变自己就必须先改变气味,改变气味就意味着改变了自己,因为气味不是传说,而是穆斯林真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