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浪花•感动】布衣将军缘在泰山(散文)

精品 【浪花•感动】布衣将军缘在泰山(散文)


作者:习之乐哉 举人,3396.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97发表时间:2020-05-30 07:28:55
摘要:泰山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神灵之山,也是一座天然的人文历史博物馆,更是一本厚度无边的大书,里面写满了有关泰山的故事。让我们打开这“书”的篇章,在这散发着幽古之香的“书卷”里,就有着这样一个动情故事:冯玉祥将军的泰山缘。

【浪花•感动】布衣将军缘在泰山(散文) 一位名耀近代的“布衣将军”死后葬泰山,这才是名副其实的“重于泰山”啊。
   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有句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写下抒情诗《有的人》中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能把历史上的风云人物贴上泰山的标签,那应该是与泰山有缘吧。我想到了曾经隐居泰山一段时间的冯玉祥将军。将军虽已作古,但却结缘于泰山,与泰山人民有着血肉般的深情厚谊,泰山人民没有忘记这位恩重如山的“布衣将军”。而能够与泰山并重,能够超越生死结界“还活着”的人,就是这位名震当世的冯将军了。
  
   一
   冯将军的一生也是最富传奇的。
   据史料记载,冯玉祥(1882年11月6日—1948年9月1日),原籍系现在的安徽巢湖市,生于河北沧州,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北军阀。有“基督将军”、“倒戈将军”、“布衣将军”之称。他的“布衣”称号不仅仅是指他的出身,更饱含着老百姓对他的亲近与认可。
   冯玉祥将军是如何对泰山情有独钟,又是什么原因来到泰山的呢?来泰山做了哪些有益的事情呢?
   追踪将军足迹,还原历史真相。
   冯玉祥在1930年的中原大战后,其“雄视中原”的西北军被蒋介石完全击溃,成了光杆司令。在极度的失落与痛苦中,冯玉祥将军先后两次“隐居”泰山普照寺。
   第一次是1932年3月到10月。他在赴南京奔走呼吁抗日受挫后,受当时省政府主席韩复渠之邀,冯玉祥经过认真考虑,抱着争取韩复榘举旗抗日的希望,第一次来到泰山隐居。由于当时山东爆发内战的危险日益加剧,待了不长时间,冯将军又不得不离开泰山,去了当时的抗日前线张家口。
   1933年8月17日他再次来到泰山,开始了一段“读书救国”的隐居生活。期间系统地学习革命理论和其他科学知识,请泰山革命老人范明枢为他讲《左传》。请国内知名学者教授讲解唯物辩证法、西洋史和马列主义等。请陶行知等抗日爱国人士分析国内外形势。还自学了历史学、生物学、心理学、政策通论、国际政治情况、国内政治动态、外交论等多门课程。冯将军还出面牵头,把众学者组织起来,在普照寺成立了一个“研究室”,订阅了多种报纸杂志,分别对国际国内问题进行研究。冯将军还从全国各地购买了不少图书,并建了一个小图书馆。
   在将军《我的读书生活》中,曾写道:“这些书可以使我认识过去、现在,知未来,可以使我获得正确的人生观,可以使我不走错了路,可以使我的意志更加坚定,可以使我时时刻刻在前进。”人生无闲,这是冯将军的境界,他读书自省,史鉴反思,割痈除疖,痛定思痛,向我们展开的是谦逊包容针砭自我的不俗情怀。
   1935年11月因奔走国事而离开了泰山。
   泰山,是冯将军的读书学堂,这是泰山静谧和灵性得到了将军的青睐。
  
   二
   冯将军隐居泰山期间,办了很多有益于泰山百姓的大好事。
   冯玉祥这个名字,连我老家对门的海大娘都很熟知。记得那时才刚上小学,夏日里,左邻右舍婶子大娘们都在胡同里乘凉,海大娘提到了冯玉祥曾在她娘家办了一所武训小学。海大娘说,她还在学校里读过书。后来长大了才知道,冯将军在隐居泰山期间办了很多对老百姓有益的事情,其中就有出资办武训学校一事。
   岳父对冯玉祥将军在泰山办学的事最清楚。岳父曾经十几年任教三七小学,即现在的冯玉祥小学,校址坐落于普照寺前邻,这所学校就是冯玉祥将军隐居普照寺期间出资创办的15处“武训小学”之一。也是唯一保留到现在的一处冯玉祥将军办学旧址。岳父离开学校从事行政工作那年,“三七小学”更名为“冯玉祥小学”,那年冯玉祥的女儿冯理达将军亲自来学校参加揭牌仪式。岳父是参与仪式的人之一。
   据岳西峰校长讲,沿着学校主干道往北,在不远处的教学楼前便矗立着一座冯玉祥将军的半身塑像。如果仔细看,冯玉祥将军并不是面朝正北方向,而是身体微侧,面向东南方向。之所以设计成这样,寓意是期盼台湾早一天回归。
   1933年冬,冯玉祥将军在泰山普照寺西南隅手枪营新建的三间草房内,创办了第一所学校,招收贫民子女30余人,起名为”武训小学”。此后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又在泰山脚下的卧龙峪、韩家岭等地建起了14处小学,总校设在小王庄,下设14处分校。当时学校办学指导思想非常明确,既学习抗日救国道理,又学文化科学知识。针对农民贫穷、需要劳动谋生的情况,学校实行半工半读,按农事季节放农忙假,对贫困学生予以照顾。
   位于泰城环山路西首的大众桥,也是冯玉祥将军捐资创建的。
   学者王克煜教授曾撰写《泰山脚下的武训小学》一文,文章讲述了大众桥的真实来历。冯玉祥将军喜欢造桥,无论是在张家口,还是在巢县家乡,他都曾为方便群众捐资建桥。1933年,冯玉祥第二次隐居于泰山,那时去总校必须经过一条水沟。这条沟的水是从黑龙潭流下来的,平日水不大,人们可踩着露出水面的石块过去,可一到夏秋季节,水势猛增,人们只好“望河兴叹”。一天,冯先生散步来到河边,徘徊多时,指着一个地点说:“可以在这里搭个木桥。”过了几天,手枪营的士兵便在其指定的地点搭起了一座木便桥。但一天夜晚,暴风骤雨来袭,山上冲下来的大水很快就把木桥冲垮了。第二天,冯将军又去查看地形,重新选点后开始了新的施工。这次造的是一座石桥,全部采用泰山上的石头。为节省开支,石匠开出来的石块、石板、石条,由手枪营的士兵搬运到建桥地点。建桥时,冯先生常到工地视察。
   大石桥建成后,其副官潘蕴玉来问冯先生:“请先生给起个名字吧。”冯先生略微沉思了一下,提笔写了“大众桥”三个大字,然后说:“我们本意不就是为大众才建这座桥的吗?”
   现在的大众桥,依然雄踞在泰山脚下,成为黑龙潭下一道靓丽的风景,每逢旅游旺季,桥上游客如织,桥下流水淙淙。人们尽情地享受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冯将军如果有在天之灵,也会为踏桥而过的幸福“大众”而感到欣慰。
  
   三
   冯玉祥将军与泰山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情意。
   岳父的邻居马洪生老人讲了与冯将军一家的感人故事。马洪生老人转述母亲告诉他的话说:“那时,我们一家和冯玉祥将军一家同住在一个大院里,将军一家住在东院,我们家住在西院。每天晚饭后,冯玉祥将军就跟夫人李德全女士到我家跟母亲聊家常,那时母亲正怀着我,李德全就告诉母亲不用请接生婆,她会亲自为母亲接生。”
   1932年农历9月份,马洪生老人出生后不久,家人为他摆下喜宴,冯玉祥将军和夫人派人送来银元12个,一匹白布,两袋白面粉,这些贺礼全部都用红纸包裹起来,这在当时已经算是非常丰厚的礼物了。在马洪生老人的记忆中,冯玉祥将军特别愿意跟当地群众打交道。如果附近谁家的老人、小孩生病,他都前往家中探视,如果遇到困难,还会解囊相助。有一年冬天,冯玉祥将军在走访中看到普照寺附近的老百姓衣服褴褛,难以御寒,便出资为他们每人缝制了新棉衣一套。事后,泰山的老百姓在百丈崖下的“馍馍石”上,刻下了“冯玉祥是贫民的慈母”的字样以作纪念。能够镂石以志的往往是帝王之笔迹,而冯将军一件爱民之举,深深感动了民众,这是怎样的“石铭”啊。
   马洪生老人说,他最后一次见到李德全是在1953年的10月份,冯玉祥先生的骨灰在泰安安放仪式上,时任卫生部部长的李德全亲自来到泰安为冯玉祥的墓地选址。李德全女士还专门来看望过他们一家。见到马老母亲时,相互拥抱打量,反复问生活过得好不好,生活上有什么困难。马洪生老人说,1935年10月,冯玉祥夫妇携子女返回南京,临走前将所有的家居及生活用品都留给了马洪生家。随着冯玉祥纪念馆的修建,马洪生老人将冯玉祥将军留下的东西都无偿捐赠给纪念馆,只留下一把凳子作永久的纪念。
   “布衣将军”的布衣情怀,一直印刻在泰山百姓的心中,仿佛是一盏心中的明灯,时刻在闪耀着,时刻温暖着泰山百姓。
  
   四
   冯玉祥将军是死后迁葬于泰山。
   我最早知道冯玉祥的名字,除了海大娘讲的冯玉祥将军在家乡办武训学校,再就是听爷爷曾经讲过的修建冯玉祥将军墓的情景。
   1948年9月1日在黑海因轮船失火遇难后,遵照其生前意愿,由毛泽东主席亲自选址,于1953年10月迁葬至泰山脚下。
   那年为修建冯玉祥墓,当地政府从泰山周围的十里八乡物色了大量的能工巧匠和民工。我爷爷就是其中一位。爷爷说,冯玉祥墓是削山而建,用整块巨大花岗石凿刻而成,爷爷负责拉运石材。墓内的石桌石椅以及桌上的茶具等所有墓内设施都是在原有石材上一体刻成。
   冯玉祥将军墓在泰山西麓的西溪口东侧,前临深涧,背依科学山,坐东面西,正对跨西溪石峡两岸的大众桥。墓外石墙上镶嵌着冯玉祥将军侧面铜质鎏金浮雕头像,其上有郭沫若题写的“冯玉祥先生之墓”七个大字,下面是冯玉祥先生的自题诗《我》和祭台。墓东南方向有冯玉祥原配夫人刘德贞墓。
   这座墓说不上排场,沿几十个石级走上去,迎面就是一面石墙,石墙下面只有十几见方的供人瞻仰的场地。如果不刻意为祭拜将军而来,也许你从此走过,也不以为是将军的墓会在这里。环绕墓的周围就是一体的山林,没有刻意装点的奇花异草,一草一木简单朴素,仿佛就是一座杜甫眼里的草堂茅屋,这不正吻合了“布衣将军”的身份了么?假如将军能显灵墓前,我想他就是一个穿着粗不衣、腰扎布绳带的“老百姓”呢!
   值得告慰的是,每逢清明时节等重要节日,或是旅游旺季,在冯玉祥将军墓前,总是有络绎不绝的人们,以各种方式来悼念这位“布衣将军”,在墓前的石级上布满了各式各样的鲜花,人们有的双手合十,有的鞠躬默哀。即使是旅游淡季,也不是什么值得纪念的节日,将军的墓前也从来不寂寞,总会有人来默默地放束花草,虽然不知道放花的主人是谁,但可以感受到人们对将军的怀念情愫至深,后人是以特有的默契与将军絮语泰山情缘。
   诗,是属于平民的,就像《诗经》,最有成就的“国风”,属于那些“置之河之干兮”的伐木工,属于“扬之水,不流束薪”的樵者。冯将军的自写诗成了将军的墓志铭,本身就是将自己放在平民位置,低下头,但不卑微。每当我伫立在将军墓前,凝望着墓壁上镌刻着将军的那首自撰诗《我》,会情不自禁地默默诵读:“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要阔;只求为民,只求为国。奋斗不懈,守诚守拙;此志不移,誓死抗倭!尽心尽力,我写我说。咬紧牙关,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点不错!”这无疑就是“布衣将军”一生的真实写照。将军的诗同样是属于平民的,朴素中包涵着坚韧和意志。不谈功业,唯有一腔深情来明志。
   1991年,当地政府把普照寺冯玉祥故居扩建为“冯玉祥纪念馆”,并对外开放。1995年,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将该馆正式确定为“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前,泰山景区在新建成的冯玉祥博物馆内开设了“泰山将军冯玉祥展厅”。冯玉祥将军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爱国人士,其在泰安的经历和事迹是独一无二的历史资源。他虽已作古,但其精神长存于此,与泰山同寿。
   冯玉祥将军在隐居泰山期间,为泰山百姓做了很多义举,死后又葬在泰山。正如周总理所说,冯玉祥将军是一位从旧军人转变为坚定的民主主义战士。虽然,和所有的历史人物一样,由于政治视野的局限,在他身上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是,瑕不掩瑜,冯玉祥将军为中国民主事业的贡献,将是永垂不朽的。毛泽东曾热情赞誉冯玉祥将军:“置身民主,功在国家。”冯将军是一个政治风云人物,他在中国革命史册上的位置,光彩耀目。而泰山人民纪念他,更看重他的视民如兄弟的亲民情怀,看重他的尽其所能为泰山人做善举实事。
   秦皇汉武,莅临泰山,是为封禅稳定皇家基业,只能作为封建历史来回顾。而冯玉祥将军,奔波革命,隐于泰山,结识百姓,为民谋福,虽未有封禅之排场,却有着惠民之举,这为泰山人文文化更增添了细腻的章节,为泰山这座丰碑增加着丰满的血肉。这也解释了这位将军之所以成为“布衣将军”的原因。从这个意义看,冯将军给与泰山的,就不是一段隐居生活,而是刻上了更为温暖的泰山文化符号。
   我们常叹,缘来缘去。布衣将军与泰山的缘,来了就不去,永远记在泰山人民的心中。一生结缘,泰山山躯上世代铭深。
  
   原创2020年5月9日,2020年5月30日首发江山文学
  
  

共 493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泰山是中华民族最博大的人文文化,不仅仅有秦皇汉武的封禅,更有老百姓的情怀,我们尊敬的冯玉祥将军不是百姓,但他在泰山脚下释放的可是浓浓的百姓情怀,留下了千古传唱的美德美事。这篇散文详细介绍了冯玉祥将军与泰山的不解情缘,史实清楚,叙述含情,故事感人,将一个布衣将军的伟大与本色展现在读者面前。文章引述司马迁的关于“重于泰山”的名言,吟唱诗人臧克家的“有的人”,推出一个真正的重于泰山的历史人物。文章简述了冯玉祥将军的革命经历,说明他两次闲居泰山的故事背景。一段泰山经历,是冯将军读书救国的准备期,更是他爱民情怀最为丰富的一段人生。尤其是冯将军创办了14处武训小学,修筑了那座“大众桥”,显示了冯将军深切的爱民爱国壮举。文章以真实的人物的回顾,写出了冯将军与夫人与人民群众相处的感人事迹,令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将军。在泰山脚下的冯将军墓,朴素而庄严,平凡而凝重,尤其是以将军的“我”诗味墓志铭,显示的是将军不凡的人生境界,和他对对死去的态度。这篇散文,内容厚重,笔法老到,记叙详尽而不繁冗,选材得当合体,人物鲜活,小事见精神,平凡有情怀。作者的感悟深刻,给读者以最温暖的感受。特别让我们了解了一位伟大人物与泰山与百姓的亲密关系,令人敬仰,也还原了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丰富了历史人物,丰富了泰山文化。“泰山缘”,是布衣缘,更是百姓与伟大人物相处流远的缘分。力荐佳作,熟悉一段历史,缅怀一个伟大将军。【浪花诗语编辑:怀才抱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00603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5-30 07:32:06
  与泰山有缘,是因为布衣将军为泰山人民做了善举,平凡之中见人格之伟大,朴素里深藏锦绣情怀,这是怎样的将军,怎样的历史印记。请欣赏冯玉祥将军在泰山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和事迹。感谢投稿浪花,希望精彩纷呈,谨祝笔健,为浪花创作更多的美篇,丰富我们的泰山文化。
怀才抱器
回复1 楼        文友:习之乐哉        2020-05-30 07:46:53
  怀才老师一大早辛苦了!精美的编按弥补了小文的不足,文中的布衣将军体恤泰山百姓疾苦,与百姓血肉相连。我想,怀才老师确是个“布衣老师”,对浪花文友,兄弟姐妹般的情谊,对文友像对自己的学生般悉心呵护和关怀。感动和感激溢于言表。致敬布衣将军,致敬“布衣老师”!遥握夏安!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5-30 07:37:15
  文笔厚重,详略得体,人物丰满。此篇写作用功可见一斑。
怀才抱器
回复2 楼        文友:习之乐哉        2020-05-30 08:28:11
  怀才老师在编按过程中发现很多文中不足,都耐心细致地予以修改斧正,在此深表敬意与感谢。习之真诚的道一声:怀才老师辛苦了!
3 楼        文友:望雪        2020-05-30 07:48:43
  泰山精神永在,将军品尚常存。冯玉祥将军与泰山的平凡而恒久。在作者详实论据,朴素真章的笔下,历史做证,人民善知,将军令人缅怀的人格魅力跃然纸上,钦于心中。感谢老师赐稿佳作,推荐文友赏学精彩。
悠然、坦然、超然、了然、顺其自然。
回复3 楼        文友:习之乐哉        2020-05-30 08:30:40
  感谢社长百忙中造访并给与小文精美点评,习之致敬,遥握夏安!
4 楼        文友:望雪        2020-05-30 07:50:48
  冯玉祥将军与泰山的情缘平凡而恒久。丢字了,老师见谅。
悠然、坦然、超然、了然、顺其自然。
回复4 楼        文友:习之乐哉        2020-05-30 08:32:29
  社长客气了,这点失误,实在是瑕不掩瑜啊!感谢社长如此若谷胸怀!
5 楼        文友:李湘莉        2020-05-30 08:40:00
  不读习之老师的文,哪知赵玉祥将军是“布衣将军”。谢谢习之老师小溪般的语言在娓娓叙述中给人亲切感、真实性,拉近了读者与将军的距离。湘莉拜读佳作,为佳作点赞,同时问候习之老师祝好!
回复5 楼        文友:习之乐哉        2020-05-30 09:55:20
  湘莉老师的美评总是让习之感到亲切又温暖,客气,谦虚,才华、美丽于一身,你说谁不喜欢呢?致敬!遥握夏安!
6 楼        文友:李湘莉        2020-05-30 08:48:04
  习之老师诚心地称谓怀才老师为“布衣老师”,湘莉有一百个同感,对,就是“布衣老师”,有过之而无不及!致敬我们亲爱的“布衣老师”。
回复6 楼        文友:习之乐哉        2020-05-30 09:59:52
  是的,怀才老师的布衣情怀,让我们感动并心怀感激。几十年的教书育人生涯,造就了怀才老师的责任与担当。在浪花平台上又一路既往的发挥着灵魂工程师的余热。我们一起致敬怀才老师才华与健康永驻!
7 楼        文友:雨中太阳        2020-05-30 21:38:56
  习之老师写完罗汉崖故事,又来泰山故事,这回故事出了个大人物。太阳弱弱的问一句,你小时候是不是看了好多故事会,怎么故事一个比一个精彩。愿习之老师精彩继续,故事纷呈。
女人不仅要丽质更要励志!
回复7 楼        文友:习之乐哉        2020-05-31 03:50:17
  感谢太阳老师造访并美评。习之从小在泰山脚下长大,大山里的故事会不断的走进习之的脑海,这样慢慢的就有了积累。现在人老了,脑子里的故事开始冒出来。去哪里发泄?习之想到了江山浪花。致敬美丽的太阳。遥握夏安!
8 楼        文友:岚亮        2020-05-31 12:52:37
  不再多言,拜读之后,就一个字:赞!
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6-05 11:07:54
  泰山,在习之笔下,越来越丰富的人文色彩,让我们比简单游览泰山所得更多。祝贺习之佳作摘精。
怀才抱器
10 楼        文友:罗莲香        2020-06-07 16:56:45
  布衣将军,造福百姓,恩泽万民!建校、造桥,扶危济困,乐善好施,与泰山缘分深深。其布衣情怀,日月可鉴,天地可表,难怪世人如此敬仰,如今斯人已逝,其精神永在,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感佩习之乐哉老师才情,驾驭语言文字娴熟至极,令人叹为观止!遥握,问候老师夏安!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