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侨批(随笔) ——“过番”系列一
好久以前,我家里有好多个“侨批”,都是新加坡的舅舅发来的。其实,舅舅并不识字,这些“侨批”其实都是他请代写侨批的先生写的。小时候,我看到了“侨批”上竖行的墨笔字,都是看不懂的,也不要奇怪,我当时还没有上学呢。
我在重读侨批的历史时,觉得这个现象的背后,有不少地方值得深思。比如说,你可以做地域迁移史的比较,就会更加想读懂“侨批”,你不妨看看中国历史上几次人口大迁徙,例如: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的山东人大规模的“闯关东”,甚至上溯到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时间里,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的“走西口”,基本都是一样的异地谋生的移民活动,为什么独独在下南洋的潮汕人这里,产生了侨批这样的特殊信物?
也许,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不同的地域与文化背景,也就会有不同的故事。
一、“过番”与“番批”
侨批,在历史的长河里,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广泛分布在福建、广东省潮汕地区暨海南等地。它既是一种家书传递,又是融合汇款、甚至是寄送货物的特殊邮传。
潮汕方言把书信叫“批”,侨批,在广东潮汕话里俗称为“番批”,它是潮汕人海外谋生存的见证。
这里不妨解释一下,什么叫“番”?在闽南方言里,番,番帮之意,就是指外国,一般都是泛指东南亚各国。
因为,潮汕人多数都是往这些地方“打洋工”的,所谓的“番客”,也是指从老家前往东南亚各国谋生的华侨。潮汕地区历来就是人多地少,觅食艰难,尤其是在十八十、九世纪,好多潮汕人,为了谋生,打起包裹,坐上红头船,就这么简单地漂洋过海,到东南亚各地去谋生。
他们那个年代,交通很不方便,不要说越过重洋费上一个半月的时间,还要克服累月的晕船痛苦,就单单说他们要从偏僻的农村,走到出海口的汕头港,搭上那有名头的、专门载客载货去东南亚各地的“红头船”,这段时间与精力,也都是现在的人无法想象的困难。那时候,不要说乡村之间没有现在的大道可以畅通,基本都是一些土路。在大一些的乡镇之间,有的还要坐渡船过江或者过河,费时费力,现在坐上高速公路一个小时可以到达的地方,在那时候,还要走上一天的时间!
但是,为了谋生,他们再大苦,再多点难,都得自己去克服!
家中有人要“过番”,做父母的,通常会用小布囊装上一撮香灰,或者家乡的泥土,让孩子莫忘记了家乡,并让其带上平安符咒或者寄托平安顺利祝福意愿的“顺治”铜钱;为妻子的,则会让夫君带上榴花、木梳、甜粿、鸡蛋。都是寄托重要的寓意,祈祷亲人能够平安到达,顺顺利利,赚钱后及时回归,合家团圆,共享天伦之乐。
“十指尖尖提一杯,问君此去何时回?
路上野花君莫采,须念家中一枝梅。
阿郎接杯目箍红,叫声娘仔听我言。
为夫过洋做生意,赚有即刻回家中。”
新潮语歌曲《一封番批》的唱词,非常形象地勾勒出当年过番客一家人、两行泪的离别情景!
过番客一般会带着家乡糯米蒸的甜粿,不仅仅是意头好,而且很有实用价值的,因为甜粿放得久,而且当食品可以很耐饿;他们还会带上一些大冬瓜,既可在缺乏淡水时食用,遇险时又可利用其浮力作救生之用;当然,还要带上一条浴布和其他一些零碎的日用品。
“平安”对飘洋过海、离乡别井的华侨和侨眷来说,都是头等重要的大事。因而,番客寄批,无论是“新番客”或“老番客”,无论有没有赚到钱,都会向家人报个平安,俗称“平安批”。信文内容无论长短,有无批银(附带钱款),都照例写上:“蒙神天庇佑,内外平安”、“祈望诸事合想、两地平安”等祝颂词。即使是“新番客”上岸了,哪怕一时间还未找到工作,可能处在投亲靠友、居无定所的情况下,但是,头一封“平安批”的银项,也是要寄送的,通常会向先期到达的亲友,先行支借,或者是向当地批局申请先垫付。
在海外艰苦谋生的番客们,他们以异乎寻常的拼搏精神,刻苦耐劳的忍耐力,勤俭节约,不断积累,然后将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钱财,大都通过“批局”这种民间递送机构,寄回家里。
所以,潮汕地区也就有了这样的民谣说法“番畔钱银唐山福”,意思就是“番客”们辛辛苦苦在“番”国外打拼赚的钱,都成了家乡的亲人们的福气!
“侨批”,成了番客们与家人互通音信的桥梁!凝聚在心头上的浓浓乡愁,往往也只能寄托在番批家书上。同时,守候在老家的亲人,也日思夜盼远隔重洋亲人的来批(信),他们深深体味到了唐朝杜甫那首流传千古的名诗的心境——“家书抵万金”!
那些经历了千山万水的往来信件,是守望相助同胞骨肉亲情的载体,它记录了当时普通潮汕人的家庭情况,以及“番客”们这一代人为了谋生,在海外艰苦打拼,思念家乡,思念亲情的点点滴滴,它既是承载亲情的家族记录史,同时也是记录时代、蕴藏着一段特殊日子的时代见证,番批为我们再现了当年潮汕初期被迫开放的历史,同时也是见证潮汕华侨艰苦奋斗的历史。
二、回番批
有寄来潮汕的番批,就要有回番批,也就是给寄来“番批”的华侨写回信,告知一声收到了多少钱或物等信息。
那时候,识字的人很少,每次接到番批,都得请人来看番批,另外再请识字的先生回番批。于是就有了一个独特的职业——“代写家书”!一般都是村里镇里,城里街坊的老先生,这些人古文功底很了得,只要你用自己的土话将基本意思说一说,他都是能够以文绉绉的半文言体,表达得入情入理。不少老先生能够一口气下笔成文,都是执笔竖着写,从左到右。一般都是二页,也有多达几页的,基本上可以立等可取。
老先生写完后,就念给委托写信人听,念完之后,一般会问,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内容。
为了写好书信,这些老先生们还是要熟读类似《雪鸿轩尺牍》、《秋水轩尺牍》、《小仓山房尺牍》这些古籍文书,方能应用自如。
老一辈相继去世,盼望收到番批,等着回复番批的时代,如同随着写回番批的老先生去世了一样,一去不复返了,它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
一个特殊时代的特殊邮递方式结束了,新的时代又开启了。
三、《一封番批》两行泪
送百句吩咐佮一束青丝,
二行目汁溚溚滴滴,
无论去到底阵时,
这一个情字你着铭记,
包一包田土我随身不离,
日夜数念家中妻儿,
无论船行千里,
是乜样水土人在何处落地,
寄一封番批轻又轻,
寄二个艰苦钱银报答双亲,
人在异乡终是客,
夜夜做梦梦中团圆,
……
寄一封番批轻又轻,
隔个海日盼夜盼思念深。
背井离乡汗与血,
报(盼)个平安价值千金。
……
这是一首由余培煌作词、黄少鹏作曲,著名潮语歌手宋亦乐、方少珊演唱的潮语歌曲《一封番批》精彩的歌词摘录,虽然是用潮汕方言写的,演唱的,但不难从字里行间,解读出沉沉的番客情!
这首歌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精神遗产纪念地汕头西堤“侨批公园”指定为主题歌;也是目前为止广东档案馆永久收藏的唯一一首潮语歌曲。
大多数华侨自从过番,就没有回过老家,离乡背井,故土难离亲情难断,总有一种落叶归根之乡思。《一封番批》切中人心,道出真情,获誉无数,与此不无关系!
于2004年4月24日揭幕开馆的汕头侨批文物馆,是全国第一个侨批文物馆。
它是由香港知名人士庄世平先生、饶宗颐教授倡导,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持建立。最值得介绍的是,一封侨批,是151年前,旅居泰国的父亲,给在家乡的儿子寄了10块洋元的侨批,成了迄今全国收藏年代最古远的华侨历史文物之一。
一封侨批就是一个故事。
在文物馆收集的侨批中,涉及到了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钱财给付,世事往来,世界发生的大事,比如陈述分析战乱时局的;也有家长里短的小事,比如有父亲为刚出生却不曾谋面的孩子取名的;有儿子问候年迈双亲的;有父母鼓励儿子发愤读书的……
一封封侨批,浸透着海外侨胞对故里的一片深情。
虽然那段历史已经远去,但侨批所留给我们的,是那个时代那些先人们,那种不畏艰险,努力拼搏,艰苦朴素地奋战的精神,对家人,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我们不该忘记父辈们艰苦卓绝的创业历史,今天的辉煌,就是有了他们奠定的基础,作为后代子孙的我们,应该继承他们的努力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