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麦收的喜悦(散文)
五月末,麦子成熟了,一片片金黄的麦浪在田野中翻滚着。
特别是这两天,太阳就像一个燃烧的大火炉,用它极度的热情拥抱着大地。炙烤着大地上的人和物,可以说谁都怕了。青草和树木也噤若寒蝉,在风的挑逗下,也不愿轻易摆动一下。地里的蔬菜本是娇贵之物,在这样的天气,全都垂头丧气,低下了平时挺拔婀娜的身姿。风是热热的,抚到人的皮肤上,感觉马上就要到了火焰山一样,心底里也掀起一阵又一阵的热潮,呵,真热,所有的人都这么说。但凡有一点可以避光的理由,谁也不愿暴露在阳光之下。但这是一个特殊的时节,正值麦收。相对农民翘首了大半载,现在正是颗粒归仓的时候,可不敢有丝毫的马虎,这样的天气就是好天气。
金黄的麦穗在割麦机张开的巨盆大口之下,麦子粒调皮地蹦跳着,在人们欣喜的目光中,进入那个叫康麦因的大肚皮。于是,眉也弯了,眼也眯了,就有人顺手扯过搭在肩头的毛巾,抹一把汗,赶忙拿出早已准备的接麦子袋子。这个场景是快乐的,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张家的麦子饱满,李家的麦子稠密产量高,至于太阳的热情也更高地点燃着人们的兴奋,荡起的麦灰也让人感到亲切。农民的胸怀最宽广,收获的季节,谁又会吝啬多淌几滴汗水。还没有收割的麦穗,这时也沉寂不住,一个个踮起脚尖等待着,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咔嘣咔嘣的私语,那样急切,近乎迫不及待了。
做为一个从小在农田里滚大的孩子,对土地始终有一种亲切。记得小时候,那时还没有这些现代化的收麦机器,都是人用镰刀一把一把地割下来的。我孩提时,就已经比猫画虎地加入割麦的队伍了,但那时就是图个新鲜,干不了多久,就打了退堂鼓,找各种理由寻凉快之处猫着了,父母谁也不会较真。
麦子割好打捆,再用架子车或者骡子架辕的大车拉回打麦场中。我小时候已经有了打麦的机器,不过一个生产队也不过一两台,要轮换着打麦子。所以说,有时麦子长得饱满,也不敢说丰收,只有碰到好天气,把麦子顺利入仓那才能安心。如果有个刮风下雨,那个心哪,就一直提到嗓子眼,就在那紧揪着,直到把麦子入仓才把心按回肚子里,谁不害怕天老爷翻脸无情,把麦子拍在打麦场,长成一簇簇嫩芽芽,那可是要了庄稼人的老命了,一家人的口粮和生活,还有孩子娃的学费都在这上面挂着呢!
打麦的机器少需要排队,这就没有各家自己选择时间的权利了。一般就是捏号,轮到你家了,不管是更深露重,还是日正中天,或者是半夜三更,那就是一声令下,马上就进入战斗时刻。打麦子需要几个人同时工作,几乎都是全家齐上阵,老人和孩子也同样有用武之地。我最喜欢的是晚上打麦子,天不热,麦穗也有些疲软,少些锋芒也就减少一些麦芒扎在皮肤上的伤痕。我那时干得最多的工作,就是接麦子。这也是父母给孩子的福利,接麦子活轻松,也不太脏,可以有放松的时候。看着大人们把麦捆解开,快速地填进打麦机贪婪的大口中,我就蹲在这边等着它把刚才吃进去的麦子精化后流进盆子里。那一颗颗脱了衣装的麦粒,赤裸裸圆滚滚的跳跃着出来了。如果是中午,那就有些烫手,小手伸里边,一会儿就有些粘腻。可如果是晚上,就感觉凉飕飕的,手伸到盆子里拿麦子当沙玩,爽酥酥。有时也抓一些麦粒放嘴里咀嚼,乳白的麦乳甜丝丝的,嚼着嚼着就嚼出一大块面筋,像口香糖,在嘴里辗转着,舍不得丢弃。一会儿时间盆里的麦子就流满了,赶紧拉过一个盆子替换,端住这满满一盆子“丰收”小跑着倒到远处的麦堆上。一次麦子打下来,再不脏也成了一只花脸猫,打完麦子免不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家人互相窃笑一番,把欢乐留在宽敞的麦场上。有时过于疲惫了,就躺在麦堆旁进入梦乡。这些经历对于一个农村的孩子来说是很普通的,有辛苦但也有许多的乐趣。
脑海中对麦子有过两次痛的记忆。
第一次是收麦子经历,是在我长大以后的事情了。说是长大,也就是有十六七岁吧。那时已经有了割麦机,人们已经体验到了现代化给人带来的方便和幸福,都享受割麦机收麦子了。可那一年情况特殊,临近麦收时,经历了一场大的风雨,那一次有好多地的麦子都倒伏了。瘦弱的麦秆已经承受不住麦穗沉甸甸的重压,风雨一来就卑微地伏在了地上。我家大概五六亩地的麦子,都好像被车碾压一般,麦子全部倒了。这状况割麦机也只能望而兴叹,非人力不可了。二哥说,那怎么办,咱提前先割吧,人手少,笨鸟先飞。说干就干,早上三四点就起来割麦子,那时候有露水,麦子潮湿,容易割捆。从早上一直到月上树梢,几亩地的麦子愣是被我们两天时间割完了。不容易啊,我们当时心里都有一种小欢喜,别人家的麦子都还没有开始收割,我们已经有了这么大的成就,怎么会不兴奋。
也许还是经济条件的问题,那时我家还承包有六亩多地。父亲走后,大哥在外,作为当家人的二哥商量着,要不我们这块地我们还用手割。这块地的麦子其实没有倒伏,二哥虽说是商量的口吻,但既然说出了口,谁也没有再反驳。没想到这块麦子的收割彻底让一家人对麦收有了惊惧。前面的几亩地麦子,已经消耗了大量的体力。所以,这块地刚收割了一点,每个人都已经筋疲力尽了。从家走到地里,看到直挺挺的麦子矗立着,人就有一种被打败的心里,割不了几把,人就没魂般倒伏在了麦子旁,成了一堆泥。总之这块地沥沥啦啦不知割了几天,最后还是找了割麦机收了底。人毕竟不是铁打的身板,真的比不过机器。
第二次是交公粮。那是我出嫁的第一年。婆家一大家子有十来亩地。可是因为哥哥在外,真正能出力的人却没有。那一年交公粮,老公和村子里好多户一起去交公粮。走的时候天还不亮,交公粮的人太多,要早起排队,所以去早了也希望早点交完回家。从大早上走,一直到月挂枝头,还是没有人影,我如坐针毡,心绪不宁。一直等到半夜十二点多,听见一阵热闹,心里的石头才扑通一声落了地,平平安安回家了就好。我急急忙忙迎出门去,却没看到老公。听村里的人说,原来只有我家的麦子检测没有合格,被反了回来。老公倔脾气上来了,不愿把麦子拉回家,一定要摊在大路上晒。我的那个天哪,天气预报几天都有雨,那怎舍得?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我踉踉跄跄赶到村边的大路上,和婆婆一起劝说气坏了的老公,最后好说歹说,才把麦子寄存在了村头的机修铺子里。那一次连着下了几天的雨。事后才听老公说起,原来一拖拉机麦子,只有几家是男人去的。有好几家的男人都出去打工,只有留守的妇女上阵,可是搬粮食的这样的体力活女人又能出得多少力?乡里乡亲,遇到事了,咋也不能袖手旁观。可交公粮,因为排队,车根本无法近前,只能一袋一袋得往前挪,几百袋粮食一天挪下来,骨头都快散架了,自己家竟没有交上,咋不让人冒火?所幸几天后,没有再打岔,顺利完成了国家的征粮任务。
多少年过去,虽然对土地有过惊惧和疲惫的经历,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土地的挚爱。“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农民的辛苦和不易,又有几个人能真正体会得到。虽说我由于身体原因,已不再土地中耕耘,但是把希望的种子埋进丰硕的泥土里,收获那金灿灿的果实,这份沉甸甸的幸福感又怎会轻易遗忘。我为现在有了先进的机械化,农民不再像以前那么辛苦而感到高兴,更为祖国强大后免去农民的赋税而深深感恩。
金色五月,丰收的季节。我又一次站在坚实的土地上,观望着,胖嘟嘟的麦粒金黄盈润,争先恐后地跳进农民张开的口袋,甜甜的麦香,飘荡在滚滚的热浪中,我张开口,贪婪地吮吸着……
祝贺佳作摘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