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凤台:荟萃风情的乡野田园(散文)

编辑推荐 【心灵】凤台:荟萃风情的乡野田园(散文)


作者:胡昌海 童生,810.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38发表时间:2020-06-05 20:31:57
摘要:走进凤台,很多时候你都会被这样一幅图画感染:清洁的庭院,有红花点缀其间,清澈的小溪依伴着一条古石板路,绵延通幽直达漂亮的“洋式”小楼,几个悠闲的暮年老者闲坐在门前交谈,放眼望去的是满山清幽的绿色,迷蒙的山峦、缭绕的炊烟,淡淡的优思…… 一幅至美的“乡村、田园、古道、流水、故人”复古图画就这样呈现在眼前,就这样走进前去游乐人们的心迹。

一、招凤台的兴衰
   走进凤台,很多时候你都会被这样一幅图画感染:清洁的庭院,有红花点缀其间,清澈的小溪依伴着一条古石板路,绵延通幽直达漂亮的“洋式”小楼,几个悠闲的暮年老者闲坐在门前交谈,放眼望去的是满山清幽的绿色,迷蒙的山峦、缭绕的炊烟,淡淡的优思……
   一幅至美的“乡村、田园、古道、流水、故人”复古图画就这样呈现在眼前,就这样走进前去游乐人们的心迹。
   凤台,距离野三关镇10公里,平均海拔1300米,隶属于现今的野三关镇招凤台村。一个方圆只有几平方公里的乡野却荟萃了若干景致:古典的传说和记载似乎就成了它的灵魂,发展中出现的故事就是它的羽翼。有灵魂有羽翼的招风台不仅是一处绝美的避暑圣地,更是人们探古寻幽抒发感怀的殿堂。
   在当地民间流传了两首歌谣:
   “招风台、招风台,凤凰飞去不回来。故人怀、故人怀,凤凰归宁共和谐。”
   “凤凰喊叫花结果,群鸟答语果团圆。齐唱花果常满园,花果团圆万万年。”
   相传,郑氏先祖郑洪春三代孙郑在綩明朝初年(公元1351-1388年)是朱元璋麾下战将,屡建奇功,后来升官。在他为官期间,不畏权势,刚正不阿,对上时有冒犯,对同僚亦有怠慢,为此遭到了陷害。有一天终于被人告发,说郑綩私藏汗血宝马。朱洪武本性多疑,于是借机问罪,尚未下达圣旨之前,同僚中有一挚友将此消息透露给綩公,綩公携带家眷潜逃。綩公生有五子,号称“春阳、萬阳、旺阳、秋阳、冬阳”,其中春阳、萬阳、旺阳三子逃至巴邑后里(后方),另外二子秋阳、冬阳逃往别处。郑春阳落业马跨水(现招风台村五组)。
   郑春阳落业此地后,沿山形在山脚下建起了许多房屋,由于当时的茅草甚多,郑氏家族就地取材割除茅草,一是用于盖房,二是便于开荒种植。房屋盖起后,招来了成群的凤凰。凤凰栖息在两个山头和茅草房屋顶上。凤凰栖息的山头后来被叫作“栖凤垭”“凤达岭”,这个乡野村落从此被成为“招凤台”。
   为见证这段历史,郑春阳在房前栽植了一颗青树,十几年功夫,青树就长成了三尺粗的大树。为勉励后人,郑春阳招集族人前来,并告诫此树为郑氏家族古树,不得砍伐。并在树干的八尺八寸段位(部位)钉上碎锅片防止外人砍伐。没过数年,郑春阳仙逝。后人精心看护,百年古树生长茂盛,至后来高百丈,粗围丈余。躯干虬枝嶙峋怪异,向四周延伸20多米。蹊跷的是在虬枝密布的躯干上又生出一样树种,枝叶格外稠密,传说在这稠密的繁茂枝丫中藏有宝藏。让来此栖息的凤凰又多了一处休息地。
   结集远来的凤凰朝出晚归,山上、屋顶、古树的虬枝上,无不是打闹嬉戏、休憩安眠的凤凰。悠闲的凤凰不时伸伸懒腰,展开五彩的翅膀,给本来旖旎的凤台风光添染了无尽的美色。清晨,有淘气的凤凰张开嘴巴鸣叫,惊醒了还在睡梦中的凤凰群落,贪睡的凤凰们总是一起鸣叫,像是对先觉先声的凤凰发出的抗议。可叫出的声音让居住在此的人类听起来就像是一曲满是旋律的歌谣,给清晨早起的人们一些愉悦!嗷嗷待哺的幼凤比成年的凤凰脆弱许多,不到天亮有些饿了,张开小嘴发出哀鸣,像是在提醒爸爸妈妈早点出去捕食以解决清晨的饥饿。
   冬天,皑皑白雪覆盖了参差不齐的山峦,大地银白固然构筑了凤台的冬天美好景致,却给成千上万的凤凰带来了厄运。好歹是农家烧火的炊烟温暖了屋顶的茅草,让不愿南行的“凤凰”们依然滞留在原处。只是在没到冬天的时节备足过冬的吃食,有储备不足的时候,就会有农家的人们拿出自家的粮食来喂养。就这样,鸟人和谐的世界一直呈现了不短的年岁。
   一处乡野僻壤,因为凤凰的到来成了十足的风水宝地。吸咏这宝地的乳汁成长的郑氏家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从清朝初年开始相继诞生了太学士郑全忠、神童郑必然、二品官郑希早、“京议员”郑树槐等等。
   直到清嘉庆年间,郑氏家族发达,将原来的茅草房子拆除,建成了豪华大气的四合院。据考证:最繁华的四合院有十八个“天井”。亭台楼廓,煞是壮观。富豪的家庭、超越一般的环境致使郑氏家族中有人居高自傲,肆意横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有一个名叫郑必定本地人,从小不学无术,长大后游手好闲,经常在外寻衅滋事,拦路抢劫。特别是在四川培石(今重庆地段,过去运输食盐的地方)运盐的路上,抢劫阻止别人运送食盐。有一次,一个姓卢的在培石背盐,遭到了郑必定的殴打后抢走食盐,卢姓哭丧着脸回到家里,诉叙经过,其妹卢秀英听后大怒,当即发誓要好好惩治这些不法之徒。设计好计谋,只待郑必定再次带人前来。不几天,卢氏放出口风说准备运盐,郑必定听说后就带人前去守候,直到晌午,卢秀英带着人群背着大包,看似食盐,等郑必定前去抢劫时,背盐尽人群尽皆弃包,且将大包堆放在一起,待到郑必定的人走到堆放“盐包”的跟前,卢氏将早就准备好的火把点燃扔到盐包上,刹那间火光四射,原来“盐包”里全是用稻草掺杂一些火药来迷惑人的,郑必定等人深受其害,有苦难言,而又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将卢秀英告到官府,状词曰:“被告卢秀英,作乱女光棍,撒子能成兵,簸箕可腾云,招窃横行民遭殃,日抡打锣能成群。”官府的长官一听民间有这样的人还了得,早晚必反朝廷。于是立即差人将卢秀英缉拿归案。
   审判时,判官逐一问道:“上告汝撒子能成兵,簸箕可腾云,可否属实?”卢秀英从容地回答:“属实,我乃农家良女,种田是本分之责,撒出去的种子,长起来成路成行,乡民皆称为能手;到了收割的季节,粮食收晒后,由于我善使选粒之竹器,粮净尘扬,在乡间皆称我能簸箕腾云。”
   判官又问:“状吿汝打锣能成群,可否属实?”
   卢秀英回答:“属实,在吾乡下,居住的人户密集,农田耕作常常以互相赚工完成,需要的时候,只要打锣就能召集一起,无需挨家挨户地叫喊,被告上告应该就是此事。”
   卢秀英的回辩让判官觉得在理,于是不再审理。正准备退堂之时,卢秀英陡生一计,决定以牙还牙,于是反告郑必定,说:“郑氏必定,仿摹皇宫,私造住宅,有谋反意,民若虚言,甘当重惩。”判官听后大惊,急忙向上禀报。官府听说后立刻差人前往招风台查巡,果然郑氏豪宅堪比皇宫,于是查办了郑必定,并烧毁了大屋,郑必定家族从此开始衰败。
   这段历史,在郑必定胞弟郑必然的碑志上记载得清楚,当年的郑氏家境“遘闵復增,縈缠莫逾”。生活腐化“箪瓢宴如”。
   再说郑氏古树。在中清时期(约公元1798年),从外地来了一老一少俩父子,听说招风台古树上有宝藏,于是偷偷摸摸地来到树下,准备好绳索、爬梯等物,在一个风清月朗的夜晚,父子俩开始上树盗宝前,仰望高大的古树,心想爬上去一定会有生命危险。父子两你推我我推你,踌躇了好大一会,最后确定父亲上树,儿子在树下接应。儿子承诺如果父亲死后一定尽忠孝道,厚葬父亲。父亲爬上古树,快接近他们认为藏宝的地方,突然天色阴暗、雷鸣电闪,古树整个躯干颤抖,摇摆不定,一声霹雳,父亲从百丈高的树上跌下来摔得粉身碎骨。就在这时,一个金坛从古树上枝丫茂密的中间腾空而起,飞向离古树一百多米的地方。儿子见金坛飞出来了,顾不上查看死亡的父亲,急忙朝金坛落地的地方跑去,双手刚要抱到金坛,突然又一声霹雳将儿子碎尸万段。金坛瞬间不见踪影。从此,金坛落地的地方被叫作“金坛窝”。金坛窝地名历经世纪保持至今,连同那个卑鄙又可叹的故事。
   郑氏古树自从经过这次被盗的洗礼,也日渐衰老,不几年枯竭死亡,如今只有树兜和深扎土地虬根的残痕。
   郑氏古树枯竭,加上郑氏古宅被毁,满山、满树、满屋的凤凰不多时就烟消云散。招风台随着凤凰的散落不见了以前的繁华。
   当年居住在招凤台郑氏家族的衰败,给后人留下许多遗憾。几十年的岁月过后,郑氏后辈安居在此,又精心耕作培育这块沃土,不几年,植被复生,可栖息在此的不再是凤凰,而是各种不知名字的鸟类。其中有一种鸟每天早晚在山顶哀鸣“我洪春公公、我洪春公公”,直到现在,人们依然能听到这种鸟叫的声音,但一直以来没有人目睹过这种鸟究竟长的是什么样子。当地传闻,那是在纪念郑氏落业公的兴旺,同时也是在警示后人: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
   经历近千年的招风台,从兴旺到衰败的过程,让后人总结和思考。清朝末年,当地又流传了一句民间歌谣:“招风台,招风台,为何凤凰一去不回来?”那是对繁华时期凤台的念想,更是对现实中凤台发展的思索。
   如今的招风台,经过几十年的艰辛努力,变成了一处悠闲避暑的圣地:自然的山水,魅力的田园让世人青睐!
  
   二、“军民山”的由来
   在招风台村,有两座对应的山峦,一座叫“军山”,另外一座叫“民山”。关于军、民两座山的由来要追溯到明末清初。郑氏落业祖第六代孙郑彦仲、郑彦儒兄弟二人,在当地都是能文能武之人。由于其父亲留下的家产丰厚,兄长郑彦仲怀有私心,想吞并父亲的财产,怎奈没有机会。终于有一天,由于战乱朝廷下令在民间征兵,郑彦仲就和其弟郑彦儒商量,说:“此次征兵是朝廷旨意,不可不去,你我弟兄二人你看谁去最好?”
   郑彦儒回答:“汝是兄长,安排就是。”
   郑彦仲不好直接让弟弟应征,就说:“我们写两个阄,阄上写着各自的名字,谁抓着谁去。”郑彦儒表示同意。
   于是郑彦仲就写上两个阄,但在两个阄上都写着郑彦儒的名字。阄写好后,郑彦仲将阄放在桌上,郑彦儒先抓,打开一看是自己的名字,于是只好认命前去应征当兵。时值天下大乱,战事纷纷,郑彦儒有勇有谋,经过几年的征战,立下了赫赫战功,被朝廷重用,委以将率统领重兵。同时郑彦儒还将自己年幼聪慧的儿子郑希早(字经还,生于明末)带入兵营锻炼。后来郑希早更显英雄本色,安内攘外,立下卓越功绩,亦深受朝廷器重,被封为朝廷副总府,荣禄大夫,列为二品官衔。
   郑彦儒、郑希早父子二人驰骋疆场,荣归故里之时,有讨好者言说当年抓阄之事,郑彦儒气愤至极,于是找兄长郑彦仲理论,从此兄弟二人结下冤仇,双方发誓:“生前不共山,子孙不同派”。当兵的称“军家”,为民的叫“民家”。以各自居住的房屋为基点,东北方向的一座山名曰“军山”,西南方向的一座山名曰“民山”,军民两山从此应运而生。直到清朝同治年间,军家第十代孙郑树槐(名士权,号植三,生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卒于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先后从任国家参议院参议员、省参议员、县参议长、县参议员。)回家省亲,由他牵头联宗合派,以加强族间团结。此后,郑氏家族统一的门派遗传至今。
  
   三、气势恢弘的杨家老屋
   在招风台村有一个被成为“楠木水”的地方,相传清道光年间(公元1782年-1850年),在离招风台不远处的西坡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以开肉铺、开荒种植苦荞为生,勤爬苦挣。听传闻“骡子天坑有一处流水,长流不竭,时有楠木随流水而出。”杨氏于是请来风水先生看地,在现今的楠木水建起一栋有六个“天井”的屋场,房屋建筑气势恢弘,在当时当地远近闻名。后来有一妒忌杨家的人在杨家大屋的门口修建了一栋高于杨家大屋的祠堂,想以此来压住杨家的风水。后来,杨氏之族就在大屋的旁边修了一个庙宇,取名“近月亭”。庙宇建起后,请当地名人郑小丹(名必然,字帮彦,出生于晚清年代,七岁作诗,满腹才学,是晚清巴邑地区有名的才子)题字,郑小丹围绕庙宇转了一圈现场题联:楼高任凭云飘过,亭上悠闲揽月来。此庙宇后来被毁,留下千古遗憾。
   杨家屋场门口的祠堂多年后亦被毁坏,现只存遗址。
   居住在杨家大屋的杨氏家族兴盛旺发,人才济济,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晚清进士杨大培。
   清咸丰年间,杨大培出生在此屋场。杨大培,字荫侬,号植堂,生于清咸丰七年,卒于民国庚午年(公元1857年-1931年),享年74岁。
   杨大培一生博学多才,从生员、廪生、贡生、到清光绪年间获进士学位,结束学业后在家教书。在当地颇有名望。其文章、诗联、书法誉振乡邦(关于杨大培另有文章专门记录)。杨大培在民间遗留的手迹、文章甚多,在此不一一赘叙。如今,杨家老屋已作为文物,列入了受保护的对象,实在值得庆幸。
   景致荟萃的招风台,以它的自然资源和浓烈的文化底蕴始终吸纳着人们去享受、探究。近年来,在各项政策的帮扶下,曾经的乡野僻壤又恢复了早年的繁荣。错落有致房屋、建筑风格迥异的农家小院相继落成,让前来避暑修养的外来人享受“家”的温馨;带有富硒的农家吃食让山外的志士吃得放心可口。“远离喧嚣而得静谧”似乎是长期生活在城市人们的追求。招风台用它的实诚实现了前来分享这美好风情的志士们的夙愿!
  

共 499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充满了乡土气息的作品,在这篇近五千字的散文中,作者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几个流传于野三关镇的传说和故事,让人的眼前为之一亮。作品语言流畅,描述清晰,充满了乡土气息,具有民间文学的特点,史料详实。这也体现出了作者一惯的风格和扎实的写作基础。“招凤台的兴衰”描述了郑氏家族的兴衰史,令人感叹不已。而“军民山”的由来也让人感慨,方知手足相欺的事自古都有。“气势恢弘的杨家老屋”也耐人寻味。是一篇很不错的作品。推荐共赏。【编辑:透明秋语】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0-06-05 20:32:40
  好作品,拜读了,点赞。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2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0-06-05 20:32:59
  期待更多佳作在此首发。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3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0-06-05 20:33:15
  恭祝创作丰收。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