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室雅兰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雅香】纪念抗美援朝胜利六十周年(散文)

编辑推荐 【雅香】纪念抗美援朝胜利六十周年(散文)


作者:江南老顽童 白丁,0.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694发表时间:2020-06-06 06:54:10
摘要:老兵访谈

一.李文贵
   1949年底,家住宁乡县第三区霸塘村的初中肄业生李文贵,听同学说解放军四野正在湘乡县招收青干班学员,便相邀四位同学一道准备前去报名。
   当确定了启程的日期后,其他三位却临时变卦,不愿外出当兵,但李文贵却毫不犹豫地按时启程赶去。 之所以有这个决心,一是在校时,他曾参加过校内的进步社团,粗略知道共产党的一些进步主张; 二是只想早点出去找点事做,好为操劳半生,却终未能兴家立业的父母分担家庭生活的压力。 到湘乡县顺利报考录取后,李文贵才知道,这所名为四野的青年干部学校,却并不是那种闭门读书的旧式体制,在湘乡、湘潭等地集训不久,这批人便被一火车拉到东北佳木斯附近,成了当年屯垦戍边的一批新成员。 虽然,这与李文贵心目中的理想有一定距离,但军人的待遇,军事化的管理,还是让他倍感新鲜,兴奋不已。 每天和黑黝黝的土地打交道,伴以不间断的文化学习,军事操练,学员们都觉得这样的生活还是很有滋味。 毕竟大家都年轻,又大都是从困苦的生活底层中汇聚来的,因而劳动热情都十分高涨。特别是看到自己亲手开垦、亲手播种的第一季大豆即将丰收在望时,那种幸福、满足的喜悦洋溢在每一位干部战士的脸上、心头里
   李文贵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这股喜悦还没有退去,待收割的大豆还没有收完,部队便接到上级的紧急命令,因朝鲜战争愈演愈烈,战火大有蔓延至鸭绿江之势。应朝鲜政府金日成主席的请求,中国政府决定立即出兵援朝,故紧靠中朝边境的原屯垦戍边部队,便迅速抽调骨干人员,组成赴朝参战的先头部队。 在这批新兵中,李文贵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又担任过连队的文化教员,重新编队后,他便被分配到炮五师所属的四十七团一营指挥连担任观察计算员。在由佳木斯移防至牡丹江后,部队进行了改装练兵,这段时间十分紧张,无论生活学习,一切按实战要求强化训练,学习各种军事技能及对应的文化知识。而计算员所需的知识要更多、更全面、更敏捷,所以李文贵对自己的要求也更严格。为了记下教官们在课堂上讲的所有重点,在纸、笔短缺的情况下,他自觉地拿出部分津贴上街购买,以供学习记录之用,有时因公出差误课,回来后他也会主动找战友迅速补上,不容留下半点遗漏。 这些“小事”都受到了营部的表扬。但李文贵心里清楚,他图的不是这种表面的东西,说直白一点,观察计算员就是大炮的眼睛,如果战时这双眼睛不明不亮,那大炮射出的炮弹又怎能准确地命中每一处目标呢?
   1951年底,这支经过速成训练的部队,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当李文贵所在的炮八师(入朝后改的番号)在朝鲜安州火车站下车后,立刻被安排在大坪里一带布防。 当时他们所用的大炮是苏式加农榴弹炮,炮径有152毫米粗,射程达1万7千4百米,在国内炮兵武器中算是十分先进的。 但因体积大,吨位重,所以每次运输、安放、伪装都较为困难。 记得每一次移防,部队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要搭建大炮掩体,于是伐树,挖坑,存放好弹药等等便成了当务之急。 按当时的价值计算,一发炮弹抵得上国内一户中农的财产,因而大家都把这些大炮当作自己的心肝宝贝,唯恐它有半点闪失。那时候,美军仗着他们的空中优势,经常不间断地对我方阵地进行侦察、扫射、轰炸,有时整个山头都被炸得寸草不生。 如果没有纵横交错的坑道相连接,没有深入山头中间的防空洞作掩护,那志愿军的伤亡人数会更大。 一次李文贵所在营部正集中在防空洞俱乐部里开会学习,正值敌机扫射,营部管理员说是要去自己的住房里发放当月的津贴费,随管理员去的十多名班、排干部还未到达地点,就被突然临空的轰炸,当场被扫射炸死七人。 李文贵因恰好走至一颗大树边,听声音不对,赶紧围着大树兜圈子才幸免于难。 这次事故发生后,炮兵们出入掩体更加谨慎,即必须做到先听声音,再查看前方敌情,然后再猫腰快步出行。正是增强了这种自觉的防护意识,以后这种意外事故便很少发生了。
   1952年前后,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激烈的时候,像上甘岭战役等,敌我双方都打得难解难分,死伤惨重。 作为炮兵,每一次战斗,他们都十分重视,只要上级及时给出一个座标,便会快速地为加农榴弹炮提供准确具体的方位,将对美帝侵略者的无比仇恨,狠狠地射向对方暴露出的每一个目标,让敌人也尝一尝这威力巨大的炮弹的滋味。 俗话说,以牙还牙,以血还血。那时,每一名指战员心里都窝着一团怒火,只要一有命令,谁都会豁出命来干。有一次,他们团奉命连续发射了四十多发榴弹炮弹,打得对方阵地一片狼藉。 但由于大炮的射程只有十多公里远,隔着好多山头,用肉眼或望远镜,都无法真切看到所打目标的景况,其效果只能由前方参战部队去具体感受了。 但有一点李文贵他们是很清楚的,即随着志愿军的战略推进,战术多变,和逐渐更新的装备支持,曾经嚣张一时的美、李联军,逐渐萎缩了进攻态势,直至最后困守在三八线一带。
   1953年,在联合国的斡旋、干预下,朝、中、美三国,终于在三八线附近的板门店签订了停战协议。 至此,这场旨在侵占朝鲜,继而进攻中国,最后威胁苏联的非正义战争,终于以中朝人民并肩作战,殊死抵抗而得以被坚决遏制。 曾经不可一世的美军,这回算是真正领教了新中国军队的厉害,再也不敢轻易口出狂言,任意胡作非为了。停战协议签订后,为了防止美、李政权的出尔反尔,李文贵所在的部队还在朝鲜驻防地待了近两年。 除日常保持战备态势外,一有时间,李便抓紧时间学习炮兵理论,想方设法为自己“充电”。 见他如此刻苦,1955年,部队领导选派他和多个战友回到祖国锦州炮兵学校,宣化炮兵学院学习深造。 学成后,李文贵便一直从事炮兵武器的研究、检测和指导工作。直至1976年,他才从北京炮兵司令部科研处三科转业到江南。
   六十多年过去了,一提起抗美援朝中的那些事,老人便十分激动。 他说,在朝鲜五年,三年战斗生活,想起失去的战友深感悲痛,能活着回来算是幸运的。 但作为军人,是无愧的,正当青春年华的时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中朝人民的自尊、自信、自强,作出了应有的一份贡献,为此感到无比骄傲。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对毛泽东主席的这句名言,他感受至深,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孙和后辈都要牢牢地记住它。 当家仇国恨来临之际,有骨气的中国人一定要自觉地挺身而出,“我以我血荐轩辕”。 如果中国人连死都不怕,那还有什么困难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呢?!
   中国的强大是势在必行的,如今人虽老也,但这份自信心却坚定不移,愿中国梦能早日实现
  
   二.李福庭
   要我说说抗美援朝中的那些事,已经过去六十多年了,一时半会,我还真不知道先从哪里说起。 好吧,就从我为什么会去当兵说起吧。
   我叫李福庭,1932年出生在湘潭县射埠镇附近的土桥村。 我家世代务农,到我这一代,家中有兄弟八人,我排行老五。 因男孩多,父母怕被国民党抓壮丁,就想方设法让我们分散出去读书。 我在本乡读完高小后,还到湘潭市一中去读了一年书。 在那里,我参加了进步社团,接触了不少新思想,知道共产党是为穷苦人谋幸福的。 后来虽因家贫只得辍学回家务农,但那颗心却早已飞出去了。
   1951年3月,当听说四野解放军要在当地招兵,我便连夜赶去报了名,之前的革命我没能赶上,这回无论如何也不能再错过机会了。 顺利录取后,我被分配到133师397团。到广东去集训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师便接到入朝参战的命令。 对此别人是怎么想的我不知道,但我却觉得很幸运,当兵能捞到仗打,还是到国外去打,这光宗耀祖的事,一辈子能碰到几回呢?
   1952年初,133师斗志昂扬地跨过了鸭绿江,并迅即赶到朝鲜的南阳里集结。在朝鲜我前后待了近五年,零七八碎的事我不想说,只讲两件我印象最深的事。不知你们觉得有没有价值,但我是一辈子也忘不掉的。 一件是修坑道的事,它让我知道了当兵的不易。 我们在南阳里集结后,很快开展了以实战为内容的练兵活动。在这里我第一次学会了使用六种武器:即步枪、机枪、手枪、手榴弹、手雷、爆破筒。 有了这些基本技能,我们这些新兵蛋子便一点都不觉得畏怯了。提高了战斗力后,部队马上接到去朝鲜西海岸紧急布防的命令。 因怕暴露行踪,部队只能摸黑步行前往目的地。 一路上,有些同志因身体较弱,感到很吃力。特别是一个叫刘立波的战士,正好又受了风寒,浑身无力,我便主动帮他背背包,背枪,硬是没让他掉队。 为这件事,连里为我记了一次小功,还把我调到连部当通讯员,说是要用人所长,当时我还真的好高兴。 部队到达西海岸后,立即在附近的制高点上安营扎寨
   我曾留心数了一下,半年多时间里,连牺牲带病死的,一共有300多位长眠于此,这仅仅是我们一个团的数字。 这么多年来,每每想到那些埋在异国他乡的战友,我都忍不住要默思良久。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想,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些曾经最可爱的人,不仅仅只是一页页静止、发黄的历史,更应该是一声声进军的号角,一首首英雄交响曲,鼓舞着战友和后来者奋勇向前,向前。
   (原创)

共 361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李文贵1949年参加了四野青年干部学校,从此走上革命道路,参加了抗美援朝。因李文贵文化基础好,部队让他观察计算员。这项工作是火炮的眼睛,我志愿军在战场上打的敌人被迫在板门店签订了停战协议。李文贵在朝鲜五年,三年战斗生活,想起失去的战友深感悲痛,能活着回来算是幸运的。 作为军人,他问心无愧。李福庭 1951年3月参加了四野解放军,被分配到133师397团1952年初部队跨过了鸭绿江,在部队他学会了六种武器:即步枪、机枪、手枪、手榴弹、手雷、爆破筒。 半年多时间里,他们团一共有300多位长眠在战场上,永远回不到国内。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能记忆这些牺牲的先烈们。作者全文立意鲜明,用翔实的资料,运用文字向人们诉说了了抗美援朝的悲壮,文字很有渗透力,画面感强。感情是如此的真挚,读来让人感慨万千。充满正能量的作品。推荐阅读。【编辑:闲妹】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闲妹        2020-06-06 07:02:33
  欢迎赐稿,期待精彩继续。
欢迎来到室雅兰香社团,共筑辉煌。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