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河●情】我的两次游延安(散文)
一,第一次游延安
那是一九八九年八月下旬的一个午后,大三的我正慵懒地读着一本书,父亲忽然走进来,拿着一封开了封的信件,一边交给我,一边假装不经意地说:“你同学的信。”然后面无表情地走开了。我心里的疑问一个个地跳出来:“谁拆了我的信?凭什么拆我的信?……”我看了信封,一点儿也不急于看信内容。我另一个疑问“少雄是如何知道我家的地址的?”瞬间缠绕在脑海里。
“我得做点什么?引起父亲对私拆我信件的反思。”我想了好几种办法,想过和父亲大吵一架。我估计我吵不过口才极好的父亲,只好作罢;我想过我当着父亲的面,把信件付之一炬。父亲只会淡淡一笑,继而确认我和写信人没有过从甚密的关系……我烦恼百生。我得做一件引起父亲灵魂震动的事情。他这么不尊重我。“离家出走”--这想法像一颗启明星,在我的脑海里一闪现出来,就立即被我认可并付诸了行动。我当天夜里趁着父母亲都睡了。悄悄收拾好了背包,装了我的几条连衣裙和洗漱用具,拿了二伯放暑假前给我寄的300元钱,在天还没亮,偷偷溜出家门,坐上了厂里的头趟班车,司机马叔还开我玩笑:“你这妮这么早,干嘛去?”
“马叔好,我到同学家玩。”
“去吧,快开学了。是该出去好好玩了。”我坐厂里的班车到汉中市的长途汽车站。当时看到的第一辆车是去西安的,我就上去了。那时候可以车上买票。我一路上没有什么记忆,车就到了西安市长途客运站,门口是一辆即将发车的客车,是去黄陵的,我想都没想,就上去了。车一路颠簸,过了铜川,进入山上无树的陕北地带,我心里有一丝荒凉的感觉,我不知道我去到哪里停止?
车到黄陵西边的那个高原上堵车。堵了四五个小时,后边的车队越来越长,车里的乘客焦躁不安,有的开始破口大骂,可我一点儿也不急,好像旅途原本就是那样。我吃一点临时赶来卖东西的老百姓卖的煮玉米,喝一点老百姓提着暖水瓶卖的开水。等到黄昏的时候,道路才疏通了,客车转了几个大坡,就下到黄陵县城。我在车站略做犹豫,就坐了一辆人力车,找到了黄陵宾馆。宾馆的那个年轻女服务员,善良地把我安排在值班室隔壁,并好意提醒我:“晚上十点后,洗澡水就不热了。我建议你先洗澡,再去吃饭,有事随时找我。”
陕北人的善良和纯朴,在服务员身上,体现无遗。
一夜好觉后,我早早爬起来,去爬黄陵坡,一个人囫囵吞枣地游览了黄陵,郁郁葱葱的黄陵,肃穆的恐惧感,让我匆匆下了黄陵坡。
我去到黄陵车站,随机一趟车即将发往黄龙,我就放牧式地把自己打发上去了。到了黄龙是晚上了,我赶紧找地方住下。第二天清晨,我早早起床,才发现我到了如何“宝贝”的一个县城,县城只有一条街道,十五分钟就走完了。街上的人多的是罗圈腿,大脖子,黄板牙,我好奇地一问,才知道大脖子,大黄牙,罗圈腿是地方病,吓得我立即就要离开黄龙这个地方。
我就到了洛川,开始有意识地往延安方向去,我在洛川车站买了去延安的票。在洛川站等车,我的短袖连衣裙,一丝一毫也抵御不了洛川的寒气。我冻得瑟瑟发抖,在那个车站,人们多数已经穿着长袖夹克的早晨,我显得那么另类。上车了,才感觉不那么冷了。
车一路狂奔就到了宜川,糜子一株相距一株六七十公分,有的地方一米开外才有一株。收割的农民连根拔起一株一株的糜子,根本就用不着镰刀,那种苍凉,让人落泪,让人震撼。
车到了延安,我安置了住的地方,首先给自己置办了厚衣服。就去了延安革命纪念馆,我对延安机场非常好奇,找车去了延安机场。其实我现在都不知道延安机场搬到哪里去了。当时的机场在延河边上,很小的,有一个武警部队在那里驻守。有意思的是遇到一个健谈的司机,给我讲很多教科书之外的知识。机场返回的时候,我抬头就看见了宝塔。第二天我一个人沿着蜿蜒的山路,爬上了宝塔山,还上了宝塔,在宝塔的最高一层逗留了半个小时,我俯视延安市。豋高望远,才体会到古人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境。此时,我心无旁骛,定下心来,静静地思考。反思了我这次负气离家出走,反思了如果发生任何一点意外的不幸运,我都承担不起。我开始想念父母亲,想弟弟妹妹。我在那一刻,理解了父亲,我定义我的离家出走毫无意义。家人之间的关爱,让我下宝塔时,站立不稳,差点栽倒下去。
我当天立即到延安车站,踏上了归程。
三十年后,我准备重游延安,想起年轻时的任性,任性的人生。任性的结果是父亲已经因病去世,离开我五六年了。阴阳两隔,想在我年青时的少不更事,叛逆任性。今天想来,父亲再也听不到女儿的心声,我不觉悄然泪下。没有什么可以后悔。没有什么可供我反悔。人生是一场没有预演的现场直播。人到中年,很多事都重新理解。我觉得自己对于父亲,是何等不好管教的女儿。我的个性,我的叛逆,是那样地难以把握。我对父亲的懊悔,让我不能原谅自己。父亲不在了,我再怎么后悔曾经的叛逆,又能怎么样呢?这么多年,我多次盘点我的人生,可盘点的人生感悟,我是如此负重不起。其中很多次我反思我的延安之行。反思陕北黄土地的荒芜,反思我的做事。
宝塔,一直以独特的方式,存在于我的记忆深处。无所谓荣辱,只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二,第二次游延安
今年被疫情“捆绑”在家里太久了。五月二十五日下午没什么事忙,和老公说起旅游。想起前段时间,曾约婆婆去陕北旅游,索性说走就走。带上手提电脑,开车即往婆婆生活的城市__韩城而去,接上婆婆去陕北旅游。
婆婆在给二弟看二胎儿子,儿子叫小马,五岁。今年疫情,幼儿园放长假,二弟和弟媳妇要上班,小马时刻都离不开婆婆。直接连同小马一起带上,去陕北游玩。
我们沿着沿黄公路,一路上观景台上的黄色花朵儿,看得人心情愉悦。两个小时的车程后,到达壶口瀑布。一路上看着窗外的景色,我的思路早跑回三十年前的那次游延安的记忆。
一),壶口瀑布
在沿黄公路的边上,就是壶口瀑布的游客接待站,我们停车接受疫情检查,现注册了西安市民一码通,戴上口罩,才放行进入景点的停车场、售票处。
乘旅游观光车走了十公里,大概半个小时之后才到达壶口瀑布的景点外边,建筑了一排商业街,前几年看报纸批评陕西旅游业不及山西临汾。就是从壶口瀑布的旅游发展说的,我记得很清楚。现在不论景点的设施,还是景点繁荣程度,这明明是陕西的旅游业比临汾的旅游业发展得好。景点的高音喇叭正在高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应该是《黄河大合唱》这首歌,壶口瀑布的水,一瀑一瀑地飞溅起来,宽宽的黄河,在壶口处,猛然收紧,宽宽的黄河河面在这里出现3条叉流,壶口无形中形成3个主要瀑布:一个位于最高处的瀑布,猛然落下的水位差约10米;另外两个分列在东西两侧,水位落差分别为15米和7米。水流湍急而下,一路浩浩荡荡。壶口真地体现了黄河的威猛和横冲直撞。站在瀑布的索道边,观黄河浪涛滚滚,听涛声轰鸣,兴奋不已,两岸站满了来观赏的游客,所有的人都拿起手中手机不停地拍照,要留住这瞬间的美好记忆。
我们一行人沿着索道,直走到瀑布的断面处,细小的水雾,扑面而来,在炎热的夏季,带来丝丝凉爽。我们逗留在最前沿的索道处,感悟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宏伟气势。体会黄河的震撼感觉。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在壶口瀑布的石滩上静坐,欣赏毛驴的装扮,可惜今天没有人骑毛驴,娶媳妇。少了一份热闹。
倒可以安静地坐在石头上,思考沿黄公路的建设,促进了黄河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联通了陕西,甘肃黄河沿岸的交通,发展速度真是日新月异。
游完壶口瀑布,我们有两个选择:一:继续北上去榆林;二,转弯西进到延安。我略作考虑,就选了去延安。三十年前的延安记忆,氤氲在脑子里,时隐时现。
二),宝塔山
我们到达延安市的时候,是下午近黄昏时分,太阳正烈。急于想找个住处休息,却一直被车流拥着往前推进。才发现延安的街道都是单行道,车速很快,根本就无处停车,更不可能允许你停车问事。
忽然一瞭眼,我看见了宝塔山。立即往前开到南大街,感觉距离宝塔山很近的一家宾馆住下来。洗漱了去找地方吃饭。然后去宝塔山下游玩。看到广告宣传宝塔山晚上20:30分有灯光晚会。就在附近逗留,等待夜幕降临。
夕阳西下了,我们上了天桥,可以近距离地欣赏宝塔。接近20:30点,宝塔山的正面逐渐燃起了红色的火光,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景象。逐渐的,宝塔变成了通体的红色,宝塔底部四周有蓝色的灯柱纵横闪光,随着解说词的响起,一场红色的革命教育就开始了。讲到ZELZD主席,讲到红军长征,过草地……还唱起了红歌《中国出了个ZELZD》,宝塔山正面山体颜色,逐渐变化,蓝色,红色互相转换。一个轮回表演结束了。进行下一轮回时,我们“打道回府”了。
因为是单行道,我们不熟悉道路,没开车出来,听说只有五分钟车程。回去时为了节省体力,我们打了一辆出租车。
三),杨家岭革命旧址
这个景点是查询出来的。第一次游延安,我没来这个景点。杨家岭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市西北约3公里的杨家岭村。1938年至1940年、1942年至1943年,中共中央曾在此领导中国革命。
到达停车时,就被兜售延安烟的农家妇女“围攻”了,不得不买了ZELZD像章,延安烟,一路“披荆斩棘”,才进到杨家岭革命旧址。
这里有中西合璧式的建筑物__中央大礼堂。走进中央大礼堂,里面的陈设仍然保持着当年的风貌。主席台正中是ZELZD、ZD的巨幅画像;会场后面墙上,悬挂着“同心同德”四个大字;两侧墙上分别悬挂着“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标语;靠墙两边分别设置着六个“V”字形木框架插口,每个“V”形插口里插着四面红旗,共插着24面红旗,象征着中国共产党24年奋斗的历程;“V”字形象征革命胜利;在主席台的正上方,悬挂着一条引人注目的横幅:“在ZELZD的旗帜下胜利前进!”
在大礼堂的左侧,是中共中央办公厅。上面的山上,是领导人故居。左侧有ZD故居,右侧有ZD、ZELZD、LSQ等领导人的故居,都是沿山壁而修建的窑洞,有土墙磨光的半人高的围墙。旧居里边陈设简单,那时候虽然艰苦,但领导人故居都是标准的配置,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茶几,一把茶壶,几个茶杯,主要就是领导人会客,休息的地方。
这里环境幽静,ZD故居门外的国槐,有一人合围那么粗。从故居的山上,有连通办公厅的横梯,可办公厅的楼梯出口处锁着,看不见里边的结构。
第一次全党范围内的整风运动,就是1942年2月至1945年4月,以延安为中心,在这里进行的。
四),枣园革命旧址
枣园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位于延安城西北8公里处,距离杨家岭革命旧址只有五公里,这里真的有8路公交车。枣园原是一家地主的庄园,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为中央社会部驻地,遂改名为“延园”,旧址大门石柱两侧尚有康生所书“延园”二字。
枣园顾名思义就是有枣树的园子。这里除了中央办公机构和故居用地之外,整个园区的西北园区,全是枣树林。就是各个办公机构之间,也间隔着枣树,绿树掩映,生机勃勃。导游说这是百年古枣树品种。
枣园设置的办公机构明显多了,有作战室。导游介绍说,当年这个作战室是中国最高级别的作战室。
有机要局。在小礼堂对面是一座和小礼堂结构差不多,但是相对小一些的房子,是机要局。很多重要的电报收,发都在这里完成的,另外也肩负着管理谍报人员的职能。
有行政办公室,相当于杨家岭的办公厅,就是枣园办公室的房子修得更为讲究对称。导游说,相当一段时间,主要还是以杨家岭的办公厅为主。
书记处礼堂。这是一座苏式小礼堂,周围比较开阔,绿草如茵,除了开会外,这里还是中央书记的餐厅,另外也搞舞会和放电影。
在办公机构至居住区之间的花园里,有RBS、、ZEL、LSQ、ZD五个人在一起昂首阔步的铜像,雕刻得惟妙惟肖。旅游那天的天气很好,五个人意气风发的样子,透出新中国即将成立的兴奋和喜悦。
一个陕西的新闻单位正在做陕北腰鼓的宣传片,一个打腰鼓的小伙,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跳着陕北腰鼓舞。
靠右侧的山上,领导人故居里醒目的是增加了RBS故居。而且每个领导人的故居里,除了杨家岭的标准配置外,新增加了一对简易沙发。MZD故居的卧室里,增加了一个条形木澡盆。有一米二长,五十公分宽,里边有个小浇水盆,直径有三十公分,可见那时候条件的艰苦。ZEL故居的院子里,有一个木质六角凉亭,亭子里有一组石桌椅,可下棋,可品茶。在艰苦的环境里,逐渐有了些生活的品味。
编者按非常精彩!拜谢!o(* ̄︶ ̄*)o
您说得很对,“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三十年苍桑巨变。作者的人生阅历,思想认识,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是的。唯有对父亲的感情,越来越浓烈了。越来越理解他了,可惜他不在了……o(╥﹏╥)o
您理解的“虽说天气还未入秋的门坎,但在大西北的荒凉中,已自觉天凉好个秋。”不是的,我第一次去游延安是八月底,洛川人已经穿上夹克了。我回到家,还穿着短袖连衣裙。真是那地方冷得太早。
来看看极冰老妹,夏日炎炎,多保重!
看到山泉大哥,很欣慰!今年气候反常,您多保重!o(* ̄︶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