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五年庆】家在淮河(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五年庆】家在淮河(散文)


作者:刘开阳 秀才,1951.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931发表时间:2020-06-08 12:48:09


   一
   我的家在淮河岸边,背后是连绵不断的丘山。一条沟渠是年年山洪暴发冲刷而来,人们顺势把它加固了一下,就变成一条颇为壮观的泄洪沟。山洪暴发需要等到梅雨季节,于是这条水道平常就归山上石缝间涌出的泉水使用。泄洪沟一直往上延伸,延伸到半山腰,然后张开嘴巴把两山之间的峡谷都含进去。而一蓬茂盛的荆棘丛,既是泄洪沟的顶点,又是泉水的中转码头,它把分散的水流都汇拢起来,然后气势汹汹地向下流去,直到把山脚下的村子一分为二。
   山后有山,山山相连的尽头便是八公山。一千多年前,带着几十万大军的前秦符坚,就是在这附近让树啊、鸟啊,吓得尿湿了裤子。可是这儿的山既不高峻,也不险要,没有一点择人而噬的迹象,反而葱茏可喜,如何就张牙舞爪起来了呢?也许那个一直不败的君王,不是因为风声鹤唳,而只是缺不得王猛,当王猛不在身边,心里先没了底气,又怎么跟人争斗呢?
   水流到村子的时候,已经没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情,反倒像淑女一样从容、优雅。村子里所有的院落都躲着它又缠绕着它修建,于是流水拐几个弯,这儿院落排成的行列便有几个弯。贯穿整个村子的“阳关大道”也是顺着它延伸的,几块青石板搭在河水的最窄处,就把整个村子系在一起。茂盛却不成才的桑树林是水流的外围屏障,极力捍卫着它的主人,以提防人们的觊觎;开着紫色小花的草甸,像满天星星镶嵌在天幕上那样娇俏,紧挨在水边,尽可能把所有水面都覆盖起来;叫不上名字的水草延伸出长长的藤蔓,越过草甸攀爬到桑树的脚下,似乎在传递着什么情话。比麻雀还小的小叫雀,在其间蹦蹦跳跳,它们欺负人们害怕泥沼不敢进入领地,互相追逐着、嘲喳着无所顾忌。下雨的时候,这儿还能捡到黑色的、亮晶晶的地木耳,会长出红色的芙蕖。流水真是世间最了不起的慈善家,它不过是安静地流淌,各种各样的生灵就磁石一样被吸引过来,水里有鱼,岸边有苇,头上有树,枝上有蝉,然后会叫的蛐蛐,钻来钻去的泥鳅也有了乐土。连号称万物之灵的人也来凑热闹。取一块沙地,探一块石板,然后就在水边洗衣、搓澡、钓鱼、摸虾、捞螃蟹,在水鸟经过的地方设下网子……
   水继续往下淌,出了村子以后,顺着一条长长的沟渠便流进了淮河。这里是淮河的泄洪区,没有高耸宽阔的大坝,也没有绿树成荫的葱茏,只有刚刚高过水面的土堤。随便站在哪一户人家的屋顶,都能看见并不澄澈的河水浩浩荡荡经过。多少年来都是这样,河水在这里打个旋,然后拐弯向北流去。于是每年的六七月间,上游洪水咆哮而来的时候,翻滚的河水等不及向下游宣泄,就在这里,打着漩涡前赴后继地向这儿的山峦发起进攻。然而青山却坦然,甚至连山上的石榴花瓣都不肯多落几个表达一下情绪。淮河长流,青山不老,愤怒的只管愤怒下去,稳重的一年比一年稳重,这场争斗从来没有结果。相比起来倒是人类最有韧性,虽然饱受水患却痴心不改,通到村外边的阳关大道已经成了游泳场,位置低的房子只剩下屋顶,人们只能划着船去几公里之外的镇子上购买生活用品,或者顺着山丘起伏的曲线走到山的另一面。然而即便是这样,村子里的人还是越来越多,村子的规模也一直在膨胀。
   村子到河边之间那老大一片田地是乱发脾气洪水的自留地,沟渠纵横、杂草丛生。人们在秋天撒上种子,赶在河水泛滥之前收割麦子,然后瞪大眼睛看着淮河,估摸它温柔似水,就赶紧再种点啥,要是感觉不妙,就要让荒上一季。于是割不断的芦苇,烧不完的野草,从不干涸的水道就成了各种生灵的福地,草丛中、灌木间各式各样的鸟儿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沟渠里的小鱼,小虾成群结队,还有人支起网子养起各种水产品,不过都是选择速生的品种,一定要抢在洪水来临之前搞定。
   我最喜欢岸边二蛋家年年都要种的蚕豆;喜欢田地里身姿轻盈通体,却满身漆黑的蝴蝶;喜欢掀开岸边的石头摸出藏在下面的螃蟹;喜欢叫不上名来的野花,白的、黄的、紫的、银灰的,蓊蓊郁郁的开得江边满满都是……
   如今的淮河边上,纤夫的号子早被轰鸣的马达代替;木头做的舢板也包上铁皮,江鸥因为捉不到鱼已经很久不来了,倒是燕子,不嫌这里闷热,天天不知疲倦的低飞掠过。
  
   二
   我的家就在村子西边那丛长得像无花果一样茂盛的绿树下面,妈妈也叫不上绿树名字,除非去问爱抽旱烟袋的爷爷。每天早晨起床都不用闹钟提醒,头上一丛白色羽毛的白头翁,“咯咯”叫的野鸡,不等太阳露出红脸蛋就开始拼命啼叫。预备役部队还有布谷鸟:“咕咕、咕咕……”一遍遍提醒你千万不能懒惰,还有一种鸟儿我一直没见清它的样子,在灌木丛中蹦来跳去,声音也调皮得很:“哦哈哈,哦哈哈……”不知道天天为啥这么高兴。
   房屋背后最近的山丘叫做大馍山,旁边是小馍山,名字也许反映了那时候人们最朴实的企盼。而在大馍山上,果实结得最多的几棵石榴树后面,是一片高高的断崖,我知道那儿住着一只鹩哥,若是你肯早起,若是蹑手蹑脚不肯惊动它,就能听见它在打呼噜:“呼呼、呼呼……”不如放羊的老于头的声音大,却比他的均匀,而且连绵不绝。只不过,要是再走近一些它就该展翅飞走了,然后在半空中冲着你大叫:“哇啦啦、哇啦啦!”翻来覆去就会这一句,这是我见到的最笨的鹩哥了。
   如果山风正轻,且温度适宜,我喜欢跟着那只常来觅食的喜鹊出去走走,它饱餐之后要到大馍山后面两个山包之间的池塘喝水,而我也喜欢池塘的清幽:池塘不大,却不生一根水草,干净的水面上经常有几只蜻蜓。谁也不知道它该是多大年龄了,爷爷常说小时候就经常去那里游泳,却不允许我们再下水。池塘的水总是那么澄澈,周围布满了充满警惕的青蛙,就算蹑手蹑脚地走过,都能听到他们“扑通、扑通”落水的声音。
   当然,也有反应迟钝却趾高气扬的癞蛤蟆,你看着它,它就看着你,你拿起土块向它扔去,它不但不躲,反而更加怒气勃勃地鼓起腮帮子,直到一下子把它打翻在地,掀进水里,这才慢悠悠、不甘心地向远处游去。历史老师说,在春秋时候,越王勾践乘车外出,看见一只青蛙,浑身气鼓鼓的。他就扶着车前横木,低下头来向它致敬。车夫说:“你为什么向青蛙致敬呢?”越王说,“青蛙如此气壮,能不向它致敬么?”历史老师个头不高,衣服也不鲜亮,可是满肚子学问,满肚子故事,一不留神就汩汩地冒出来。他说,我猜作者韩非子可能是笔误了,又或者在古代,这两个物种本来是一个名字,于是就错把癞蛤蟆当成了青蛙。青蛙是伶伶俐俐的主儿,最擅长的就是望风而逃,哪会等到长得像老鹰一样的勾践面对面地跟它比划?倒是癞蛤蟆愣怔,更符合壮士的形象……
   如果你肯仔细去瞧,还能看见和泥土颜色差不多的小螃蟹,等你一行注目礼,它就横着身子,不情愿地向水深地方爬去。
   我一直珍藏着一个秘密,一个从来没跟别人分享的秘密,那就是我的苇子湖,水坡不大,名字是我给它起的。其实,说它是湖小了许多,说它是池塘又觉得屈了身价。它的位置很偏僻,离最近的村子也要翻过两三个山头,两三米高的苇子像是碧绿的青纱帐,密密麻麻地插在水面上,再远处就与青山连成一体。早晨这儿还是一片寂静,除了我再没有谁能打扰这份和谐,我也尽量放轻脚步,尽量面带微笑。总觉得人类的善意也是可以传递给自然的,虽然传递效率非常低,但总是有些效果:一路行来,麻雀要等到触手可及的距离才飞开,布谷鸟一路围绕着我鸣叫。而这一刻,除了风轻轻吹过芦苇的声音,就是野鸭子们在嬉闹的动静,成群的小鸭子比斑鸠大不了多少,在翠绿的芦苇之间游来荡去,然后不时探头探脑,张望一下外面的世界;老鸭子就嚣张了,敢在两片芦苇之间空旷的水面上优哉游哉的穿梭。不过也是机灵得很,只要我的脚步稍微一重,它们就飞快地躲进芦苇丛里。
   我经常安静地坐在那儿,看着它们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敢跟别人提起,怕有人破坏了它们的日子。然而,即便是这样,还是出了差错,湖边瓜地里的西瓜越长越大,看瓜人就在湖边搭起帐篷,日夜守卫着劳动果实,还有谁把靠近湖边的芦苇割掉一片,就像一个美人被人剃了阴阳头……
   我站在那儿好久都看不见它们的动静。风沙沙的吹过,我的心似乎也在沙沙地响,不知道这群自由、活泼的生灵怎么样了。大约感应到了我的焦虑,一只野鸭子扑楞楞的从头顶飞过,我这才松一口气:“噢,它们还安好!”人们总是夸耀自己如何如何强壮,以与万物为敌而沾沾自喜,却忘了自己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且似乎并不多么受欢迎。
   每年春风浩荡的时候,都是我们这些小孩子的节日,放学之后,五颜六色的风筝就会在辽阔的天空中飞舞,然后引来白翅膀的鸽子,灰翅膀的斑鸠在空中盘旋着结伴飞翔。我仰视天空,目光一直追逐着它们,因为我也想有双可以飞翔的翅膀,像它们一样,自由自在地盘旋在这片热土上。
  

共 346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长在淮河岸边,对淮河有很深的感情,对淮河岸边的花草、藤蔓、野鸭子等都娓娓道来。作者也不单纯写景,历史上的君王成败与现实中的景物一一相勾连,如“草木皆兵”的符坚,向蛤蟆致敬的勾践,像徐徐展开一副历史的画卷,景交融。作者喜欢淮河岸边的花草,也喜欢蚕豆,黑蝴蝶,但他最喜欢的还是属于自己的隐秘的苇子湖。作者详细描写了淮河岸边的景物,不但是要表达对它的热爱,更重要的是,想表达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以一副与万物为敌的模样,而是要与自然为伍。感谢老师投稿晓荷,佳作推荐共赏。【编辑:千骑卷平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千骑卷平冈        2020-06-08 12:49:59
  老师以淮河边为背景,描述了各类景物,表达了人与自己和谐相处的愿望。
2 楼        文友:刘开阳        2020-06-08 15:44:59
  我属于游牧民族,来到淮河岸边之后,确实非常喜欢,在这里,我的古诗好像一下子开了窍,而这儿没有破坏的自然风光也让我神往。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