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关中地域民俗风情的百年记忆(赏析) ————读秦力长篇小说《监军镇》
关中地域民俗风情的百年记忆
——读秦力长篇小说《监军镇》
作者:杨波海
秦力的新著《监军镇》,卷帙浩繁,时空百年,人物众多,事件纷纭,是一部具有历史广度和深度的长篇力作。作者以故乡关中名镇监军镇为载体,叙写了该镇四大家族几代工商业者的人生历程和心路历程,从他们的日常生活描写中,透射出时代的变迁,彰显出鲜明的地域特色、生动的民俗风情和璀璨的人性光辉。所以说,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秦商的百年奋斗史,而且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鲜活生动的关中地域民俗风情的百年画卷,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关中民俗文化的百年记忆。
地域民俗风情,蕴涵于生活于本土的人们的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作者正是从监军镇四大家族工商从业者代表人物的日常生活的描写中,生动地反映关中地域民俗风情的。
一是吃穿往行的描写。作者写到夏家三代人的饮食,清同治年间,祖辈夏敬修饮茶是“监军镇罐罐熬的大青茶”;父辈夏耀祖听戏喝茶,其茶品的丰富和精制则更胜一等,堪为排场;而到了孙辈夏敬宗,他与五个长工同桌吃一顿午饭的场景则令人叹为观止,六腿菱形餐桌,六腿菱形高餐椅,碗盘的精制,菜品和主食的家常而丰富,抽的是六寸长的古巴雪茄,显现出一位成功工商业者生活的自足自得。而祺盛德商号大老板赵省身在民国二十五年底“大计”年会后请各分商号经理的则是“每人一碗烩菜,两个蒸馍”,这恰恰是商人精打细算,低调内敛,甚至小气扣门的表现。摆地摊卖豆腐脑刚刚发迹的李万弓,盖房谢匠却摆的是十三花席面,他是暗暗使劲和夏敬修比高低,也是一种显摆。从衣着上看,经过大世面且懂洋文的夏敬宗穿的是“黑呢皮袄”,“西式棕红色大衣”,头上戴的“棕红色礼帽”,脖子上围的是“白色手织围脖”,脚上蹬的是“明晃晃的法国棕色牛皮鞋”,真是一副洋作派。他的爷爷夏敬修是夏家第一代创业者,是监军镇的一代名厨,他“尺八长的烟锅杆插在脖胫后,绣着桃园三结义的烟荷包在脑后摆来摆去”,分明是一位刚从黄土地走出来的土老冒。从住的来看,清同治年间,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豆腐脑的李万弓住的是:“小荒地中间一个小小的斜坡,顶头有一丈高的崖面,掏了一眼五尺高的小窑,土坯封了门面,留了门窗洞却没有门窗,吊了两片缀满补丁的破布作为遮挡”,他用火镰取火点灯,晚上常常灭灯黑坐,舍不得熬灯油,他羡慕夏家住的瓦房大院,梦想自己也能建院盖房。
二是坐卧起居的描写。日常生活中坐卧起居的叙写,不仅反映了浓郁的民俗风情,而且透射出时代的气息。夏耀祖在家中与家人同桌用餐谈叙的场景,其坐次排列长幼有序,小妾和儿孙谨尊他“食不言,寝不语”的训诫,饭后孙儿毕恭毕敬为他奉上漱口的茶水。小妾夏祁氏为他洗脚,擦脚,扶他上炕,放进被窝。这些,正是那个时代封建礼教的生动写照,也反映了传统的家教和礼数。
三是民间工艺的描写。作为监军镇的传统工商业经营者,他们积极探索不断完善产品生产工艺,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夏敬修制作豆腐脑,仅油泼辣子用的油和辣子分别就有数种,泼油的方法就有四个步骤,调料汁的用料和方法因时而异,他创意制作的秦名菜“水磨丝”的工艺更是细致入微,环环相扣。作者对这些民间手工制作工艺的描写真可谓不厌其烦,如数家珍,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鲜活范本。
四是民间活动的描写。作者写到清同治年间李万弓经管为伙计吴强迎娶媳妇的场景,由下喜帖,到盘炉子,搭喜棚;到借家具,杀猪宰羊磨豆腐;再到请厨子靠执客,州里买干菜,县里置新衣,整个准备过程有条不紊,井然有序。作者记载监军镇正月十五传统社火:“南关的锣鼓,北关的芯子,老堡子的大头娃,安宫桥上火山的狮子,顺正店走刀梯的黄龙,古屯柳木腿,封侯彩车,云里头的马故事,朱家店的彩灯,东西寨的血故事……”这些民间活动,或保存,或失传,而作者的忠实记录,无疑里对民俗文化遗存的最好保护。
五是民间方言的运用。如“油茶脑子”,“起鸡起打半夜”,“远水解不了近渴”,“瞌睡了你送枕头哩”,“日子倭也着呢”,“停停当当,倭倭也也”,“那个舒坦劲啊,好像鸡毛翎翎扫了”,等等。这些方言俚语,或出自于人物口中,或出自于作者笔下,无疑对民俗风情描写和人物性格刻画,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作者通过这些关中地域民俗风情的描写,不仅挖掘和保护了关中民俗文化,也揭示了作品中人物的品质、信念和追求,彰显了人性的不同侧面,弘扬了传统文化的正能量。秦振溪训示做商会会长的儿子秦干将“记住:谋要独,利要均”。夏耀祖在民族危亡时刻拒用日本味之素。夏敬修将自己摸索出的制作豆腐脑的秘诀主动传授给李万弓等同行竞争对手,因为他相信在生意场上“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这些,都彰显了秦商诚信的品质,包容的胸怀和人性的光辉。

早安[微笑][微笑][微笑]